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国陶瓷大系 全15册 2019高清
价 格:¥ 39.80
30天售出:2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陶瓷大系》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国陶瓷大系》PDF电子书全15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时间久远来讲,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中外人士都知道的;从覆盖的面积来讲,可有若千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是中外人士都已看到的:若从它的构成因素来讲,恐怕了解的人士就比较不太多了。
无论研究中华文化史或欣赏由此文化所构成的美术作品的人,没有不惊叹它的灿烂、丰富而有应接不暇之感的。如果探讨其原因所在,就会理解到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能独自创造完成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之间自古即随时随处,互相习染、互相融合,才有现在所见的惊人灿烂的文化及其成果。世界历史上有不少几千年前已建立的文明古国,但至今已不存在或虽仍存在却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并不少见。而我们中国则绵延数千年历史未曾中断,甚至某个事件的日期,古史书上的记载可以和出土文物铭刻相吻合。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也曾有些小段为某些兄弟民族掌了政权,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没有割断中华文化传统,所以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多年绵延未断的文化,可称当之无愧的。几年前,中央宣传部组织了众多的文化、文物工作的专家,编成《中国美术全集》六十大册。出版以来,读者眼界大开,这六十册书起到了现有的任何博物馆及任何文化艺术史的论著都无法取得对人民的启发、教育作用。事实很简单,无论哪个博物馆、哪部研究、介绍这类学术的著作,都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些陈列品和实物的直观插图,凡有过阅读、研究这类书籍的人都知道,读千百字的文字说明,不如看一眼实物,那么能一次浏览这些图片,岂不“胜读十年书”!
现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提高。文史书籍的搜集、重印,以及从种种角度加以整理传播,已取得普及与提高的极大效果,而美术方面也不容无所扩展、充实。由于原六十册的内容难以尽纳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而且新发现的文物珍品也有待补充,更有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新发展的,过去还未及选编,现在亦应纳入。于是领导上再次组织群力,在以前六十大册的基础上翻成几倍,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预计约有三百余册。这部新编巨著中,艺术种类虽然变动不大,但在每一种类中并非只数量加多,重要在尽力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名品。
本书所收各类艺术名品,以国内公、私所藏为主,国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收人。至于近期最新发现以及最近出土的,由于编辑印刷工序关系未及补充,俱有待于续编工作。
这部巨著成书,我们虽然足以自慰,但从中华文化中美术类的全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本书的读者,尤其是世界的广大专家,能把它看成是中华文化中美术部分的扼要介绍,才较符合实际。现在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敬愿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中国陶瓷大系》书目:
中国陶瓷大系 1
中国陶瓷大系 2
中国陶瓷大系 3
中国陶瓷大系 4
中国陶瓷大系 5
中国陶瓷大系 6
中国陶瓷大系 7
中国陶瓷大系 8
中国陶瓷大系 9
中国陶瓷大系 10
中国陶瓷大系 11
中国陶瓷大系 12
中国陶瓷大系 13
中国陶瓷大系 14
中国陶瓷大系 15
![]() ![]() ![]() 《中国陶瓷大系》出版说明:
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
中国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左右已普遍出现手制陶器,距今三千年左右已有了原始瓷器。中国有漫长的陶瓷发展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古代,手工艺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系统的陶瓷研究著述,远不如金石著录、书画著录,甚至钱币著录那么多。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陶瓷工艺技术、陶瓷经济和陶瓷美术。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应从陶、瓷器的选料、成型、施釉技术和烧成工艺等各方面进行。
陶瓷经济则是要研究各个时代陶瓷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的国内市场和外销市场,以及特定的官窑垄断地位等等。
陶瓷美术研究的重点是陶瓷器的造型、装饰美。
上述三者,既是不同的三个方面,但又是相互关联的。研究中国陶瓷史的手段,不外乎利用传世和出土实物、文献史料、考古调查和发掘、科学测定以及民俗学的模拟方法等等。
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传世和出土文物的分散、文献资料的短缺、窑址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的并未大规模开展以及科学测定和模拟试验方法尚未起步,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
陈万里先生是以实物资料结合文献史料和窑址调查进行科学研究的奠基人。50年代以后,冯先铭先生为首的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组在中国古陶瓷学界处于领先和指导的地位。
