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86]
文学文化 [344]
诸子百家 [29]
名人文集 [389]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36]
笔记小说 [43]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0]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2]
人物日记 [35]
学术研究 [97]
哲学研究 [21]
宗教类 >>
佛教 [199]
道教 [29]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0]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3]
金石考古 [214]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3]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6]
医学类 >>
中医 [404]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价      格:¥ 29.80
30天售出:1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4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PDF电子书全20册,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中国书画全书》是由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艺术文献丛书。该书系统整理了中国历代书画典籍,收录自先秦至清末的绘画、书法理论著作及鉴藏文献,2009年修订版扩充为20册套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变革时期的标志性出版工程,丛书为现代书画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文献支撑,被学术界广泛引用。该丛书曾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其分册内容涵盖《古画品录》《山水论》《古今画鉴》等重要典籍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书目:

第一册
01、古画品录(谢赫)
02、梁元帝山水松石格(萧绎)
03、续画品(姚最)
04、笔法记(荆浩)
05、画山水赋(荆浩)
06、墨薮(韦续)
07、法书要录(张彦远)
08、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09、续书品录(李嗣真)
10、唐朝名画录(朱景玄)
11、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
12、山水诀(王维)
13、山水论(王维)
14、后画录(沙门彦悰)
15、寺塔记(段成式)
16、山水诀(李成)
17、益州名画录(黄休复)
18、墨池编(朱长文)
19、印典(朱象贤)——按:目录缺载
20、圣朝名画评(刘道醇)
21、五代名画补遗(刘道醇)
22、图画见闻志(郭若虚)
23、林泉高致(郭煕、郭思)
24、画记(郭思)
25、六一题跋(欧阳修)
26、东坡题跋(苏轼)
27、山谷题跋(黄庭坚)
.
●第二册
01、放翁题跋(陆游)
02、广川书跋(董逌)
03、广川画跋(董逌)
04、东观余论(黄伯思)
05、鹤山题跋(魏了翁)
06、后村题跋(刘克庄)
07、海岳题跋(米芾)
08、宝章待访录(米芾)
09、书史(米芾)
10、海岳名言(米芾)
11、画史(米芾)
12、德隅堂画品(李廌)
13、翰墨志(赵构)
14、宣和书谱(内院奉敕撰)
15、宣和画谱(内院奉敕撰)
16、思陵书画记(周密)
