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3]
文学文化 [33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2]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9]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6]
道教 [33]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72]
书法篆刻 [40]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1]
金石考古 [222]
建筑装饰 [4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6]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31]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全6册 2012清晰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价      格:¥ 26.80
30天售出:37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37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PDF电子书全6册,由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直至明朝灭亡,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按照编年直叙历代史实,所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条理清晰,简明易知,故称“易知录”。对后代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是《资治通鉴》的扩充版和精华版。《资治通鉴》全书总字数约四百万,而《纲鉴易知录》记载简明,通俗易知,涉及《资治通鉴》所涉历史部分,字数约为六十多万,堪称《资治通鉴》的精要荟萃。《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仅仅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而《纲鉴易知录》从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开始,直至明朝灭亡,所记史实,较《资治通鉴》上下都有延伸,其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包容性,堪称一部上下五千年的通史。《纲鉴易知录》堪称“清代人编写的《上下五千年》”,可以让读者迅速读通中国历史。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书目: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1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2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3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4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5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6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538.jpg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539.jpg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540.jpg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出版说明: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清代吴乘权编,是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并且补充了《通鉴》所未载的战国以前和宋至明史事的编年体史书。N2X万圣书城

吴乘权,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楚材。早年患有足疾,不能参加科举,他的伯父吴兴祚曾任督抚,吴乘权则跟随左右,后又到私人家塾中教书。吴乘权是一位著名的编书家,在编《纲鉴易知录》之前,曾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刻,流传甚广。所编《纲鉴易知录》,同样极为流传,是当时人们用来读史的普及读物。N2X万圣书城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叙述中国古代的历史,纪事自战国起,至五代止。各代的正史都是纪传体,相比之下,编年体通史比诸多正史更为简明扼要,以年代为纲,可使读者通读一书即可了解整个历史的进程。不过《资治通鉴》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仍嫌冗长,据元代胡三省的《新注资治通鉴序》,司马光曾说:“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人们一般都不能全部通读,于是就出现了节简本,如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目》仍用编年体,但把内容分为纲、目两类,纲用来叙述史事的大要,目则叙述史事的细节。在用词上重视使用春秋笔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因为朱熹把《通鉴》所记史事分成了纲和目,因此人们通称此类书纲鉴”,意谓通鉴之纲,实际上就是《通鉴》的节简本。在明清时期,人们认为这种纲鉴体在叙述通史时简明扼要,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所以不断沿用,《纲鉴易知录》就是其中之只是全书涵盖的历史年度的跨度更长,因此也更为流行,对社会的影响更大。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编成于清康熙年间,书前有吴乘权的一篇“自序”,落款为康熙五十年(1711),可知此书初次刊刻于是年。之所以编纂此书,据吴乘权自序,他在童年就有志读史,但人到老年了仍不能把历代正史通读一遍,于是感慨要读中国古代史书,其方法只能是“宁简毋详”,人们才有可能通读。《资治通鉴》虽然已比各代正史简明,但“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要通读一遍仍嫌困难。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已有的正史或《通鉴》内容繁多,一般读者难以卒读,因此他想为一般读者编纂一部简明易读的通史。N2X万圣书城

在吴乘权动手编书之前,其友人周之炯、周之燦已经辑录了一部《纲目全编》,于是他就与二人在此基础上,共同编纂《纲鉴易知录》,费时六年编成。N2X万圣书城

全书所记载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直到元代,共九十二卷。其中三皇时代到战国这一段,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代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二书,从战国到五代这一段,则依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宋、元两代的历史,则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元代之后的明代历史,则编成《明鉴易知录》十五卷。先由吴乘权的另一位好友朱国标据明末清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按年节抄,编成《明纪抄略》,吴乘权在此基础上再行加工,编成了《明鉴易知录》,纪事自元末朱元璋起兵至清兵入关灭明止。故《纲鉴易知录》全书合起来共一百零七卷,约二百万字。N2X万圣书城

吴乘权编纂此书所依据的《通鉴》及其他史书对繁杂的内容釆取“摘要而删繁”的办法,但历史事件不是在一天内或段时间集中发生的,若对以前比较详尽的史书信手删去,则会失去历史事件变化的头绪,使人无法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看明白,所以吴乘权对《通鉴》的内容细加斟酌,全面掌握《通鉴》纪事的脉络,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述,保持有终有始,原委完整,同时还要照顾其间的起伏照应。因此此书的特点就是叙事虽然简明,但事件发展变化的头绪非常清楚,让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也能把历史上各件大事的原委及过程看明白,因此全书取名《易知录》,寓意就在于此。N2X万圣书城

