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古瓷窑大系》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国古瓷窑大系》PDF电子书全7册,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傲居环球。纵观历史,由陶到瓷凝聚了古人类文明之大成,标志着人类渐远蒙昧走向文明。
从我们的祖先烧造出第一炉原始瓷起,中华古瓷窑的熊熊窑火从南到北、从古到今汇我民族精魂熠熠生辉,令人仰慕的瓷品遍布世界,乃至译我神州为“CHNA”。
星移斗转,时光如梭,古人作古后人感叹。面对精细妙美的件件瓷品,人们找寻着她的出生地、找寻着她的出生年代、找寻着她的母亲…
今天,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引领下,有幸请上诸多同仁,在各古窑址的研究者、守护者的协助下,与中国华侨出版社聚沙以成塔,倾全力著此“中国古瓷窑大系”,以其叙我先人之智慧、之成就、之辉煌;以其激后人情、励后人志,再铸辉煌。此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之幸、今人之幸也!
《中国古瓷窑大系》书目:
中国邢窑
中国定窑
中国吉州窑
中国巩义窑
中国登封窑
中国当阳峪窑
中国磁州窑
![]() ![]() ![]() 《中国古瓷窑大系》出版说明:
邢窑,是我古代烧造瓷器的著名窑场,是唐代烧造白瓷的中心。
邢窑,在古代的文献中见于:唐代御修的《唐六典·尚书户部》,北宋《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元丰九域志·河北路》,元代《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有具体描述的见于:唐代李肇撰写的《国史补·货贿通用物》:“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反映了唐代邢窑白瓷的产量巨大,行销全国: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邢瓷类银”、“邢瓷类雪”:大诗人元稹的《元氏长庆集·饮致神曲酒三十韵》写道:“七月跳神曲,三春酿禄儒。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称赞邢瓷质美如玉;段安节在《乐府杂咏·方响》中讲:“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瓯,率以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称赞邢瓷的胎质坚硬,以筋击打能够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诗人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称赞邢瓷的造型规整如月,质地轻薄如烟。
文献记载不一而足。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星移斗转。到了元代邢窑宛若谜一样的渐渐隐去。唐代邢窑在哪里?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我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傅振伦、冯先铭、叶喆民、杨文山和一大批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到1979年,在长达27年的时间内对邢台、内丘、临城以及沙河等地,依据古诗文和历史文献提供的线索进行了七次考察,却未能见到唐代邢窑的踪迹。
1980年11月7日,应是邢窑研究值得记住的日子在祁村东南、西北和西双井发现三处唐代窑址,不仅出土了粗白瓷,还出土了胎釉洁白、“类银”、“类雪”的细白瓷。
1981年4月,“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请来了古陶瓷专家傅振伦、冯先铭、李辉柄、王莉英、王舒冰、高庄尚爱松、李纪贤、赵鸿声等,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岗头窑址、祁村窑址、西双井窑址应是“唐代邢窑”或说是“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亲支近派”。5月2日、5月3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了新华社记者胡承清写的《临城探寻到新的唐代瓷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的新闻稿。5月6日.中新社记者陈则平以《“邢窑之谜”的解开》为题的长篇通讯,向海内外各大报纸.如中国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日本的《新新日报》、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等转发了传真“特稿”,将我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公布于世。
遮蔽邢窑的大幕终于拉开,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太行山东麓的这片土地因邢窑的发现而名闻天下。1984年夏至1985年夏,内丘县先后发现了28处古窑址。
1987年至1990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内丘县、临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对所有已发现的窑址进行了逐一调查核实,为每处遗址建立档案,最终核实邢窑窑址21处。到2011年,确认邢窑遗址26处。
邢窑研究的三十年,是我人生经历最为重要的三十年。我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并记述了邢窑研究的几次成果:1988至1992年,河北省邢窑考古队试掘了内丘县城区和临城县祁村、山下三处窑址,为邢窑的粗略分期断代以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提供了可能。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的隋代透影白瓷无疑是这次试掘中的最大收获,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
1997年9月1日至9月20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邢台市顺德北路施工工地发现的隋代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首次明确了邢台市城区内也存在着丰富的邢窑遗址,出土的黑瓷筒瓦、板瓦、尖顶桃形器等建筑构件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建筑瓷器,为研究建筑瓷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证,扩大了人们对邢窑的认识。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研所对内丘县步行街(礼堂)建设施工工地所涉及的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些唐代的细白瓷碗、盒、罐类的器物底部或盖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为各地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相应款识的白瓷找到了窑口。特别是出土的十余件“官”字款器物,改变了学界一直以来认为是定窑特有款识的观,点,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临城县文物保管所对西磁窑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不仅发现了金元时期的窑炉和作坊,而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白底黑花与刻印花瓷器标本,特别是白底黑花瓷器标本,不但为邢台一带出土的相应瓷器解决了窑口归属问题,还反映了邢窑与磁州窑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邢窑遗址以来,不但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一些考古专家、知名学者也对邢窑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许多考古发掘报告、研究论文。先后出版了《邢台隋代邢窑》、《千年邢窑》、《邢窑研究》等专著。
今年是邢窑遗址发现三十周年,《中国古陶瓷大系》编委会决定让我主编《中国邢窑》卷,我深感责任重大,对我来说这既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责无旁贷,理应担当。
在筹备这部书稿时,很荣幸得到陶瓷研究的前辈叶喆民先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纪贤先生分别惠赠的大作《唐代北方白瓷与邢窑》、《唐陆羽〈茶经〉之“邢不如越”辩》。前者是作者1986年应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之邀.在青山大学讲演的原稿。后者是作者1981年春应邀赴临城参加“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的即席发言,回京后整理成文。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古瓷窑大系》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古瓷窑大系》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