17、云烟过眼录(周密)
18、志雅堂杂钞(周密)
19、续书谱(姜夔)
20、宝真斋法书赞(岳珂)
21、山水纯全集(韩拙)
22、声画集(孙绍远)
.
●第三册
01、书苑菁华(陈思)
02、书小史(陈思)
03、兰亭考(桑世昌)
04、兰亭续考(俞松)
05、皇宋书录(董史)
06、负暄野录(陈槱)
07、金壶记(释适之)
08、画山水诀(李澄叟)
09、华光梅谱(释仲仁)
10、松斋梅谱(吴太素)
11、画继(邓椿)
12、画录广遗(张澂)
13、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佚名)
14、竹谱详录(李衎)
15、墨竹谱(管道升)
16、写山水诀(黄公望)
17、衍极(郑杓)
18、法书考(盛熙明)
19、图画考(盛熙明)
20、翰林要诀(陈绎曾)
21、图绘宝鉴(夏文彦)
22、古今画鉴(汤垕)
23、学古编(吾丘衍)
24、画继补遗(庄肃)
25、云烟过眼录续集(汤允谟)
26、书法钩玄(苏霖)
27、书经补遗(吕宗杰)
28、字学新书摘抄(刘惟志)
29、绘宗十二忌(饶自然)
30、书画目录(王恽)
31、写像秘诀(王绎)
32、元代画塑记(佚名)
33、墨竹记(张退公)
34、书史会要(陶宗仪)
.
●第四册
01、书画传习录(王绂)附书画续录、梁溪画徵录(嵇承咸)
02、法书通释(张绅)
03、珊瑚木难(朱存理)
04、铁网珊瑚(朱存理)
05、文待诏题跋(文徵明)
06、书辑(陆深)
07、墨池琐录(杨慎)
08、书品(杨慎)
09、画品(杨慎)
10、名画神品目(杨慎)
11、法帖神品目(杨慎)
12、钤山堂书画记(文嘉)
13、图绘宝鉴续编(韩昂)
14、书诀(丰坊)
15、童学书程(丰坊)
16、四友斋书论(何良俊)
17、四友斋画论(何良俊)
.
●第五册
01、孙氏书画钞(孙凤)
02、中麓画品(李开先)
03、国朝吴郡丹青志(王穉登)
04、书画跋跋(孙鑛)
05、画笺(屠隆)
06、画说(莫是龙)
07、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08、眉公书画史(陈继儒)
09、妮古录(陈继儒)
10、竹懒画媵(李日华)
11、竹懒墨君题语(江元祚)
12、味水轩日记(李日华)
13、詹东图玄览编(詹景凤)
14、绘事微言(唐志契)
15、书法雅言(项穆)
16、寒山帚谈(赵宧光)
17、张氏四表(张丑)
18、清河书画舫(张丑)
.
●第六册
01、真迹日录(张丑)
02、醉鸥墨君题语(项圣谟)
03、书法离钩(潘之淙)
04、书史会要续编(朱谋垔)
05、画史会要(朱谋垔)
06、郁氏书画题跋记(郁逢庆)
07、帖笺(屠隆)
08、大书长语(费瀛)
09、书法粹言(汪挺)
10、书指(汤临初)
11、书法纶贯(宋啬)
12、朱卧庵藏书画目(朱之赤)
13、画麈(沈颢)
14、画引(顾凝远)
15、绘妙(茅一相)
16、画评会海(周履靖)
17、画禅(莲儒)
18、湖州竹派(莲儒)
19、无声诗史(姜绍书)
20、平生壮观(顾复)
.
●第七册
01、古今法书苑(王世贞)
.
●第八册
01、珊瑚网(汪砢玉)
02、式古堂书画彙考(上)(卞永誉)
.
●第九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中)(卞永誉)
.
●第十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下)
02、书画史(佚名)
03、十百斋书画录(佚名)
.
●第十一册
01、庚子销夏录(孙承泽)
02、闲者轩帖考(孙承泽)
03、清晖赠言(王翚)
04、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
05、赖古堂书画跋(周亮工)
06、读画录(周亮公)
07、湛园题跋(姜宸英)
08、墨井画跋(吴历)
09、南田画跋(恽寿平)
10、江村销夏录(高士奇)
11、书画总考(高士奇)
12、江村书画目(高士奇)
13、书画记(吴其贞)
14、大观录(吴升)
.
●第十二册
01、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济)
02、大涤子题画诗跋(原济)
