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41]
文学文化 [358]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8]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2]
诗词戏曲 [146]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5]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5]
人物日记 [37]
学术研究 [100]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2]
宗教类 >>
佛教 [210]
道教 [35]
周易风水 [36]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83]
书法篆刻 [43]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3]
金石考古 [227]
建筑装饰 [44]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6]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59]
西医 [13]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10]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 全1册 2014高清
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
价      格:¥ 7.80
30天售出:105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25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PDF电子书全1册,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马世长著。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保存下了丰富且大量的佛教遗迹和遗物,其中佛教石窟遗迹的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属世界罕见,对其研究成果亦颇为丰富。
Qzw万圣书城
本书作者将考古学的方法运用到中国石窟的年代分析以及石窟美术演变的探索与归纳,同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使佛教石窟美术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在考古还是在艺术史领域,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Qzw万圣书城
马世长,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在石窟寺研究、敦煌文书整理、佛经版本校勘等领域颇多建树,在石窟考古界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培养了一大批石窟寺考古专业人才。他曾对敦煌北朝洞窟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记录与测绘,通过对窟龛形制、造像样式、装饰纹样等因素的类型分析与排队,科学地提出了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意见。他对克孜尔和库木吐喇石窟壁画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也是佛教美术考古中将石窟寺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艺术史图像学分析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著作有《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敦煌图案》等,参与编写《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中国石窟”系列丛书。
 
38.jpg
Qzw万圣书城
《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目录:
Qzw万圣书城
拜城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  
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  
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  
三仙洞年代别议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  
藏经洞的封闭与发现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  
新发现的北魏刺绣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敦煌莫高窟北朝本生因缘故事画  
敦煌石窟考古的回顾与反思  
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 —敦博第五八号卷子研究之一  
地志中的“本”和唐代公廨本钱 —敦博第五八号卷子研究之二  
敦煌县博物馆藏星图占云气书残卷 —敦博第五八号卷子研究之三  
《父母恩重经》写本与变相  
《敦煌星图》的年代  
《四兽因缘》考  
龙门皇甫公窟  
隋唐佛教寺院与石窟  
炳灵寺石窟  
麦积山石窟  
珍宝再现 舍利重辉 —法门寺出土文物观后  
明代天地会资料的新发现  
中韩古代佛教文化交流两例  
图版
Qzw万圣书城
39.jpg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前言:
Qzw万圣书城
收入文集的二十六篇文章,主要是有关龟兹石窟和敦煌石窟的。这是因为多年来我比较关注西北地区石窟的调查和研究。
Qzw万圣书城
文章发表于不同时期,因受到资料和自己认识的局限,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实是在所难免。论文收入文集时未作改动,意在保存原来面貌。学术研究总是后来居上,故匪敢以今日之是,以掩饰昔日之非。抑或有文字和插图相互重复之处,亦未加删除。
Qzw万圣书城
此外,《北京大学与中国佛教考古》一文,是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国际汉学研究会议上的发言稿(与李崇峰博士合写)。概述北京大学与中国佛教考古学发展的渊源关系,以及这一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状况。今借作代前言置于卷首。
Qzw万圣书城
以下文稿依据地域分为四组。
Qzw万圣书城
第一组是关于新疆石窟的五篇,以龟兹石窟为中心。
Qzw万圣书城
