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0]
文学文化 [334]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7]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3]
道教 [30]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7]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16]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0]
医学类 >>
中医 [422]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史记会注考证 全八册 2015 泷川资言考证
史记会注考证
价      格:¥ 26.80
30天售出:155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75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史记会注考证》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8册《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主要有三个特色或成就:(1)在参考中国南宋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秦藩刻本、明南监刻本、明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清代张文虎所校金陵书局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史记》进行了全面校勘;(2)究明司马迁撰著《史记》所依据的资料来源;(3)《史记》三家注的订补,《正义》辑佚达1300条左右,尤其宝贵;(4)广泛吸收日本和中国历代的注解和考证,引及的中日著作达120余种,涉及的日本汉学家达19位,中国学者84位。堪称资料极为丰富、集中外《史记》研究达成的著作。BKY万圣书城
内容简介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考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这使其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仍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今首次整理出版。《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八册)》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BKY万圣书城
作者简介BKY万圣书城
泷川资言(1865—1946),号君山,通称龟太郎。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以毕生精力从事汉学研究和传播工作,对中国史学颇有研究,出版过六卷本的《支那史》。在《史记》的版本考订和史实考证方面做出过卓越成绩,《史记会注考证》是他最有代表性、最有成就并且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史学名作。
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目录:BKY万圣书城

BKY万圣书城
前言BKY万圣书城
校点凡例BKY万圣书城
史记索隐序BKY万圣书城
史记索隐後序BKY万圣书城
三皇本纪BKY万圣书城
史记正义序BKY万圣书城
史记正义论例BKY万圣书城
史记集解序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BKY万圣书城
五帝本纪第一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二BKY万圣书城
夏本纪第二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三BKY万圣书城
殷本纪第三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四BKY万圣书城
周本纪第四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五BKY万圣书城
秦本纪第五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六BKY万圣书城
秦始皇本纪第六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卷七BKY万圣书城
书史记会注考证后BKY万圣书城
……
BKY万圣书城

BKY万圣书城

书友对《史记会注考证》的评价:BKY万圣书城

自今年二月十五日至五月七日读毕史记会注考证,将三阅月矣。三数年前尝取中华书局本闲读一过,如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但略志其前言往行而已。 今兹重读,用日人泷川资言本,如逢故人,实深感慨,颇能得史公发愤著书之用心矣。然而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如海之涯,邈焉难逮,思之惘然,废书三叹。BKY万圣书城

今天史记会注考证到货,翻检两遍,只是纸质不好,胶状易裂,并未出现严重的装订错误,只是第四册卷十六的第十三页页码标成了十二页,但数字页码未错,想来是影印底本已错。翻检全书,只有一处印刷模糊,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其他都还不错。BKY万圣书城

還沒開始看史记会注考证,只是草草翻了下。首先,用紙很糟糕,應該是很便宜的小紙厰的東西吧;其次,印刷的墨色處理失當,既然號稱“高清影印本”,起碼這方面應該注意,可以斷言的是,上機開印前,責任編輯一定沒有去印刷厰和工人師傅商量墨色之類的技術問題;再次,印製前做版沒有規矩,導致裁切之後頁碼淩亂不堪,影印書相當於圖版,必須以頁碼爲拼版折頁的規矩,這是不可妄改的原則;復次,裝訂環節,這麽説吧,用紙本身就很差,容易變硬變脆,鎖綫上就應該下點功夫,但可惜沒有,因此這書既禁不起長時間閑置、又禁不起經常翻閲;然後,硬紙做的盒套,尺寸有些不合适,沒翻閲就抽插費勁、何況翻閲之後呢?因此,從成品書的外觀上考慮,即便是達到法定“合格”的標準,也屬於很次的那種。BKY万圣书城

接下來説史记会注考证内文。總體感覺還好,起碼閲讀不成障礙,至於沒有水沢式的東西,影印嘛,只對所擇選的底本負責,無所謂。但是,十四冊的竪排繁體字圖書,居然配了幾頁簡體橫排的序文,這也就罷了,但這幾頁居然從右向左翻頁,就有些過分了,嚴格説來已偏離了出版行規。當然,新世界出版社不是專業的古籍整理出版社,不認識繁體中文情有可原,但就不能找個外審給看看序文,弄成繁體字、或是改成竪排嗎?BKY万圣书城

絮叨了一堆缺點,現在説説史记会注考证優點:便宜,如果只是當作資料,足用,而且翻壞了弄散了也不心疼。BKY万圣书城

我个人是前一段时间,就是刚开学的时候 亚马逊那里搞活动,折上再打折,一共花了139买下这一套史记会注考证,而且还赠送一本书,超值。BKY万圣书城
因此从价钱上我是极力推荐。
BKY万圣书城

关于内容我就不多说了,BKY万圣书城
有同学疑问这个史记会注考证印刷质量如何,我觉得很不错,BKY万圣书城
最近视力有下降,但就是这个小字部分依然可以看清。BKY万圣书城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那些 考证 部分就是最小的字体了,如果你觉得满意,那说明史记会注考证清晰度不成问题。
BKY万圣书城

总之,我是大力推荐史记会注考证。BKY万圣书城

当然,我所见有限,不知道是否有更好之版本。BKY万圣书城

目前读了一部分史记会注考证,感觉受益匪浅,真的是匪浅。BKY万圣书城

有《史记会注考证驳议》197页,想想也是蛮拼的,人家都说了197页的问题,我就不说什么了。BKY万圣书城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七日湘潭大学廖海廷版。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虽然折扣到了110软妹币,还是有点舍不得买,人穷就是穷逼。BKY万圣书城

用图书馆的底本校阅了一下,发现中华书局排印本、艺文印书馆影印南宋黄善夫本和这个史记会注考证本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此书的底本我只在图书馆见过,是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版,书后有日语版权页,可能是日本原版。也见过艺文印书馆的影印本。但是被告知已经售罄,只在台北一家小书店的处理书架上看见一册。大陆这边,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目前的新世界出版社和之前的北岳文艺的影印,字迹都发毛,不善。所以,目前节衣缩食,凑文学古籍刊行社的本子。BKY万圣书城

我本有中华书局三家注版的《史记》一套,又在网上购置这一套相互参照,高兴没多久发现第一册的缺页严重,《周本纪》开了头就一下子跳到《秦本纪》了,没办法只好在网上买了史记会注考证,用手抄写把残缺的补起来。BKY万圣书城

读史记必备书籍,也要感叹日本学者的治史精神。一版一印,印数1500。看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对本史记会注考证的销售信心不大。BKY万圣书城

我目前在读张大可的《史记今注》,算是入门级别的。读完后想要买繁体竖排的经典版史记再读一遍并收藏。纠结目前2个选择:1,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史记会注考证》2,中华书局的《史记点校本》10册。BKY万圣书城

