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民国学案》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民国学案》立足民国这一中西学术汇流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地追溯和归纳民国学术的背景、流变和成果,兼具学术性、文献性和工具性。在方法论上,它继承《明儒学案》、《清儒学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传统,但又特别突出民国学术的特殊性和创变性,在中国学案研究历史上别开生面。全书分为六大卷,分别为哲学类,史学类,经学考古类,语言文学美学类,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类以及教育、科技、艺术类,囊括了民国时期各学术领域重要学者的行状和学术旨要,对有兴趣了解和研究民国学术、民国人物乃至民国社会文化风貌和社会转型态势的人士尤有助益。 民国时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转型期。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的演进,揭开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民国学案》共著录案主254人,均为民国时期哲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等众多学术领域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民国学案》目录: 民国学案 第一卷 民国学案 第二卷 沈曾植学案 民国学案 第三卷 马其昶学案 民国学案 第四卷 卢戆章学案 民国学案 第五卷 张元济学案 民国学案 第六卷 杨昌济学案
二十多年前,我计划和朋友们一起编著一部多卷本《中国近代学术史》。开始不久便发现以我们的微薄力量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勉为其难地写出一部“概论”性的东西,缺少具体内容,从概念到概念,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于是决定逐步来做,先试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取得一点经验,将来如有可能再扩展至其他方面。后来由于我们有其他的研究课題,便把这项研究搁浅起来。 我现在关于学术史的理解还是如此,没有什么改变。几年前几位比较年轻的和真正年轻的学人拟议编写《民国学案》,指1912年至1949年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史。清朝初年黄宗羲等学者撰有《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所谓“学案”实际就是学术史。这个体栽有其优点,对所论人物有全面介绍,也有原著的节选。从实而论,学术史资料的选录是其中主要的一环,这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史料,缺少这样的基础,就难以开展研究。不过,“学案”式的体例也有局限性,在分析剖析上有所限制,过多地注重“个别”,而对“一般”可能顾及不到。因此,《民国学案》作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基础性工作是需要的,还有待于其他专门性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学案》在学术史的研究上可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并不是客套话。学人有了这种气度,认为自己的著作只是研究中的一环,绝对不是什么“终极真理”;自己所采用的体例并非什么“唯一的学术体系”,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进步。 《民国学案》虽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内容比较广泛,含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经学、训诂学、考古学、图书版本目录文献学、地理学、方志学、宗教、社会学、法政、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科技史、艺术、军亊学,在各个学科内又有代表人物,共254位。在每个学案里有人物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著作的介绍,又有学术旨要。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工作都相当难做。代表人物学术思想要点的勾勒要求准确、貼切,没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艰苦的学术探索,是难以做到的。至于学术旨要的提炼则需要在比较中才能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资料,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据我所知,撰写《民国学案》的朋友们是真正下了一番功夫的。民国
《民国学案》书摘: 梁漱溟0893—1988众原名梁焕鼎,字寿铭。又取字漱淇。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一官宦之家。1898年开始,梁漱溟在家里读书。1899年,进人新式的北京中西小学堂读书,不久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辍学。后又人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江苏小学堂学习。1906年,考人北京顺天中学,开始了五年半的中学生活。他不满足课堂上讲授的东西,在中学时代就开始自学。他很喜欢梁启超的书,曾反复阅读,爱不释手。他还经常阅读立宪派主办的《国风报》,革命派主办的《民主报》,以及《北京日报》、《顺天时报》、《帝国日报》、《京话日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等。1911年,梁漱溟加人汪精卫、李石曾组织的京津同盟会。梁漱溟中学毕业时正赶上辛亥革命,他不肯升学,而投身于革命宣传,曾同鹿元熙等人一起创办《民国报》,任编辑兼外勤记者。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梁漱溟转为国民党员。次年春,该报改为国民党本部的机关报,梁湫溟便离开了报社,并自动脱离国民党。当时,经过辛亥革命,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的政局并未真正好转,国家一天比一天糟,梁漱溟感到很失望。这种失望情绪促使他的关注由中国问题转向人生问题,并接受了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由一位热心辛亥革命的青年,转变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他自学的材料也由报纸杂志转向佛教经典,曾发展到“遇于佛典即行购求”的地步,甚至表示素茹不婚,还打箅出家为僧。他那时极度悲观厌世,曾经两度自杀未遂。 1916年,梁漱溟担任司法部秘书。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哲学论文《究元决疑论》,在当年《东方杂志》第5月、6月、7月号上连载。这是一篇悲观主义色彩很浓的文章,反映出梁漱溟的理论兴趣已由佛教转向哲学。1917年10月,梁漱溟应聘到北大哲学系任讲师,讲授“印度哲学”。1919年,他把讲义整理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梁漱溟任教北大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其高。他却不以为然,并表示:“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也许出于逆反心理,他由佛教转向了儒家。他还写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自印成册,散发给友人,表明他已摒弃佛教的出世主义,归依儒家的人世哲学。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旧两派斗争很激烈。梁漱溟思想倾向于旧派,但与新派也有来往。他努力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和思想方法,企图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途径显示传统文化的长处,促使儒学复兴。这样,他就开辟了新的治学方向即新孔学。他从医学中“明白了生命”,而构成他的思想来源的却是宋明理学和柏格森哲学两家。他的新孔学思想是这二者的合流。1920年秋,他在北大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次年又应王鸿一的邀请到济南山东教育厅讲同一题目。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民国学案》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民国学案》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