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翁同龢文献丛编 全8册 2014高清
价 格:¥ 27.80
30天售出:3 件
商品详情
注意:《翁同龢文献丛编》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翁同龢文献丛编》PDF电子书全6册,为翁同龢第五代孙翁万戈先生主编,由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出版。
翁同龢(1830-1904),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曾两度担任帝师,两次进入军机处,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历任刑、工、户等部尚书,参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决策。他经历了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以及与其他列强的交涉,深感非变法不能求存,力劝光绪帝积极维新。然而,他触犯了守旧专权的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前夕被罢斥还乡。
翁同龢从政四十余年所积累的随身文献,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极有价值的原始素材。这些第一手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他的手书记录、杂钞、稿件以及经他过目批注的奏议、说帖等。这些文献对于近代史学者来说,极具研究探索与参考价值。
《翁同龢文献丛编》书目:
翁同龢文献丛编 新政·变法
翁同龢文献丛编 考试·国子监 上
翁同龢文献丛编 考试·国子监 下
翁同龢文献丛编 内政·宫廷 上
翁同龢文献丛编 内政·宫廷 下
翁同龢文献丛编 中法越南之争
翁同龢文献丛编 甲午战争
翁同龢文献丛编 外交·借款
![]() ![]() 《翁同龢文献丛编 》出版说明:
《翁同穌日記》及《翁同穌文獻叢編》是我高祖翁同龢留下的兩大原始歷史資料。《日記》最全、最確的簡體字排印本在二0一二年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全八册•,而《文獻叢編》雖在一九九八到二00三年五年間由臺北藝文印書館以影印方式陸續出版,但不易達到全國的讀者。現在上海遠東出版社,在徐忠良先生主持下,將發行新版,我不勝鼓舞,樂爲之序。
一、《文獻叢編》六集八册,其第一集《新政•變法》是爲了應合常熟翁同穌紀念舘在一九九八年紀念戊戌百周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會時贈送參加的人士首先出版的。其餘五集七册,大致按其内容與時代列次。爲了介紹每集的内容及加深讀者對其瞭解及認識,我敦請了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孔祥吉、故宫博物院朱誠如、山東社會科學院戚其章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王道成四位學識深廣的近代史學家爲《文獻叢編》相應各集撰寫序言。他們的思想、評論、意見,已成爲《文獻叢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此請讀者特加注意。
二、翁同穌的簡歷、翁氏家藏文獻的形成,我之以玄孫身份繼承遺産,而受到幾代先人的教養,得以保存這些歷史文獻,已見於《緣起》。其中也包括我對各位親友賜助的至誠謝忱,兹不贅述。現在願補充一下個人在救護、保存、整理、發表這份不平凡的遺産時的衷心的感念。我并没有學歷史,但敢於承此重任,全靠『家教』。四歲入私塾時,老師大概都是前清的舉人或秀才,教授法很單純,就是背書。第一本是《詩經》,第一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繼之爲『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節選的《史記》《漢書》,一直到《古文觀止》中自東周到明末的散文名篇。可是到了一九二六年,本生父親翁之憲(一八九六—一九七二)因職務變動由天津遷到秦皇島。我們三兄弟(大哥開慶,二哥傳慶,我行三,原名興慶)的家庭教師受過新教育,能畫地圖,使我們除傳統的國學外,也略知地理、數學等科目,這也使我們在一九三o年回到天津後,可以入新式的初中學校。兩位兄長入了北平(即北京)匯文中學,而我因年幼,留在家中,入了新創的天津公學第一班初中(今耀華中學)。
那時的國文教員鄭炳勛(字菊如,一八六七—一九五四)站在我的座位前注視我作文寫字,非曹識。到了高中一年級,我加入了北平匯文中學大哥、二哥的一班,在教師鄭驀(字因百,一九O六—一九九一)的訓導下,鑽研文史,同時在圖書舘裡大量閲讀『五四』運動後的白話文學,從胡適、魯迅等到巴金、沈從文。到了一九三六年考大學的關頭,除得到保送燕京大學(今并入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系外,又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學劉敦植教授主持的建築系,而父母及過繼的母親强春卿夫人(她的丈夫翁之廉,即我的二伯父,在一九一九年去世前選我爲嗣,使我成爲翁同穌的玄孫)認爲上海離常熟近,我應該試一下當時最難考入的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考畢自査物理、數學兩項!|學工程的基本科目,我只各得了六十分,没有希望被録取。想不到的是考國文的題目《周易以上古製器物者爲聖人論》對我没有問題,兩小時間我憑空寫了一篇文章,竟得到交大國文系主任陳柱(字柱尊,一八九。——一九四四)的青睞。他是那時交大校長黎照寰(一八八八—一九六八)的好友,他提出招生的人才主義,把我收入交大。可是這意外的機遇,對我并不完全合適,因爲我的興趣不在工程。在交大的兩年,我學習成績猛進,得以在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華後,從上海租界乘船赴美,轉入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而且只再念了兩年就獲得了碩士學位,然後在紐約擔任了幾個月的工程職務。到一九四0年底,我决心放棄工程,重回到文學、歷史、美術的領域,而主要服務範圍當然是偉大的祖國。