答:史记会注考证这套书并没有看过,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中华书局的10卷本就可以了,这套书最近好像还重新校印刷了,推荐老版绿皮的,手感很好BKY万圣书城

《史记笺证》和《史记会注考证》哪个比较好BKY万圣书城

答:《史记笺证》共分九大卷,总约五百五十万字,是《史记》原文的十倍之多。此书以“《史记》三家注”和“《史记会注考证》”为基础,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和历代以来的《史记》注释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BKY万圣书城
《史记笺证》有六大长处,“一,全书约五百八十万字,而《史记》一书的原文为五十多万字,新作的注释为原文的十倍,可见注释之详尽、收集资料之宏富,实在空前;二,该书对当前通行本(包括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原文的字句讹误和一些重要的标点失当做了校正,多达200多处;三,在有依据地尊重传统解释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近百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对传统解释中的不当之处做出辩正,对过去解释模糊不清之处提出了有见地的新说;四,运用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治学‘二重证据法’来为《史记》做注,该书注重运用百余年来在中国新发现、新出土的文献和文物为《史记》做注释,以考订、验证《史记》原文所叙述的史实;五、收集、引证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史记》中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使注释更坚实、更鲜活;六,该注释非常重视《史记》的文学性,充分收集、引证有关资料证实《史记》的文学性。具有这些长处的《史记笺证》,体现出厚重的学术功力,开阔的眼界,精到的识见以及与《史记》文学性相得益彰的文学语言,此书堪称继唐前‘三家注’以来,开启21世纪里程碑意义的《史记》注释新经典。”BKY万圣书城
《史记笺证》不但注释详尽、资料丰富,而且图文并茂。加进《史记》所涵盖的各个历史时期与某些区域、某些城市的地形图35张,加进与《史记》各篇内容相关的历史古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等图片130多张。另外,该书对疑难字、生僻字都加了汉语评音,对历史地名都加注了现今地名。对古帝王的纪年以及月日干支都加注对应的公元年月日,对古代的度量衡加注现今的近似值。这些对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非常贴近也迫切需要的。《史记会注考证》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册版的,据说这个书很不错!
BKY万圣书城

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微信上看到点校本《史记会注考证》已出版,杨海峥点校,定价680元。虽然《2013年古籍整理出版计划》里写有附校补,但现在看到的封面只标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应该没有水泽利忠的校补,很可惜。BKY万圣书城
至此,点校计划中的前四史就差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了。
BKY万圣书城

上海古籍之前已经出版了《三国志集解》和《汉书补注》的点校本,加上这次的《史记会注考证》,前四史里只有后汉书无集注本。个人感觉,后汉书的地位最尴尬,建国以后关于后汉书的研究成果不多,知网上搜到的有关文章与史记、汉书研究相比少的可怜。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考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仍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今首次整理出版。(日)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BKY万圣书城

日本汉学家泷川龟太郎(或泷川资言,泷读long2, 或shuang1)应是目前为止《史记》的最好注本。就一般认识,三家注的一部分早被删除,而《考证》在许多地方可以弥补,辑佚三家注,并补添了三家注以后的学者看法(包括清人及日人)。我就北岳文艺出版的《考证》来看,除了标点某处不如中华的校点本外(只有断句,没有新式标点),确实在注释方面取胜(我甚至怀疑,中华本的标点也有不如《考证》的地方)。BKY万圣书城

泷川氏《史记会注考证》,是近代以来《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其在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成绩显著。其据日人《史记》古钞本所集所谓《史记正义》佚文,尤知名于世。BKY万圣书城
然泷川之《考证》亦颇多不足之处,自《考证》发行以来,国人不断有对之驳难者,比较著名的有鲁实先、程金造、贺次君等。钱仲书先生亦有专门论述,可见《管锥篇》。考泷川之《考证》,不足和纰漏之处实多,其所辑《史记正义》佚文,疑处实多(有多家论述,此不赘述),日人以发现《正义》佚文而自喜,实敝帚自珍也。BKY万圣书城
至于先生所云其以注解善者,实不然也,因泷川《考证》乃汇注本,并无多少自己的考证。至若较之中华本,则尤不如矣。中华本乃众多专家于金陵书局本基础上精校而定,非彼可比也。而《考证》者,作为资料性用书,则物得其所矣。此复。
BKY万圣书城

鲁实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教文字学,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长得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记得上第一节文字学课的时候,他急急走进教室,那是一个视听大教室,我还记得是133教室,也没人叫“起立”,他讲了好几分钟,也没人理他,因为没人听得懂,同学们还在说着话,都把他当成是校工,要来公布什么的,搞了半天才知道他是老师!BKY万圣书城
鲁老师可厉害了,除了孔子、熊十力先生、杨树达先生,(积微居丛书在台印行是他出的力!)几乎什么人都给他骂惨了,章太炎、黄季刚两位先生被骂得最多最凶,常说他们“没知识”!(我们学校讲文字、声韵、训诂的大多是章黄的再传和直传!)几乎所有讲文字学的人都给他打上成绩-“不及格”!许慎才得六十分,段玉裁也不及格!常说许慎“大错”!BKY万圣书城
他知道我读熊十力先生的书,大为嘉许。他事父至孝。我在大四要毕业回港前,去他家探过他,他告诉我正在重读二十四史,快读完了,(第二次读,只花了九个月!)我对他的国学学问很佩服,他长于历法,古文字,经学,史学,文字学,甲骨文。可能因为在教室常骂人,动气伤身,才六十几岁便归道山。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说他没读过小学、中学、大学便当大学教授!也许是他的湖南同乡学者杨树达先生推荐他出来教大学的吧!所以我没有听过他骂杨先生。
BKY万圣书城

非常感谢chliu先生讲述的前贤逸闻。晚辈惟闻鲁先生少年卓群,博览群书,尤精古历,其所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非系国仇家恨,实因真才实学而感慨为之也。愚也学短识浅,愿中文论坛中多有此类珍贵资料和文章,则晚学有福焉!BKY万圣书城

