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明四家画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明四家画集》PDF电子书全2册,由民族摄影出版社2003年出版。
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渊博,专画传统题材,且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画风严谨不拘。
《明四家画集》书目:
明四家画集 上册
明四家画集 下册
![]() ![]() ![]() 《明四家画集》出版说明:
明四家(吴门四家)是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貌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其画风曾左右一时,成为当时画坛的中心力量与典型代表。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山水画的传统;唐伯虎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他们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师承关系外,唐伯虎、仇英各有内格。因此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具有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山水、人物、花卉、鱼禽皆超妙。早年刻苦追摹传统,对董源、巨然、李成和元四家皆有心印。因此有人形容其画风是从“上下千载,纵横百辈”中而来。沈周以山水画著称,兼擅花鸟。山水画题材主要分写实、抒情、仿古三类,其中以写实山水最富特色,也最称精美和最具意义。写实山水按内容又可分为访胜纪游、幽居庄园、雅集文会、寻访送别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生发和成熟,对文、唐、仇乃至“吴派”后期诸家,都有重要的启导作用。沈周的“访胜纪游图”,大多描写亲身游览过的山林胜境,以实景为客
体,真实再现自然真趣,并倾注真切的主观感受,观之令人向往。如《吴中山水图》即是游览苏州胜地后绘制的一套集锦册,每页一景,取景极简略,却各具佳趣。沈周的有些纪游图则更强调主观情绪,同一景致往往因心绪的不同而呈现迥异意境。如同样描绘苏州洞庭西山景色的作品,《西山纪游图》较具体地展现了山川地势的丰富变化和秀美明丽的湖山之胜,抒写了畅神、适意的情趣。而《西山雨观图》则运用米氏云山画法,突出阴霾朦胧的雨中景观,情调较迷茫低沉。“幽居庄园图”为数也不少,这类作品或表现苏州文人隐居的茅屋斗室,或描绘精致幽雅的山庄园林,无论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以寄托文人的理想和品格。所取景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有一定象征意义,或传情达意,或比喻人品。如《东庄图》是描绘其师陈宽所筑的庄园,既生动再现了居游皆宜的优美环境,又倾注了作者的仰慕之情。《南山祝语图》是刻画韩世光所居的“云堂”,韩氏先世为良相,本人为良医,均有泽于世。画面中心主人盘坐在云堂外的石台上,专心守护着丹灶,即点出了韩氏的身份和居处。云堂并无云气缭绕,然阶下栖立仙鹤,周围环以松竹,也显示此堂是营建在山巅云端之间。这种境界有力地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品行。又如《芝田园图》通过对芝田及周围秀丽景色的着意描绘,表达出主人公董君施德于人、天赐灵芝的主题。这种将物象人格化的表现手法,为吴门诸家广泛运用。“雅集文会图”与一般详尽铺叙场面情节的雅集图有所不同,会晤场景占很小部位,主客也多为点景人物,主要借助寓意性的自然景色来抒发友情和传达意趣。如《魏园雅集图》记刘珏、沈周、陈述、祝颗、周鼎、沈侗轩等人,聚集魏昌家会饮唱酬的盛事,画面却以山水为主,惟下部岸畔置一凉亭,未见魏轩其他庭院、屋宇等建筑,也未展现会饮唱酬情节,突出的是人迹罕至的峻峰深谷,僻静空旷。画家藉景色来传达隐逸山林的理想与悠游田园的自娱情调。“寻访送别图”也多采用上述手法。如《京江送别图》是为送别吴愈而作,作品在此较具体地展示了众人岸边揖别、主人乘舟远逝的送行情节,但景色同样注入了一定寓意。近处桃花盛开、长江壮阔,展现出家乡的旖旎风光:远方峰峦连亘,水天一色,暗示着征途艰险。