03、清湘老人题记(原济)
04、七颂堂识小录(刘体仁)
05、绘事备考(王毓贤)
06、画筌(笪重光)
07、书筏(笪重光)
08、漫堂书画跋(宋荦)
09、麓台题画稿(王原祁)
10、雨窗漫笔(王原祁)
11、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姚际恒)
12、大瓢偶笔(杨宾)
13、虚舟题跋(王澍)
14、翰墨指南(王澍)
15、拙存堂题跋(蒋衡)
16、书法论(蒋衡)
17、续书法论(蒋骥)
18、读画纪闻(蒋骥)
19、天瓶斋书画题跋(张照)
20、天慵庵笔记(方士庶)
21、绘事发微(唐岱)
22、寓意录(缪曰藻)
23、画梅题记(查礼)
24、砥斋题跋(王宏撰)
25、读画录(王樑)
26、学画浅说(王概)
27、学画杂论(蒋和)
28、吴越所见书画录(陆时化)
.
●第十三册
01、浦山论画(张庚)附二十四画品(黄钺)、东庄论画(王昱)
02、国朝画徵录(张庚)
03、汉溪书法通解(戈守智)
04、承晋斋积闻录(梁巘)
05、评书贴(梁巘)
06、芥舟学画编(沈宗骞)
07、国朝画识(冯金伯)
08、墨香居画识(冯金伯)——按:目录缺载
09、海虞画苑略(鱼翼)附补遗(鱼元傅)
10、越画见闻(陶元藻)
11、快雨堂题跋(王文治)
12、论画脞说 附补遗、梅隐草堂题画诗(叶以照)
13、画筌析览(汤贻汾)
14、国朝画传编韵(姜怡亭)
15、卧游随录(朱逢泰)
16、玉尺楼画说(金恭)
17、虞山画志(郏抡逵)
18、历代画家姓氏便览(冯津)
.
●第十四册
01、书法正传(冯武)
02、绘林伐材(王宸)
03、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梁章钜)
04、明画录(徐沁)
05、曝书亭书画跋(朱彝尊)
06、论画绝句(宋犖、朱彝尊)
07、书画缘(沈辰)
08、墨缘彙观(安岐)
.
●第十五册
01、御定历代题画诗(陈邦彦)
.
●第十六册
01、历代画史彙传(彭蕴灿)
02、别下斋书画录(蒋光煦)
03、自怡悦斋书画录(张大镛)
04、国朝书画名家考略(晏棣)
05、清仪阁题跋(张廷济)
06、国朝院画录(胡敬)
07、南薰殿图像考(胡敬)
08、南宗抉秘(华琳)
09、契兰堂所见书画 附名人书画评(谢希曾)
10、听帆楼书画记(潘正炜)
.
●第十七册
01、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潘正炜)
02、画耕偶录(邵梅臣)
03、藤花亭书画跋(梁廷枏)
04、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杨岘)
05、归石轩画谈(杨翰)
06、梦园书画录(方濬賾)
07、虚斋名画录(庞元济)
.
●第十八册
01、虚斋名画续录(庞元济)
02、红豆树馆书画记(陶樑)
03、闽中书画录(黄锡蕃)
04、墨林今话(蒋宝龄)附续编(蒋茞生)
05、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李玉棻)
01、穰梨馆过眼录(上)(陆心源)
.
●第十九册
01、穰梨馆过眼录(下)(陆心源)
02、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鲁骏)
03、辛丑销夏记(吴荣光)
04、平津馆读碑记 附续记、再续、三续(洪颐煊)
.
●第二十册
01、寒松阁谈艺琐录(张鸣珂)
02、习苦斋画絮(戴熙)
03、潘氏三松堂书画记(潘奕隽)
04、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潘世璜)
05、笔啸轩书画录(胡积堂)
06、知唐桑艾(宋伯鲁)
07、金石文字记(顾炎武)附补遗(潘耒)
08、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钱大昕)
09、画林新咏 附补遗(陈文述)
10、怀古田舍梅统(徐荣)
11、小山画谱(邹一桂)
12、墨梅人名录(童翼驹)
13、读画闲评(俞蛟)
14、书画书录解题补(吴辟疆)
15、题画诗钞(王愫)
16、广堪斋藏画(毕泷)
17、书画心赏日录(沈树镛)
18、刘湄书画记(王礼)



