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国古代建筑丛书 全7册 1995-2007 社旗山陕会馆 正定隆兴寺
价 格:¥ 39.80
30天售出:6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丛书》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国古代建筑丛书》PDF电子书全7册,由文物出版社1995至2007年出版。
中国古代建筑丛书 社旗山陕会馆
“鑼鼓一打顫嗦嗦,普天下没有賒旗店的景致多 這首《旱船歌》,在南陽盆地流傳了二百多年,至今膾炙人口,長盛不衰。他形象地描繪了今社旗縣縣城所在地社旗鎮——清代著名水陸碼頭及其鎮内山陝會館當時的繁華景象。 社旗鎮所處地域周屬申伯國,春秋歸楚,戰國韓轄,漢代屬宛縣,隋時歸南陽縣,明清爲南陽府轄地。1914年復爲南陽縣管,古稱賒鎮、賒旗店、賒店,係由鎮南興隆店發展而來。淸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改稱賒旗鎮,1965年改賒旗鎮爲社旗鎮,爲社旗縣縣城及縣政府所在地。現爲河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該鎮位於豫西南南陽盆地潘河、趙河交匯處之陽,居東經11237′、北緯33°03′,海拔112米,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1.5公里,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鎮北陸路縱横逹北方數省;鎮南則河網如織,匯逹漢水λ長冮。因其獨特的地理形勢及位置,早在明代,此鎮就已有關羽故鄉山西解州人氏在此居住經商。據縣博物館存原鎮南之河南街南閣壁上所鑲《興隆店》文:“山西平陽府解州安邑縣人段國禎室人練氏,見在南陽府東本鎮居住,暨合社人等起建白衣觀音寶閣”,文末署“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清代,這裡已發展成爲舟來車往、商買雲集、人口稠密、生意興隆的繁榮巨鎮。館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60年)《創建春秋樓碑記》云:“斯鎮居荆襄上游,爲中原咽喉,洵稱勝地”,《南陽府志》、《南陽縣志》載,“南來舟楫,從襄陽至唐河、賒旗、方城或從賒旗復陸行方城至開封、洛陽,是南北九省商品聚散地”。“淯水之東,唐泌之間赊旗店,亦豫南巨鎮也。……地瀕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晋鹽商大賈”,“晋人固善賈,縣又通水路,乾嘉時城廂及賒旗鎮號爲繁富”,有“天下店,數賒店”之稱。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招致十幾個省的商買來此投資經營。據歷史資料記載,發展至巔峰期,全鎮有七十二條」街,鎮内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潨。城南兩河交匯處設碼頭多處,往來船隻千帆競揚,桅杄如林,卸貨分類,再由馬幫轉發各地,通宵達旦,熙攘鼎沸(彩版一)。鎮内街道細緻分工,山貨街專營土特產品,銅器街集中經營日雜用品,騾店街則專爲騾馬客商提供日夜宿店服務。所營商品多爲藥材、生漆、桐油、竹木、糧、棉、布匹、茶葉、食鹽等,其中尤以荼葉、木材、布匹、食鹽爲大宗。據傳,單藥材一項月銷售量達十餘萬斤;六家貨棧行日成交木材一千餘立方,竹竿五萬餘斤;八大糧行每天成交糧食二十餘萬斤;九家染坊,最大一家日染青藍布三百餘疋。民諺曰:“拉不完的賒旗店, 在一個鎮内集中如此架多的游離於傳統的封建行政體制之外的流寓人口,複雜的南北文化及多重的、大規模的行業團體,必然帶來了諸多的社會不安定因素;無序的競爭祇會削弱彼此的力量;而商賈内部的奸詭手段更會促其加速消亡,於是統一的民間社會組織的成立就勢在必然。首先岀現的,應當是以地域區劃爲單位的會館、社火類組織,繼之各會館之間的商會聯合體形成。據傳,社旗鎮内各地商人爲了同鄉聯誼、合心經商,在鎮内興建有如¨江西會館”、“福建會館”、¨湖北會館”、“山陝會館”等十餘座同鄉會館,其中以最早寓客此地的山陝商賈集資興建的¨山陝會館”最爲雄偉壯觀。據載,社旗山陝會館又名¨山陝同鄉會館”、¨山陝廟”,建館之因乃爲叙鄉誼、通商情、敬闌公、崇忠義、安旅故、商義舉之需。其內包括兩省十九郡商賈,幾乎控制了全鎮的經濟命脉,凡義舉、大型商務活動乃至社會治安事宜,均以山陝同鄉會館之向背爲則。這些自發建成的會館遵循着原地域的生活習俗和道德理念,敬祀着各自的鄉土神、通祀神或地方功臣,並以此爲其精神支柱,嚴格按照訂立的行規與義務從事商務活動,有效地維繫着社會商業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 商會勢力如此巨大,其興衰直接影響着全鎮之榮枯。自身生存與商業活動的必需,使他們將手中的巨額財富再投入社會,搶購土地,大興土木,集資辮學,甚至爲避匪灾,集資圍繞鎮週興建規模龐大的磚構城寨及護城壕,將一座小鎮建成了具有七十二條商業街的繁華市鎮。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山陝冋鄉會館爲首的商賈集團已將社旗鎮建爲政治、經濟合二爲一的一座獨立的客商塢堡。然而,由於市埸不斷擴大的需要,使其不可避免地與鎮週區域尤其是與毗鄰之方城縣商買之間發生了經濟爭鬥。清代末年,爲專其利,社旗鎮商賈合資在城北潘河古渡口建北大石橋以阻貨舟北上,方城商賈絕望之中鑄造多口大鐵鍋串於鐵杄之上,將潘河源頭黑龍潭(彩版四、五)主泉扣死,造成流細船減的結局。據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所修《方城縣志》記載:“潘河之水在清中葉可泛舟,沽客乘航直達東廓,四方之物無不畢集,城東南之下貨臺即當日泊船下貨處。賒旗鎮奷商擬專其利,乃在城北漫流寨修橋以禦之,時方城人乃將黑龍潭河源用鐵鍋堵塞,使水量减少,舟楫不通”。加之光緒末年京漢鐵路通車,隨之公路四通八逹,致使貨源漸改道而行。在接踵而來的内、外戰亂中,社旗鎮的商人或停業回鄉,或南遷襄、漢,一代名鎮逐漸衰落,人們祇能從殘損不全的古街和高大、荒凉的山陝會館中去想像當年的繁華。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古代建筑丛书》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古代建筑丛书》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