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唐英全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唐英全集》全4册,由学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唐英全集》一套四册,是对唐英相关资料文献的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基本囊括了其在文学、戏剧、语言文字和陶瓷等方面的遗产,为陶瓷、清史以及戏曲史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书友对《唐英全集》的评价: 今天拿到唐英全集,急翻看,有几条请看看: 史树青老先生说:文物要与典籍想结合! "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奉旨: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着怡亲王寄字唐英,钦此." 雍正七年开始"总属如此办理","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谕旨: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
2,乾隆御旨有语“尔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并无对所需之瓶有具体指示,而要唐氏“酌量”,可见对唐氏艺术水准之信任也。唐氏奉旨赶作六对后进贡,果得“所办甚好”之褒扬。
下面将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来分析这些误区。 误区之一:有关遗存数量量化的断言是否定历史真实。例如说“汝窑存世量只有67件”等。 误区之二:“官瓷拣退的全部砸碎”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谎言。 误区之三:把古文物以单件的认知作标准化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例如说:“成化鸡缸杯是成化斗彩中最为名贵的”等。 误区之四: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言论。如:“中国民间没有珐琅彩”,“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论。 第二点谈鉴定的空白区
唐英贡献,主要有四:一则烧造精美瓷器。他经手瓷器上百万件,其中精品、绝品,既仿古,又采今,被誉称:“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如主持烧造的乾隆多彩釉大瓶“瓷母”,纵16层纹饰、横12面开光、施15种彩釉、集宋元明清各种工艺于一器,奇美精绝,巧夺天工,为世界瓷器史上的一座丰碑。二则瓷艺学术贡献。编写出《陶务述略》《陶冶图说》《瓷务事宜示谕稿序》等著作,填补瓷艺史上的学术空白,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文献。三则制定管理制度。在人事、财物、统计、核算、工艺等方面,制定制度。《陶成纪事碑记》和《烧造瓷器则例章程册》,是其重要著作,前者记述57种瓷器工艺,后者拟定313条规章,细致具体,有章可循。早在二百多年前,御窑生产已经实行成本核算,财物管理,观念超前,可赞可鉴。四则留下大量著作。有诗文集《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戏曲集《灯月闲情》(含17个剧作)。今人整编汇成《唐英全集》和《唐英督陶文档》等。 唐英一生,酷爱读书。《陶人心语》说:“予性喜读书,每漏下四五,披阅不休。”他业余时间读书,如“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身为陶官,二十八年,如同一日,敬慎不懈。他从粤关调回江西首巡景德镇御窑厂时,民众夹道欢迎:“抵镇日,渡昌江,阖镇士民工贾,群迓于两岸,……且欢腾鼓舞,颇有故旧远归之意。”唐英感泣,赋诗咏怀:“青丝染霜回故地,何劳镇民夹道迎。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陶人心语续选》) 唐英出身内务府正白旗包衣,虽身份卑贱,却品行高洁。唐英为人——“未能随俗惟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这是唐英人生观的写照:既有严以律己的内省,又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唐英为官——“真清真白阶前雪,奇富奇贫架上书”。这是真的心扉,善的心灵,美的心境。唐英,不幸也奴仆,有幸也奴仆。他之不幸,出身奴仆,没有享受八旗特权,而任劳、任怨、任贫、任贱,与工匠“同其食息”;他之有幸,出身奴仆,没有成为八旗纨绔,而善书、善画、善艺、善陶,被誉为“陶瓷神人”。而有幸与不幸嫁接结出的一枚硕果——唐英功业,灿烂辉煌。从瓷器历史来看,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在当时的世界,都能站在引领瓷器潮流创新的前沿者,唐英当之无愧。因此,不仅在中国瓷器史上,而且在世界瓷器史上,唐英都应当有着自己的历史地位。唐英既有论著又懂工艺、既长文史又善书画、既敏于学又笃于行、既为官员又做工匠。“浮梁城下水,清照使臣心。”其清廉情操,其敬业精神,其理论著述,其“唐窑”精品——作出历史结论:御窑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叁 贵在求新的创新精神 千年御窑的历史表明: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窑千年,贵在求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原动力,更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宋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元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一变单一颜色瓷器,而开创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斗彩、五彩,争奇斗艳,彩色缤纷;清的珐琅彩、粉彩,各种色彩、各种绘画,都可以纵情而灵动地展现在瓷器上。 为什么景德镇能成为中华瓷器之都、创新基地?为什么这个创新基地窑火千年、长盛不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为今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智慧的启迪。缘此我列举四点: 其一,形成一流创新基地。