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全4册 2003高清
价 格:¥ 17.80
30天售出: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PDF电子书全4册,由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张星烺先生(1881一1951)字亮尘,江苏泗阳人。早年曾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主要讲授中西交通史。他编注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共六册)早在1930年便作为《辅仁大学丛书》第一种问世。书中将古代中外史籍中关于中西交通的史料按地区、年代先后汇辑,加以注释和说明,创见甚多。张先生亦以此书作为我国中外交通史学奠基者之一而享誉中外。此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曾由辅仁大学多次重印。我局也于1977年请朱杰勤先生重新将此书校订出版。校订工作主要是查对引书资料,改正错讹,统一编排体例,并将繁体字改简体横排。但新版当时只限内部发行,印数不多,流传不广。此后近三十年间中外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已有许多新的发展,但由于张先生这套书资料比较集中,前人的研究成果亦多有参考之处,仍是目前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所以现将它再重印。书中除改正排印中的错字外,还恢复了1977年版中被删去原书中的朱希祖序、自序和前编《上古时代之中外交通》(汉武帝以前的中外交通)。
谢方先生为重印此书做了订讹补齐工作。全书分为四册出版,凡是摘引的资料用大字,编注者的文字用小字,以资区别。原书出版不久,冯承钧先生曾有《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文,对书中的一些材料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星烺先生亦有《答冯承钧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文,现并摘附于全书之后,以供参阅。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书目: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1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2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3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4
![]() ![]()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出版说明:
中华立国处于亚洲之极东,其东南两面,有瀛海环之。北则为西伯利亚穷荒,冰天雪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惟西面陆地相连,不知其几千万里。逾流沙,涉峻岭,则可通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天竺、大秦诸国。然以天气地理之障碍,西通之道,亦不易易。故自轩辕垂衣以来,即可谓为闭关自守,不与他人闻问也。溯自有明中叶,欧人东渐,海禁大开。西方诸国,鳞集庸聚,喧宾夺主。清宣宗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金陵条约,五港通商,香港割让,尤为中外交涉史上之大纪念。自是以后,无役不丧师、割地、赔款。以前中国土人皆庞然自大,以为覆载之内,日月所临,唯华夏居土中,受气正,诞生圣贤,立君臣长幼之序,备五常十伦之教,衣冠文化,惟我独有。其馀四裔皆地偏气梗,不生圣哲,蠢蠢然鹿豕也。而至今日,则大梦既醒,渐知华夏之外,尚别有天地,别有文明之邦也。列国鼎峙,各不相让,相竞相摩,武装及于爪牙,人几以坫上肉、釜中鱼视我矣。世界交通,北京、上海与伦敦、纽约,可用无线电话,犹如促膝对面而谈。昔时雁海龙堆、炎方溯漠,天以绝夷夏,地以限内外者,今仅堂奥门阈耳。由是中国士人思想不变,读书目光,异于前人矣。昔时读书,注意于本国历朝理乱兴衰之故,典章经制之相因,至六合之外,则存而不议也。今侧举国所最惊心怵惕者,外交失败及如何救亡耳。
稍研究近世史者,皆知今日世界牛耳,操之欧罗巴诸国。今之欧罗巴即昔之大秦、拂袜。其人开化甚早,声明文物,不亚中华。吾人自昔观念西方即异于东夷、北狄、南蛮。上古之世,西王母之邦,相传有不死之药,为人主所甘心。尧禹二君,皆尝西游,以谒西王母。舜时,西王母来宾。夏时羿亦西求不死之药于王母。周时,穆王亲率六军之士,朝西王母。汉魏以后,史策所载,大秦国土宇广阔,文物昌明。西望仙境花林。俗无寇盗,人有康乐。六朝隋唐以后,佛教大炽,交通亦便。于是吾人之视西土,较前尤为崇尚。天竺则圣贤叠轸,仁义成俗。我国高僧留学其境者,指不胜屈。西方净土,为吾人归真后,魂魄之所依附。大秦则地方万里,宫宇柱栊,皆以水晶琉璃为之。王非贤不立,法非景不行。机制巧密,人莫之知。凡此皆古人崇拜西国之记载,流露于纸上者也。时至今代,则学子负笈,涉鲸波,渡大洋,求学欧美者,接踵途间。诚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现象也。