自1978年哈佛大学建立以「文学与艺术」、「历史」、「社会与哲学分析」、「科学与数学」、「外国语文与外国文化」等五个领域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为通识教育走出了第一步。1981年虞兆中任台大校长,1982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1983年开设「社会科学大意」与「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1984年就「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13门选修通识课。随而师大在1983年,清大在1984年,也分别开设通识课程。教育部乃在1984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指出:「当前大学教育由于分科过早,学生缺乏本门以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免目光局限一隅,无法全面观照现代知识的发展。」而本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各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与自身……、自身与社会环境、自身与自然世界等,相互之间的种种关联,使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并要求各大学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范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至此,国内的大学通识教育进入了制度化的新里程碑。(见:〈解台湾通识教育习题〉,《远见》,1991年7月15日;黄俊杰1993。)BKY万圣书城
在台湾首先以大学校长身分推动通识教育的虞兆中,在一次接受访问中指出:「尽管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我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即使变,也变得较少,变得不快,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他就具有高度调整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个变迁日亟的社会。通才教育就是要教授学生这些基本的东西。」(杨丽文1982,9-10)在另一场座谈会中,虞兆中认为通才教育有「人格教育」与「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两部分。其中「人格教育」的部分,期望在比较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了解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的文化,藉以在「承先启后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之下,建立其奉献的精神。(〈「大学通才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座谈会记录〉,页2)BKY万圣书城
黄俊杰先生则归纳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三种理由:一、促进人文学术与科学的交流;二、加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三、促使教育从割裂走向整合。并提出:一、多元化的教育观;二、人文主义教育观;两项对策。(黄俊杰1993)BKY万圣书城
叶启政则指出: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可用「科技专业化」和「功利实用化」两个概念来概括。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其本质意义即是教育的「工具化」。叶先生除了批判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外,进一步指出「任何的教育——包含专业教育——都是人文教育。因此专业教育是具有人文意涵的专业教育,而不是纯专业。」「今天的大学就必须要在专业与人文——应该讲通识——之间找一个妥协点及平衡点。」BKY万圣书城
除了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寻平衡点之外,通识教育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的精神是让人用一个精神或主线去了解自己及时代,而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许多,如同百科全书般。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必然是一个战国状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多元状态。」而「大学只顶多设计一套课程,包含在既有的知识传统或者整个世界的一种认知的分类体系底下只规划应该包含几个范围。……至于用什么立场来论述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法律现象及文化现象,应该要保持多元。否则的话,通识教育虽号称是人文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暴虐,会变成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形式。」(叶启政1992)BKY万圣书城
综合上述各种见解,大体可作如下归纳:BKY万圣书城
一、迈入现代社会之后,知识分工日趋细密,也就愈趋割裂而失去其整体观照,其中尤以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领域之间的距离日益扩大。因此通识教育应重视各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会通。BKY万圣书城
二、知识间的整合会通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杂,而是要能贯通。而贯通的原则,应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核心。换言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会通,基本上是站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处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自然科学也可以、应该具备「人文精神」,不仅只人文学科如此。)BKY万圣书城
三、制度结构上应负予更大学、学系更多的自主权,师资与课程应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尤应注意多元化思维环境的建立,以免教育成为教化的工具。BKY万圣书城
四、承上两项,教育应以人为主体,而不应将人工具化,因此教育也不当是国家社会为达成其需求的工具。BKY万圣书城
五、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能懂得生活、了解生活,并能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BKY万圣书城
        ※        ※        ※BKY万圣书城
1993年4月起,由台大历史系黄俊杰教授总其成的通识教育研究「理论内涵组」,贯串传统中国历史,在各个朝代中选择课题,检讨传统中国的教育理念中的通识教育内涵。其中我承乏「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之子计划,从古典学制的溯源开始,进而由「官学/私学」与「君道/师道」的脉络看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得到这样的结论:BKY万圣书城
