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宋人轶事汇编》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宋人轶事汇编》收录人物二千多人,上起五代十国入宋而主要事迹在入宋以后者,下至入元而主要事迹在入元以前者。较近人丁传靖所编旧著,篇幅倍增,且网罗更为齐备。全书人物编排仿正史例,首列宋代诸帝及后妃、宗室、王子、公主,次列宋代各朝人物,大致以人物身份及其活动时代先后为序;末列不易确定具体时代者,则以所出资料之年代为序。全书以人为目,主要事迹依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年代不详者则大体按类编排。对所收资料,一事而涉及数人者,悉列于主要人物名下,其它人物处则酌情以参见法提示。 目录 精彩书摘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一
《宋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葛渭君、周子来、王华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如果要欣赏宋人风度,体味宋人情怀,感受宋人的雅致生活与书卷气息,此书(《宋人轶事汇编》)恐怕比《宋史》更为合适。 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两个重要资料来源:一是正史,纪传书写生平行履、处世品格、立朝大节、艺文著述,大抵是一个人的“大事记”;二是笔记,这其中的内容就丰赡得多,大到为政领兵、立学传道,小到言谈举止、容貌姿态,乃至宴会戏谑、嗜好怪癖,细大不捐、纤毫毕举。笔记所记这些进不得“行状”,表不上“墓志”的小事、奇事、趣事、轶事,且不管是道听途说也好,自诩亲见也罢,呈现出的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物的立体面、多元性与日常化,直可谓“正史以骨骼,笔记以血肉”,人物形象的生动活泼,往往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职是之故,从一般读者到文史学者,都热衷于笔记之中寻找人物的各类轶事,试图由此回到历史场景,感受人物温度,号准时代脉搏。但是,一个人的轶事常常分散各处,材料性质也多不一致,有些是时人所记见闻,有些是后人想当然耳,要利用它们准确地理解人物、解读历史,就不只是得花上一番搜寻的工夫,还得多一点辨识的眼光。 俗话说“一人劳而万人逸”,周勋初先生早年主编《唐人轶事汇编》,秉着精选精校的态度,荟萃三百余种笔记、杂史、传记之中的唐代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便于阅读的唐史资料库。而今新辑《宋人轶事汇编》,传续《唐人轶事汇编》的编撰精神,不但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也兼顾可靠性,在广搜博采的基础上精挑细选,由博返约,展现了一幅姿态万千、骨肉饱满的宋代人物画卷。如果要欣赏宋人风度,体味宋人情怀,感受宋人的雅致生活与书卷气息,此书恐怕比《宋史》更为合适。 当然,《宋人轶事汇编》最重要的一点还不是展开“群像”而在于绘出“个相”。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多元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比较复杂,他的面貌就不可能是单色调的,被“大事记”中抹去的色彩,《轶事》中恰恰可以补绘上去。仍以上举蔡襄为例,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敢言的诤臣,《宋史》本传开篇就谈他“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之后记他“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凸显的都是他作为文臣的刚正激昂,唯有最后提及“工于书,为当时第一”。正史中的蔡襄形象似乎一直在奋笔疾书,痛陈时政,偶尔来点书法艺术,板起面孔是常态。但翻开《宋人轶事汇编》,里面的蔡襄就栩栩如生、立体多面了。他既是朝廷大臣、地方长官,政治上的作为依然不可少记,但呈现更多的是他作为诗人、作为孝子、作为茶艺专家、作为荔枝爱好者的角色。