《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就是说,积土成山能兴风雨,积水成渊会生蛟龙。清乾隆时的景德镇,督陶官唐英说:“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景德镇成为瓷器创新基地。 其二,汇集一流创新人才。汇集宫廷一流绘画、书法名家,结合民间一流制胎、修模、彩绘、上釉、窑火等能工巧匠,每个元素既要坐实人才优秀,每个优秀元素更要密切配合。如制瓷修模的名匠,“景德一镇,群推名手,不过二三人。”(唐英《陶冶图说》)可见制瓷人才、创新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当时,瓷器一流技艺人才形成一个产业链,集中在景德镇的御窑中。 其三,充实一流创新资金。要想成品创新,必须加大投入。每一件创新瓷器,其研发,其烧造,都要有大量金银投入。其时,创新产品的资金,钱从国库、内帑、关榷、盐商、捐纳、罚赔等多渠道筹措,也包括督陶官自掏腰包。这就保证了创新瓷器的投入和运作。国盛瓷则盛,国衰瓷则衰。在皇朝时代,御窑暨瓷器的盛衰,折射着皇朝的兴替。 其四,构建一流创新体系。皇帝谕旨创新要求,宫廷做出瓷器官样,臣工按旨慎勤落实,工匠巧手慧心制作,每道工艺不能出错,各方各面,互相配合,尽心尽力,厥职完成。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能别人所未能,成别人所未成。不断出新意,不断在收获,烧造出新奇唯一、空前精美的瓷器。 千年御窑历史启示,中国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复兴离不开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肆 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的瓷器连同丝绸和茶叶等,经由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这被称作“丝绸之路”,又被称作“瓷器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基本重合。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东西之间,已经开通。从宋到清,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宋代,中国航海技术、海外贸易有了更大发展。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坚抗风,船大行远。南宋广州商船装载瓷器出口的情状,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从宋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作“海上瓷器之路”。水下考古,可以作证。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南约20海里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宋一艘沉船,后定名为“南海一号”。2007年打捞沉船出水,整体平移到在海陵岛十里银滩上,新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里。内建造两条长60米、宽40米的水下观光走廊。我曾参观过。计有南宋瓷器30余种、6万余件,经800余年风浪泥沙冲刷,大多完好,品相如新。 在元代,陆路海路,空前大通。中国商船沿阿拉伯海西航,到达波斯湾、亚丁湾、红海、非洲东岸。在埃及库赛尔港口,出土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在肯尼亚出土不少元代景德镇瓷器。其安哥瓦纳古城遗址,出土元青花瓷。在新疆伊犁河畔霍城(蒙古察合台汗国首府)也出土元青花凤首扁壶。至今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大量元青花瓷器。 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瓷器之路,南北通、东西通。《明史·外国传》记载,明朝同87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事交往。同期,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东西交流,实属空前。海上以“南澳Ⅰ号”为例。2007年,有渔民在泉州港到南洋航船必经之路的汕头南澳岛海域,发现一艘古沉船,后定名为“南澳Ⅰ号”。船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舱位。到2010年共出水瓷器9711件,多产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如景德镇窑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大观、大碗及套装粉盒等。 陆上对内瓷器传布四方。明代瓷器大量从北京运至少数民族地区。西域、蒙古、女真等贡使,返回时所装瓷器多至数十车,高至三丈余。其包装方法是: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lu qu,坚硬)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在清代,盛清疆域,空前一统。满、蒙、疆、藏、台,都归属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丝绸之路”的陆路,西域完全打通:自北京经西安,穿过河西走廊,到吐鲁番,分作三路——南路,绕经塔里木盆地南缘,过喀什噶尔(今喀什),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中路,自吐鲁番,经库尔勒、喀什噶尔(今喀什),到撒马尔罕;北路,自吐鲁番,经天山北麓,过惠远(今霍城),再分作三路——南向,沿伊塞克湖南缘,到撒马尔罕;西向——沿伊犁河谷西行,到巴尔喀什湖,再西往伏尔加河;北向,经塔尔巴哈台(今塔城)、阿勒泰,到俄罗斯、蒙古等。 海上瓷器之路,在南海地区,我国西沙群岛永乐岛沉船中发现瓷器133件(片);在东南亚地区,冲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爪哇等都有瓷器出土或藏品。以“碗礁1号”为例。沉船位于福建平潭岛海域。2005年,进行发掘,获得成功。这是一艘清康熙时沉船,船上发现完好青花大瓷盘55件等,累计出水瓷器17000余件,色泽艳丽,光洁如新。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唐英全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唐英全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