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48]
文学文化 [320]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367]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9]
诗词戏曲 [127]
笔记小说 [43]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04]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2]
人物日记 [33]
学术研究 [96]
哲学研究 [20]
宗教类 >>
佛教 [193]
道教 [29]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47]
书法篆刻 [34]
石窟雕刻 [49]
文物收藏 [57]
金石考古 [209]
建筑装饰 [39]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9]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4]
医学类 >>
中医 [398]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3]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陈墨评金庸系列 全13册 2014高清
陈墨评金庸系列
价      格:¥ 35.80
30天售出:108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4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陈墨评金庸系列》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陈墨评金庸系列》PDF电子书全13册,由海豚出版社2014年出版。t3G万圣书城

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
市面上研究和评论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说的"金学"图书为数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认可的却并不多,他曾说过:"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陈墨浸淫金庸和武侠小说研究十余年,成果丰硕,值得向广大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推荐。
陈墨的金庸书评一向写得很好,在内地众多的金庸研究学者中排**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对金庸作品是用认真的态度来思考一个艺术作品,他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如果是金庸小说的初次接触者,强烈推荐陈墨的书,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阅读引导方向。
陈墨对金庸作品的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陈墨评金庸系列》这一书系总共由13部书组成,总字数300多万。是陈墨先生对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的详细解读。
t3G万圣书城

578.jpgt3G万圣书城

《陈墨评金庸系列》这一书系中的具体作品,曾以不同的书名出版。这次集中出版,由13部书组成,涉及金庸作品研究的方方面面。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丛书包括:《赏析金庸》《初探金庸》《情爱金庸》《武学金庸》《人论金庸》《艺术金庸》《文化金庸》《散论金庸》《重读金庸》《形象金庸》《细读金庸》《改编金庸》及《版本金庸》等,从方方面面层层深入金庸作品,以饕读者。t3G万圣书城

579.jpgt3G万圣书城


《陈墨评金庸系列》书目:
t3G万圣书城

陈墨评金庸系列  1、《赏析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2、《初探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3、《情爱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4、《武学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5、《人论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6、《艺术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7、《文化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8、《散论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9、《重读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10、《形象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11、《细读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12、《改编金庸》
陈墨评金庸系列  13、《版本金庸》
t3G万圣书城

580.jpgt3G万圣书城

581.jpgt3G万圣书城

582.jpgt3G万圣书城

583.jpgt3G万圣书城


《陈墨评金庸系列》出版说明:
t3G万圣书城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他”是指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只怕仍嫌不太够。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固然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在东亚、西欧、南洋、北美莫不如此正如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的外国人知道金庸,并且乐意谈论金庸。二十年前的“南越”国会中居然有人以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特有的形象类型来互相进行指责,说某某是岳不群(伪君子)、某某是左冷禅(企图建立霸权者)便是一例。①中国内地原是中国人的根本之地,所以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南北,“金迷”(金庸爱好者)不分男女老少、高雅通俗,这一切应是不足为奇。
t3G万圣书城

如果要说奇怪的话,那就是,仍有不少人并不看金庸不看金庸这并不稀奇—却对金庸表示不屑一顾,而有些人对金庸的作品顾了一顾,甚至三顾四顾、五顾六顾,却仍然还是不置可否,叫人莫测高深。整个内地文学评论界及文化研究界,对金庸作品风靡内地这一明显而又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及文化现象仍旧保持着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谨慎地沉默着,叫人莫测高深。t3G万圣书城

好在,毕竟有不少的“金迷”已开始打破这种奇也怪哉的沉默,置种种“不屑”、“不值”、“不便”、“不顾”于一旁,开始讲评金庸,谈论金庸。国内报刊,偶有文章发表,虽依旧不多且万不够与“读金庸”及“金庸热”相适应,然而毕竟有了,至于坊间宅下乃至公共场合,茶余酒后,早起会前乃至深更半夜彻夜不眠地谈论金庸者,已是不胜枚举。这也不必多说。t3G万圣书城

至于笔者本人,则首先是一个“金迷”。其次是坚信金庸小说值得一读,值得一论,值得专门地研究——相信“金学将会像当年“红学”一样,由“俗”而“雅”,由“私”而“公”,由“少”而“多”,由“浅”而“深”,以至于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文学研究及文化研究的课题。再次是笔者既是“金迷”又爱“金学”,因而愿为内地“金学”鸣锣开道,愿意撰文著书以为金庸小说及其“金学”正名,并愿以此与
广大的金学爱好者相互切磋。
t3G万圣书城