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可说有三大特性:一、整体性;二、实践性;三、「学」的主体性。BKY万圣书城
就「整体性」而言,可以从纵的时间脉络看,也可以从横的在连系来看。学习必须是始终一贯,终生以之,若中道而废,则仍未达到「道」的境界,「学习」就不完全。同时学习还须要有阶段性的不同规划,循序渐进;从横的内在连系来看,「文/质」、「标的/规矩」、「故/新」、「学/思」、「博/约」、「知/行」是儒家的几组重要概念,两端不可偏废,皆有其整体性的考量。「固蔽/解蔽」正是着眼于「道」的整体性,「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即是借着对「道」的完整认识,祛除偏蔽的可能。BKY万圣书城
而不管是纵的连系还是横的连系,都有个「一以贯之」之道,借着这最核心的原理,统合上述各种不同阶段与不同面向。现代通识教育理念中的知识整合,与「百科全书」式的通贯,其实只是要恢复以前的传统。BKY万圣书城
就「实践性」而言,先秦儒家论学,讲的是实践的学问。学的过程中要行,同时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践道。而实践的方式,依封建社会的传统,应是学以出仕,藉以行道。但是时代改变后,学与仕分途,已如前文所述。这时,先秦儒家另外树立了以师道为主轴的道统,藉以和政统相抗衡,也建立了另一条实践的路。BKY万圣书城
就「学」的主体性言,先秦儒家强调「为己之学」,学的意义只在修养自己,提升生命的境界。之所以要出而经世,是因为在儒家的价值观中,士君子当以行道于天下为己任。(当然还有封建时代的特殊时空背景)但是这当中必须以道作为最高的考量,当道与君分歧时,从道不从君,宁可穷途困顿,不可稍屈自己的原则,枉道以从人。就此而言,「学」的主体性,事实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作价值的主体,而不是工具,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可说是最简洁的说明。(王健文1994)BKY万圣书城
        ※        ※        ※BKY万圣书城
站在上一年度有关传统中国教育与现代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今年黄俊杰教授又提出了「以传统中国文化为本的大学通识教育内涵之研究」的整合计划。黄教授连续两三年以传统中国文化作为挖掘通识教育内涵与资源的精神,在于反省到向来通识教育研究与思考的三项可议之处:一、横面的移植多于纵面的继承;二、西方模式的模仿多于中国典范的创建;三、计量实证研究多于定性与本质性的研究。因此,首先探讨传统中国教育理念的通识内涵,进而尝试以「中国经典的研读」作为通识教育的可能途径。分别由十二位学者,针对《孟子》、《论语》、《庄子》、《老子》、《礼记》、《近思录》、《史记》、《资治通鉴》、《列女传》、《明夷待访录》、《台湾通史》、《王维诗》等十二部历代经典,探究其通识内涵,我个人承乏「《史记》课程的通识内涵与教学设计」之子计划。BKY万圣书城
二、《史记》与通识教育BKY万圣书城
《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开创性的典范著作,历来研究甚多,不胜枚举。就历代注疏与考证研究而言,从最通行的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凌稚隆的《史记评林》,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乃至于王叔岷一系列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史记》斠证,都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BKY万圣书城
就有关《史记》义理、精神与体例等方面的研究,仅举数家略述之。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较早完整论述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精神的研究。李长之从司马迁的时代背景谈起,以为司马迁与汉武帝一样,属于具有浪漫精神的大时代人物,汉武帝征服天下的雄心,司马迁表现在学术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一家之言」,同样是囊括一切、征服一切的时代精神的表现。而司马迁的博学与遍及中国各地的伟大旅行,更造就了他的伟大气魄与史家不可或缺的丰富经历。李长之又谈到,司马迁所写作的历史是以全人类整个活动的历史,更提到,司马迁是以整个的《史记》与读者见面,换言之,《史记》虽有分别为百三十卷,各卷之间却形成有机的整体,片断割裂的阅读,皆未能窥得《史记》及司马迁精神之全豹。BKY万圣书城
徐复观于1977年发表于《大陆杂志》的〈论史记〉,则秉持其一贯反省传统中国文化中恶质的专制黑暗面的取向,强调司马迁及其《史记》对汉代专制政治的批判。如司马贞《索隐》云《史记》「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徐复观则以为「实则它的『未知见重』,非因其『微为古质』,而实来自其中所蕴蓄的史学精神,与专制政治的要求,大相径庭;所以东汉明帝已斥史公『非谊士也』(见班固典引),后遂指为谤书。中国史学,随专制政治的进展而日以衰落,则此书之不遇,可以说是历史条件使然。」章学诚辩《史记》非「谤书」,徐复观甚至激烈地批评他没有资格论《史记》。BKY万圣书城
徐复观念兹在兹地关注专制政治的钳制人心、思想,荼毒百姓,从而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诠释也着眼于此。他归纳司马迁的思想于三方面:一、司马迁把以孔子为中心的文化,与现实政治保持相当距离;而把文化的意义,置于现实政治的上位;二、过去的历史,实由政治所支配,故司马迁的思想,不能不落在政治之上;三、司马迁以儒家为主,同时网罗百家,绝无门户之见。(徐复观1977)BKY万圣书城
相对于徐复观的时代激情,钱穆则从整个学术史的脉络来看司马迁及《史记》的地位。钱穆以为司马迁接着《尚书》的记事体和《春秋》、《左传》的编年体,集其大成地创造了纪传体,其实是提出了新观点、新主张,即「以人物为历史中心」的历史学。而孟子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后然《春秋》作。」司马迁的《史记》继承孔子的《春秋》精神,正是借着对具体事迹的叙述与批判,扮演《春秋》礼义之大宗及王者之大法的角色。因此《史记》所建构的传统史学典范,则莫不以人物为中心,而事情背后有个「礼义」。(钱穆1973)BKY万圣书城
钱穆还提到,读《史记》可长见识、聪明,不是要学《史记》,而是要学司马迁,尤其是学司马迁的智慧。钱先生的许多意见,似乎深深地影响了阮芝生先生。阮先生从1973年完成以《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与历史思想》为题的博士论文以来,陆续写了多篇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论文,从《史记》的体例,「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意义,到探索「司马迁的心」,可说是当今台湾中壮辈学者中最重要的《史记》研究者。在早年博士论文的结论中,阮先生归纳几点对《史记》的总体认识:BKY万圣书城
一、《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组织、有方法、有宗旨、规模宏大而且极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BKY万圣书城
二、《史记》是以述为作,但「作」的成分要比「述」的成分大得多。BKY万圣书城
三、《史记》不仅是一部良史,而且是一部百王大法;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家,而且还是一位经世的思想家。BKY万圣书城