两相映照,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眷恋挽留之情。这种以情取景、寄情于景的手法,对吴门文人画家也有很大影响。总之,沈周的写实山水所形成的多种类型和表现手法,在推进文人画抒写心灵、传情达意和情景交融方面,都起到了极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沈周的抒情山水,以表达主观意趣为主旨,自然景色作了理念化的加工,或寄托理想,或抒发情思,藉以自娱、遣兴、适意。如《卧游图》是想像为之的聊以自娱之作,将沈周老年时的心境、情绪披露无遗。又如《听泉图》绘春山碧水间,士人乘舟垂钓、踏堤赏景、坐听流泉,怡人景色与欢畅情绪融为一体,尽情抒写了所向往的生活境界。《古木寒泉图》则画疏木冷泉的深秋景色,浩渺江面,孤舟垂钓,气氛萧索冷寂。作者在表达自已安贫乐道志趣的同时,却无法掩饰受贫时的窘迫凄冷景况和心境,境界与上图大相迥异。沈周的仿古山水展现了他泛学诸家的师承以及探求精微的态度,观其作品,主要以元四家和董、巨、二米为宗,着重于笔情墨意,其间尤得黄公望神髓。《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其仿古名作,这幅背临作品无论在布局构图、物象轮廓和笔墨形式上,颇接近原作。原作中已佚的首尾两段,仍可见一斑,所保留的完整全貌更增添了此作的重要价值。从沈周的作品中,可大致领略其早、中、晚画风的变化。沈周40多岁以前为早期,主要继承家学,师事杜琼,宗法董巨和元四家,尤受王蒙影响。其早期画法精工,多盈尺小幅。从存世的0岁所作《山溪客话图》、38岁所作《幽居图》、40岁所作《采菱图》、41岁所作《庐山高图》、44岁所作《崇山修竹图》中可见一斑。《魏园雅集图》作于43岁,宗法黄公望,细劲用笔又兼取王蒙,反映了早期细笔山水的面貌。沈周40多岁至60岁称中期,此阶段广泛学习宋元诸家,尤倾心于黄公望,在此基础上集其大成,自成一家,画法由精工细密转向粗简雄浑。形成粗笔风貌。如作于47岁的《仿董巨山水图》浑厚的山峦及披麻皴法、浓密苔点,圆润用笔,均取自董、巨,然饱满的构图和繁复的景致仍留有王蒙遗意。同年所作《仿倪山水图》疏简的景色、方折的用笔、枯淡的墨色、横点的树叶,又与倪瓒相像,惟下笔稍见粗重。到57岁作《古木寒泉图》时,已显现较成熟的粗笔风貌,洗练的“两叠”式构图,简率的树石勾斫,粗健苍劲,自成一格。沈周60岁至83岁属晚期,他继续追踪元四家,尤“醉心梅道人”,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凝重浑厚,其画法溶南北于一炉,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创立了集大成的新典范,如68岁作的《仿大痴山水图》山石轮廓用粗细线条重复勾勒,皴法则披麻与荷叶并用,笔法是中锋、侧笔兼施,墨色又干湿浓淡相间,将黄公望的苍莽、王蒙的细润、吴镇的雄浑融为一体。70岁左右所作的《沧洲趣图》,由首至尾依次参法吴镇、黄公望、王蒙、倪瓒元四家,并兼取宋元诸家之长,笔墨随意而运,变化丰富。其集大成的画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徵明,名壁,号衡山,是“吴派”的中坚。诗书画皆超妙,其山水画初以郭熙、李唐、王蒙、赵孟頫为追摹对象,并参以沈周作风。除山水外,文徵明兼擅花卉、人物。常作意笔成、范宽和南宋四家的传统,对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的画法皆有心印。唐伯虎的绘画作品取材广泛,形式技法充满变化。他不仅擅长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也颇具特色。更值得推崇的是唐伯虎在作品意境的创造上极富诗意。晚年的作品,不少表现社会生活,很有趣味。唐伯虎的作品对了解他的创作思想、风格递变乃至生平交往,都有重要参证价值。唐伯虎在题材处理方面更具思想性,较之沈、文,感情抒写更直露,个性色彩也更浓,运用比拟、寓意、讽喻、自况的手法也更多。这一特色在人物画中体现得最鲜明,如《桐阴清梦图》画一高士在梧桐树下闭目小憩,神态懒散,此图是自况写照,表露绝意功名又无所事事的烦闷心境。另一幅作于3岁的《风木图》是描绘孝子黄志哀悼双亲亡故的情景,实际上也寄托了画家自身哀思,画面人物悲泣神态刻画得情真意切,入木三分。即使是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人物画,唐伯虎也常常寓有深意。如《王蜀宫妓图》刻画前蜀后主宫内四位乐伎形象,体貌雍容华丽,光采照人,然题诗却表明是在抨击蜀后主的荒淫糜烂生活,藉画警喻世人。唐伯虎30岁以前,据记载曾师法沈周,主要承元四家传统,多文人画意韵。