62.jpg
 

63.jpg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出版说明:

對于中國書畫藝術來說,二十世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期。現代化的視野,將源于内部的困境和源于外部的壓力,統一爲强動理性支配下的革新思潮,衝擊着所有舆之相關的人。隨着衝聲程度的日益加深,這個曾經占據廣袤的時間和空間,曾經發放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曾經营造偉大的民族藝術精神和人文氣象的自足體系,正以日益鮮明的傳统面目,離我們潮新遠去。

   僅以歷時性観點來看待這場變革,無疑是膚淺的。渐渐遠去的書畫傳統,牽連着一種文化的品格,一種生存的方式,一個獨特而完整的世界。我們在疏離它的同時,其實也在趨赴和接納另一種文化品格,另一種生存方式,另-個完整的世界。用「西方的」或「外來的」前置詞來指稱後者,固然有嫌偏面,但祇要抛開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便不難承認它作爲動源上的舶來性質。正是這個主要基于社會學而不是本體論的原因,使我們成了兩個世界的承傳者。我們一隻脚跨上了陌生的甲板,一隻脚仍然踏在古老的船舷上,兩脚之冏汹涌影湃的波漏,使人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悠然自得地用單性狀的原則去處理問題了。

以西方舆中國對舉,潜伏着非對等性比較不可通約的危險。且不說每當我們視中國爲民族性極强因而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實體時,其實隱含着將西方多民族、多國度的文化當作统一慎來對待的潜在動機,僅就其所依據的觀察基點而言,便極易掉進以西方之今日對照中國之古昔的陷阱。當然,更大的麻煩,還在于「現代」這個既表現爲時序尺度又表現爲文化形態的複合概念,幾乎無所不至地影響着我們的假值判断。儘管我們可以說,現代屬性并不是西方人的專利,現代性與民族性也并丰彼此對立,至于現代化,更非意味着僅有一種既定形態,一種理想方式。然而,即使撇開初始效應上的舶來性質不論,現代屬性的現存依據和未來指向,仍然基于一種超民族、超國度的開放的世界共通性,而舆某民族、某國度的封閉概念相違异。因爲這個深層原因,無論我們反思傳統還是正視現實,都難以過避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傳統舆現代的二分法,已經突破了中國傳统文化以古今或新舊爲指稱的中性詞義系统,而成爲寓有明確褒貶傾向的極性詞義系统;另一方面,對傳統與現代的弃取,又基于一個阻斷和改變着本土歷史自然進程的特殊社會條件,不得不在除普布新、罐往開來的同時,直面-個接受新文明亦即意味着原有文明萎缩失效的嚴峻命運。現代的生産方式,現代的生活方式,現代的值值觀念,現代的思想方法,作爲中華民族「感應型」而非「自發型」的選擇,從一個迥异于往常經驗又不同于西方情狀的新起點上,網緊了每一個人的神經。中國書畫塞術的現代性轉換,作爲時代的使命,不容迴避地推到了我們面前。
   我們并不保守。我們引進了鋭利而迅捷的鋼筆,以取代柔朝而從容的毛筆。我們重鑄
個白話的世界,而將數千年的文言世界留給了歷史。中國書畫也許破天荒第一次真正作爲獨立自足的変術展現出自身價值。躊躇滿志的新一代書畫家們,既吮吸着傳統的營養,又沐浴着現代的陽光,激發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新熱潮。然而,問題的複雜性在于,這個迥异于往常經驗乂不同于西方情狀的新起點,将我們抛向了没有任何現成需標可資參照的漫漫征途。我椚可以引進异邦的普通方法,却永遠無法將其思想溶人自己的血液;我們可以發揚傳统的獨特精華,却又已經喪失了養育這種精華的社會土壤。非得在傳統的富饒之中承受現代的貧困,非得在限凰湼槃的無情遺弃之中超升再生之境,作爲自設同時也是被設的命運,將伴随我們從傳统世界走向未來世界的整個變革過程。

應該說,書畫藝術的有效信息,從來没有像今天這樣普及。現代傳播手段有足夠的能力將傳統精華和域外經驗輸送到每一位需求者面前。書畫藝術的本體化程度,也從來没有像今天這樣深人。社會分工的細密化超勢激海起大批以藝術爲己任的虔誠奉獻者。然而,一個無可比提的先决條件是,書書活動在古代一直作爲現實生活的普遍需要而存在,如今却祇能在以藝術爵目的的象牙之塔中攀蟾折桂,整個社會不再會像以往那樣,用敏鋭而熱烈的感應神經來領受它的超越力量了。

   文化更新不可能难開現存的條件機制而自主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無不是對現存條件機制的適應。舆此同時,文化更新也不可能離開既有的傳統而獨立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無不是對既有傳統的结合。時至今日,與其說我們缺乏對時代潮流的通應能力,毋寧説,我們更缺乏對傳统本根的溝通意識。我們借鑒了西方的文化框架,但不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優長:我刑引進了現代的生存模式,却無法將它建築在既有的高度之上;我們改造了慣常的藝術倭制,則難以戲予新形式以有效的負藏;我們憧憬着制畤代的創造性成果,又往往在一系列的自我悖論中困惑徘徊,無所逋從。