周仁先生和原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专家们,运用自然科学手段在陶瓷工艺技术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科学测定工作。
70年代中期,中国陶瓷界的广大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后,重新认识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激发起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以窑址调查和发掘结合墓葬、窖藏出土文物进行科学研究之风在各地区迅速开展。
十五卷本《中国陶瓷全集》的编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这部陶瓷全集除明、清部分以传世景德镇官窑器为主外,其他各卷均着重收集近半个世纪以来出土的陶、瓷器。当然,陶瓷全集虽有十五册之多,但仍远未能囊括全部重要的出土精品,由于这是一部偏重于观赏性的大型图录,所收录的器物首先着眼于它的造型和装饰美。但各分册都由有关专家以其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编辑和撰写专论,因此,这部图集就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中国陶瓷史研究的收获是巨大的:
(一)在各原始文化考古成就的基础上,已基本掌握了新石器时代各文化陶器生产的面貌;
(二)原始瓷器的被确认,是半个世纪中的一件大事,过去西方学者曾把原始瓷器称作“Stone Ware”,日本学者则称作“炻器”,现已基本上有了统一的认识。
(三)对于印纹陶,特别是印纹硬陶的起源及其流行地区和时代性,在江西、浙江、福建和上海等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
(四)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至14世纪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出现以前,青瓷在中国瓷器生产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今浙江地区则是中国青瓷生产的中心。浙江省的青瓷研究,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朱伯谦先生四十余年的艰辛劳动,所得颇丰:
1.首先肯定了绍兴地区为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产地,近期则又在湖州及德清查实了晚商至西周的原始瓷窑址。
2.确定了东汉成熟青瓷的出现。目前在浙东的上虞、宁波以及温州、永嘉等地区均已查实和试掘了一批窑址。
3.半个世纪前尚无法辨认渐江地区的三国吴、两晋、南朝的青瓷窑口,已能比较清楚地确认为越州、婺州和瓯窑三大系统。
4.对于龙泉窑的认识,近年来有了较大突破,龙泉窑的历史有确切可证的年代已上溯到南朝,经过唐代的发展在瓯窑的影响下,五代、北宋初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过去无法和越窑相区别的器物,已能有所认识。
5.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当地文物部门发掘的越窑上林湖典型窑址,取得了可和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互印证的重要标本。
6.南宋郊坛下官窑在50年代初步发掘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悠久岁月,于80年代中再次作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五)浙江地区以外的青瓷,在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川等地区内均日分别发现和发掘了一批东汉至南朝的瓷窑。山东枣庄及淄博寨里窑、北朝青瓷窑址的发现是青瓷史上重要的新收获。
(六)隋、唐陶瓷考古有比较丰富的成就,其中尤以隋李静训墓隋代白瓷的出土、河南巩县唐三彩窑址的发现、湖南长沙窑的大规模发掘、河北内丘邢窑窑址的最后认定以及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和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唐青花的出现最为引人注目。
(七)两宋、辽、金是中国陶瓷史上百花争艳的时期。冯先铭先生提出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和青白瓷六大瓷系的理论,为研究这一时期瓷器史提供了主线。上述窑址,大多数经过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特别是耀州窑全貌的揭开,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五代耀州窑的青瓷佳品。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窑址的发现和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此外,南、北各地区大量窑址的查实,江西吉州、福建建窑的发掘,以及赤峰缸瓦窑村辽代官窑遗址的确定和宁夏灵武窑西夏窑址的发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八)对于元青花的进一步认识和明初洪武瓷的被确认,是半个世纪内的重大进步。40年代,无论在学术界或收藏家之间,对于景德镇元青花瓷所知甚少,而明洪武瓷的被确认则更晚。甚至在60年代初,对于洪武瓷和元青花、釉里红的区别仍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
(九)近二十年来,在景德镇陶瓷专家的努力下,对湖田窑的烧造工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发掘了明代珠山御窑厂部分窑址,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陶瓷史研究中,当然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的方面,例如:
一、就中国特有的瓷器来说,它的起源,特别是原料的发现和选择、釉的起源和高温烧成的探索,虽然过去都已有所涉及,如1977年的金华会议曾经就瓷器的起源、瓷器是否为陶器发展的必然结果、陶和瓷是两条线还是一条线,进行过热烈的学术争论。但其进一步的、有系统的研究尚待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推进。