四、纪传体的《史记》,是古代史学的经典著作,而不必是后代史书的永恒典范。BKY万圣书城
关于最后一项,阮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凡学术必须『接着讲』,而不可『照着讲』。『照着讲』是重复古人的话语,照抄古人的格式,如此则学术将逐渐失去其生命和精神;『接着讲』是本着古人的创作智慧和立说精神,因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求新求进,这样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保持学术的生命。」所谓「接着讲」,其实即是钱穆说的读古书是要学古人的聪明,而不是僵硬地学古人,反而失去了历史必须有其时代情境观照的特性。这样的读书态度,事实上也是作为一门历史经典导读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必须把握的精神。BKY万圣书城
        ※        ※        ※BKY万圣书城
经典阅读是窥探任何知识领域根本的不二法门,诚如阮芝生先生所说:「一门学问的建立,是由于过去产生过若干名著,而这门学问的发展,则有赖于未来能继续产生新的名著。名著是这门学问的起点,也是永远的归宿。」(阮芝生1993〉)学术典范基本上即依靠着大师及其经典名著共同建立其规模。以《史记》而言,它不但是中国传统历史学的重要经典,具有高度专业性,同时「也是一般名著,无论在过去或现在,它都是知识分子或有教养的人的必读之书。……以这样的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或历史系专业训练的基础课程,谁说不宜呢。」(阮芝生1993)BKY万圣书城
《史记》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史,事实上司马迁总结了从《尚书》(记事体)到《左传》(编年体)的史学成就,以「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合为「纪传体」,开两千年正史体例之先河。在时间上,溯至相传中的五帝,及于所处的武帝当世;在空间上,则以「天下」为其叙事单位;可说是当时司马迁所知的世界通史。BKY万圣书城
《史记》的成就也不只在史学,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各方面,都足称经典之作。因此在历史系和中文系中,往往都开设《史记》导读之课程。若要在历史学著作中推荐经典作品给一般大学生,要了解传统史学的基本要义,《史记》无疑是第一选择。BKY万圣书城
鲁实先先生曾说他一生的学问都从《史记》来,这句话正好是《史记》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的最好脚注。《史记》展现了传统学者通贯知识整体的特色,读〈平准书〉、〈货殖列传〉,古代经济社会史架构在斯;读〈扁鹊仓公列传〉,可知传统医学史梗概;读〈天官书〉、〈历书〉、〈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古人的世界观及其天人相与思想精要于斯;读〈儒林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政治力与社会力的对抗与妥协,历历在目;读四公子列传,可知战国礼贤养士之风;读〈河渠书〉,知古代水利建设;读〈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知当时人之天下观及其对不同族群文化的认知;读〈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自序〉,则能初步掌握古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司马迁本身是个通学,《史记》总结了他当世之前的世界通史,也总结了当时的知识文化。BKY万圣书城
《史记》除了横面总结了司马迁当时的历史学,甚至是整体知识文化外,在时间纵轴上,也具有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缕述六经意义,并自承继《春秋》;而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藉以「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也成为后世史学的最重要典范,影响深远。BKY万圣书城
经典阅读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别具意义,而《史记》作为通识课程更是允当。如上所述,在时间纵轴上,《史记》承先启后,面对前贤,总结当世知识文化;留下典范,影响及于此下两千年的历史学。在横向意义上,《史记》合整体知识冶于一炉,通读《史记》,也就贯通了古代知识文化。BKY万圣书城
三、「时代、社会与人物」(《史记》导读)的课程设计BKY万圣书城
成大历史系多年来不曾开设「《史记》导读」课程,就一所大学历史系而言,未免是桩憾事。我个人以先秦思想史为专业领域,总觉得责无旁贷,故而承乏成大教职四年来,始终以开设《史记》课程为规划方向。可是这四年来,也因为担任系里其它课程,一时难以分心来从事《史记》教学。自从去年(1995)夏末,开始进行本计划的研究,我总觉得,纸上谈兵恐怕是不够的,不如藉此机会,尝试有关《史记》的通识课程。在实际教学当中,学习并检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且了解学生的反应,作为本计划的先期研究。BKY万圣书城
现在大学的课程体制当中,共同科目仍存在,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共占二十个学分,通识课程却只占八个学分。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各个共同学科的授课已走上教师自定课程主题,学生自由选课的趋势。我个人更是主张应该废除共同科目,或者只留下工具性的课程,如:英文、第二外文、计算器概论等为共同科目,而原有的文史社会科学课程,并入通识课程作整体规画。因此,在我的共同科「历史」课的教学中,多年来都自我定位为「通识课程」。也因此,我所尝试的《史记》教学,便是开设在共同科的历史课中,而非另开通识课程。BKY万圣书城
由于现今共同科的开授,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可以开一年的课,也可以开一学期的课,因此我得以在第二学期改订课程,开授一个学期的《史记》课程。但是我面临了几个问题:BKY万圣书城
一、《史记》全书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言,加上注疏(基本是三家注),分量更是倍增。要求历史本科程度一般的学生一年读完,都显得不切实际了。一学期的课,又是非历史本科的学生,怎么可能上完?甚至要让学生有个大体的印象,都是不太可能的。BKY万圣书城
二、一般大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低落,《史记》的文字虽然在专业学者看来并不艰深,对一般大学生却有如「天书」。所以,究竟该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课程?怎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他们愿意亲近、而且是可理解的课程?BKY万圣书城
三、一般大学生习于现今流行的轻薄短小、轻松愉快的文字,有些学生甚至连文字都觉得累赘,只沈迷于漫画之中。像《史记》这样的经典,在他们眼中,应该在博物馆中陈列,或者只是让少数专家研读。如果这门课的名称就订作「《史记》导读」,会有几个学生愿意来上课?BKY万圣书城
教学是一种绝对互动的活动,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阳奉阴违可竟其功的。作为教师,怎样能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生能力,引发兴趣,循循善诱;却又不失自己的原则,不流于媚俗、讨好学生;是难以拿捏的事。面对可能的学生条件,及有限的上课时数,这门一学期的经典课程该如何设计呢?BKY万圣书城
【课程定位与名称】BKY万圣书城
