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44]
文学文化 [313]
诸子百家 [28]
名人文集 [355]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9]
诗词戏曲 [113]
笔记小说 [40]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02]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1]
人物日记 [33]
学术研究 [96]
哲学研究 [20]
宗教类 >>
佛教 [191]
道教 [29]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44]
书法篆刻 [34]
石窟雕刻 [49]
文物收藏 [57]
金石考古 [209]
建筑装饰 [39]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9]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4]
医学类 >>
中医 [392]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共3册 1999高清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62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15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大足石刻雕塑全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PDF电子书共3册,由重庆出版社1999年出版。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收載的爲大足石刻雕塑的代表作品,所載以宋代石刻雕塑爲主,同時兼及唐代和五代、明代的石刻代表作品,以期相對全面和較典型地反映大足石刻雕塑的特點Q8m万圣书城

足石刻雕塑全集》按大足石刻點劃卷,計分爲《北山石窟卷》、《寶頂石窟卷》(上)、《寶頂石窟卷》(下)、《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石窟卷 暂缺》四個分卷各分卷由分卷專論、圖版、圖版說明、大事年表四個部份組成。爲保持寶頂石窟專論的完整性,并照顧到寶頂石窟上下兩卷容載量的均衡,故該兩卷的編排稍有調整,即:寶頂石窟的研究專論置于《簣頂石窟卷》上)之首,寶頂石窟的大事年表置于《寶頂石窟卷》(下)之末,圖版說明則同于全集體例附于圖版之後。各分卷專論旨在闡述分卷所涉石刻的造像歷史、内容、特色及相關的學術、藝術問題;圖版爲本全集各分卷的主體,旨在形象、直觀地展示大足石刻的藝術特色;圖版說明羅列了考古硏究、藝術硏究所需要的資料數據,以及重要的石刻題記,它具有資料文獻價值和導讀的特點;大事年表以各分卷所涉石刻年代和歷史事件爲序,記録了大足石刻重要的歷史資料,具有較爲重要的史料價值。全集以大足石刻的藝術價值爲主要取向,同時兼及學術價值和文獻、資料價值。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各分卷圖版以所收石窟點爲編排順序;在各石窟點内兼顧窟號順序和造像年代的先後,以期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大足石刻雕塑的區位特色、寵窟特點以及不同歷史時期賦予大足石刻的造像風格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书目: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1 北山石窟卷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2 宝顶石窟卷 上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3 宝顶石窟卷 下
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4 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石窟卷    *暂缺Q8m万圣书城

594.jpgQ8m万圣书城

595.jpgQ8m万圣书城

596.jpgQ8m万圣书城

597.jpgQ8m万圣书城

 Q8m万圣书城

 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出版说明:
Q8m万圣书城

“大足石刻”是保存于重慶市大足縣境内,自唐宋以來宗教石窟兿術品的總稱。是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鼎足而三”的中國著名石窟。現存的最早作品是建于唐初永徽(650)和乾封年間(65)的尖山子摩巖造像。大足石刻自唐末有較大發展,經五代至南宋達其鼎盛,公元世紀末至13世紀初是造像的主要時期,餘波蕩及明、清。全縣共有佛、道、儒三教造像5萬餘尊,其中佛教題材占80%,道教題材占12%,三教題材占5%,餘爲歷史人物等造像,銘文10萬餘字。各級政府公布爲文物保護單位達75個之多。其中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巖造像和多寳塔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舒成巖、妙髙山、尖山孑千佛巖四處摩巖造像爲重麑市文物保護單位。餘下的爲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Q8m万圣书城

大足縣地處東經105°28′06″-106°01′56″,北緯29°22′28″-29°51′49″。介于重慶與成都兩市之間,東距重慶120公里,西距成都270公里。縣域約1400平方公里,丘陵地貌,山巒起伏,溪谷縱横,石巖綿延。年平均温度1.3°C,氣候温和,四季宜人。大足石刻多造于海拔500公尺左右,侏羅紀強度爲15-30MPa(兆帕)的紐砂巖之上,因石刻造像聚多,遍布全縣,故享有“石刻之鄉”美譽,現已是遐邇聞名的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與旅游觀光的勝地。Q8m万圣书城

今大足縣域,東周時爲巴國屬地,秦時爲巴郡屬地,漢時爲益州郡墊冮縣,東習時爲梁州巴郡墊冮縣,隋時爲涪陵郡赤水縣和資陽郡隆康縣屬地,唐初爲山南西道合州銅梁縣與劍南道普州普康縣屬地。據《元和郡縣闓忐》銅梁縣條載“長安四年(ˆ4)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今瀨溪河)僑户輻凑置縣”,說明其時瀨溪河流域,物產豐富,民户曰増,爲建脎創造了條件。又據《元和志》載“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遺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瀘、普、渝、合、資、榮六州界置昌州”,“大足縣乾元元年(738)與州同置”,光啓元年(885徙昌州來治,末時大足縣屬潼川府路昌州、昌元郡至宋末州治未再遷徙。元初曾廢州、縣亼合州,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明玉珍立國號夏又復置大足縣,隸屬合州。明時改屬四川布政司重慶府。清時屬四川省重慶府。相沿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歴史。大足縣之得名,實爲取大豐大足之義而名“大足”。流經縣境的瀨溪河古亦名“大足川”。但民間長期誤傅:大足寶頂山石池中有石刻¨大腳雙,故此縣名曰大足。甚至寫人書籍文章之中。寳頂山聖壽寺前的放生池中確實有兩個石包,其一上刻有毎隻長1.2米,寬0.8米的一雙足迹,足跟後立一碑,碑正面刻一釋迦佛行進像,足兩側刻有“天龍八部”等字;其二上刻有直徑約2米的兩個相連圓形淺坑。這兩組石刻是根據佛傅涅槃故事造的,釋迦留于人世的足迹和坐磐石的臀印,實爲寶頂山大佛灣“釋迦涅槃聖迹圖”(俗稱卧佛)的組成部份,故放生池亦名“聖迹池”。由此可知是于唐初先建縣,于宋末後刻“大腳”,前後幾百年之距,切不可以訛傳訛造成建縣與石刻沿革上的矛盾與混亂大足唐末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静南軍使韋君靖的治所,并于唐景福元年(⑧92)在縣城西北龍崗山(今名北山)建規模宏大的永昌寨貯糧屯兵,又于寨内鑿造佛像,爲北山摩巖造像之始。南宋紹興年誾,潼川府路兵馬都鈴轄、瀘南沿邊安撫使馮楫亦常游弋與屯兵大足,并捐資建北山多簣塔。北宋元祐年間石篆山莊主嚴遜岀資購買土地,并役工建造∫規模大,佛、道、儒三教均有的極具特色的石篆山摩巖造像。在聚多的官紳僧尼造像中,影響最大者莫過于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出生于大足縣米糧里的名僧趙智鳳。他于淳煕至淳祐的七十餘年間〔約11ˆ9-1249)在家鄉寳頂山營建了縱横五里,造像盈萬的宏大刻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巖造像。致使宋時昌州就享有“東州道院”之勝譽。從州縣之興廢,和遍布全縣的石窟、寺觀,以及大量的造和銘文裏,可以看到9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四百餘年閻,大足是四川東南部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重要地區,同時也是宗教和宗教藝術行的地區。 Q8m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大足石刻雕塑全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大足石刻雕塑全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