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 全2册 2001高清
价 格:¥ 9.80
30天售出:1 件
商品详情
注意:《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PDF电子书全2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新世纪已经来临,在世纪交替之际,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总结中国画艺术走过的百年历程,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推卸的责任。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中呐喊、奋斗和走向胜利的历史。20世纪更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跨越的光辉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画艺术在过去的百年间,同样经历了从衰微、寻索、奋进,至今已走向复兴的历程。
百年中国画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由旧式的古典艺术演进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这个演进和转换在百年中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同步进行,这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古老而又焕发出新生命力的中国画艺术,在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鸭”方针指引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20年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局面,是中国画历史上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展望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资讯传播将更迅捷,必将对我国文化、包括中国画艺术带来更多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坚信,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文化生态平衡的世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及中国画艺术必将占有它光荣的一席之地并对山界做出更人的贡献。为此,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创意筹办了百年中国画展并出版这部大型画集。希望通过这一展示活动,能较形象系统地概括中国画百年发展的脉络,帮助人们重温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前辈与同行。古人说:“温故而知新。”站在现有的历史高度,展望未来,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应安自菲薄。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具自信的中国画家们会创造出更为壮丽辉煌、更新更美的艺术世界。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书目: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 上册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 下册
![]() ![]() ![]() 《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出版说明:
具有久远文脉的中国画艺术,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向21世纪的时候,回首业已走过的百年,仿佛是翻检一部浩瀚的史册。在这古、今、中、外文化空前交汇的时空里,论争伴随着改革、继承涵孕着创造、引进滋润着开拓,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向中国画尖锐地提出了如此迫切的变革课题。那20世纪的几代画家又如同千军万马的洪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并以实践的成果树立起一座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这20世纪的丰碑以此前任何一个世纪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色屹立在无声诗史的群峰之中。它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在20世纪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着独异的光彩。
20世纪中国画的历史,是与整个中华民族艰辛奋进的历程同步的历史。百年之间,沧桑之变如地覆天翻。那是古老的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时代,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独立、新生与建设的时代,是由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神州大地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时代,是在多极世界格局中探索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时代的转换与变革向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不断地提出挑战,也给予中国画艺术推陈出新的机遇。虽然战争和动乱给中国画事业带来过挫折,但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画艺术并不曾因一时的迂回改变它驶向真、善、美的航程,它以总体上的丰硕和辉煌跨入了新的世纪。正是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回顾、审视中国画业已走过的百年历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川和艺术规律,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开创中国画创作崭新的局面,为弘扬民族艺术做出新的贡献,成为百年中国画展、画册的初衷,也是整个中国画界的使命。
20世纪上半叶(1901一1949),中国经历了晚清和中华民国两个历史阶段。清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本应该朝向民主的现代社会形态转换,但面对着封建势力的复辟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却深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之中,忧患意识激发着接二连三的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斗争。自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又接连爆发了“五四”运动、兴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度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整个中华大地席卷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大潮,高扬着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并深刻触动着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的走向。