首先,我考虑到一学期不到30小时的授课钟点,不可能讲授多少《史记》的篇章,因此,这门课定名为「《史记》导读」,未免名不副实。其次,经典导读的课程固然应该是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为止,这类的课程仍不多见,而且恐怕学生仍觉得太过艰深而不易接受。因此,开设一门名为《史记》的课程,只怕也不易让非历史系的学生亲近。BKY万圣书城
再者,像《史记》这样一部不朽经典,司马迁的成就是多面向的。《史记》除了是史学经典外,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巨着。因此,台湾的大学于中文系开设《史记》课程的,恐怕比起历史系还要来得普遍。但是,从文学(或是再加上考据、训诂)角度来讲《史记》是一种讲法,从史学角度讲《史记》却是另一种讲法。过去四年,我在系上担任「史学导论」课程,曾经有三年都为学生导读《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和〈伯夷列传〉。有一回和一位中文研究所毕业的朋友谈到我的教学经验。我说在讲〈太史公自序〉时,先就篇中序家世的一段,说明史官源流,巫史同源,同掌天人,并由此了解司马迁学术本源,及其「究天人之际」的真义。这位朋友大大不以为然,他并非不同意我的意见,却觉得这样就把司马迁给讲浅了,也忽略了司马迁的真正精神。我来不及辩驳的是:我当然也谈司马迁的人格与精神,但是在论其人格与精神之前,必须先把司马迁及其时代之间的种种环节弄清楚,「论世」而后「知人」。BKY万圣书城
我无意指称中文系的先生不能「论世」,只是要说明:不同学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有不同门径,各有所长,未可一律。愈是复杂而重要的经典,愈是需要从更多不同面向,共同挖掘出其内在意义。因此,中文系重视的是《史记》的文学表现,历史系则重视历史情境与人物(包括作者司马迁和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之间的纠葛。为了要突显我这门课主要是由历史角度所作的解读,课程名称定我「时代、社会与人物」乃有端正名分、提示课程方向的作用。BKY万圣书城
【教材编选与授课方式】BKY万圣书城
既然一年乃至一学期的课不可能通读《史记》全书,那么要如何选择授课篇目呢?BKY万圣书城
阮芝生先生在台大历史系开授「国史选读(二):史记精华」课程时,所设定的讲纲为:BKY万圣书城
一、导论(读书、地位、研究史、读法、讲法)BKY万圣书城
二、自序、报书BKY万圣书城
三、本纪(五帝、秦、秦始皇)BKY万圣书城
四、表(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BKY万圣书城
五、书(河渠、平准、礼、乐)BKY万圣书城
六、世家(吴太伯、赵、留侯、外戚、孔子)BKY万圣书城
七、列传(伯夷、管晏、老子韩非、孟荀、孙吴、商君、李斯、屈贾、魏BKY万圣书城
       其、武安、汲郑、游侠、酷吏、循吏、佞幸、滑稽、货殖)BKY万圣书城
除了「报书」为〈报任安书〉,魏其、武安为合传外,共计选了33篇,约占《史记》全书四分之一。阮先生并为学生订定读书进度表,依原书卷次:BKY万圣书城
10月18日读至        秦本纪BKY万圣书城
11        十二诸侯年表BKY万圣书城
12        乐书BKY万圣书城
  1        越世家BKY万圣书城
  2        孙吴列传BKY万圣书城
  3        乐毅列传BKY万圣书城
  4        张丞相列传BKY万圣书城
  5        平津侯主父列传BKY万圣书城
  6        自序及总论BKY万圣书城
当然这样的课程设计及要求,是针对历史系本科学生。我本身在1980-1年时,曾选修过阮先生的《史记》课,阮先生也要求选课同学能读完《史记》全书。我自己在大一时是读完了《史记》的,但就我所知,当时与我一同选课的同学,能在一年课程终了时,读完《史记》全书的,恐怕还不到三分之一。现在的学生是否会比较用功呢?如果不是,那么一年读完《史记》全书,即便对历史本科同学,都很难成为课程「要求」,只能说是「期待」。BKY万圣书城
阮先生强调,该课程虽然「只选讲精华,但于《史记》五体以及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序传等各类文章,皆至少选讲一篇。」(阮芝生1993,375)换言之,阮先生在《史记》五体的每一体例当中,又各选讲其中若干类型的文章至少一种。列传的部分如上所述,表的部分如「世表」、「年表」、「月表」,也都面面俱到。对于非历史系的学生,他们上这门课的目的,可能只是要稍稍认识《史记》这部经典,或者只是要藉由《史记》部分篇章的阅读,认识历史人物及其时代之间的种种纠葛,是否有必要对《史记》全书的体例有此专业的认识?也许还要再斟酌。BKY万圣书城
清人姚祖恩曾经编了一本《史记精华录》,共选51篇,其中更有35篇经过节删,全录者仅16篇而已。所选篇目如下:(清‧姚祖恩1977)BKY万圣书城
本纪:秦始皇、项羽、高祖BKY万圣书城
表:高祖功臣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六国年表BKY万圣书城
书:封禅、平准BKY万圣书城
世家:越、陈涉、外戚、齐王、萧相国、曹相国、留侯、陈丞相、绛侯周BKY万圣书城
           勃BKY万圣书城
列传:伯夷、老庄申韩、司马穰苴、商君、张仪、孟子荀卿、孟尝君、平BKY万圣书城
           原君、信陵君、范睢蔡泽、廉颇蔺相如、屈原贾生、刺客、张耳陈BKY万圣书城
           余、淮阴侯、韩王信卢绾、郦生陆贾、刘敬叔孙通、季布栾布、张BKY万圣书城
           释之冯唐、扁鹊仓公、魏其武安侯、李将军、匈奴、卫霍、司马相BKY万圣书城
           如、淮南、汲郑、酷吏、游侠、货殖、滑稽、太史公自序BKY万圣书城
姚祖恩选文的标准,在题辞中自云:「古人比事属辞,事奇则文亦奇,或纷揉,则文不能无冗蔓;故有精华结聚之处,即不能无随事敷衍之处。掇其精华而略其敷衍,而后知古人之作文甚苦,而我之读之者乃甚甘也。」(姚祖恩,《史记精华录》〈题辞〉)故事非奇者,则往往不能获得编者青睐。朱自清为本书作〈读法指导大概〉时亦指出:「(姚祖恩)把游览比喻读书,游览可以挑那最胜之处,『顽山钝水』便舍弃不顾,读书可以挑选那精粹之处,随事敷衍的笔墨,便也舍弃不顾;这是文章家的看法,把『史记』认为文学书,与史学家的看法全不同。」(朱自清1977,22)BKY万圣书城
朱自清的评述十分精辟。从文学的观点来看,随事「敷衍」的文章不够精采,不值品味,却可能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为史学家视如珍宝。BKY万圣书城
相对于姚祖恩一以文学价值为取舍标准,由郑梁生编译,出版于1977年的《史记的故事》则是尝试以历史书为主,学术性、文学性为辅的角度,选出30篇文字,加以白话语译,希望让非历史学界的一般读者也能阅读无碍,作为「大众化的教养书」。郑梁生在译序中说,选文的第一个标准,必须是司马迁的原作;第二个标准则是能表现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各种行动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原作者以其严厉眼光所注意的部分。」第三个标准则是「能够充分表现司马迁的作品之风格,和文体的部分。最后一个标准,作者很诚实地说是:「凭着自己的喜好」。(郑梁生1977,16-7)BKY万圣书城
郑梁生编排的形式,与阮芝生先生和姚祖恩依照原书编次排序大不相同。他拟定了16个标题,将表现出该标题内涵的篇章,收纳其中,完全打乱了《史记》原书的编次。其编目如下:BKY万圣书城
太史公谈自己的故事        太史公自序BKY万圣书城
思想家的故事        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BKY万圣书城
败者和胜者的故事(一)        项羽本纪、高祖本纪BKY万圣书城
败者和胜者的故事(二)        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BKY万圣书城
战国四公子的故事        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信陵君列传        、春申君列传BKY万圣书城
