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刊
- 民国部分
- 现代部分
- ...............
- 古籍
- 国外收藏
- 国内保存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点校本) 全3册 2016高清
价 格:¥ 15.80
30天售出:1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点校本)》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点校本)》PDF电子书全3册,由宁波出版社2016年出版。 天一閣藏古籍,多爲海内外孤本,爲了方便學者進行研究,寧波出版社在天一閣藏古籍珍本特殊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古籍整理岀版的規律,運用數字技術將天一閣藏古籍珍本轉换成圖片和文本數據,并通過主題詞編輯技術建立了古籍資源數據庫。具體包括《登科録》《會試録》《鄉試録》,其中《登科録》45種(原爲56種,因影印版的《萬曆十四年丙戌科進士履歷便覽》《萬曆十七年已丑科進士履歷便覽》等11種漫漶不清,故暫不録入,讀者如有需要,可查詢寧波出版社2006年、2007年、2010年影印出版的《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會試録》38種,《鄉試録》277種,共計360種。該數據庫具備全文檢索、主題詞檢索等檢索功能,同時在閱讀中可自由地進行影像和全文的單、多界面的切换與翻頁、跳轉,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批注、點校等功能,方便用户更好地使用和研究。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书目: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上
一、出版目的:《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登科録》點校本爲繁體横排版,旨在爲科研單位和廣大讀者提供完整、準確、便於閱讀的版本,爲研究明代科舉歷史和文化提供第一手文獻資料。 二、底本選擇:以《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録選刊·登科録》影印本(寧波出版社2006年版)爲底本,以下簡稱“底本”。 三、目録序次:《天一闈藏明代科舉録選刊·登科録》點校本一套三册,将底本45種根據科舉時間順序依次分類編序,分爲上、中、下册。 四、分段標準:爲更好地保留底本面貌,在排版時對底本内容的各板塊做了劃分,包括“玉音”“恩榮次第”“進士家狀”“皇帝制策”“進士對策”五部分,每一部分的段落根據文意分段。遇到與帝王有關的名詞或避諱字時,爲了遵循現代閱讀習慣,本書并不保留底本中的框内提行。 五、校勘原則:通過對校底本并參校相關文獻,對底本的明顯訛誤進行改正。對底本漫漶不清的個别文字,經査資料,無法還原的,用“口”表示,可以還原的,則在脚注中注“當爲……”等字樣,或點校者根據文意判斷予以補齊,并在脚注中注“或爲……”等字樣;對底本中存在的殘頁、缺頁、缺行,經査資料無法還原的,本書在脚 六、文字處理:本書遵循《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第6版)的繁簡規定,除人名、地名保留部分异體字外,全部采用規範繁體字,如人名中的“歐陽脩”,保留异體字“脩”;對因爲避諱而缺少某個部首或筆畫的文字,予以還原處理,否則保持原樣,如底本中“權”爲避諱通常寫成“藿”,本書依據文意予以還原。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出版说明: 明代于洪武四年(1371)首開進士科科舉考試,其後罷輟十三年至洪武十八年(1385)重開,繼而三年一大比,没有中止,共舉行了89榜科舉考試(崇禎十三年賜特用榜不計在内),每榜進士人數平均在270人上下,共録取進士24594人。四爲明王朝培養了大批治國安邦的人才。 明代科舉考試在承繼宋、元三級考試,以經義取士基礎上,有很大創新,其一,是建立縣、州、府、衛所儒學、鹽運司儒學、土官學等學校入學考試制度,国童生經學校入學考試合格,選拔爲入校學生,稱生員;凡生員經縣考、府考與提督學政主持的歲考,進行獎懲,生員俗稱秀才,許着青衫,頭戴方巾。宋代三年定期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 明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創新,使明代科舉具有承前啓後的樣板性,明代的科舉制度爲清代全盤繼承。然而,“20世紀的科舉硏究,總體上看,‘兩頭’即隋唐與清代科舉研究多,中間研究少。其實明代科舉的研究更有意義:一則明代是中國科舉的成熟期,有典型性與樣板性。二則歷朝留下的科舉名録不多,唯獨明代留下大批的科舉名録。這也就是說,選擇明代科舉爲考察中心,既有學術視野上的典範性,又能建立在踏實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科舉制度的研究。” 的確,“歷朝留下的科舉名録不多,唯獨明代留下大批的科舉名録”。縱觀中國一千三百年科舉史,自唐以下,曾經產生過多少《登科録》!可惜,這些能提供歷代登科進士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檔案資料,岀于主觀上不重視、客觀上因戰亂破壞等原因,保存下來的很少。唐代没有留下一榜,宋代憑借朱熹、文天祥兩大名人得以留下《紹興十八年進士登科録》《寶祐四年登科録》兩種;元代16榜衹留下《元統元年進士録》一榜;清代離現在最近了吧,也衹留下《順治六年進土登科録》《康煕五十一年進士登科録》《雍正八年進士登科録》等數種,而明代所保存至今的明代《登科録》數量爲最多。據統計,海内外現存于寧波天一閣、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臺北“中央圖書館”、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美國國會圖書館等館藏明代《登科録》,總數爲58種,而天一閣獨家所藏明代《登科録》就有41種!海内外 明代科舉名録文獻,是明代科舉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的產物。宋代無鄉試之名,初級科舉試稱發解試。元代始有行省考試,後改稱鄉試。国明代鄉試,凡直隸舉子,于京府考試;各省于省城承宣布政司考試。鄉試之年,稱爲大比之年。按照洪武十七年“科舉成式”,鄉試的考試時間爲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農歷八月是秋天,鄉試别稱“秋闈”“秋榜”“鄉闈”。鄉試共三場,考試時間常制:第一場爲八月初九日,試四書義三道,每道200字以上;五經(《易經》《尚書》《詩經》《春秋》《禮記》)經義四道,每道300字以上。第二場爲十二日,試論一道,300字以上,判語五道,詔、誥、表内科一道。第三場爲十五日,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未能答者可减兩道,俱300字以上。應舉人自備試卷紙、筆、墨、硯,每場草稿與正卷各十二張;試卷首書姓名、年甲、籍貫、三代所治本經。布政司印卷。国晚末納卷,給燭三支。試卷彌封,考試者用墨書寫,謂之墨卷;謄録試卷用硃(紅色),謂之硃卷。考試場所稱貢院,諸生考試所處席舍稱號房。每一考生,派一軍人看守稱號軍,以防作弊。山鄉試中式者爲“舉人”,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此“解”爲發解之義沿襲宋代發解試第一名稱解元之例。官府給舉人以公據,于次年赴禮部會試。明代鄉試録取比例平均爲4%左右,即100個應舉鄉試諸生,約録取4人。中舉,是明代士人舉業成功的一個標志,有了舉人科名,就獲得了相應社會地位,進而赴會試,再博進士功名;即使會試落第,也取得了入仕做官的資格。《儒林外史》第三回:“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範進見捷報因喜極昏倒,此“範進中舉的故事深入人心,這也是明代士人渴望中舉以通達仕途的生動寫照。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点校本)》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点校本)》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