三、上述是我從事整理家故的基本準備,但另一種同樣重要的學習、修養及經歷是盒鄉常熟的生活體驗。我本生父母同過繼的母親對我的教養有明確的安排,即一切教育到高中畢業,都是跟隨兄長,在天津與北平•,只有家庭大事,在我負有『孤哀子』『承重孫』等頭銜的時候,纔回到故鄉,執行典禮。在那些日子裏,我就住在綵衣堂,其大廳仍是明代建築•,全部房産是翁同穌的父親翁心存爲孝養母親在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購置的,取老萊子綵衣娱親的故事而名。我依稀記得在只有幾歲的時候,住進了綵衣堂大廳後的房間•,而那時常熟仍在『中古時代』,没有電、自來水、柏油路及一切近代的設備,只有煤油燈、馬桶、井水、拱橋、轎子。大堂的門檻高,幾歲的孩子必須爬纔能過去。後來回鄉多次後,發現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這裡除了水、電、洋車之外,還仍然保持了 一些晚清風味,譬如木船。有一次,我陪着過繼的母親(『好娘』)從綵衣堂的後門上船(船分首、尾、中、後艙數部分),由前後兩名船夫撑竿、摇櫓,一直乘行到上海。我睡在中艙的板床上,一夜聽水聲在枕底,其風味至今尚念。又如我十幾歲時,『好娘』爲我雇了一隻小船,整天遊虞山下的西湖,午餐也由船夫供應。每到一個景點,就停船上岸觀賞,使我憶及高祖在他日記中描寫的各洞、岩、寺等名勝•:…這也是編輯這部《文獻叢編》的經歷準備。
四、一九四一年尾,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聯合中國向侵略者開戰,我以既有中國方面的知識又具電影的技術獲邀參加美國軍部的特殊電影機構,編製『我們爲何作戰』系列中《中國之戰》一片。影片接近完成時,又被聘爲美國國務院的顧間,利用羅斯福總統緊急款項,特創了譯製美國電影送到戰時陪都重慶,藉以溝通兩國間的瞭解。這項工作持續了三年,而我也自然地變成了留美的華僑。但我不斷地與祖國聯繫,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我仍推進電影事業,而且有機會在紐約結交了美國政府邀請的中國文化界名人——孫瑜、老舍、司徒慧敏、葉淺予、戴愛蓮,而且同後三位合作拍攝了十分鐘的短片《中國民間舞兩種》。之後司徒先生加入了我的小組織:中國在美電影企業公司。這對我在一九七九年回新中國後的文化活動有莫大的幫助。書歸正傳,對於在美國安全保存翁氏家藏古籍、書畫及文獻的工作,最重要的人物是我已故的老伴程華寶。
五、一九四三年,當我爲美國國務院譯製解説美國情况的電影時,得到資金創作新片,包括拍攝《鎔美鑄華》||介紹中國學生在美留學情況,從晚清的容閩(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到二次大戰期間的同學。此片規模較大,於是我回到自己學習電影技術的紐約哈蒙基金會(Harmon Foundarion),請其主持,包括聘用已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分任寫作、攝影等工作。留學生一共三人,包括剛從著名女校布林茂爾(BrynMawr)英國文學系畢業的程華寶。她負責搜集資料,接洽被選入内容的機構、人物,以及編寫影片的解説詞,等於做我的第一助手。在天天面談商討的情況下,兩人發生愛情,在一九四四年結婚,婚後仍然是密切合作。日本戰敗後的中國,陷入了國共兩黨的内戰;我在紐約的企業當時發展相當順利,很難抽身回國,但華寶决心回上海省親,在一九四八善間携三歲女兒以思乘船先歸,當然我立即追隨,在同年六月乘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DC — 3飛機自紐約飛抵上海。拜見華寶父母後,我們三人先謁『好娘』,然後北上天津看望我的本生父母及兄弟、姊妹和侄兒、侄女。馬不停蹄,我同華寶到了北京,拜訪表親王錫桓夫婦,被邀晚餐時,碰到了國民黨自遼寧敗退的兩員軍官,坦陳蔣介石在軍事方面大勢已去。第二天我就同華寶回到天津,將存放在該地長期租房中的『家藏』選擇包裝(由我本生父母及大哥翁開慶大力協助)。安排華寶及以思坐火車回上海後,我帶着『家藏』搭乘開澡礦務局的小運煤船南下,抵滬後將『家藏』都集中於『好娘』在上海所租的『弄堂房子』裡。八月間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造成空前的通貨膨脹。到了十一月,我帶着華寶、以思坐上最後一班由中國飛美國的西北航空公司飛機回到紐約。而『家藏』則在事前安排航運||到達時間的懸殊使我及華寶夜不安寐長達一月之久。終於,十二月十八日得到安全運達紐約的船運公司通知。
六、爲了確保最高等級的安全,我倆立即在紐約出名的儲藏大樓租了一間防濕防火防盗的庫房,將『家藏』保存其中。經過了二十八年,我們决定自紐約遷到美國東北角新漢普沙州(New Hampshire)的小鎮萊姆(Lyme)的一片位於小山半腰的林中居住;自己開闢園地,在一條小溪旁建造房屋,稱『萊溪居』。除珍貴的書畫存入附近的銀行保險箱外,大部分文獻都存放在自己設計、營建的書房畫室中。一九九七年初,得到臺北藝文印書館主持人嚴陳鳳嬌女士的同意,開始《翁同穌文獻叢編》的出版工作,而編輯工作繁重的細節就是把文獻原稿一頁一頁地複印,寄到臺北去設計、印刷。這種極其需要聚精會神地心手相應的工作,都歸了華寶。她在我們自備的大複印機旁,不辭劳瘁地站着一頁一頁地操作,尤其注意那些已經破爛或極脆弱的原件。她的功績不見於這全部《文獻叢編》六集八册的任何表彰。念及她已在二0。三年去世,同我合作近六十年,留下的著作不止於此,我怎能不潸然淚下!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翁同龢文献丛编》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翁同龢文献丛编》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