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1]
文学文化 [33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9]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3]
道教 [31]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8]
书法篆刻 [38]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16]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0]
医学类 >>
中医 [423]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民国学案 全6册 2005
民国学案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132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50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民国学案》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民国学案》立足民国这一中西学术汇流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地追溯和归纳民国学术的背景、流变和成果,兼具学术性、文献性和工具性。在方法论上,它继承《明儒学案》、《清儒学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传统,但又特别突出民国学术的特殊性和创变性,在中国学案研究历史上别开生面。全书分为六大卷,分别为哲学类,史学类,经学考古类,语言文学美学类,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类以及教育、科技、艺术类,囊括了民国时期各学术领域重要学者的行状和学术旨要,对有兴趣了解和研究民国学术、民国人物乃至民国社会文化风貌和社会转型态势的人士尤有助益。QY9万圣书城

民国时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转型期。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的演进,揭开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民国学案》共著录案主254人,均为民国时期哲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等众多学术领域的主要代表性人物。QY9万圣书城
每一案主都列有其生平行状、学术旨要和主要学术目录,内容丰富而又详略得当,兼具学术性、文献性和工具性,是对这一时期学术创获的全zui式的展示,鸿篇巨制,粲然大观。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目录: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一卷QY9万圣书城
    辜鸿铭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稚晖学案QY9万圣书城
    蔡元培学案QY9万圣书城
    杜亚泉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独秀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明斋学案QY9万圣书城
    马一浮学案QY9万圣书城
    师复学案QY9万圣书城
    谢元量学案QY9万圣书城
    熊十力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东荪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君劢学案QY9万圣书城
    丁文江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大钊学案QY9万圣书城
    杜国庠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戴季陶学案QY9万圣书城
    胡适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石岑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申府学案QY9万圣书城
    梁漱溟学案QY9万圣书城
    嵇文甫学案QY9万圣书城
    金岳霖学案QY9万圣书城
    冯友兰学案QY9万圣书城
    瞿秋白学案QY9万圣书城
    朱谦之学案QY9万圣书城
    贺麟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序经学案QY9万圣书城
    华岗学案QY9万圣书城
    赵纪彬学案QY9万圣书城
    艾思奇学案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二卷QY9万圣书城

    沈曾植学案QY9万圣书城
    柯劭忞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孙桐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曾佑学案QY9万圣书城
    孟森学案QY9万圣书城
    梁启超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尔田学案QY9万圣书城
    连横学案QY9万圣书城
    柳诒徵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剑农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垣学案QY9万圣书城
    吕思勉学案QY9万圣书城
    岑仲勉学案QY9万圣书城
    冯承钧学案QY9万圣书城
    金毓黻学案QY9万圣书城
    何炳松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寅恪学案QY9万圣书城
    郭沫若学案QY9万圣书城
    范文澜学案QY9万圣书城
    顾颉刚学案QY9万圣书城
    洪业学案QY9万圣书城
    蒙文通学案QY9万圣书城
    姚从吾学案QY9万圣书城
    蒋廷黻学案QY9万圣书城
    钱穆学案QY9万圣书城
    傅斯年学案QY9万圣书城
    简又文学案QY9万圣书城
    容肇祖学案QY9万圣书城
    翦伯赞学案QY9万圣书城
    周谷城学案QY9万圣书城
    罗根泽学案QY9万圣书城
    向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恭禄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东莼学案QY9万圣书城
    吕振羽学案QY9万圣书城
    谢国桢学案QY9万圣书城
    雷海宗学案QY9万圣书城
    萧一山学案QY9万圣书城
    尚钺学案QY9万圣书城
    方国瑜学案QY9万圣书城
    贺昌群学案QY9万圣书城
    郭廷以学案QY9万圣书城
    韩儒林学案QY9万圣书城
    侯外庐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荫麟学案QY9万圣书城
    何干之学案QY9万圣书城
    谢兴尧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平心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晗学案QY9万圣书城
    胡绳学案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三卷QY9万圣书城

    马其昶学案QY9万圣书城
    康有为学案QY9万圣书城
    姚永朴学案QY9万圣书城
    叶德辉学案QY9万圣书城
    唐文治学案QY9万圣书城
    章太炎学案QY9万圣书城
    丁惟汾学案QY9万圣书城
    刘师培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承仕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树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侃学案QY9万圣书城
    沈兼士学案QY9万圣书城
    蒋伯潜学案QY9万圣书城
    马宗霍学案QY9万圣书城
    周予同学案QY9万圣书城
    罗振玉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国维学案QY9万圣书城
    马衡学案QY9万圣书城
    徐旭生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文弼学案QY9万圣书城
    郭宝钧学案QY9万圣书城
    容庚学案QY9万圣书城
    董作宾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济学案QY9万圣书城
    于省吾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钟健学案QY9万圣书城
    徐中舒学案QY9万圣书城
    唐兰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金鼎学案QY9万圣书城
    商承祚学案QY9万圣书城
    裴文中学案QY9万圣书城
    梁思永学案QY9万圣书城
    尹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贾兰坡学案QY9万圣书城
    曾昭燏学案QY9万圣书城
    孙海波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鼐学案QY9万圣书城
    胡厚宣学案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四卷QY9万圣书城