暴君的故事        秦始皇本纪BKY万圣书城
君臣相契和猜疑的故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伍子胥列传BKY万圣书城
道义与欲望的故事        伯夷列传、货殖列传BKY万圣书城
孤忠和正谏的故事        赵世家BKY万圣书城
直谏和谲谏的故事        屈原贾谊列传、滑稽列传BKY万圣书城
开国元勋的故事        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BKY万圣书城
妇女干政的故事        吕太后本纪BKY万圣书城
合纵和连横的故事        苏秦列传、张仪列传BKY万圣书城
宽宏和苛虐的故事        循吏列传、酷吏列传BKY万圣书城
异族和名将的故事        匈奴列传、李将军列传BKY万圣书城
外戚倾轧的故事        魏其武安侯列传BKY万圣书城
郑梁生以自己设定的若干主题,打破原书编次,重行组合《史记》中的部分篇章,应该也考虑到其所预设的读者层次,为非历史专业的一般读者。除此之外,一本书的篇目次序,与作者心中的思考程序,乃至于书写程序,并不见得是三合一的;而一本书的内在思想结构,与其外在呈现结构也未必是一致的。像《史记》这样规模宏大、体例繁复、篇章众多的巨着,为了顺应体例的整齐,全书卷次依「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顺序排列,但是司马迁的写作显然不是从第一卷开始,逐篇写到第一百三十卷。(李长之1968)甚至我们可以推测,司马迁的思想序列,应当也不必如此与篇目次第相应。比方说,当他写到〈五帝本纪〉的尧舜禅让时,心中想到的可能是吴太伯与伯夷。当写到〈高祖本纪〉时,当然会满脑子的项羽,但同时想动笔写作的,也可能是〈淮阴侯列传〉、〈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等。当他歌颂战国时代刺客的感人事迹时,也许也会考虑接着写类似的人格风范,在汉代所展现的游侠。BKY万圣书城
我所要说的是,当我们在二千年后展诵《史记》的时候,究竟是否该受到既定的篇目编次所指导,顺序读下来?还是有可能去探索《史记》的内在结构,重行组织?而依原书次第读下,尤其经过选择之后,相续各卷主题、文体、风格不一,对非历史系学生来说,不易引起兴趣。这样的编次,又往往须经更深一层的比较深思,才能找出各篇的内在关连,恐怕也不是一个没有能力、耐心读完《史记》全书的学生所能做到。因此,在设计本课程时,我采用的是类似郑梁生的编选方式。但是我的课程名称为「时代、社会与人物」,必须以人物为主要纲领,并配合主题的选定。于是我在授课大纲中指出:「这门课期待通过古典中国几组相对照、或类型的历史人物,追索人物与历史情境间的关连呼应,并试图近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且拟出第一学期授课篇目如下:(见:附录一)(当我设计第一学期课程时,并未见到郑书,只是设计的理念偶合于郑氏。)BKY万圣书城
1.孔子与商鞅BKY万圣书城
2.刘邦与项羽BKY万圣书城
3.司马迁与汉武帝BKY万圣书城
4.游侠与刺客BKY万圣书城
实际授课时,次第改为:BKY万圣书城
1.刺客与游侠BKY万圣书城
2.项羽与刘邦BKY万圣书城
3.商鞅与孔子BKY万圣书城
4.司马迁与汉武帝BKY万圣书城
最后因时间缘故,只讲了前面三讲,共六篇。BKY万圣书城
每一讲各选两篇。项羽与刘邦是并世共逐鹿天下的两位英雄式的人物,却有着极为鲜明的歧异足供对照。一为贵族之后,世世为将;一为农民出身,曾任地方小吏。项羽鲁莽灭裂,年轻气盛;刘邦气定神闲,老成长者。项羽作战定邦国,但凭意气;刘邦计虑得天下,老谋深算。一成一败之间,不但让读者看到狂飙式英雄的悲剧,与深沉政客的心术;也反映了封建贵族时代的尾声,与平民时代的号角。商鞅和孔子都是在世变当中寻求实践自己理想的士人。但是当统治者不能接受自己的理想时,一个是坚持己见,从道不从君;一个则是曲学阿世,逢迎国君。司马迁和汉武帝是并时的大英雄,一个是政治上的雄桀,一个则是文化上的巨匠。他们两人的命运却又是紧紧相系。因李陵案受牵连的司马迁,遭到震怒的武帝处以宫刑,成为司马迁一生最大的恨事与屈辱,却也是促成《史记》这部伟大经典问世的一大外缘因素。两千年过了,汉武帝的历史评价,有人说他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了得;有人却说他穷兵黩武,凶残暴虐。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却没有太大争议,他不只是最伟大的史家,也是最伟大的文学家,至今在华文世界中,恐怕还没有一部史书能够取代《史记》的地位。BKY万圣书城
将〈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列为一组,其实着重的是两者的相续而非对比,这点与其它各组都不相同。〈刺客列传〉所描写的五个人物,自春秋初期的曹沫到秦统一前夕的荆轲,尤其以春秋战国之际到秦统一前的三百年间为主。〈游侠列传〉则以秦汉之际的朱家和武帝时的郭解为主角。战国时的刺客为知己而死,汉代的游侠「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时代虽然不同,两传主人翁的人格特质却如一脉相承。BKY万圣书城
实际授课次第,以刺客、游侠为首,项王、高帝次之,商君、孔子又次之,汉武、史迁殿后(未能讲到此一单元),理由是:先读过几篇《史记》原文,对司马迁的著作稍有认识,再来讲述太史公的生平志事,应当比一开始就介绍作者,能让学生对司马迁有更深刻地了解。而所选六篇三组之中,项王、高帝一组,一个是英雄盖世却有勇无谋,一个是流氓无赖却知人善任,又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同学容易有深刻印象。但两卷篇幅都长,细讲要占较多时间,摆在第一讲,恐怕同学难有耐心。孔子虽然是同学更熟知的历史人物,却以僵化刻板的形象印在同学心中,多数同学带有深重的反感或厌倦。因此必须经过至少半个学期的导引,才可能让学生平心地接受孔子。所以摆在倒数第二讲。刺客与游侠,篇幅不长,情节奇宕,惊心动魄,既有深刻寓意于其中,又能反映出重要历史变迁,更能引发同学兴味。作为第一讲,是最适合不过了。BKY万圣书城
【作业与测验】BKY万圣书城
就教学评量的部分,在一学期的课中,我规定了一次作业及一次期末考。作业是要同学在《史记》的各篇章(不限上课所授教材,但是同学自然多以讲过的篇章为改写基础)中,自选一篇、或以一位历史人物、一场历史事件为底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史记》。BKY万圣书城
至于期末考,两个班我各出了两道申论题,分别是:BKY万圣书城
造船系一年级BKY万圣书城
一、「知人论世」一向是中国古典史学的论述传统,藉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对时代背景的掌握,并通过对两者间牵连的深究,能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本课程定名为「时代、社会与人物」,亦着眼于此。请就讲义中所讨论过的历史人物,任举其中两三位(或两三组),从时代与人物的关联,略作论述。(45%)BKY万圣书城
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引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谈的是价值的认定与社会现实的纠葛。能否从讲义中举出实例,说明价值地抉择及其与外在世界的种种牵连纠葛。(实例不只在〈游侠列传〉中)(40%)BKY万圣书城
护理系一年级BKY万圣书城
一、当我们阅读这六篇文章时,必然也同时阅读了作者司马迁,能否就这六篇文章的叙事风格,及作者有意无意流露出个人关怀和其价值观,略论司马迁其人。请站在讲义六篇文章的基础上来讨论。(50%)BKY万圣书城
二、看了〈孔子世家〉之后,你心中所浮现怎样的孔子图像?为什么?比较孔子与商鞅的出处进退之道,你的看法如何?请详加讨论。(35%)BKY万圣书城
每班的两题共占85分,剩下的15分,则用来设计一分问卷,藉以了解学生上课的反应。为了要求学生能认真填写问卷,乃由监考的研究生检查缴交的问卷,凡填写者得15分,未填者不得分,问卷上匿名,以免学生不能表达内心真实感受。问卷内容及结果分析见本文第六章。四道申论题,同学答题的分析则见次章。
BKY万圣书城

