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张舜徽集 全4辑20册 2009 旧学辑存说文解字约注
价 格:¥ 34.80
30天售出:12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张舜徽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张舜徽集》是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总集,分4辑(每辑5册)共20册,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分4年时间出版完成。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经学功底。1928年,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因其姑父著名目录学家余锡嘉先生而得以认识许多通人鸿儒,由此学问大进。1932年,他回到长沙就职于多所高级中学,潜心研史。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先生著作等身,经史子集,广有涉猎,出版者计50多种。最重要的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中华人民通史》、《旧学辑存》、《讱庵学术讲论集》、《霜红轩杂著》。
《张舜徽集》20册书目: 《张舜徽集》第一辑 中国文献学
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
旧学辑存 上册 旧学辑存 下册 讱庵学术讲论集
说文解字约注 第2册 说文解字约注 第3册 说文解字约注 第4册 霜红轩杂著
2004年3月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第一辑,《张舜徽集》第二辑于近日面世。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其中,《郑学丛著》是张舜徽先生研究经学的代表作。张舜徽先生对郑玄的文献学成就和经注体例,仔细梳理,尤其是对郑玄经注中的训诂名物部分,用《尔雅》类例,撰成《郑雅》19篇。在《周秦道论发微》中张舜徽先生发人所未发,将思想史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考论周秦道论为人君南面术。 《史学三书平议》将《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中有关史学思想、史家素养、史书体裁、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择其要者加以疏证。《清儒学记》、《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是以学记形式,分别以整体、学派、个案为对象写出的清代学术史,突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学者、学派的重要贡献。《爱晚庐随笔》是一部文史、哲艺、学术知识方面的随笔集,或评古人之成败得失,或论旧籍之高下良窳;或析文字,或谈训诂;或及周秦诸子,或涉历代儒林;或言养生之道,或语为文之方,内容广泛,阐述精到。 著名作家孙犁评价说这部《随笔》“内容广泛,经史文艺,无所不包,于近代史料为详。所记充实有据,为晚清以来,笔记所少有。”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张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文解字约注》、《中华人民通史》等。”张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了大量论著。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称其为建国后在世的极少数几个国学大师之一。 香港曹聚仁先生认为张舜徽经史之学成就远在如雷贯耳的钱穆之上。 通人之学 博大之书 ——评华中师大版《张舜徽集》: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 “张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 学,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 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 中文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 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 人文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文解字约注》、 《中华人民通史》等。” 博大精深、著作等身的张舜徽先生一生出版著述二十余种, 含遗著近千万字。他在《八十自叙》中自我总结说:“余之治 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 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 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 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张先生自学成材,在治学上走博 通之路,赞赏通人之学。他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 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了大量论著。 这位全国第一位历史 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 家,其研究涉及文献学、文字学、经学、学术史、哲学、史学等 诸多方面。 著名学者蔡尚思称张舜徽先生为有学问的通人,是建国后在 世的极少数几个国学大师(另有钱穆、柳诒徵等)之一。香港曹 聚仁认为张舜徽经史之学成就实在如雷贯耳的钱穆之上。北京大 学王余光则认为,在古典文献学领域,张先生的著作构建了学科 思想、方法与研究规模,并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范式。北京师 范大学的徐梓把张舜徽先生作为 20 世纪中国史学中,与陈垣并 列为现代总结性史学(与批判性史学、建设性史学并列)最为典 型的代表人物;王宁则称张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创获极多,诲 人不倦,堪称楷模”。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盛赞张舜徽先生清代 学术史研究成就,指出他的此类著作博大精深,富于原创性新见 解,自立门户,自成一派,堪称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 家;其深度和广度,都足以与梁启超、钱穆的清学史研究形成鼎 足互补之势,值得我们做认真的比较研究。而华中师大刘筱红博 士则以《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为题完成博士学业,其论文 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得到学界好评。原国家教委古籍委称张先生 为“海内大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说张先生去世是“巨 星陨落”。 张先生的学术影响及于日本、台港及东南亚地区,仅 在台湾一地翻印出版他的学术著作就有十多种。其学术论著在国 内也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酝酿、筹划,在张先生生前同 事和学生——历史文献研究所诸位老师配合下,终于从 2003 年 启动《张舜徽集》的编辑出版计划,预计在 4 年内完成。2004 年 3 月,文集第一辑五卷七种以整体形象、崭新面貌亮相。它们 包括:《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 籍校读法》、《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清人文集 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文集》每卷后均附有张先生已出 版的著作目录。《张舜徽集》第二辑五卷(包括《周秦道论发 微》、《郑学丛著》、《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 《清儒学记》、《爱晚庐随笔》)的编选工作也已就绪,进入编 辑出版流程,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另外几辑也将在近 年面世。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几位学者的挽张先生联来结束这篇短文: “著作等身,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文献宗师,弘扬民族文化领 路人。”