   籠统地歸咎于缺乏傳統魚驗,無疑是輕率的。如同種族對于後代,傳统畢竟是我們賴以生成的基礎所在。它不僅作爲绵延無盡的個值淵藪,滋養着不同需求的個人,同時還通過群體記憶的途徑,不断地解構與重構、離异與回歸,影容着人們的集體行爲取向。易言之,一旦構之爲傳统,就必將以其既作用于現存客觀條件、又作用于主13認知結構的雙重效應,深深鎂人時代的罐環。可是不能不看到,傳統從來就不是-個自我完形的、作爲假值依據或者行爲模式的存在實憶,而是一種經由特定的現實需求和知識體系所選揮、所阐釋的歷史産物。也即是説,傳統的存在是客観的,但賦予這種存在以現存意義的,則是某種依賴于相關主儂的理解和接受而把握歷史的具體過程。恰恰在這個接受和理解的關鍵問題上,我們對本土藝術傳統的隔膜程度,反而遠遠超過了理應更爲陌生的西方塞術思維。中西文化的交匯,或者說中國文化的外向型發展,不管出于被動還是主動,偶然還是必然,都會在客観效應上形成一個以開放心態作爲基調的反思傾向。就地球上的文化碰撞而言,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廣泛最微底的解構與重構過程。中國文化由此被推上了全面反思和重新定向的歷史境遇。延妇了敢千年的-統綱常廢弛了,我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穿梭于自身傳統與外來傳統之間,進行各取所需的比較和選揮。儘管藉以證明文化種族的内在基因,如同我們的黑頭髪與黄皮膚-樣,仍與傳統一脈相承1我椚還能夠在鋼筆的實用天地中保留一塊毛筆的審美飛地,在傳统書畫概略化的點缓、墨量、空白面前,感受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魅力;但随着白話世界對文言世界的全面取代,傅統文化中最强特、最精雅、最泡藉的部分,已經變得依稀難辨了。觀念和方法的現代化,使我們對傳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處于随意延伸指謂範圍和附會异質事物的尷尬境地,仿佛一個兩性人,因其雙重體會的高度自由而融失了自己的堅實存在。尤爲麻煩的是,如同日本、土耳其那樣利用傳統根值符號的權威合法性來締造傅型社會程定秩序的成功幾驗,對于中國并不通用。政治運行機制、社會道德規範和文化學術信仰的三位一曹,使得開放心熊下的中國人,難以擺脱反停統思潮舆文化失範循環遞進的痛苦折磨。作爲世界上唯一携有從未中斷過的古老文明的國度,如今對傳统文化保留之少,却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民族。

立足于本儂文化内部的反思,舆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具有質的區别。前者由于受傳統磁場的統攝,再鋭利的思想鋒兜,會在前後牽引的思維慣性中磨损削弱,再容亮的人格個性,會在無所不在的群體規範中互滲耗散,因此很難1到較爲徹底的程度。「祇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整合關係,使空間上的社會性認同和時間上的承傅性定勢紐結爲富于彈性的網籬,疏而不漏地籠單着所有衝决性努力。而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則有望取得一種「却顧所來很,蒼蒼横翠微」的超脱立場。它不僅無須顧慮被反思的文化本身是否承擔開明的承諾,并且可以借石攻玉,藉此願彼,用多向度的動態觀照方法,刊落那些爲思维定勢所遮蔽的盲點、爲歷史情結所1固的陋習,從而充分發揮來自人類心理深憎的靈性拿動力量。但是,在問題的另一面,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雖然有利于促成客親性、超然性、批判性,却也容易流于膚淺和割裂,至其甚者,還有刈蓍遺簪、指鹿爲馬之虞。而立足于本儼文化内部的反思,則能夠深厲漫揭,達其根本。中國傳統文化着眼于人倫秩序舆宇宙秩序和誰并育的内向型品格,比起外向型超越方式的西方文化來,更需要這種内部的反思作保證。

   祇有深人虎穴又出得虎穴的人,缓能真正得到虎子。從這一意義上講,歷史的僥幸怡好落在我們这個時代。現代化的追求,使我們具備了遠比「不識盧山真面目,祇緑身在此山中一的前人更爲有效的批判和變革傅統的能力;去古未遠,又使我們對傳统世界的感應和認識明銀地優勝于「此情可待成追憶,祇是當時已惘然J的後人。如何不失時機地把握住這種僥幸,將是歷史對我們的考験。

   傳統是一個動態的、多元的、涵蓋面極廣的歷史範职。本土的和外來的,主流的和支流的,精英的和大衆的,專詣的和普適的,瞬時的和恒常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主體的不斷選揮、附會、淘汰、積澱之中,亦古亦今,方死方生,忽左忽右,無始無終。如果説,反思是傳統這個歷史範修得以介人現實并绵延發展的自浄力量,那麼,一部中國書畫史,實際上也就是代復一代地反思書畫傳统的歷史。而書畫理論思維,比起創作實踐來又具有更爲鮮明的反思性格。它一方面以其形形色色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理解,實現對書畫傳統的當下把握,進而能聚爲社會、文化、歷史的言論體系;另一方面,又以其舆創作實鹿或相關、或相離、或相拒的多元對應,賦予上述言論黑系以解構與重構的現存意義,進而落實爲個體化和即時性的定在情狀。
   