笔者曾在《文艺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俗极而雅,奇而致真——一金、梁、古武侠小说漫评》的文章,而后又在《百花洲》杂志一九八九第六期上发表了一篇四万余字的长篇论文。在这几篇文章中,我都坚持一个信念,即雅俗是“名”从而同样“名可名,非常名”;文学有“道”,自必“道可道,非常道。t3G万圣书城

“俗极而雅”是我对金庸等武侠小说的一种看法,同时也是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一种看法。依我看来,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形式之演变,无不经历了一个由俗到雅,由民间到朝廷庙堂,由街谈巷语、俚曲闲书到大雅之堂……这样一个过程。《诗经》之“采风”本来就是向“民间”搜求艺术,乃至成为经典。t3G万圣书城

其后词、曲、话本、传奇等文学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出身微贱,来自民间,从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歌唱,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如今看来当然是金光闪闪的大雅堂中的供奉,而其当年恰正似做亭长里正时的刘邦。t3G万圣书城

小说这种形式原本就是街谈巷语、“君子不为”而“引车卖浆者流”为之的俗文学,直至近代—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因梁启超提出“欲新一国之民,必欲新国之小说……”而身价百倍。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近代小说,尤其是“新民牌”小说,却恰恰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而在此之前的小说,无论是如今怎样推崇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今古奇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当年无一不是闲书。而如今则无一不是大雅。—其中源流因果,不知文人雅士们有否考证思辨、探索研究。t3G万圣书城

再说武侠小说这种形式,这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源远流长,才会有金庸,才会有“金庸热”。它的远祖甚至可以推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当然或有人说,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毕竟是史学而非艺术,是严肃文学,而非通俗传奇,从而将它当做武侠小说的远祖未免有些自欺欺人。这大概可以算做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由读者与学者自己去认定或公论。t3G万圣书城

即使《史记·游侠列传》不能算是武侠小说的远祖,而唐人传奇中的相当多的篇什则无疑可以认为是当今武侠小说的先河,其中著名的有《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到了明朝,“说话”盛行,演述武侠故事的“话本”也就应运而生,如《李湃公穷途逢侠客》、《杨谦之客舫遇侠僧》等,虽其武侠形象未必比《红线》中的红线更为成功,然其小说的情节则远为曲折,内容更为丰富。t3G万圣书城

清朝末叶,长篇侠义小说纷纷出现,第一部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其次是石玉昆根据评话底本整理的《三侠五义》,再则《七剑十三侠》、《英雄大八义》等,这些小说,“意在叙穷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其后,《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等“公案小说”亦相继出笼。这些可以看做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变种。当时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t3G万圣书城

民国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武侠小说更是泛滥,《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青城十八侠》、《大刀王五》、《草莽英雄传》、《铁骑银瓶》、《七杀碑》……不胜枚举。武侠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而相对完善的文学形式。t3G万圣书城

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些,并不是要“拉大旗作虎皮”,只不过是想说明雅和俗这种观念只不过是一种观念而已,如果简单地表面化地根据这雅或俗的名目去小看某些文学作品以至于整个的文学形式,这未免是一种傲慢与偏见。《红楼梦》及“红学”的遭遇与经历,大是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而《忠义水浒传》如今赫然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但要说这是一部武侠小说,只怕没有人会反对吧?它本来就是。t3G万圣书城

傲慢与偏见是一种很恶的习惯。而我们的民族,则是只认“庙堂之高”而不认“江湖之远”。虽然说起来如今已无什么庙堂与江湖之别,且每一个人都谈不上谁是正宗谁又是旁系,然而中国人认正统的信念却是一成不变。只要是俗的,便不屑一顾。至于说“俗极而雅”,那简直是“海外奇谈其中,恐怕多半也是由于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吧。好在这种状况已逐渐在变,而且也确实是非变不可。大概有不少的读者都知道金庸曾将其主要小说的题目的首字编成了一副对联,叫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再加上一部《越女剑》,一共是十五部作品。其中《越女剑》、《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三部是中篇小说,其余十二部为长篇。
t3G万圣书城

前面已经说过,金庸于一九五五年开始写武侠小说,其处女作为《书剑恩仇录》。至于其最后一部小说及其封刀的时间则有两说。一说是《越女剑》,作于一九七O年元月。金庸自己就是持这一说,说他“十五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后记》),这一说的理由是,《越女剑》确实是金庸最后开始构思并写作的小说。另一说则是以《鹿鼎记》为其最后的封刀之作。有趣的是,金庸本人也是这么说:
t3G万圣书城

《鹿鼎记》于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开始在《明报》连载,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刊完,一共连载了两年另十一个月。我撰写连載的习惯向来是每天写一续,次日刊出所以这部小说也是连续写了两年另十一个月。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后记》) t3G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陈墨评金庸系列》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陈墨评金庸系列》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