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 全1巨册 2013高清
价 格:¥ 7.80
30天售出:105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按音序编排,语目后有规范完整的释文、书证及各种副条形式。释文除了对俗语条目的通俗解释之外,还对某些疑难俗语、词汇有简明考证,独具匠心。选择书证时一般以著作年代和著作重要程度作为依据,适当照顾年代靠后、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尽量反映古代通俗小说俗语运用之概貌。意义相关联的主条副条集中在一起,使读者能从中看出俗语的地方变异和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作为一部中国古典语体通俗小说俗语专门辞书,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深入研究、近代汉语的源流探讨,乃至现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揣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出版说明: 古代通俗小说,起于宋人说话。人明以后,日益繁荣,长篇短制皆有可观。几百年来,通俗小说之刊行,始终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已。从文学史上看,宋元以来兴起的通俗小说,演变至明清两代,已经成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作家作品辈出,内容既有严格的现实主义,也有积极的浪漫主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影响极为深远,并为学人所瞩目。于是小说之学随之而起,特别是近年以来,有关小说史、小说理论、小说专书研究之论著,先后有多种问世。相比之下,小说俗语辞书的编纂,则起步较晚,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日资料搜集之困难,二日语词说解之匪易。 先说资料搜集。通俗小说浩如烟海,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小说,不管是名作,还是二三流的作品,都是有用之材,都应在兼收并蓄之列。惟现存各种小说,多散藏于南北各地,甚至有些流失海外。以人之力,欲尽观天下之小说书,谈何易哉?此其一。即使幸而能尽观天下之小说书,然所见之本,是否即为该书可信之善本、足本?此其二。即使所见均为错误较少之善本、足本,而收词范围之界定,编纂体例之经营,语言资料之积累,在在都费苦心,此其三。举凡如此等等困难,如果没有数年,乃至十数年沉思潜研之功,是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的。 再说语词说解。从汉语史分期来看,宋元明清四代,正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由于是用口语写作的,本来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料,惟小说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为传统文士所排斥,故长期以来,几无系统研究俗语语词之论著。直到1944年,徐嘉瑞先生的《金元戏曲方言考》出版,始为系统研究之专著,惜仅六百余条;1956年,朱居易先生有《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之作,所释亦不过一千余条,远不能满足实际阅读的需要。这方面比较大型的工具书,当以六十年代陆澹安先生的《小说词语汇释》为先。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又陆续有陆澹安先生的《戏曲词语汇释》,龙潜庵先生的《宋元语言词典》,顾学颉先生的《元曲释词》,以及近年来吴士勋、王东明之《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等书问世,收词多在万条以上,较之前人之作,取材更为宏富,方法日趋缜密,说解也多有胜义。惟披读之余,仍多有值得商榷之处,可见此类著述之难。以五十年之岁月,诸学人之考释,尚多留有疑义,其间实有特殊之困难在焉: 翟建波同志深爱读说部诸书,有志于通俗小说语词之研究。因我也有同样的兴趣,年来他常至寒舍晤谈、讨论,上面所说的那些意见,就是我们在讨论中常常说到的。但他能知难而上,长期自甘寂寞,沉潜钻研,终于编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一书,洋洋百万余言,涉及通俗小说五百余种,收录词条已近两万。我读了部分原稿,深叹其宏富浩博。此书之作,不仅有利于读者阅读通俗小说,而且对古近代社会认识、近代汉语之研究,乃至今日之文学创作,都有相当之意义。
翟先生所做的修订工作涉及词典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项:增补语料、修改释义和删除条目。我欣喜地看到,修订后的《大辞典》搜集更加齐全,解释更加精当,特色更加鲜明,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书后附录《主要引用书目》也值得重视《主要引用书目》共收古代通俗小说约600种,以汉语拼音为序排列,分别注明朝代、作者、出版社及其异名,堪称目前最为详尽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索引”,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新版:“爬根草:又叫巴根草、结缕草,一种紧贴着地面生长,根根相连的草。水牯牛:公水牛。牛,原文讹作‘井’,形近致误比喻事情不合常理,不可能发生。《冷眼观》二七:你若说学台参知县,这句话还有点听听,如今是说的知县收拾学台,岂不是拿鸡蛋去向鹅卵石碰么?……从古及今,哪里就有~的道理呢?碌砖也有翻身日,困龙也有上天时”条(此为副条,按体例不释整 再说特色更加鲜明。初版所收近2万条俗语中,有一小部分是四字俗成语,如“粗茶淡饭”“过目不忘”“娇生惯养”“苦口婆心”“顺手牵羊”“倚老卖老”等,新版把这类俗成语都删去了,共计删除约千条。这类俗成语语意显豁,一般成语词典都有收录,作为古代小说俗语词典的确可以不收。“割爱”后,本书主题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除了上面三大特色之外,我认为其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追求原创性。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词典虽然一般都是“编著”的,但是优秀的词典决不会满足于机械地把相关材料汇编成册。本词典追求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千条语料是第一手资料,是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小说原著中一条一条寻找出来的;即便是现成词条也都与原书一一核对,力戒以讹传讹,从而保证了所收词条的原创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许多解释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是作者经过多方求证、融会贯通后“悟”出来的。作者既充分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又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订正了前人许多注释失误,全书注释多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使本词典在同类辞书中能够新帜独树,引人瞩目当然,再好的词典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本书也不例外。如收书、收条目肯定还有遗漏,有的解释可以再推敲,有的条目溯源还可完善等。这里试举一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条解释说:¨娘,这里指寡妇。天要下雨,谁也阻止不住,寡妇娘要嫁人,子女阻止不了。意思是其理如此,其势如此。比喻谁也管不了的事情。指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条俗语中的“娘”一般人都是把它当作“母亲”来理解、来使用的。但是俗语也有原始义、引申义及误用义(或曰习非成是义)之分,我认为这条俗语中的¨娘”本指姑娘、少女(当母亲讲的“娘”本作“孃”孃”娘”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玉篇·女部》:“孃,母也。娘,少女之号。”),这条俗语原是说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天要下雨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姑娘要嫁人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上的相似点,人们把两者合在一起构成同义比喻,用来比喻某件事情必然发生、无法阻挡。后来人们按“娘”的常用义来理解,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用法(详见拙文《“天要下雨娘要嫁”的“娘”应作何解?》,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5年10月总第82期)。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供翟先生和读者参考。 我与翟建波先生素未谋面,2004年我购得本书初版,粗粗翻阅一过,觉得是部很有功力的好书,同时也发现一些小问题,后来写了一篇书评,发表在《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上。没有想到,事隔多年,翟先生偶然看到我的小文章后,称赞有加,视为知己,并在新版书稿付梓之际,约我写个序。其实我于俗语没有什么研究,感荷翟先生谬爱,写上几句读后感权当序言。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