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 全3册 2001彩图高清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PDF电子书全3册,由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具有“龙门第一洞”之称。 [6]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书目: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 第1册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 第2册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 附册
![]() ![]() 《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出版说明:
古阳洞(第1443窟)位于龙门西山的南段,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雕刻装饰最富丽、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也是鲜卑人拓拔氏在中原建造的第一所大型石窟。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龙门石窟的研究,古阳洞始终是最受关
注的热点。
由天然溶洞凿建而成的古阳洞,坐西朝东,平面纵长,呈马蹄形,高11.20米,宽6.90米,深13.70米。西壁(正壁)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6.15米,结跏趺坐于高4.80米的方形台座上,面部长圆、清秀,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装,袈装褶襞层叠垂覆于方形台座前,双手施禅定印,舟形身光装饰有莲瓣、化佛、飞天以及联珠纹等,身光尖部直达窟顶。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立像,通高均在4米左右,头戴花燮宝冠,上身祖裸,装饰着项饰、璎珞、披巾等。璎珞与披巾在腹前交叉并穿一璧。下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姿态优美,神情各异。
古阳洞内的南北壁上整齐排列着上中下三层大龛,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上层的八个大型尖拱楣圆券形龛,龛内主像刻的都是作禅定印的释迦牟尼佛像,龛楣及佛像的背光雕刻精巧富丽,装饰图案十分优美。这八个大龛中的五个龛刻有造像记,其与西壁左胁侍菩萨身侧的正始二年(505年)造像记,是研究开窟历史的珍贵史料,表明八大龛都属于龙门石窟最早的作品。南壁景明四年(503年)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太和七年(483年,一说太和十七年)至景明三年(502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等二百人造像记:北壁太和二年(478年,一说太和十二年,又一说太和二十二年)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辅国将军、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帝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释迦像记,据这些记述可以判断古阳洞的凿造过程,最早是由洞口(即溶洞口)北壁的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开始,向里扩进,南壁则是由里向外造龛,西壁三尊像完成于正始二年之前,大致与比丘法生龛同期完成。
八大龛完成之后,继续往南北两壁的壁面上部发展,一直延伸到窟顶,同时由洞口向西扩展,雕凿了大小不同的数百个像龛。在这大大小小的众多造像龛中,以圆拱龛内的弥勒菩萨交脚像和尖拱龛内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居多,还有770余个小型千佛龛。从现存的造像记可以看出,这些龛的雕刻年代,较早的有魏灵藏造像龛上方太和九年(485年)的丘穆陵亮夫人为亡夫尉迟造像龛,最晚的当晚于西壁,造于正始末年,都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的作品。公元5世纪,鲜卑拓跋氏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局面。起初北魏王朝建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利于武功,不利文治。三代以后孝文帝拓拔宏即位(471年),坚定地实行鲜卑族汉化改革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进步和经济发展,无愧为北魏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以来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
孝文帝为了安邦治国,进一步发展农业、改变鲜卑族的落后风俗,下定决心迁都到中原帝都洛阳。为避免守旧的鲜卑贵族官僚的反对,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大军二十万南下,假称讨伐江南的萧齐王朝。大军行至洛阳,正遇阴雨天气,泥泞难行,孝文帝犹“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不堪长途跋涉的劳累,更忧虑征战的风险,于是“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此请正中孝文帝之意,“仍定迁都之计”。孝文帝为了断绝鲜卑贵族和士民怀旧、思归的后路,下诏令:“凡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使得鲜卑族人扎根洛阳,繁衍后代。现洛阳市区东15公里的城址和北邙山上诸多北魏帝王陵墓就是遗存至今的实证。
上述史实得到了古阳洞内造像题记的印证。
一开始,古阳洞是北魏宗亲、显贵、将领及地方官吏为支持孝文帝改革及迁都,祈愿国家长治久安的功德窟。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中记述了“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的史实,另一些题记如高太妃、侯太妃造像记等则叙述了皇室家族的历史。窟内题刻的造像发愿文,其中表达了对于佛陀主要是释迦牟尼佛的虔信与崇奉。诸多的碑刻释迦牟尼像的造型,八大龛中的七个龛以及壁面上部一些像龛中的佛像,都是着偏祖右肩的袈裟。这种佛像装束起源于印度。云冈石窟早期佛像中多见这种佛装。古阳洞早期佛像的这种样式,显然是由云冈传来,不见于龙门石窟的其他洞窟。古阳洞的主尊以及一些龛中的褒衣博带佛装,则是迁都洛阳以后佛教艺术中原化以及南北朝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龙门石窟北魏佛像流行的佛装,正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体现,其影响很快传布全国。北魏宣武帝元格即位后,在这所洞窟内,围绕西壁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孝文帝所建的三尊大像,王公贵族纷纷出资雕凿龛像,以纪念先帝的功德,并祈愿佛陀的保佑。