他事母至孝,路遇龙钟老妪,便念挂家中母亲;他长于别茶,醉心玩茶,年迈不能饮,也要把玩过瘾;他喜啖荔枝,家乡故居,长年栽有名荔“玉堂红”;甚至他的容貌——那一把“美髯须”也让后人记住了,他竟能为胡须在睡觉时是置于被子外还是内而失眠。情感、气息、温度、姿容,似乎触手可感,这就是《宋人轶事汇编》里的宋人。 新辑《宋人轶事汇编》中每人之下的材料大体按照时间编排,有时展现出的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还能勾连起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堪称另一种“纪事本末”。如众所知,宋高宗无子嗣,乃选宗亲孩童抚养以继承皇统,是为孝宗。孝宗从小被选入宫,在高宗的监管下长大,即位时已经36岁,即位后宋高宗又当了26年的太上皇。宋孝宗本怀抱远大,志在恢复,却因为高宗处处牵制而无法实现志向。这件事的曲折过程以及孝宗成长心态,正史中无法记载,但笔记中却多有相关记录。《宋人轶事汇编》将这些材料汇聚一起,既勾勒出从高宗无法生育到禅位孝宗的过程,而且有利于后人体会高宗与孝宗之间的心迹变化与微妙关系。比如“宋高宗”第51条记录最明确,宋孝宗每于高宗前力陈恢复大计,高宗即答“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直接驳回,打压孝宗的恢复计划。另如主战派张浚本与宋高宗君臣相得,后来不为所重,孝宗即位再次起用,宋高宗却劝孝宗“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耳”(“张浚”第32条,辑自《齐东野语》),亦可见孝宗的无奈。这些记录都提供了解读历史的一种视角,虽然不可全信,却是生动活泼的材料,可与正史相互发明。 民国丁传靖编出《宋人轶事汇编》后,深受学界欢迎,正在于它提供了一部观察宋代人物、政治、制度、社会、民俗的新资料。但学术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以今日之眼光审视,丁著在搜集范围、编排体例、规范程度上都有缺点。周勋初先生主持的“新辑”以新的体例、新的规范编成,显已超越丁著,而且搜集人数也由丁著的600余人而扩至2200余人,即使同一人所收材料也增加许多,如宋代著名的文人苏轼,丁著仅收240余条,新辑有378条,这意味着该书能更加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宋代的多彩面相,活泼灵动的宋代人物画卷有了“升级版”。 毕竟是宋人 ——读新编《宋人轶事汇编》有感 宋人最卓绝的,是品位与识见。 中国传统审美,有一点特殊,绝异于西洋,也绝异于时见。诗文书画乃至琴艺,或言志,或求韵,旨趣都在知性层之上。相当于知性层的审美即是才华与技巧,贬抑才气、技巧,就成了传统老观念。因此,知性层,而不是感性层,是汉文明传统审美起平线,停滞于此,就判成低。至于感性层的声色媚好、绮语、激情,更无论了。宋人深得其中三昧,他们的判断是古典审美标准器。 米芾号称“米癫”,其实艺术眼光敏锐,一点也不“癫”。他的《论书帖》,对张旭评价颇低:“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张旭实在没有可靠真迹传世,倒是西安碑林《断千文》更近真些。看《断千文》拓本,章法、结字、线条节奏不断变幻,见得出才华见得到激情,却少了一点远韵。一阴一阳之谓道,才华激情与境界是艺术中的阴与阳,独阳不长,孤阴可也不生。刻意低调,追求境界,必以牺牲才华与感情为代价,如李叔同。相反,放纵才华与感情,也会损害韵味,如张旭。尤其激情一味,最是个迷惑人的。今人受西洋影响,溺于言情。其实,人在情中,心性为外物所转、为外境所移,物于物也,算不得理想状态。谭鑫培《桑园寄子》,一段二黄唱的本是思兄悲情,却处理得纹丝不动,不带半点哭腔,顶尖角儿与寻常艺人的差距就在这一点点。书法同理,米芾不是外行。他又批评过颜真卿与柳公权。颜柳楷书虽然赫赫有名,可是起笔、收笔处提按明显,装饰味儿浓,稍嫌雕琢,尤其是柳书,技术的痕迹无乃太过乎?米芾一语中的:“颜柳挑踢,为天下丑怪恶札之祖。”(《书史》)控制过分溢出的感情,控制技术,是传统老观念、好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如米芾,也懂,在他,可谓难得。只能说是时代的力量,毕竟是宋人。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列过一份黑名单,上榜者有颜延之、鲍照、徐陵、庾信、李商隐、黄庭坚。