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辛亥革命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辛亥革命史》PDF电子书全3册,由东方出版社2010年出版。
《辛亥革命史(套装全3册)》初版于1980年,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研究辛亥革命的通史性、综论性大型专著。力图按照唯物史观,客观全面地叙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革命取得胜利及其失败的原委,显示这段错综复杂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全书取精用宏,材料丰富,充分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辛亥革命研究的观点、方法和水平,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赞誉,影响深远。此次出版经过了章开源先生的再次修订。《辛亥革命史(套装全3册)》使用的是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修订版。
《辛亥革命史》书目:
辛亥革命史 上册
辛亥革命史 中册
辛亥革命史 下册
![]() ![]() 《辛亥革命史》出版说明:
早在1961年10月中旬,吴玉章、范文澜等老一辈历史学者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表述了股切的期望:"我们现在讲辛亥革命,就要求将来会有辛亥革命的大著作出现。这对于提高我国历史科学的学术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但是由于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特别是所谓"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辛亥革命研究连正常进行都难以继续,所以“大著作"也就迟迟难以"出现”。不过,辛亥革命研究的痴迷者们,始终没有忘记吴、范二老的嘱托;即使在极其困窘屈辱的境遇中,内心也仍然隐藏着渴望。
最先重提旧事并且唤醒我们压抑已久渴望的是人民出版社林言椒编辑。1975年秋,我离开《历史研究》编辑部重:返武汉华中师院(即现在的华中师大),言椒在饯别时即已提出这项大胆构想。我与他相交已久,深知其为人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足智多谋、干练利索,所以很快就表示欣然同意。他向我推荐的编写组成员,主要为林增平(湖南)、隗瀛涛(四川)、吴雁南(贵州)、王天奖(河南),都是比较熟悉的学界友人。我也推荐了林家有(广东),因为有关辛亥革命期间少数民族的状况,不能不仰仗他的鼎力相助。
编写组全体成员的精诚团结与通力合作,是这部崭新大型辛亥革命通史得以保质保量如期顺利出版问世的重要保证。记得在北京集中定稿期间,我们借住北师大学生宿舍,林增平、萧致治、刘望龄和我合住一间大房.工作、休息都挤在一起,白天分头出外核对原始档案文献,晚间埋头校订清稿,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几乎没有什么休闲与应酬。我至今仍然记得增平兄那种伏案细阅间或执笔沉思的认真模样,可以说,全书定稿他出力最多。因为正是在书稿最后杀青的紧要关头,我还出访两个月,只有他自始至终一丝不苟地坚持到底,而大量繁琐的收尾工作,则全靠刘望龄、冯祖贻两位年轻学者的全力协助。
作为责任编辑,林言椒从最初策划到搭建写作班子,一直到整个编写过程与历次工作会议,他都与我们密切配合,起了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或许可以说,没有林言椒就没有这部三卷本的辛亥革命史。他富有多年编辑经验,思路细密而办事又极为干练,常常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果不是他调度有方,这三卷120万字的大型专著很难在1981年7月以前出齐,赶上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中旬在武昌隆重召开,出席者170余人,其中包括日、美、加、法、澳、印、泰、朝等国与我国香港地区44人,海内外知名辛亥革命研究者基本上都聚集武汉,堪称一次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大规模国际学术盛会。我国学者为会议做了充分准备,不仅提交较多优质论文,而且还赠送了刚刚出齐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在此前后出版并赠送的还有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两册)和胡绳武、金冲及编撰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都属于大型学术性通史,因而更为中外学者瞩目。此外还赠送了一大批其他专著与资料选辑,许多外国学者都感叹:"本来以为经过十年浩劫,中国史学园地已是一片荒芜,却未想到原有学术积累尚多保存,更可喜的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辛亥革命史》(三卷本)当时曾被海外学界誉为"最能代表中国大陆研究水平与趋向的学术成果”。平心而论,它确实是此前30年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此后30年辛亥革命研究蓬勃发展新的发端,至少是为现今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的辛亥革命研究奉献出较早的重要铺垫。1990年代以来,编写组的多数成员已经故去,但当年那种团结奋战、精益求精的感人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最近一段时间,重新反复审阅此书,仿佛如对故人,又复朝夕相处,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可以说,从正文到注释,从图表到附录,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出集体的辛劳与心血。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的前夕,这部专著能够重新再版,对于我们是极大的激励,特别是对于已故作者的最好慰藉。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与自身水平的局限,这部写作于30年前的史书,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失。比如,对资产阶级的结构分析与政派划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简单化的倾向;国正统观念局限而产生的过分以孙中山为中心的偏颇时有出现;同时还有"革命至上”的老毛病,因而对立宪派、稳健派乃至革命阵营内部的必要妥协主张,仍不免有较为苛刻的评判。此外,在史料运用方面,特别是在有关群众自发斗争方面.由于涉及面太宽而发稿时间又很仓促,来不及作比较精审的考订,有若干粗疏牵强之失。……但由于这是30年前的集体编著,而编写组主要执笔者多已故去,再加上全书自有其严密的学术构架与逻辑体系,即令是稍许改动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乃至损害原来的面貌。因此,我们对原书基本上未作更动,仅限于改正若干明显错字以及早已过时的赘语,这些做法想必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众所周知,30年以来,辛亥革命研究已有长足进展,无论是史料的发掘整理,学术佳著的频频问世,还是后起之秀的相继登场,都充分表明,已经完全有可能撰写更高水平的辛亥革命大型通史,也许这样的大手笔已经正在孕育之中,我们殷切地拭目以待。
辛亥革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继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之后,最早出现于亚洲的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伟大民族民主革命,她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进步与富强的道路。我们此后所进行的并且取得更为伟大成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承续完成前人未能实现的使命。唐人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总是这样前后连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我们很难要求上一代人提前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其实,辛亥革命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们也很难要求上一代学者达到现今的研究与认识水平。平心而论,我们这一代学者,大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损失的时间太多;1949年以前饱经战乱之苦,1949年以后又为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困扰。好不容易熬到"文革”寒冬之后的明媚春光,但已经如同迟开的花朵,加以还承担着各种行政事务的繁杂,乃至相继在心力交瘁中过早凋谢。学无大成如我,虽仍勉力耕耘,但才尽已如江郎,岂敢再言攀登。能够躬逢辛亥革命百年大庆,并且亲眼看到《辛亥革命史》三卷本的隆重再版,比起已故师友真是莫大的幸运。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辛亥革命史》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辛亥革命史》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