宣武帝正始(504~508年)末年,自南北两壁上层早期八大龛向下凿造,永平年间(508~511年)开了中层的八个大像龛和一些小龛,其形制以盝顶形为主,有少量的尖拱、盝顶复合式龛,主像多是双腿交叉坐狮子座的弥勒菩萨像,只有南壁西起第二龛是着褒衣博带的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像,主像弥勒的两侧均胁侍二弟子二菩萨。许多像龛上有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对坐论辩的浮雕装饰。在南壁释迦、多宝龛的龛楣上,精细地刻出了佛传即表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浮雕连环画像,内容为,右(东)侧:六牙白象投胎、途经兰毗尼园、太子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浴太子;左(西)侧:太子回宫、阿私陀仙人占相、立为太子、太子观耕:龛楣正中央则是释迦牟尼成道图。在其下方的神龟三年(520年)赵阿欢造像龛的盝顶,也有类似的故事雕刻,如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浴太子、阿私陀仙人占相等画面,相比之下略有简化。两处浮雕佛传故事,情节的选择、安排以及画面构图,都显示了古代匠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艺技巧。在中层八大龛中雕刻的主像多数是弥勒。弥勒是在释迦佛灭度后即将出世的未来佛。据佛经记载,弥勒下生成佛之前,还在天宫待机,所以这里雕刻的弥勒都穿着菩萨装。佛经中描述弥勒成佛后的佛国,将是人常慈心、雪择随时、谷稼滋茂、一种七获、天下太平的理想世界。因此,灾难和烦恼中的人们衷心企盼着弥勒佛的降生。南北两壁下层,分别又开出了两三个大龛。这些龛在北魏时期只来得及完成了精美的龛楣的大半,龛内的雕刻是到了唐代才告完成的。古阳洞中,除了有计划地开凿大龛之外,借龛间壁面空隙雕琢小龛的佛教造像活动,直至宋初从未间断。
534年,北魏灭亡,中国北方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这期间,虽然龙门石窟开龛造像活动稀少,却仍有一些当时的龛像保存在古阳洞,例如南壁的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长孙僧济造弥勒像龛,天平四年(537年)曹敬容造结跏趺坐佛像龛、孙思香造观世音菩萨像龛;北壁的北齐武平三年(572年)戎昭将军伊阳城骑兵参军赵桃树妻刘氏造像龛:西壁下层的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平东将军苏方成妻赵归亲造释迦像龛,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比丘昙静为大统寺造释迦像龛,等等。这些龛像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由北魏向隋唐转变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古阳洞有唐代高宗永徽、总章、咸亨,武周长安,中宗景龙,德宗贞元等年号的雕刻。正壁主尊右侧胁侍菩萨脚下刻有一观音坐像圆拱龛,龛侧有“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余祺”题记,考证该龛完成于北宋初年,这是古阳洞中最晚完成的纪年造像龛。北壁破坏北魏浮雕供养人行列而凿刻的“古阳洞”三个大字,应是清代的作品。南壁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捶拓“龙门二十品”的纪年刻辞中提到,窟内主尊曾被道教徒用泥塑改装成太上老君形象,因名“老君洞”,为当地的煤矿工人所供奉。直至1953年,龙门文物保管所成立,对洞窟进行全面的整理,才重新恢复了古阳洞的名字。1991年龙门石窟窟龛编号完成,将古阳洞编为第1443窟。
中国各大石窟群中,造像题记之多是龙门石窟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古阳洞则在龙门石窟中造像记最多,数以千计。王公、贵族、高级官吏等的碑刻铭记多要为皇帝歌功颂德,祈愿国祚永隆,他们的名字和官职多见于史书记载,两相印证,可补史之阙。这些铭刻又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历代书法家在龙门石窟不断进行着鉴选,先后推选出了“龙门百品”、“龙门五十品”、“龙门二十品”、“龙门四品”等。这些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中,百分之九十携刻在古阳洞。古阳洞内的雕刻主要是南北朝文化相撞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在当时生气蓬勃,新意盎然,题材、内容丰富无比。除了佛、菩萨造像和供养人、礼佛图之外,图案装饰大量用于龛楣、佛光、莲座和建筑形象上。古阳洞拥有琳琅满目的一千三百多个像龛,历经朝代多、时间延续长,多有纪年铭记,无异于龙门石窟雕刻的缩影,犹如一部龙门石窟造像的编年史。
我们编辑古阳洞的大型专题图录尚属首次。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完成了龙门石窟的编号,并随之依据窟龛编号对龙门石窟所有的碑刻题记加以整理,出版了《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其中收录古阳洞题刻文字698条。此后,我们又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龙门石窟内容总录》,其中以线描测绘图、黑白照片和文字著录全面记录古阳洞的内容编为全十二函中的第九函。在编辑这部以彩色照片和拓片全面介绍古阳洞的八开图册的时候,没有理由不使用我们既有的成果。《总录》中窟内龛像的编号,为本书的编辑和阅读都提供了定位的依据,配合标号的线图,令壁面“密如蜂房”的龛像井然有序,读者如身临其境。《题记汇录》的题记编号也为资料的检索带来了便利。此书应只是一套系列图书的头一种,以下也许会有《莲花洞》、《皇甫公洞》·。总之,这套书与已经问世的两种书将相辅相成,旨在为研究者、借鉴者、欣赏者,提供十分翔实而完备的资料。本书不像过去介绍古阳洞的出版物,偏重于“龙门二十品”所代表的书法艺术方面,而是通过对于窟内文物的全面展示,深入开掘。在石窟艺术方面,编著者刻意于美的发现与再现,同时也努力让多种学科的研究者都能方便利用所需要的资料,期许在学术园地的各个方面盛开奇葩。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