中國傳統書畫理說,可謂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其時間跨度之大,指涉範圍之廣,載筆数量之多,文化品位之高,皆爲其他民族的同期同類著作難以企及。尤爲奇特的是,它們敷千年如一日地使用着一種低限度的陳述方式,在陳述者與陳述對象之間,總是盡量避開複雜的邏#論證,避開爵言的精確定義,避開指涉意義的直接性與即時性,而用看似最簡單的詞匯和語法,建構其锲人生活'泉人歷史、幾人創作實踐和接受美學實踐的生動效應。以西方人的眼光或者從中國現代白話思維的立場看,這些訴諸文言思維的傳統書畫理論,確實有些不可思議的成份。它們在散漫性、印象式、寫意化、經驗論的文字構架中,里遣着一系列靈活、多義的概念,通由動態的、有機的、對立互補的篇證思維過程,直抵體用不二的直覺境界。其間既不受邏輯性的拘束,也没有自律性的限制,對于公理化和形式化的程度,概念系統和推理系统的規範,似乎從不關心。具體先于抽象,意會大于言傳,直覺勝于理性,感悟重于分析,諸如此類不以探求自然規律爲目標,而乞靈于主體精神超越功能的自足心態,一過極端的具體而精微,一邊又分外的籠統和模糊,一邊習慣于直観式或實錄性的現象描述,一邊又鋼愛將其旨意指向玄虚神秘的超驗世界,一邊執着地關注此在的儂験和主觀的領受,一邊又自覺地在這種値驗與領受中尋求當下與歷史的高度契合在努力張揚書畫摹術通往形而上學的值值功能,與盡量貶抑其作爲一種實用技術的世俗特徵之間,在立足于玄思層面上的高峰體驗,與沉湎于操作層面上的坐忘功夫之間,在應合、參悟、借重集體意識,舆比照、體味、切人個體意志之間,可以尋繆到-種依據存身情境而成立的特定思想方法——注重思維的共畤性舆程定性,往往無需經由邏輯思辨以分割認識舆儘驗的過程,便直接從前邏輯躍遷到超邏輯。深厚而沉重的歷史感,由是貫穿在任何一部乃至一段哪怕是最簡單的著述之中。即便揭藥着自我表現之大蠱,以薄古厚今爲取向的人,也無不以「六缠注我」的轡亮口號,溯源于「我注六經」的群體記憶,在思維方式的隱照軌迹上構成-個循槃往復的圆圏。通過對歷史的過去性舆現存性的擀證理解,對歷史僚驗與審美體驗、歷史意識與即時意識的有機融合,對歷史的標準與邏輯、美學的標準「混于-」而不是「統于一」的綜合把握,以行使自己作爲歷史演進之中-個具體鏈環的主置性職責,是每個當事人自覺自願的價值依歸。西方那種大寫的我,那種反傳統的傳统,那種將現在舆過去對立起來的觀察方法和行爲取向,在古代中國是難以想象的。

西方藝術的承载者,幾乎是清一色的專業人才。從早期的工匠,到如今的藝術家,從自在的附庸關係,到自爲的图立意義,除了其社會地位和藝術觀念隨着歷史的遷延而不斷改變以外,始终處于一種以創造或指示相應價值爲己任的情境之中。中国則不然。從服務于「祀禮」的屬類生存之需,到介身于「士禮」的人格修養之需,再到徜徉于「自娱」的個性寄托之需,這個逐步文人化的歷史過程,雖然不能作爲唯一的發展綫索來囊括所有藝術行爲,却至少以其無可抗街的優勢,主宰了中國藝術史的基本演進方向。書畫比起音樂、戲曲和工藝、建築來,具有更爲便利的文人化條件,故其特徵也更爲显著。

中國文人不同于西方知識分子。如果説,嚴格意義上的西方知識分子是啓蒙運動以來的産物,那麼,爲之作前導的希旗哲學傳统和基督教傅統,則至多祇在精神和思想的淵源關係上保持着麻繫。世俗化的過程,使西方知裁分子的關懷基點從解釋世界變爲改造世界,使他們的理想依托從天國回到人間,從而作爲一個图立的社會階層,以學有專長的「特機」而行使自己的理性和批月精神。就中國傳統文人的社會特性而言,似乎與西方近代的知識分子相接近,但建構其「社會良知」的文化品格則大相徑庭。由于西方人的二分思維方式在中國思想史上從來不占重要地位,超越世界的「道J和現實世界的「用」之間始终是一種不即不離的關係。  lKh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