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359]
文学文化 [228]
诸子百家 [23]
名人文集 [333]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5]
诗词戏曲 [85]
笔记小说 [35]
琴棋茶花 [5]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80]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25]
人物日记 [31]
学术研究 [70]
哲学研究 [14]
宗教类 >>
佛教 [181]
道教 [23]
周易风水 [20]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87]
书法篆刻 [28]
石窟雕刻 [43]
文物收藏 [29]
金石考古 [139]
建筑装饰 [28]
工艺美术 [10]
其它综合 [3]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24]
医学类 >>
中医 [307]
西医 [8]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0]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8]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1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 全3巨册 2004高清
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
价      格:¥ 23.80
30天售出:0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5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PDF电子书全3巨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ING万圣书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并不是一個封閉的民族,以可考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二世紀起,就與周邊的民族和國家有過友好的交往,雖然在明清兩代曾有一段閉關鎖國的時期,但民間的交往并未斷絶。因此,在中華古籍裏記録了大量反映世界各國地理情况的資料,有的是世界上僅存的。在西方國家走出中世紀以前,這些資料可視爲研究世界史的寶貴文獻, 也是我們的民瞭解世界的窗口,是彌足珍貴的。ING万圣书城

在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中留下了大量直接和間接的歷史地理資料,不僅爲歷史地理的研究,也爲我們瞭解中國歷史、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中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源。《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按歷史地理學的學科體系,將傳世歷史文獻中的有關資料加以輯録、標點和整理。ING万圣书城

根據《中華大典》的體例,本典所輯録的範圍是一九一一年前用文言撰述的書籍資料。爲保持完整性,對個别跨越一九一一年,但以一九一一年前爲主的人物,也酌情收其在一九一一年後以文言撰寫的部份文獻資料。晚清以來外國著作的翻譯本一律不予收録,但已經國人翻譯改編的譯著、譯述則視其内容的重要性酌情收録。ING万圣书城

《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书目:ING万圣书城

域外分典 第1册
域外分典 第2册
域外分典 第3册
ING万圣书城

332.jpg332.jpgING万圣书城

333.jpgING万圣书城

 ING万圣书城

334.jpgING万圣书城


《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出版说明:
ING万圣书城

歷史地理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現象及其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學科,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各個分支。
從進人農業文明的新石器時代算起的近一萬年以來,中華民族爲求生存和發展,在其活動的地域範圍内,經歷了與自然界既相依存又相矛盾的漫長過程。這種人地關係集中表現爲: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界採取了一系列趨利避害的積極措施,使之有利於人們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另一方面人類也因無知和貪婪,對自然界進行過度的索取,破壞了生態環境, 遭到了自然界無情的報復,影響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與此同時,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交往中,産生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各種要素在地球表面的空間分布,創造了適宜於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人文地理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這種人文地理環境也因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衝突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革,以適應新的形勢。這一萬年來,中華民族就在這種與自然界不斷地依存——矛盾——依存過程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地關係。這種人地關係的變化貫串於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之中。
ING万圣书城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跨熱帶、亞熱帶、温帶三大氣温帶,自西向東又分爲青藏高原、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綫以西高地和以東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三級梯狀地勢,形成了景觀互異的東部季風、西北乾旱半乾旱、青藏高寒三大自然區。各自然區的氣候、土壤、植被、地貌、水文條件差異很大。就以中華民族主體部份所在的東部季風區而言,也可分爲不同自然條件的亞區。如秦嶺、淮河一綫就是南北地域分異的重要地理界綫。東部季風區雖然總的説來自然條件較其他兩區優越,但由於降水不均,水旱不時,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黄河中游數十萬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决定了黄河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含沙量高,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南方衆多的河流湖泊,延綿的丘陵山地等等,都給古代先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的障礙。在這種自然環境條件下,中華民族爲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無可選擇地面臨如何對待自然環境的問題,并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ING万圣书城

自西周以來,在華夏族爲主體的活動地域内農耕業就已成爲主要産業。在當時生産條件下,農耕業基本上是一種r靠天吃飯r依靠自然界賜予的産業。於是氣候的冷暖變化、水旱不時,都會引起各種自然災害,直接影響到農耕業收成的豐歉。隨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擴大、山地的開墾,進一步加速了自然界本身的變化,水土流失、河床淤高、沙地擴大等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開整人工渠道引水灌溉,在東南低窪地區引渠排澇,在河流兩岸築堤以防泛濫,在沿海修築海塘以護生靈,圍湖蓄水,修堰攔沙等等,這一系列適應自然環境的措施,反映了中華民族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從長遠的眼光看,有些措施的確有其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當時確實維護了人們的生存利益。我們輯録這些資料,就是爲了讓今天的人們瞭解先民是如何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的,以便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ING万圣书城

自周秦以來,以華夏族爲中心的各民族在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既有交融,又有争鬥,出現過統一、分裂的政治局面。其間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疆土互有消長,中國的疆域又時有盈縮,至十八世紀中葉,最終形成幅員遼闊的統一帝國。而十九世紀中葉后,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的疆土遭到侵吞和蠶食。中國歷史疆域的變遷也就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的變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决定了中央政府必須將其統治地域劃分若干層次、若干區域,進行分層、分區統治和管理。這種分層、分區的統治機構就是行政區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行政區劃也在不斷地變化,以適應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中央集權政體中,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都必定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首都的確定是統治者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進行綜合性選擇的結果。因此,疆域如體魄,政區如四肢,首都則是心臟。這三者形成中華民族發展的平面網絡,體現了中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歷史過程,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央政權如何統治和管理這一龐大國家的概貌。ING万圣书城

我國自西周開始即以農業立國,農耕經濟成爲中原各族的基本産業,在周邊地區則是游牧民族和採集狩獵民族的活動範圍。以農爲主,以牧爲副,輔以採集狩獵經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生存的基本産業格局。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裏,農、牧、採集狩獵業的地域範圍互有消長,但總的趨勢是農耕區的範圍不斷擴展,牧業、狩獵經濟區不斷縮小,農耕業逐漸在全國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農耕業生産技術的不斷提高,産品的數量和種類的增加,使人口不斷增加的中華民族得以生息和繁衍,文明得以傳承。ING万圣书城

我國礦冶業、手工業、商業的起源很早,但是由於秦漢以來『重農抑商』成爲歷代政權的基本國策,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十分緩慢,從而也抑制了礦冶、手工業的發展。唐宋以後商品經濟有明顯發展,商品流通也隨之加强,於是交通路綫的開闢和延伸,商業城鎮的興起,大大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也加强了各地區人民之間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對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ING万圣书城

我國地域廣大,自然和人文的區域差異明顯。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生活在不同自然環境、經濟生産方式、民族類别、歷史傳統條件下的人群,在語音方言、宗教信仰、建築風格、生活習俗、文化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特色,形成了多種文化要素綜合的文化區,而這種文化區内的各要素又有一個發源、擴散、傳播的過程,由此而組成絢麗多彩、斑駁紛呈的中華文明。這種文明曾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ING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华大典 历史地理典 域外分典》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