日人泷川资言所著《史记会注考证》,在学界颇有影响,前作《〈三家注史记〉札记》时,发现其中疏失之处亦不少,现将札记整理出来,所述亦不敢必,敬祁赐正。BKY万圣书城

  卷三十·平淮书: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BKY万圣书城
《汉书·食货志》:“至”作“置”。BKY万圣书城
《考证》:“汉志‘至’作‘置’误。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考证》所引,实是《汉书补注》之言。王先谦《汉书补注》曰:“案上文已言置沧海郡矣,此不当复云‘置’也,作‘至’是。”王氏所说实误。考上文言“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书叙述沧海郡的由来,由来已久此处言置沧海郡,是为了说明置此一郡所费甚巨,与上文所言开发西南夷后“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云云是可以相比的,所以说:“拟于南夷”。而且置一郡后,须派兵守护,加上远途运粮所费巨大,所以下文又言:“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东山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因此“至”当作“置”,是毋庸置疑的了。BKY万圣书城
卷二八《封禅书》: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BKY万圣书城
《集解》引徐广曰:“锤县、黄县皆在东莱。”BKY万圣书城
《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二人皆方士也”,师古无说,是其同意孟说,以黄锤为一人名,史宽舒为一人名,与徐广之说不同。BKY万圣书城
《考证》曰:“黄锤之史,其名宽舒。”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后文曾有“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之语,则黄锤为县名、宽舒为人名甚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皆已明言。BKY万圣书城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过巨嫂食。BKY万圣书城
《汉书·楚元王传》:“巨”作“丘”。BKY万圣书城
《考证》:“‘丘’作当是‘巨’之误。”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颜师古于句下注曰:“《史记》‘丘’字作‘巨’,丘、巨皆大也。”实无误可言。BKY万圣书城
卷一0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BKY万圣书城
《汉书·窦田灌韩传》曰:“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BKY万圣书城
《考证》:“至旦属上,《汉书》删‘早’字‘至旦’字,下文‘自旦至今’,四字无所承。”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考证》之说有误。《汉书》只删“早”字,并未删“至旦”二字。《史书》下文“自旦至今,未尝敢食”,《汉书》作“自今未尝敢食”,无“自旦”二字,自景佑本以下各本《汉书》皆同。BKY万圣书城
卷一一三《南越列传》:于是佗乃自尊为南越武帝。BKY万圣书城
《考证》曰:《汉书》作“南武王”,非是。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汉书》实作“南武帝”,并非“南武王”。考景佑本、武英殿本、王先谦《汉书补注》,皆与《汉书》同。而且当时赵佗早已为王,既自尊号,如何又复称王呢?《考证》失之审慎。BKY万圣书城
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元朔七年冬,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与淮南谋反者,未得,得喜于衡山王子孝家。BKY万圣书城
《汉书》曰:“元狩元年,有司求捕与淮南谋反者,得陈喜于孝家。”BKY万圣书城
《考证》引崔适曰:“《五宗世家》,江都王建、胶东康王寄、隐陵侯傅宽、阳陵侯偃、坐淮南事死,以年数较之,皆在元朔六年,惟《将相名臣年表》、《汉书·武帝纪》,二王(是指淮南王安、衡山王赐――引者注)之自杀,皆于元狩元年,然《五行志》亦云元朔六年。”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崔氏之说有误。《五宗世家》言江都王建,颇闻淮南王安阴谋,“及淮南事发,治党与,颇及江都王建,建恐,因使人多持金钱,事绝其狱。”由此可知刘建并未坐淮南事死。其后,刘建因信巫祝,使人祷词妄言;又尽与其姐弟奸。事发,武帝使大臣责问之,建服所犯,于是自杀。因此刘建之死实在淮南案之后,而与淮南案无关。另据《傅宽传》,宽为阳陵侯,《考证》引作“隐陵侯”,实误。另“元朔七年”当作“元朔六年”,元朔共六年,并无七年,见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于是景帝乃拜(郅)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间(原字目间)氏首恶,余皆股栗。BKY万圣书城
《汉书·酷吏列传》并无“太”字。BKY万圣书城
《考证》引钱大昕曰:“都自济南太守迁中尉,在景帝前七年,而郡守更称太守,乃在景帝中二年,则其时不得称‘太守’也。‘太’字衍。”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考证》所说有误。此处实是追称,下文亦言“孝景帝乃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这里有“太”字莫不也是衍文?《汉书》所用,实是省称。BKY万圣书城
同上篇: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阅,以文辞避法焉。”BKY万圣书城
《考证》引梁玉绳曰:“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至‘以文辞避法焉’一段,无端横入,不成章法,乃《汉书·减宣传》尾之语,后人妄取入《史》,而又误置于此也。盖《汉传》减宣以上皆袭《史》原文,田广明以下孟坚自作,故以斯语结之。且徐勃等阻山攻城,天子遣使者绣衣治盗,事在天汉元年,‘沈命法’更在其后,则非史公所撰益明矣。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梁氏所说不确。考《酷吏列传》全文,标名者虽十一人,而其中有主次之分,主要记述张汤与王温舒,而王温舒之酷烈更是尤过于张汤,因而太史公详叙其事,并在其中穿插述了尹齐与杨仆二人。自“温舒以恶为治”以下详叙其事,以表明其酷暴不但不能为治,反而只益动乱,这是太史公的原意。正如本篇序文所谓:“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的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武帝晚年宠信酷吏,结果是“盗贼浸多,上下相为阅,以文辞避法焉。”正是与序文之言相应,用以表明任法之弊,一至于此,盖深为汉之危也。至于班孟坚截取这段文字以入减宣事迹之后,用以结束武帝时酷吏之行状,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下补叙田广明、田延年等,也不过是移置《史》文之故,且孟坚移置《史》文之处不少,不独此段文字。BKY万圣书城
《史记》叙事至天汉而止。详见班孟超《司马迁》,史公《自序》谓“至太初而讫”者,是就其大限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史记》叙事讫于征和二年。另《自序》中有“麟止”之言,若按此说,则《史记》叙事应当至元狩而止,在太初之前十二年。此外,杜周迁为御史大夫是在天汉三年,此事既见于《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又见于《杜周传》中,不可能两处皆是后人妄加。至于“沈命法”虽在天汉之后。但为原始要终,顺便提及,也是情理中事。且绣花治盗之事,在本篇之中已有明言:“(义纵)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制始矣。”正为后文伏笔。梁氏失之慎,又拘泥于“至太初而讫”之说,致有此误。《考证》引之,也是失之考究。考梁氏所著《史记志疑》,凡《史记》所叙天汉年间事,皆以为后人所为,不独此篇。BKY万圣书城
卷一二四《游侠列传》:东道赵他羽公子。BKY万圣书城
《索隐》曰:“旧解以赵他、羽公子为二人。今案:此姓赵,名他羽,字公子也。”BKY万圣书城
《考证》引钱大昕曰:“以上下文证之,则《索隐》旧解为是。《春秋传》郑穆公之后有羽氏。”BKY万圣书城
某适按:《汉书》无“赵”字。师古曰:“姓佗,名羽,字公子。”‘佗’,古‘他’字。《史记》“赵”字实是涉下文“南阳赵调之徒”而衍。钱氏之说近于附会
BKY万圣书城

一流的史记会注考证,足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认知史记,值得拥有、细读的一本书,算是史记注解中的集大成了,读书还是需要关注版本、源流的,如此才能读懂、读透一本书。点赞京东,优惠力度很大。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的编辑推荐:BKY万圣书城

泷川氏书非无可取。即其用力之勤已足使吾人惭汗……其书颇注意古今地望。每一地名,必注其今称,绝无一漏。……异国人治吾古籍,用心及此,亦足促吾人之深长思也。——钱穆BKY万圣书城
泷川考证一书,其体例以日本官私所藏各旧写本,钩稽异同作校字。又用日人及我国注释史记者,汇合贯串作考证。在校字方面,将删佚之正义,全数补入,在考证方面,采摭众家,搜罗宏富,是其所长也。——陈直《史记新证序》BKY万圣书城
《史记会注考证》“有很大影响,直到今天,在新的《史记》会注会评本出现之前,泷川之书仍然是《史记》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有用之书。”——《史记教程》,安平秋、张大可等主编
BKY万圣书城
 BKY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史记会注考证》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史记会注考证》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