(杭州大学仓修良)“万世文献方家,英灵永寂;一代 国学大师,宝典长存。”(山东大学洪浩菲)“学贵博通,冶经 史子集于一炉,初月上书台,海内皋比堪屈指;心游费隐,越古 今汉宋而独造,幽兰托毫素,黉门薪火有传人。” 【张舜徽集】 【作者】张舜徽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献学》为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分十二 编,六十章。除论述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和古代文献的流传及类 别外,对版本、目录、校勘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论述尤 为详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 理文献的辉煌业绩,书中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最后两编,对今 后整理文献的工作指出了努力途径,提出了具体设想。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张 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 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 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中文 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历史 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著 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 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文解字约注》、《中华 人民通史》等。” 张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诸多领域造诣精 深,留下了大量论著。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称其为建国后在世的 极少数几个国学大师之一。香港曹聚仁先生认为张舜徽经史之学 成就远在钱穆之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酝酿、筹划, 在张先生生前同事和学生——历史文献研究所诸位老师配合下, 2003 年启动了《张舜徽集》的编辑出版计划。2004 年 3 月《张 舜徽集》第一辑五卷以崭新面貌亮相。《张舜徽集》第二辑五卷 编选工作也已就绪,进入编辑出版流程,可望不久与读者见面。 二十世纪中,学科分类渐趋细密,治学途径、方法较之先前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过,在传统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少数学者远承古人治学之规,走由小学人经学、由经学入史学之路,博治四部,在文史哲诸领域均取得丰硕的成果。张舜徽先生(以下省“先生”二字)就是这类学者中一位突出的人物。
这些著作与日记的出版,为我们了解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读本科时,开始读张先生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和《中国文献学》。当时,北大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组建了“学海”学生社团,同时还创办了《学海》,我是这本学生刊物的首任主编。我们邀请王力、宗白华、朱光潜、冯友兰等先生为顾问,王先生还为《学海》题写了刊名。后来张舜徽先生也成为《学海》的顾问之一。因为这些因缘,我毕业后去武汉大学工作时,曾多次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拜访张先生。也因为仰慕先生的为人品格与学问,后来我师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对张先生,大家(包括我们这些学生)对其生平的了解非常有限。张先生一生非常低调,从没写过回忆录和自传这类的文字。只是在“文革”结束后,应约写过一篇《自强不息,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的文章,但内容多涉读书与治学,生平十分简略。此外,先生在80岁那年,曾作《八十自述》,也仅一千多字。然而,对于像张先生这样一位人生经历丰富,学术思想深邃的学者来说,这些材料实在是太有限了。张先生在世时,我曾经想采访他,尤其想记录他1949年以前的情况,但张先生不愿意谈,拒绝了我的要求。 近期,我读先生的日记及相关著作,有两点很深的体会。 首先,对于人文学者来说,其研究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近几十年来,大学或学者都十分重视大项目,重经费,而轻积累。一套学术体系:项目、经费、核心期刊、被引率、社会反响等,越来越严密,压迫学者不得不就范。有些机构还把上述各项与职称、奖金挂钩。结果,不少学者不得不急功近利,或依靠权力资源获取本是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大项目,或炒作、甚或抄袭。就我所知,张先生从没有承担过什么项目,他的著作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从不假手他人。 其次,学者的心理定力。就我所知,张先生一生有两段最艰难的时期,即抗战时期与文革时期。抗战期间,先生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因躲避战火,随校四处辗转,生活非常艰难。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中曾记一次避寇的情景。1944年8月13日日寇入村: 闻之大骇,乃仓皇率妻子负被帐而行,随乡人以共登天子岭,男女千百,呼号啼哭之声,闻数里外。余与诚儿分担衣被,吾妻挟雨具抱谦儿以行。……鼓勇直陟山巅,倦伏丛莽中,惟闻枪声若远若近,时断时续。……是夜即露宿山巅,乡人环坐以待天明。群以虎患相戒达旦。 数月转徙流离,凡惊魂略定,则不忘读书写作。 “文革”期间,张先生成了批判的重点对象,多次受到无情的斗争。但他不忧不惧,照常进行《说文解字约注》等书的写作。当时先生全家被赶到一间破旧浴室里居住,屋子低矮阴暗,上漏下湿,真是夏如蒸笼冬如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先生白天忍辱挨斗,晚上回家仍不断写书。雨天房子漏水,水又从室外灌进屋里,先生就整天穿上胶鞋工作,到1971年,共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了几部著作,其中包括200余万字的《说文解字约注》,而誊清全书就花了三年,写秃了几十支毛笔。可以想见,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为学信念与坚强的心理定力,是很难做到这些的。而当时,很多学者受到冲击后,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有的甚至自杀。有人说,张先生是“文革”后那一段时间出版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我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想来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没有浪费时间。 先生常年坚持早晨四点钟即起床读书写作,一生所著书,大半写成于天还未明之时。 先生当年的邻居章开沅先生,曾记述张先生每天早晨四时许必起时说:“书房兼卧室的灯光闪烁于浓密的夜色之中,仿佛导引桂岳众多年轻学人奋力前进的北斗星。”
《清儒学记》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清代学术源流纲举目张,表现得十分清晰。 近来读张舜徽先生的《清人文集别录》,忽然觉得,先生的书,其实是可以当作人生的教科书来读的。也还可以当作“清人学案”来看的。(抑或学术史?)甚至,跟大思想家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比,也逊色不多。当然,如果把先生的另一部著作《清人笔记条辨》和这部书合起来看的时候,效果会更好。何况,先生还有那么多的著作。 《张舜徽集》是国宝,我读的很浅,但又觉得还是写下来作个记录好,算作是读书的笔记。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张舜徽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张舜徽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