在编纂时除了对原材料删繁就简之外,编者还注意对有些内容加以一定的改写,使比较晦涩的文句变得易懂。吴乘权在《自序》中说,编纂史书要“宁陋毋雅”,就是要求行文尽量通俗而不要过于晦涩。所依据的原书中也存在着谬讹之处,对此本书则有所纠正和补充,这使此书虽然不是专门的研究之作,也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N2X万圣书城

在删繁摘要的同时,编者又担心“大义之不明”,于是“为之提纲而挈领”。提纲挈领揭明大义的部分就称为“纲”,经过摘要而删繁的内容放在“纲”的下面,称为“目”。纲与目在全书的各个部分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战国之前的历史,分为“纲”和“纪”,其后各代历史,分为“纲”和“目”,续成的《明鉴易知录》则分为“编”和“纪”。“纲”和“编”,都是对事件的简要提示,“纪”和“目”则是对史事的详述。有时对一些重要人物去世,用纲叙其人逝世,在目里则追述一生事迹,类似其人的小传,这也是纲鉴体处理人物传记的一种方法,吸收了纪传体史书的长处。N2X万圣书城

总之,全书有纲有目,有要点之提示,又有内容之细节。阅纲则知其要点读目则知其详情,可以说是一种便于阅读的史书体例。N2X万圣书城

全书既是编年体,故叙事按朝代划分,每一代都称为“纪”,其下又按在位帝王的先后顺序叙述史事。共分三皇纪、五帝纪、夏纪、商纪、周纪、秦纪、后秦纪、汉纪(王莽附)东汉纪、后汉纪(魏、吴附)、晋纪、东晋纪、南北朝的宋纪(北魏附)、齐纪(北魏附)、梁纪(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附)陈纪(北齐、北周附)隋纪、唐纪(武后附于中宗皇帝之内)五代的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宋纪南宋纪、元纪、明纪。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王朝的顺序,其中所谓的后汉,即指三国鼎立时的蜀汉,以蜀汉继东汉,表明了编者对当时正统王朝的一种看法。在五代有十国,在宋、元时又有辽、金、西夏等政权的存在,则不列为正统王朝,而附属于当时的正统王朝的叙事之中。N2X万圣书城

吴乘权在《自序》中说,此书编纂力求使全书神理首尾贯穿,全体血脉上下流通,现在看起来,这一目的是达到了。此书具有这一优点,说明吴氏编书有其独到之处,所以能广为流传。自康熙五十年(1711)初次刊刻后,二百多年来,共刊刻了二十多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由此可知此书的流传程度。N2X万圣书城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般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读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或《资治通鉴》一类的大部头巨著,而且它们的体例也各有缺陷,如二十四史分别记述各朝史事,又分纪、传、志、表等,本来完整的历史在记载上显得分散零乱,因此读起来很难把握历史事件的头绪,而《资治通鉴》仅是古代历史中的一部分,其前其后的历史无法容纳在内,且以纪事为主,许多制度及专门事物的历史,则无法记载;而一部《易知录》,却能让人在比较少的时间里,花费不多的精力,就能周知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概要,其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有详细的叙述和描写,有详有略,是一部适于一般社会大众的历史读物。N2X万圣书城

此书关于史事的记载,往往比现在通行的历史教科书更为详细。古代编纂史书一般都遵循客观叙事的原则,不把编者主观评论放在叙事之中,故阅读这种以叙事为主的史书,可以作为现在各种历史教科书的补充。但也有一些历史事件,由于历来传疑不定,本书采取的说法,也不能视为实录,如明代建文帝战败逃走及以后的叙事,本书记录到正统五年,称建文帝又回到宫中,后来尽寿而终。这种说法,只能视为传疑中的一种,不可视为信史。N2X万圣书城

《纲鉴易知录》记载历史简明扼要,流传又广,为便于今天的读者都能直接阅读,从而直接了解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的详情而翻译成现代汉语。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的原貌,此次采取文白对照翻译的方法,翻译所使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的整理本。原书中本来还有书法、发明、广义、批,此类内容都是吴乘权对历史人物或事件所发表的议论,限于时代,所论显得陈腐,故在最初整理时都没有保留。书中对一些地名、官名等,原有一些注释以及一些眉批,首次整理时适当保留,但在此次文白对照翻译时,都已删去,这样处理是为了使原文叙事的脉络清楚,便于阅读。不过在翻译时,则参考了书中的原注,这是需要说明的。 N2X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纲鉴易知录(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