史学(History)、地学(Geography)与立于史地二学中间之史地学(Historical Geography)皆为吾国固有之学。研究斯学者,代有其人。至于清代,乃更辉煌。研究域外史地者有魏源、徐松、何秋涛、张穆、洪钧、屠寄、丁谦等。云蒸霞蔚。史地学可谓臻于开明之境矣。庚子拳匪乱后,创痛钜深。大梦既醒,欧风美雨,犹如怒潮而来。新时代既启,留学外国者,何啻数万人。欧美之拜金主义,机械生活,随回国留学生而输入华夏。至如文学、史学、地学、史地学,以及高尚之道德、宏毅之精神,则输入者远不如机械学之多。岂中国固有之物,已足抵制舶来品欤?抑外国所产者,实不足学欤?彼之史与彼之地,不必知欤?中国固有之物,诚为佳美。然中国学者,多偏重书籍,展转抄录,旧时谬误,能加改正者,实甚鲜也。纵有改正确当,亦仅偶然,不重实地探测,费力多而效果少。西洋人重实验,有各种学会辅助进行,各种杂志以便播布讨论。故攻读工夫,未必如中国学者之劳,而所得结果,则精确过于中国也。六合之外,存而不议。故正史外夷传,以及私家外国著录自古为士大夫所不屑道。迄于今日,古人所存而不议之史料,视为纰缪不经者,西人皆代吾一一证明。甚至中国版图以内多种问题,中国学者争论不定。西洋人代为调查探测,清理判决者,不一其事也。例如蒙古初起时之都城,喀拉和琳地址所在,张穆、何秋涛、李文田、丁谦等,引古证今,议论纷纷,考其究竞,终无结果。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年(清光绪十六年)芬兰、俄国之探险队,专往蒙古鄂尔坤河沿岸考查。和琳旧址即今额尔德尼昭之说,始确定矣(参观《马哥孛罗游记》卷一第四十六章注)。本国问题,且待他人为之解决。则本国固有之物,安足以抵制舶来品欤?外国所产者,固亦大有可学者在也。中国史地,西洋人且来代吾清理。吾测安得不学他人,而急欲知彼对我研究之结果何如乎?昔契丹主谓我于宋国之事,纤悉皆知;而宋人视我国事,如隔十重云雾也。鸣呼,是何今之人,酷类于宋之人也!余有慨于是,十馀年来,不揣谫陋,专心搜求中外史料,关于古代中西交通事迹。上起邃古,下迄明季,凡朝廷通聘,商贾游客,僧侣教士之记载,东鳞西爪,可以互证者,无不爬罗剔抉,分门别类,汇次为书。颜其名曰《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不日史而仅曰史料汇编者,盖史有史之体裁。每序一事,作者自有分寸节度。余今之作,志在保存旧记。短者寥寥数字,长者累万馀言。中国文者散在各书,搜求不易。外国文者,皆为前此汉土士人所未见。与其读作史者之叙述,不若读原书之更有兴趣也。夏殷之礼,孔子能言,而杞宋皆不足征,文献不足也。足则能征,征则可信。书既为叙述古代中西交通而作,若仅据中国文字,而不有西国记载,则仍是片面考古,而非完全信书。中国记载,证以外国事实,或外国记载,证以中国事实。于是乃全信矣。上下古今数千年,数千百条之记载,虽不能条条有证,而作书精神,则在于是。故吾书尤致意于注释也。
中国之西,自古即有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天竺、大秦诸国。据近代人种学家之考证,皆为印度日耳曼系人种(DieIndogermanen)。今之与我交接者即昔时与我交接者之同宗也。仅所居之地域有异,而人种则同也。欲述古代中西交通史,固不可仅以欧罗巴一洲概之也。余作此书,凡葱岭以西,古代印度日耳曼系人种所居旧壤,在今中国版图以西者,皆在范围以内。为便利研究之故,乃依地理区域,分段记之。先欧罗巴,次非洲,次阿拉伯,次亚美尼亚,次犹太(犹太阿拉伯皆塞米忒人种,既在西方,故不得不述之),次伊兰高原,次西部土耳其斯坦,次印度。由远而近者,则以今代外患,俱来自欧洲。欧洲今为印度日耳曼系人种之中心,制度文物,可以作我模范。与彼之交通,尤为吾人所急欲知也。至若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天竺诸国,虽与我为较近,而至今代则皆衰败陵夷。殷虚毁坏,禾黍油油,徒增过客之悲伤。考证历史,作吊古者之咏叹而已。然之数国者,皆为今代欧罗巴之印度日耳曼系人种东来之先锋队。研究之,足觇彼我势力之消长,我所受之于彼,彼所受之于我究若何也。夫考古即所以知今,固非徒摹悠已渡之云,图影已逝之波也。
翻译西书易,而清理中国载籍难。盖西国各种学术皆已有专家清理,分门别类,条序井然。翻译云者,仅由西文易之为汉文而已。至若清理中国旧籍一事,其难何啻十倍。中国书籍之多,虽毕全生之年,亦不敢云尽见。况以余驽骀浅学,所见书籍之数,不及太仓一粟。加以中国旧日之野史笔记等书,无事不录,全无条序。人名地名,又无目录。从事搜查,犹之泅海底而探珍珠。往往搜查丛书一部,耗费光阴数月,而所得仅一二条可以适用,甚至无一条可用者,亦有之也。以一人有涯之生,从事斯业,殆而已矣。编辑此书,自始搜材料之日,迄今十馀年矣。年当而立,为家庭盐米之故,南北奔波,挟稿以随。稍有馀暇,捉笔书之。盛暑挥汗,严冬呵冻,未尝辍笔。凄风苦雨,孤灯寒月,费尽心力,始得毕业。书或容有疏漏,而十馀年之心力,瘁于此矣。世之好学君子,矜其勤而匡其谬者,固所欢迎也。
新会陈援庵先生学穷书圃,为吾国现今最博洽历史考古著作家。数年以来,对于本书著成,多所献替。余每有问,所答辄过余所望。先生著作,如《元也里可温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摩尼教人中国考》、《火袄教人中国考》、《元西域人华化考》等书,皆材料宏富,言极精赅。此书自由转录。特于此表示谢忱焉。青岛天主堂牧师德人鲍润生博士(Dr.F.X,Biallas)精研中国学问,尝翻译屈原《离骚》、《远游》诸篇成德文。当余侨寓青岛四年,从事编纂此书时,每遇欧洲古文,或法文难解之处,辄携示博士,而博士皆能不惮烦琐,详为余解释一切。又借给极多参考书与余。使余此书材料,更为丰富,尤不能不谢之也。法国驻京迈达(Mle.M.Medard)女士闻余编纂此书,特自北京邮寄英人巴尔克之中欧交通纪略(E.H.Parker,China's Intercoure with Europe)此书亦有益之参考书也。余亦于此表谢之焉。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西交通史料汇编》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