    卢戆章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衍学案QY9万圣书城
    高步瀛学案QY9万圣书城
    经亨颐学案QY9万圣书城
    胡朴安学案QY9万圣书城
    鲁迅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梅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丐尊学案QY9万圣书城
    钱基博学案QY9万圣书城
    [附]钱钟书学案QY9万圣书城
    钱玄同学案QY9万圣书城
    黎锦熙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望道学案QY9万圣书城
    刘半农学案QY9万圣书城
    赵元任学案QY9万圣书城
    郭绍虞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宓学案QY9万圣书城
    林语堂学案QY9万圣书城
    茅盾学案QY9万圣书城
    任中敏学案QY9万圣书城
    曹靖华学案QY9万圣书城
    宗白华学案QY9万圣书城
    朱光潜学案QY9万圣书城
    丰子恺学案QY9万圣书城
    朱自清学案QY9万圣书城
    郑振铎学案QY9万圣书城
    闻一多学案QY9万圣书城
    罗常培学案QY9万圣书城
    阿英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承焘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力学案QY9万圣书城
    俞平伯学案QY9万圣书城
    夏衍学案QY9万圣书城
    赵景深学案QY9万圣书城
    胡风学案QY9万圣书城
    姜亮夫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世禄学案QY9万圣书城
    梁实秋学案QY9万圣书城
    冯雪峰学案QY9万圣书城
    陆侃如、冯沅君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健吾学案QY9万圣书城
    周扬学案QY9万圣书城
    丁声树学案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五卷QY9万圣书城

    张元济学案QY9万圣书城
    傅增湘学案QY9万圣书城
    余嘉锡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云五学案QY9万圣书城
    袁同礼学案QY9万圣书城
    杜定友学案QY9万圣书城
    刘国钧学案QY9万圣书城
    姚名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重民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敏修学案QY9万圣书城
    冼玉清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献唐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守敬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相文学案QY9万圣书城
    朱士嘉学案QY9万圣书城
    谭其骧学案QY9万圣书城
    欧阳竞无学案QY9万圣书城
    蒋锥乔学案QY9万圣书城
    丁福保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叔同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撄宁学案QY9万圣书城
    苏曼殊学案QY9万圣书城
    太虚学案QY9万圣书城
    汤用彤学案QY9万圣书城
    吕潋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国符学案QY9万圣书城
    陶孟和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竞生学案QY9万圣书城
    邓初民学案QY9万圣书城
    孙本文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达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景汉学案QY9万圣书城
    易君左学案QY9万圣书城
    潘光旦学案QY9万圣书城
    林惠祥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堃学案QY9万圣书城
    费孝通学案QY9万圣书城
    沈钧儒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宠惠学案QY9万圣书城
    马叙伦学案QY9万圣书城
    周鲠生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友渔学案QY9万圣书城
    钱端升学案QY9万圣书城
    吴景超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亚南学案QY9万圣书城
    千家驹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远生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季鸾学案QY9万圣书城
    邵飘萍学案QY9万圣书城
    戈公振学案QY9万圣书城
    邹韬奋学案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 第六卷QY9万圣书城

    杨昌济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伯苓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炎培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拱璧学案QY9万圣书城
    林砺儒学案QY9万圣书城
    晏阳初学案QY9万圣书城
    陶行知学案QY9万圣书城
    廖世承学案QY9万圣书城
    郑宗海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鹤琴学案QY9万圣书城
    孟宪承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贤江学案QY9万圣书城
    肖孝嵘学案QY9万圣书城
    成仿吾学案QY9万圣书城
    潘菽学案QY9万圣书城
    陈东原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俨学案QY9万圣书城
    李仪祉学案QY9万圣书城
    梁思成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宾虹学案QY9万圣书城
    徐悲鸿学案QY9万圣书城
    刘海粟学案QY9万圣书城
    潘天寿学案QY9万圣书城
    张大千学案QY9万圣书城
    常书鸿学案QY9万圣书城
    萧友梅学案QY9万圣书城
    王光祈学案QY9万圣书城
    青主学案QY9万圣书城
    刘天华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荫浏学案QY9万圣书城
    黄自学案QY9万圣书城
    冼星海学案QY9万圣书城
    聂耳学案QY9万圣书城
    欧阳予倩学案QY9万圣书城
    田汉学案QY9万圣书城
    蒋百里学案QY9万圣书城
    杨杰学案QY9万圣书城
    郭化若学案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术史系年QY9万圣书城
    附 案主索引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序言:
QY9万圣书城