榜单上没有李贺——虽说与李商隐诗风略近,或是觉他不够格?原来上黑名单,也须有些资本。张戒主“诗言志”,对华藻、艳情、才华与技巧,统统斥之为“邪思”。尤其是后两者,不大瞧得上。特别拈出黄庭坚,让人对他的主张看得更清。他指斥黄诗“虽不多说妇人,然其韵度矜持,冶容太甚”,那正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之术,思力安排旧典造就的慧光眩惑也。就美感的全面而言,张戒的观点似乎狭隘。就最高标准而言,自有道理。有一点需要指出,乍看,张戒的评判惊人,但同样的事物,仰视与俯视得出的结论不会相同。宋人眼界之高,从中可见一斑。 宋人品味琴艺,对炫技与煽情也很警觉。韩愈有一首《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据说欧阳修曾问苏轼,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韩诗,欧公冷冷说道:“此只是琵琶耳。”(《西清诗话》)醉翁之意岂在琵琶?在贬斥技巧与煽情罢了。琵琶是技巧性较强的乐器,“千日琵琶百日筝”,说的是筝琶之别,也不妨看成琴琶之别。何况琴音古淡,不比琵琶感情跌宕。朱长文修《琴史》,独载欧阳修,无颖师,也无韩愈,孰是孰非,评判已在其中。 甚至,宋代皇室也能超脱于感官的愉悦,乃至知性的眩惑。《山谷题跋》里说,哲宗时,郭熙的画不被宝重,在宫中竟然充作了抹布,恐怕不是偶然。郭熙石皴作卷云,多圆无方,蟹爪树法,屈曲圆转。画面上曲线太多,失之纤巧,一定是这些媚惑感官的成分刺人眼目,才这般受冷落。更何况,郭氏笔下线条精致,不够松弛,不够质涩,更近于“画”,而不是“写”,技术的痕迹依然不轻,识者不会看不出。而徽宗,品位与乃兄神似。据说,他认为“定器有芒,不堪用”(叶寘《坦斋笔衡》),嫌定窑的瓷器色泽亮白,锋芒耀目,弃置不用。天家青睐的是汝瓷,有较为含蓄的天青色,或是更为沉着高贵的粉青。仅此一点,让迷恋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的清廷何以堪。 宋人的这些表达真好,毋需动用更多字、更多词,甚至毋需表达,已经懂得。懂得,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氤氲,就像鱼相忘于江湖。 宋人卓识不源于身份,源于文化。深厚的文化教养让他们意识到感官甚至知性的魅力与心灵中的超越倾向相冲突;而韵味、德行之所以总是让他们魂梦以之,因为后者所根柢的超越禀赋,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性。宋人识见,与其说是一种禀好,毋宁说是一种尊严。 宋人如果活在当下,或许会孤独。活在典册之中则不然,德不孤,必有邻。周勋初先生主持、葛渭君先生等编纂的《宋人轶事汇编》,提供了这种可能:宋人之言、宋人之行济济一堂。全书收入两千两百余人,征引书目七百多种,编纂工作持续十五年,成书五巨册,篇幅远远超过近人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宋代,在文化识见上最中国,温宋代之故,或可知当下之新。 这部宋人轶事汇编,是近人丁传靖从宋元明清约五百余种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材料编成的。搜辑的书籍,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以宋人所作居多。宋人事迹,除了一些政治人物以外,还有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家。材料较多,搜罗面较广,这是此书的一个特点。所谓“轶事”,就是指在“正史”以外,得之于当时传闻和后世记载的材料和故事,这些比起“正史”来往往写得更为生动活泼,有助于对历史人物的多方面的了解。本书仿厉鹗宋诗记事的体例,每条材料都注明出处,也可提供我们研究宋人传记资料的线索。作为研究宋代历史和宋代人物的参考资料,有一定的价值。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宋人轶事汇编》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宋人轶事汇编》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