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07]
文学文化 [294]
诸子百家 [24]
名人文集 [346]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9]
诗词戏曲 [106]
笔记小说 [36]
琴棋茶花 [7]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00]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29]
人物日记 [33]
学术研究 [96]
哲学研究 [20]
宗教类 >>
佛教 [189]
道教 [26]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30]
书法篆刻 [31]
石窟雕刻 [48]
文物收藏 [50]
金石考古 [191]
建筑装饰 [3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8]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1]
医学类 >>
中医 [357]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0]
现代 [1]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8]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五代石刻校注 全4册 2017高清
五代石刻校注
价      格:¥ 23.80
30天售出:13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40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五代石刻校注》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五代石刻校注》PDF电子书全4册,由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Fbm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以时间为序,收录、整理了已公布及部分已出土尚未公布的五代十国石刻材料350通,主要收录有原石,或虽无原石而有拓本、照相的碑碣、墓志、石阙、摩崖、造像记等。在核对碑刻实物、各本旧拓、图录、照片以及部分摹录的基础上,广泛参考前贤考释、旧注以及碑刻形义字典,加以题解、释文、校勘。书后附有《五代石刻文献目录提要》,以便检索。Fbm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书目:Fbm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  第1册
五代石刻校注  第2册
五代石刻校注  第3册
五代石刻校注  第4册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384.jpg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385.jpg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386.jpg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出版说明:Fbm万圣书城

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以後,原有的盛唐氣象被無情摧垮,社會生産力和上層建築受到殘酷的踐踏,中央集權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在大地主豪強勢力的支持下,地方藩鎮擁兵割據,獨霸一方,不聽中央號令,皇權受到極大的挑戰。直到唐朝末年,黄巢農民起義既嚴重摧毁了唐王朝,也沉重打擊了舊的藩鎮割據勢力。不幸的是黄巢起義並没有贏得最後的勝利,而以慘烈的失敗告終。一批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形成的軍閥擁兵自重,成了新的割據勢力。他們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斷地製造流血衝突,甚至發動大規模相互吞併的戰爭。經過幾十年的戰亂,唐王朝終於滅亡。新的割據勢力相互攻擊,獨霸一方。經過殘酷的兼併戰爭,中原地區先後相繼更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小王朝。同時其他地方軍閥紛紛擁兵自重,在長江以南和中下游以及兩廣和四川等地分别建立起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漢、南平等割据政權。這段血腥分裂的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是一個‘禮義日以廢,恩愛日以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喪亂之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凋敗的時期之一。歐陽修撰修《五代史》時,曾發出‘五代之亂極矣’的感嘆。中原地區,武人專政,君主多好戰嗜殺,戰亂頻繁相擾,社會動蕩不安,賦役繁重,民生凋敝,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割據勢力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輕視文治,崇尚武功,軍將跋扈,兵匪横行,形成‘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的政治局勢。朱温掌握宣武镇的兵力,完全依靠軍事力量搶奪到皇帝寶座。繼後的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人,莫不如法炮製。爲爭奪帝王寶座,父子兄弟之間也不惜骨肉相殘,甚至勾結外援以殘害内親。有殺死父親朱温,奪取帝位的朱友珪;有與兵變者聯合,奪取李克用親子李存勖帝位的李克用養子李嗣源;有奪取了李嗣源親子李從厚帝位的李嗣源養子李從珂;有借契丹兵力奪取了李從珂帝位的李嗣源女婿石敬瑭。諸如此類,失敗者政權不保,身家毁滅;成功者彈冠相慶,而終究曇花一現。五十三年(九〇七—九六〇)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弑者八,出現‘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的可悲政局。這一切自然會致使五代國祚短促,最長的後梁也僅十六年而亡,最短的後漢只掙扎了短短四年。
Fbm万圣书城

至於十國統治者,更是各據一隅,苦心經營小政權,與中原政權相抗衡。爲鞏固統治,發展經濟,統治者們大多能够實行與民休息、保疆安民的策略,相對説來在一定程度上還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各個小國根據自己的具體國情,進行了相關政治、經濟的改革,在混亂的大環境中保持相對穩定的局勢,逐漸成爲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其結果便是經濟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與北方重武輕文相較,南方君臣多能禮待文士儒生,積極提倡文教,吸引中原世家大族南遷,文教較北方爲盛,逐漸成爲全國的文化重心。然而,這種穩定發展也是相對的,十國統治者雖已貴爲帝王,但大多仍然保持着方鎮軍閥習氣,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例如吴越初期對外、對内的戰事就十分頻繁,一直持續到與吴國和解(吴越天寶十二年,九一九)爲止,前後征戰長達二十多年。南漢雖爲海隅之國,但其侵伐仍然無虚日,内亂成積習。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萼與馬希廣爭位奪權,希萼憑武力殺死希廣;希萼弟希崇又與希萼爭位,二人卻求助於南唐,南唐乘機滅掉馬氏的楚王國。閩國王审知之子延翰與延鈞之間,延羲與延政之間,也因爭奪權位而相互殘殺,結果是南唐又乘機滅掉王氏的閩王國。由於割據政權的互相篡奪攻伐,統治集團内部骨肉相殘,階級矛盾日益尖鋭,最終导致十國的滅亡。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Fbm万圣书城