社会革命与时代的演化直接触动于中国画坛的是:清王朝的退席和皇家审美体系的解体;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于1912年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范畴,以西方为模式的社会美育向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课题:前朝“公车上书”的带头人康有为继续着文化的思考,1917年发出了“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慨叹:胡适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相继揭起“文学革命”的旗帜之后,陈独秀又与美学家吕徵于“五四”前夕提出了“美术革命”的议题,①批判的锋芒直指文人画并引发了旷广古空前的中国美术和中国画前途的论争;美术交流的扩展,西洋画的大量传入和大众通俗美术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画惟我独尊的格局,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也直接触及画坛,以“西洋画”改良“中国画”成为时髦的选择;美术新学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画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画家授徒并进的状况;沿海口岸的开放和现代城市的兴起,形成了新的画家聚集中心和地域流派;自由结社的风气和现代美术出版的兴起,促动了艺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民主革命的潮流中,中国画的艺术对象和服务对象出现了向大众转移的趋势,中国画处于传统的延续与变革的过渡期和初创自己的现代形态的转换期。
20世纪初年为晚清之末端,晚清的中国画思潮仍有大量延续性的表现。在清代康乾盛世,由于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的雅逸格调受到皇家赏识而被视为正宗并为朝野共同接受,这种画风在20世纪初年仍然被许多画家所继承。但这种画风的普遍萃习弱化着阳刚风神和创造精神,那种雅逸静幽远避人间烟火的格调也仿佛和变动急骤的社会时尚不谐,并为美术革命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在“四王”山水余韵不绝的同时,清末民初的另外一批传统派画家转师“四王”以外的流派,借以寻求变法的新途。其中,最有成绩的当属海上画派及其金石画派。晚清时节,康有为继包世臣力倡碑学,深刻地影响了书坛画界,海上画家对此尤为敏感。在吴熙载、赵之谦相继去世之后,吴昌硕成为跨越20世纪的金石派的领袖,使20世纪初年的写意花鸟画注人了北碑阳刚之力和明丽的色彩,文人写意艺术遂因之开一新的境界。19世纪的“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及虚谷、蒲华等为更典型的海派,他们多师承陈老莲及石涛、八大扬州画派等富有创造精神的文人画家而有特异的风神,其中尤以任颐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人物画与花鸟画,使中国画在现代城市市民文化环境里发生了通俗化的倾斜。
美术革命,无非是美术改革之极而言之。因此,持革命、改革、改良观点者可概称为改革派:持相反观点者大多对中国传统美术有深湛的研究和深厚的情结,可概称为传统派。当时有西化派与国粹派、新派与旧派等对应之说,这总是古今中外之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缘故。
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是政治家陈独秀、康有为,美学家吕徵,画家高剑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改革派的基本观点是:近世衰败论一认为中国近世甚至元、明、请以来的中国画坛已衰败至极:罪归文人画论一衰败的根由乃守旧,乃仿古,乃文人画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的画学正宗;文化梳理论既需要梳理中国美术传统,又需阐明欧洲美术变迁趋势;中西融合论一中国美术的前途惟在输入西画写实主义,合中西而建画学新纪元;为人生而艺术论一倡导表现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为人生和民众的新的美术。其总体趋向体现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民主的精神,并以此精神试图改革传统中国美术的观念。美术革命的锋芒所向无不涉及整个中国美术前途,但对于中国画而言,又具体集中于关于文人画的评价和中国画是否需要融合西画的讨论。
传统派的画家们大多强调古意或书卷气,言变者则主张立足于传统自身的基础。如林纾之言:“画贵求肖古人,尤以能变古人,方为名家。”②金城痛斥“一般无知识者,对于外国画极力崇拜,同时对于中国画极力摧残”:认为绘画无新旧之说,“厌故喜新,为学者所最忌”;亦主张“依据于古人之法,穷变而通之”。有些画家恪守着艺术的“国界”,又有些画家认为艺术虽无种族与国界之分,也并不一一味对西画封闭,只是鉴于中西绘画美学观念的分歧,反对以写实西画为惟一选择,反对以焦点透视、光影造型束缚中国画灵活的思维,并以西洋画朝表现主义等新派画的演化事实对独尊写实西画者发出了诘难,陈师和黄般若都有类似的观点。
另有一些画家和学者客观地看到了中西绘画两大体系的差异,主张中西画各自拉开距离,不以中西融合为最佳选择。潘天寿曾言:“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国美学家宗白华从宇宙立场的分别、向达从明清之际参合中西绘画的教训出发,均认为糅合中西导致失败殇亡而应引以为戒。
世纪上半叶尤其是抗日战争之前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是20世纪关于这课题的第一次论争。其后的论争无不湖源于此,概因古今中外文化思潮交错之故。这首轮论争以中国传统文人画观念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观念为矛盾的焦点,为中国画展示了在传统自身基础上变革和融合西画写实主义以改革两条思路,这两条本应该并行不悖的思路在当时却大有短兵相接、互不相让、非此即彼之势。历史地看待历史,对文人画的批判和对西画写实主义的撷取,是转向现代的中闲现实的选择,但虚无主义的态度反而弱化了美术革命的号召力。传统的中国画无论是文人画还是院体都有其他民族艺术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在传统基础上变革的潜在活力,但过分地守成和幕仿因袭的状况也必落伍于时代对中国画的期望。
中国画前途的论争既缘于美术实践及其现状所提出的学术命题,论争也促动了创作实践的变革,促成了诸种流向共存互补的格局。在世纪上半叶中西画并存、中国画自身多样演化的新格局中,文人画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没有被轻易地打倒,而且由于其历史积淀的深厚通过演化获得了最突出的成绩,其中又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的跃出,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坚实的梁柱。
吴昌硕跨越了19世纪与20世纪,是清朝最后一位、也是现代第一位大艺术家,恰似一株报晓的老梅催出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第一缕霞光。他承接了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以篆刻、书法、诗文修养涵育了绘画,尤长于临写石鼓文,自谓“以作篆之笔,横涂直抹”。他发扬了赵之谦、虚谷、任颐的创造精神,主张“出己意”、“贵存我”、“古人为宾我为主”,形成了重、拙、厚、大的艺术风神,并将明亮的色彩赋予简笔花鸟画以新鲜活力,使文人画贴近了新兴市民的审美情趣,将一般文人画的阴柔之美转为亢奋、雄强之美。“家家昌硕、人人缶老”之说虽不无夸张,却正说明了吴昌硕转换审美时尚的意义。
齐白石是直接受到吴昌硕影响而别有成就的又一位大师。他由一位农人木工走上文人画家全面修养的治艺之途,衰年又决意变法,将民间艺术的造型,色彩和农民的情越及乡间情趣机智幽默地纳入画笔,进一步将隐逸高雅的文人画发生了向人民大众亲近的演化。他时在画中妙含“味外之味”,其艺术亦同时得到了文化人的雅赏,他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平正见奇”的章法重墨与浓彩并置的语汇、工笔与简笔纳于一纸的结构,创造了中国画自己的现代样相,并为中国画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隆誉。
黄宾虹,与齐白石并称为“南黄北齐”,他受到戊戌变法政事革新精神的感召,在艺术上亦自觉地意识到“变者生”的规律。他弃“四王”之途,改浮华、经软之时病,遥接北宋博大沉雄之气,立定了“浑厚华滋我民族”的精神,并在师造化的同时,集传统之大成,精于笔墨的丰富性和内美的表现,逐步形成了以积墨为特征、以浓重黑密为主导的个人风格,成为20世纪山水画坛上第位巨擘和学者型艺术家。
20世纪上半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巨大成就证实了传统中国画的生命力,证实了在传统自身基础上演化是一条成功之途,证实了文人画和整个传统中国画完全可以在情思转化和语言革新中获得现代性的生机: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百年中国画集(1901-2000)》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