《拜城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两文,综合介绍克孜尔石窟的基本情况,较为细致地记录了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遗存,并对若干本生和因缘故事画做了解读。龟兹石窟中出现汉地风格的壁画,是中原文化西渐龟兹的具体反映。《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和《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两文,对库木吐喇石窟以及新疆主要石窟的汉风洞窟的内涵与特征做了说明和阐释。三仙洞是新疆石窟中位置最西的一处,极难登临。《三仙洞年代别议》一文,据笔者实地踏查的记录,对该石窟遗存内容与年代做了新的诠释和推论。
Qzw万圣书城
第二、第三两组文稿是记录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的论文,共十四篇,是文集的主体内容。
Qzw万圣书城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和《藏经洞的封闭与发现》两文,讨论藏经洞的性质和相关问题,确认该窟原是纪念高僧的影窟,性质与一般礼拜窟有别。《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石窟》,前者是电视片的文字脚本,后者是为大百科全书撰写的一个条目,对敦煌石窟和莫高窟做了简要介绍。新发现的北魏刺绣是窟前发掘的出土物,是迄今为止北时期唯一一件遍地锁针绣品。《新发现的北魏刺绣》一文是对该绣品残存内容与年代的讨论。《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对该窟引人注目的佛教感应故事画和榜题文字做了新的辨识与解说,并第一次释读出东壁的戒律画。《敦煌莫高窟北朝本生因缘故事画》是在台湾历史博物馆讲演的文字稿,对莫高窟北朝本生因缘故事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了扼要的说明与介绍。《敦煌石窟考古的回顾与反思》是为纪念藏经洞发现1闐周年而撰写的,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敦煌石窟的考古工作做了概要
式的回顾,并对某些滞后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出应予加强的呼吁。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地志中的“本”和唐代公廨本钱》和《敦煌县博物馆藏星图·占云气书残卷》三文,是笔者对敦煌县博物馆所藏一件极为重要写本的研究。正面是地志,背面是天文星图和占云气书。上述三文对该写本的各项内容分别进行了详尽的考述,还就地志中涉及的公廨本钱问题做了专题研讨。《父母恩重经》是儒家孝道观念色彩最为浓郁的一部伪经,《〈父母恩重经〉写本与变相》一文,是对该经现存写本与相关变相图的综合叙述。敦煌星图是藏经洞出土的一件写本天文星图。英国李约瑟博士断定它“是一切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推断是公元940年的写本。笔者从写本的诸种内容所显示的时代特征判定,该写本不晚于8世纪初。《〈敦煌星图>的年代》是作者的具体论证。四兽因缘的故事,见于敦煌写本,而与汉文经典所记内容有别。该故事现今依然流传于藏传佛教中。《〈四兽因缘>考》是对该写本与相关图像的论述,并推测敦煌写本源于藏传佛典。这一推测被巫新华后来的研究所证明(参见巫新华《论“四兽图”和“四兽因缘”故事的来源及流传》,刊《原学》第五辑,19%年7月)。
第四组七篇,没有集中的主题。
Qzw万圣书城
《龙门皇甫公窟》一文,根据考古测绘与调查资料,对该窟现存遗迹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说明。《隋唐佛教寺院与石窟》系《隋唐文化》中的一章,对隋唐佛教石窟做了简要介绍。《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是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撰写的两个词条。《珍宝再现舍利重辉》一文,是参观法门寺出土文物展后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明代天地会资料的新发现》,则介绍了张掖马蹄寺石窟中明代当地天地会会众妆銮佛像的发愿文,对研究天地会的起源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中韩古代佛教文化交流两例》一文,以泗洲大圣僧伽信仰和《父母恩重经》东传朝鲜半岛为例,揭示古代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历史的片段。
Qzw万圣书城
Qzw万圣书城
佛教考古学是宗教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佛教有关遗迹和遗物的人文社会科学。它通过佛教遗迹、遗物的表象特征,探求其所蕴含的诸多历史信息,并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揭示出某种信息的演进规律和历史内涵,从而达到重建或恢复历史面貌的目的。
Qzw万圣书城
中国佛教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佛教遗迹和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历史的物化资料,其特征和内涵,与佛教在中国发展、蔓延的状况和历程息息相关。对中国来说,佛教是来自异域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撞击和抗争。经过磨合与适应,佛教逐渐演化成能够适合中国信徒信仰要求,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两汉之际。此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始在下层民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司.能存在多条不同的路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陆路通道,仍然是经由西域到达长安、洛阳的丝绸之路。
Qzw万圣书城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标榜出世的中国僧人们,充分意识到“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道理。而众多的帝王也注意到佛教有“敷导民俗”的社会劝能,从而对佛教采取倡导或宽容的政策。除了历史上发生的四次大的灭法毁佛事件外,其他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以说是连绵不断的。故而,中国魏晋以降的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遗迹十分丰富,因此在中国历史考古学中,佛教考古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佛教考古学己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