由於五代時期改朝换代頻繁,割據勢力地理區劃上占山爲王,行政上各自爲政,各行其是,政局動蕩不安,因此,不可能出現政治、思想、文化的統一。爲了適應戰爭和割據的需要,職官的設置,偏重武職,甚至某些文職也兼管軍事。五代十國的社會環境,當然不可能爲歷史文化的保存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條件。Fbm万圣书城

在五代時期雖然版刻開始興起,寫卷也很盛行,但是由於社會動蕩,戰火不息,造成大量書卷焚毁,簡牘散亡。儘管五代繼盛唐以後私人藏書之風仍然盛行不衰,但因個人素養有異,書籍命運各不相同。如後唐時定州王都,‘好聚圖書,自常山始破,梁國初平,令人廣將金帛收市,以得爲務,不責貴賤,書至三萬卷,名畫樂器各數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於其府’。然而,王都本人對文墨並不精通,僅僅視圖書名畫爲古董,以至於與契丹連兵叛亂失敗之後,立即‘奔馬歸於府第,縱火焚之,府庫妻孥,一夕俱盡’。自然,圖書名畫也毁於其間。正是天災人禍,致使典籍散失十分嚴重。Fbm万圣书城

割據政權不尚文治,輕棄文化,即使是朝廷所設的史館,也依然存在館藏圖書典籍極其匱乏的困境。後晉監修國史的趙瑩對‘自李朝喪亂,迨五十年,四海沸騰,兩都淪覆,今之書府百無二三’的現狀,扼腕感慨。史館收藏圖籍和檔案甚少,直接影響史書的編撰。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史館進奏説‘當館昨爲大中以來,迄於天祐,四朝實録,尚未纂修’,因爲無籍可參,故奏請朝廷下令購募。然而,敕命雖頒下數月,圖書卻未貢一編。一方面因中原地區‘久罹兵火,遂成滅絶,難可訪求’;另一方面則是‘歲月漸深,耳目不接,長爲闕典’。爲了彌補圖籍的不足,北方各小朝廷擴大搜羅範圍,南方诸國割據勢力所轄典籍也在採集之中。蓋因南方局勢相對穩定,加之統治者重視文教,典籍保存較爲完好,‘富有群書’,故成爲北方搜書者的青睞之地。然而,畢竟國家不統一,政令不暢通,書籍的收採仍然十分有限。Fbm万圣书城

各割據政權忙於以武力保衛、占據大片疆土,不遺餘力地擴充自己的地盤,制度的設置、官吏的任免屢次更易,史官亦不例外。由於史官任職期限短暫,遷轉變化十分頻繁,一些人便因循度日,不求進取,懈怠著述,‘爲弊滋多’,許多史實没有正確或完整地加以記載。另一方面,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典章制度的建設,相應的史料和檔案保存制度没有健全,執行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形同虚設,加上遭遇多事之秋,致使歷史實録多有亡佚。有的典籍雖聞撰述,未見流傳。如後梁乾化壬申至梁亡十二年間就没有實録,後周時雖有所議而没有所成,蓋因簡牘散亡嚴重,史料缺乏的緣故。Fbm万圣书城

南方诸國局勢雖相對穩定,經濟文化較爲發達,各國統治者仍然不重視修史之事。有些小國(如荆南、吴越、楚等國)一直奉中原王朝之正朔,自然不會再置史館纂修史籍;有些統治者(如吴、閩、北漢等國)稱帝較晚,制度草創,無暇顧及健全修史制度;有的政權(如南漢)文化落後,加之統治者殘暴荒淫,志驕意滿,將修史之事棄置一邊。諸國之中,只有南唐與後蜀建立了比較健全的修史制度。Fbm万圣书城

與官方修史態度相較,十國時期私人修史之風則頗爲盛行。一批有識的封建文人不滿於文化的凋敝,奮起著述,編纂了一批反映各國史事的書籍,數量頗爲豐富。可惜的是書出民間,不受後人重視,除了極少數能夠流傳下來,還有部分只能在《通鑑考異》或《太平廣記》中見到隻言片段,其餘的私家撰述,均早已散佚無聞,令人甚是遺憾。Fbm万圣书城

正是上述種種原因,導致五代十國典籍缺乏,史書内容單薄,漏輯問題十分嚴重,許多歷史内容都於文獻無徵,難以考索。很有影響的《舊五代史》原書已佚,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輯逸書,現在通行本是清代乾隆年間邵晉涵在修《四庫全書》期間從《永樂大典》《册府元龜》等書中輯出,諸志多闕失簡略。《新五代史》雖流傳甚廣,但内容與《舊五代史》多有重合,且不考制度,制度僅‘司天’‘職方’兩考而已。《五代會要》雖可稽考制度,然亦只是詔令、奏議及若干紀事,並無講述,且只限於五代而不及十國。記十國者如馬令、陸游兩《南唐書》又不及制度。史料的欠缺,文獻的無徵,無疑影響了五代十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進程,當然也就使之成了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中的薄弱環節。 Fbm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五代石刻校注》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五代石刻校注》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