如《贞寿堂图》即是一件早期作品,作于17岁,为少年未成名之作,从布局、笔墨、境界看,都接近“吴派”。0至37岁为唐伯虎中年时期,师事周臣,“院体”影响较深,同时也兼学宋元诸家,形成有别于周臣的风貌,然线条细秀,景致扼要,墨色轻淡,雄健中兼具清润疏秀,又表现出自身追求。《沛台实景图》近景增嗟山石和小斧劈皴法,以及空勾夹叶树木,均源自南宋李唐,但远处轻描淡染的云雾、山峦和粗笔点簇的树丛,又取法元代高克恭,呈现出兼融南宋和元人于一体的画风。38至54岁属唐伯虎晚年,画风逐渐脱离周臣,形成本色的细笔山水风格。其特点是:景色简约清朗,近景突出,远景简略;用笔多细劲中锋,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相济;皴法变化丰富,短斫、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不辨皴法,却杂而不乱,穿插有序,墨色淋漓,又富变化,满布全幅却不显迫促,具秀润和空灵感。总体风格谨细绵密、平淡清远。《落霞孤鹜图》约作于47岁,已呈典型细笔面貌。画面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为极简略的一抹平川,树石勾线细劲工谨,山石则披麻、乱柴皴结合,又多干笔,呈苍秀之致;墨色既富浓淡变化,又具清雅的总体格调。《毅庵图》作于50多岁,透出更多的文人画秀雅风格。这种成熟的画风,正如盛大士所评:“伯虎参松雪之清华。其皴法虽似北宗,实得南宗之神髓也。”总之,唐伯虎在绘画方面,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及花鸟等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文人画的自我表现意识,给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关于他的生平缺乏史料记载,据推测,大致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壬子(1552),享年55岁左右。仇英在艺术上的创造性和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摹古仿古、创立精丽艳逸的人物画风格、重青绿山水画的雄风等方面。在传世作品中,《摹天籁阁宋人画》和《临萧照瑞应图》属刻意临古之本。前册可谓形神契合,几乎难辨真假。后图构图位置与原作基本相同,仅树石背景略有小异,山石皴法除袭用小斧劈皴外,夹入了细密的点子皴和牛毛皴,笔致较为灵秀婉和,可见他摹古时也参入自己的笔意。此外,《临宋元六景图》和《仿李唐山水图》则是仇英仿古人笔意的自运之作,显示出集古人诸家之长而混合天成的妙处。另外一件《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张择端原作为蓝本的“再创造之制。与原作相较,图中加进了时代的新内容,反映出明中期苏州繁华的商业、手工业和社会风俗景象,是一幅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社会风俗图。仇英徜徉于唐宋古画之间,于人物画有很深的功力根基,掌握了工笔重彩、白描和水墨粗简等多种技法,创作了不少人物画杰作,其成就超过了在他之前亦擅画人物的杜堇和唐伯虎,成为一代人物画大师。仇英重视历史故事题材的表现,创作了《人物故事图》、《金谷园图》、《春夜宴桃李园图》、《赵孟頫写经换茶图》、《职贡图》等杰出作品。这些作品构思周密严谨,或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或结构紧凑,主题突出。如《职贡图》长达580厘米,图中职贡队伍共有11支,人物多达200多人,前后参差疏密安排,极有条理。异域外邦的人物,殊貌异相,略无违谬,彭年称赞“其心匠之妙精妙丽密,备极意态”,不愧为大手笔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仇英所画故事图的内容主题已大为淡化了宣扬道德观念的教化意义,而热衷于选择那些富有世态人情意味的题材,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有趣和符合生活现实的合理性,细节描绘细腻丰富,因而作品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在仇英的人物画中,仕女画是重要的一翼。如巨幅长卷《汉宫春晓图》,在宏伟华丽的皇家庭园殿宇环境中,展现嫔妃宫女的生活,或伏案读书,或奏乐、闲谈、刺绣、绘像嫔妃姿容娇秀,充满活泼快乐的朝气。