二、白瓷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较多值得考虑的问题,长沙东汉墓葬准白瓷的发现,以及该地区大量出土的唐代白瓷,其产地似乎并不能全部归诸北方。就以唐代而论,脍炙人口的大邑窑址尚未查实。而宋代白瓷的窑口也并未全部解决。在接触到的传世实物中,定窑和辽白瓷的明确区分,宿、泗窑白瓷的认定等等都还存在着问题。
三、五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然而在陶瓷发展史上似属一个应该重视的特定阶段:南方越窑烧造技术趋于鼎盛,它对耀州窑青瓷的重大影响;北方定窑和南方龙泉窑的承前启后;景德镇青白瓷成熟的前因后果以及岳州窑青瓷的突出成就等等,都还需我们作断代的综合研究。近年来,安徽宣州窑白瓷的发现,对研究五代白瓷产地有重大突破,但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特别重视,进行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以利综合研究。尽管陕西省有关专家,已提出了五代耀州窑即是柴窑的可能性,河南省的专家们也在注力于柴窑的寻觅,但柴窑的进一步研究将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两宋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复杂的时期,就习惯上所称的“汝”“官”“哥”“定”“钧”
五大名窑而言,对于“官”“哥”两窑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尽管南宋郊坛下官窑窑址经过两次发掘,但对修内司官窑的是否存在、传世品中修内司官窑器的认定,以及龙泉仿官的地位等都有决然不同的看法。近期,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等处及卷烟厂址的重大发现,可以断定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确实存在,同时也由此可以判别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某些传世的修内司官窑器,但无窑址尚待作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同样,由于北宋官窑窑址的无法寻觅,而在传世品中又极难断定其归属,因此,有的学者怀疑,甚至否定北宋官窑的存在,而且认为妆窑即是北宋官窑。事实上,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探测开封地下的埋藏,当在不久的将来定可有所突破。至于哥窑问题,确切些说应该是“传世哥窑”的问题,1992年的上海哥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曾有多方面的接触,但对传世哥窑的命名、产地和宋、元之分以及明、清仿哥的判别都远未能达到完满解决的程度。
由于近年来,出现了“汝瓷”的新提法,在国内外的某些学者中引起了对传统所称妆官窑概念的混淆。
最近,在浙江天目山发现了生产宋黑釉瓷的窑址,解决了日本学术界长期来把黑釉瓷称作天目瓷的由来,但天目窑黑釉和建窑、吉州窑以及河南等地黑釉的相互因果关系还有待作多方面的探索。
五、元代景德镇处于大转折的时期,枢府釉的烧制成功、立粉加彩瓷的出现以及高温蓝釉和红釉的烧制成熟固然都是应该详细研究的,但更重要的当然是元青花瓷大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从唐青花开始到宋青花的发现以及元青花的出现和对中东输出的关系等等,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索,但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多年来,国外少数学者持宋青花已相当发达的观点,把一批明代的民窑青花误认为宋代青花。近期,更有个别国外学者对内蒙包头燕家梁出土青花瓷的报道(《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所误解,认为金代已有相当成熟的青花瓷,从而在美国学者间引起了剧烈的论争。由于个别考古工作者对明代民窑瓷器较少接触,也缺乏明、清时期随意落写前朝前代款习惯的知识,因此把书有“至正年制”仿款的典型明代民窑瓷当作真的元瓷对待,在国际陶瓷学界引起不良的影响。
六、前文已述及,明初洪武瓷的被认识,固然是半个世纪中的重大收获,但对于元和洪武前期,以及洪武和永乐前期青花和釉里红瓷的如何确切的区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同样,对于具有宣德款的瓷器是否其绝对时期都属宣德朝,及其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所谓空白期的关系,也都还有可以探讨的地方。
七、17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量对欧洲输出。由于留在国内的出口瓷稀少,过去国内陶瓷学界对于明末清初所谓转变期的研究,几乎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1992年美国弗吉尼亚博物馆召开的由欧洲各国和美国学者数百人参加的专题讨论中国17世纪至18世纪初所谓转变期的学术研讨会,在这里竟然找不到一个包括海峡两岸的其他中国同行。对于这段时期的认识在我们国内学者间十分生疏,往往把明末崇祯和清初顺治的制品错认为康熙后期或雍正的瓷器,甚至把具有干支年款的器物,看晚了六十年。从明万历后期开始,官窑的衰败和对欧洲的大量出口,导致景德镇民营窑业的空前发展,它既推动了制瓷技术的改进,又影响到瓷器装饰、图案的变化。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前期,景德镇的陶艺家阶层有过一段辉煌的历程,特别在康熙时期,以商氏木石居为代表的民营窑业的兴盛,值得我们作细致的研究。
八、中国是瓷器的祖国,但无可讳言,在当今世界瓷器市场上,中国瓷器所占的份额处于劣势。弄清中国古代瓷器的输出,不仅是满足历史研究的需要,更有助于振兴中国瓷业生产和进一步拓展外销市场。对于唐、宋瓷器输出的研究,国外学者所做的工作要多于国内学术界。对于15至16世纪,中国青花瓷器对中东的影响;17世纪对日本瓷业的重要作用;17世纪后期清康熙曾一度实行的海禁,导致日本伊万里五彩瓷的繁荣以及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仿制中国瓷器;17世纪以来,不论是德国的Meissen或英国Wedgwood等著名瓷厂,都有仿宜兴紫砂器和德化白瓷的制品,其影响的深远,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陶瓷大系》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陶瓷大系》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