二十多年前,我计划和朋友们一起编著一部多卷本《中国近代学术史》。开始不久便发现以我们的微薄力量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勉为其难地写出一部“概论”性的东西,缺少具体内容,从概念到概念,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于是决定逐步来做,先试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取得一点经验,将来如有可能再扩展至其他方面。后来由于我们有其他的研究课題,便把这项研究搁浅起来。QY9万圣书城
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不少学人倡导研究思想学说史或学术史,我想,这并不是名词之争,本意是想扩大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使学术之研究有理论依托,而思想史研究由此会有更加具体的内容。其实,“思想学术史”这一名词,我们的前辈早就用过,并非当今学人的发明。至于学术史,其内容,我在《中国史学学术史序》〈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有这样的理解:顾名思义,学术史必须研究“学术”,而学术的栽体主要是学术著作。箸作是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还有其他形式。因此,要求学术史研究并评论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以稱明其学术意义(在学术史上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以及后来社会有QY9万圣书城
何影响〉……依据上述的想法,我所设想的学术史大体上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学术成果;其二则是历史哲学和方法论。这两个方面实除上不能分割,而融合为一个整体。
QY9万圣书城

我现在关于学术史的理解还是如此,没有什么改变。几年前几位比较年轻的和真正年轻的学人拟议编写《民国学案》,指1912年至1949年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史。清朝初年黄宗羲等学者撰有《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所谓“学案”实际就是学术史。这个体栽有其优点,对所论人物有全面介绍,也有原著的节选。从实而论,学术史资料的选录是其中主要的一环,这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史料,缺少这样的基础,就难以开展研究。不过,“学案”式的体例也有局限性,在分析剖析上有所限制,过多地注重“个别”,而对“一般”可能顾及不到。因此,《民国学案》作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基础性工作是需要的,还有待于其他专门性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学案》在学术史的研究上可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并不是客套话。学人有了这种气度,认为自己的著作只是研究中的一环,绝对不是什么“终极真理”;自己所采用的体例并非什么“唯一的学术体系”,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进步。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虽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内容比较广泛,含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经学、训诂学、考古学、图书版本目录文献学、地理学、方志学、宗教、社会学、法政、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科技史、艺术、军亊学,在各个学科内又有代表人物,共254位。在每个学案里有人物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著作的介绍,又有学术旨要。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工作都相当难做。代表人物学术思想要点的勾勒要求准确、貼切,没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艰苦的学术探索,是难以做到的。至于学术旨要的提炼则需要在比较中才能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资料,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据我所知,撰写《民国学案》的朋友们是真正下了一番功夫的。民国QY9万圣书城
期间的学术资料经过一番梳理,便于读者们检阅,也有助于专家们做进一步研究。至于其中的不足和错误是难免的,需要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QY9万圣书城
以上点滴,我觉得说的是真心话,是为序。
QY9万圣书城

 QY9万圣书城

《民国学案》书摘:QY9万圣书城

梁漱溟0893—1988众原名梁焕鼎,字寿铭。又取字漱淇。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一官宦之家。1898年开始,梁漱溟在家里读书。1899年,进人新式的北京中西小学堂读书,不久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辍学。后又人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江苏小学堂学习。1906年,考人北京顺天中学,开始了五年半的中学生活。他不满足课堂上讲授的东西,在中学时代就开始自学。他很喜欢梁启超的书,曾反复阅读,爱不释手。他还经常阅读立宪派主办的《国风报》,革命派主办的《民主报》,以及《北京日报》、《顺天时报》、《帝国日报》、《京话日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等。1911年,梁漱溟加人汪精卫、李石曾组织的京津同盟会。梁漱溟中学毕业时正赶上辛亥革命,他不肯升学,而投身于革命宣传,曾同鹿元熙等人一起创办《民国报》,任编辑兼外勤记者。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梁漱溟转为国民党员。次年春,该报改为国民党本部的机关报,梁湫溟便离开了报社,并自动脱离国民党。当时,经过辛亥革命,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的政局并未真正好转,国家一天比一天糟,梁漱溟感到很失望。这种失望情绪促使他的关注由中国问题转向人生问题,并接受了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由一位热心辛亥革命的青年,转变为虔诚的佛教信徒。他自学的材料也由报纸杂志转向佛教经典,曾发展到“遇于佛典即行购求”的地步,甚至表示素茹不婚,还打箅出家为僧。他那时极度悲观厌世,曾经两度自杀未遂。QY9万圣书城

1916年,梁漱溟担任司法部秘书。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哲学论文《究元决疑论》,在当年《东方杂志》第5月、6月、7月号上连载。这是一篇悲观主义色彩很浓的文章,反映出梁漱溟的理论兴趣已由佛教转向哲学。1917年10月,梁漱溟应聘到北大哲学系任讲师,讲授“印度哲学”。1919年,他把讲义整理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梁漱溟任教北大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其高。他却不以为然,并表示:“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也许出于逆反心理,他由佛教转向了儒家。他还写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自印成册,散发给友人,表明他已摒弃佛教的出世主义,归依儒家的人世哲学。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旧两派斗争很激烈。梁漱溟思想倾向于旧派,但与新派也有来往。他努力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和思想方法,企图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途径显示传统文化的长处,促使儒学复兴。这样,他就开辟了新的治学方向即新孔学。他从医学中“明白了生命”,而构成他的思想来源的却是宋明理学和柏格森哲学两家。他的新孔学思想是这二者的合流。1920年秋,他在北大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次年又应王鸿一的邀请到济南山东教育厅讲同一题目。QY9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民国学案》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民国学案》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