此外,他还倾心于单体仕女画的创作,这类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着重刻画特定景域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以达抒情托意的目的。如《鸳鸯仕女图》、《修竹仕女图》、《捣衣图》等,主题大多表现闺阁女子怀春、怨秋、思夫等凄婉惆怅的情绪。他所塑造的仕女形象,既非唐代贵妇式的丰腴高贵,又异于宋人笔下的娟秀妩媚而是细眉小口,瓜子脸庞,削肩纤身,表达出一种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形态。此类形象多少反映了明代妇女所受的束缚愈来愈深,深闺女子精神受到压抑的心理状态,同时也隐含着画家对纤弱女子的怜爱情感。仇英创造的这类女子艺术形象样式,成为时代女子美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直沿袭到清代。仇英还有不少表现文人雅士悠闲生活的人物画,如《松阴琴阮图》《蕉阴结夏图》、《桐阴清话图》等,在这些作品里,画家运用造型准确的技巧,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身姿动作和神情气质,并具体而微妙地烘染环境氛围,较那些文人画家寥寥几笔的点景式人物,富有生趣,更具观赏性。仇英人物画的主要技法形式为工笔重彩法,其渊源远绍唐宋,近受杜堇和唐伯虎的影响。中年时线描偏于挺拔方峻,衣纹多用折芒描和钉头描,设色沉厚浓丽,风格严整艳逸。晚年行笔转向细劲流畅,色彩妍雅鲜丽。尤其绘仕女的脸部,运用“三白法”的开相技巧,表现女子脂玉般细润娇嫩的面容,再配置精致鲜艳的服饰,显示出雕金缕玉式的绮丽之美。他另有一种白描人物画法,别有高古清逸的意韵。如《松阴琴阮图》,人物衣纹用清圆飘逸的行云流水描,墨色轻淡,径入北宋李公麟的门庭。仇英的人物画、历史故事画和仕女画,有浓重的古典主义倾向,但处在商业经济滋长和文人画兴盛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创作出现了走向通俗化和文人化的双向衍变,从而使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多重美学品味。仇英在山水画领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的山水画最初师从周臣,取自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形体坚实,笔墨劲健酣放,以水墨淡彩和小青绿为主。如作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后赤壁赋图》,景物布置取边角之景,空疏平远,受马夏构图法的启示。山崖勾斫笔力坚劲,松树挺拔有力,笔法直承其师周臣而豪放雄劲有所不及。到晚年,他更多地吸收元明画家婉约蕴藉的笔墨长处,笔致转为含蓄简练,率意畅快,墨色的皴染融浑虚和,带有较多写意的成分。观其晚年的《蕉阴结夏图》、《桐阴清话图》和《右军书扇图》等,都体现出萧疏简远的艺术风格。仇英的《桃村草堂图》,可窥见他取习赵伯驹、伯骕的深厚功力。此外,《桃源仙境图》、《玉洞仙源图》为青绿设色鲜丽,深得二赵笔法的典型作品。仇英晚年的青绿山水又吸收了赵孟頫、文徵明的技法因素,笔墨趋向灵秀简逸,色彩渐为淡雅。如他的《云溪仙馆图》和《仙山楼阁图》,笔法精细,然已不同于宋人的端整和单一,山石兼施多种皴法,钉头皴、小斧劈皴、折带皴、直笔皴等交织互用,刚柔相间,笔调灵活多变。设色也较前期显得清雅,善用二青、二绿、花青和赭石等色,轻敷淡染,色不碍墨,产生爽利明洁的效果。他的青绿山水作品多以仙境为主题,减弱了景色的神秘虚幻色彩,注意烘染可游可居的环境氛围,将幻想与现实、仙境和人世加以调和与沟通,意境瑰丽而宁和。通观他晚年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三赵又超越前人,融合宋元明各家之长,形成了工而不佻、妍而甜、精致秀雅的自家风格,从而建立起青绿山水的新典范。总之,仇英在不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并在人物画、青绿山水画等领域,有超越前贤、开拓新格的独诣之处,他的名字和画艺在绘画史上永放光芒。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明四家画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明四家画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