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吴骞集 全5册/浙江文丛 2015高清
价 格:¥ 17.80
30天售出:5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吴骞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吴骞集》PDF电子书全5册,为《浙江文丛》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
吴骞一生藏書頗富,且熱心文獻,又勤於著述,僅詩文筆記類就蔚爲大觀。今重編《吴骞集》,分其著作爲五册,第一册收入《拜經樓詩集》,第二册收入《拜經樓詩集續編》《拜經樓詩集再續編》《蠡塘漁乃 續蠡塘漁乃》《拜經樓詩集補遺》《拜經樓詩話》《拜經樓詩話續編》,第三册收入《愚谷文存》《愚谷文存續編》《愚谷文存補遺》,第四册收入《桃溪客語》《小桐溪隨筆》《尖陽叢筆》《煙雲供養録》,第五册收入《吴兔牀日記》。另外,全書之後又附録《兔牀府君行述》一種,以供讀者了解吴骞其人其事。《吴骞集》全書由虞坤林收集整理,姜林長先生協助完成《愚谷文存》的點校,顧志興先生對全書進行了審讀。吴骞的著作中有許多涉及金石、文字、經學的内容,整理難度頗大,其中舛誤之處,誠不可免,惟讀者不吝賜教爲盼。
《吴骞集》书目:
第一册
拜經樓詩集
第二册
拜經樓詩集續編
拜經樓詩集再續編
蠡塘漁乃續蠡塘漁乃
拜經樓詩集補遺
拜經樓詩話
拜經樓詩話續編
第三册
愚谷文存
吴赛集總目
愚谷文存續編
愚谷文存補遺
第四册
桃溪客語
煙雲供養録
小桐溪隨筆
尖陽叢筆
第五册
吴兔牀日記
附録:兔牀府君行述
![]() ![]() 《吴骞集》出版说明:
吴骞(一七三三— 一八二二),字槎客,一字葵里,號兔牀、益郎、小桐溪旅人、漫叟,海寧新倉人。一生酷愛藏書,每逢善本,常不計其價,傾囊而購。得書五萬餘卷,築『拜經樓』儲之。時蘇州黄莪圃以『百宋一廛』之名誇稱江南,先生遂題『千元十駕』以敵,時人多稱美之。黄莫圃曾贈詩曰:『千元百宋競相誇,引得吴人道是娃。我爲嗜奇荒産業,君因勤學耗年華。良朋隔世亡雙璧,異地同心有幾家。真個蘇杭聞見廣,藝林佳話.遍天涯。』吴骞藏書,以精善蜚聲江南。其子壽腸爲其編纂《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云每得一異*',『非特裝璜端整,且多以善本校勘,丹黄精審,非世俗藏書可比』。他一生淡泊名利,而酷愛藏書,《兔牀府君行述》中有這樣的記載:『自壯歲以來,一無所好,惟酷嗜典籍,直以衣食視之。汲汲焉購買書籍常若不及,遇有善本,必以厚值。』
一、吴骞的拜經樓藏書
吴骞藏書的數量,據其在乾隆六十年二月所作《拜經樓藏書目序》中寫到:『今年春與兒輩逐加點檢,先成草目,以備尋覽,約可三四萬卷,九千餘册,雖不爲多,亦一生心力之所萃也。將來縱有續置,大約不過一萬册左右。』其子壽照、壽腸所作《兔牀府君行述》中亦云:「一生精力所萃,得書五萬四千餘卷,宋元版書十種皆世所罕觀者,書目幾與述古堂、傳是樓相埒,築拜經樓爲藏書之所。』按照兔牀先生及其子女的説法,藏書數量在五萬餘卷左右。關於先生藏書的來源:一、來自家産的分析。雖然先生祖上没有留下多少書籍,但其尊人與其兄購置的書籍亦有一定的數量,他在《觀復堂藏書總目》中説:『吾家先世藏書頗少,逮予伯氏性喜書籍,購置浸廣。』據載分析後先生得書一四四部三八一册,各種書畫帖二十一種。
二、遍游各地、廣爲購置。尤其收得自清以來江浙藏書名家散出的各種書籍如本邑道古樓馬氏、得樹樓查氏,及錢牧齋、朱竹境、曹秋岳、杭堇浦等的藏書,從而增加了藏書的品質。三、對於一些稀有版本而難於得之者,就借而抄之,如《元豐九域志》《吴禮部别集》《周易經義》等,現上海圖書館藏有《拜經樓叢抄二十二種二十五卷》,山東博物館藏有《拜經樓叢抄》六種八卷,北京圖書館藏有《拜經樓雜抄》四種四卷。四、來自朋友的饋贈,如鮑緑飲贈予《元一統志》,盧抱經學士贈新刊《鐘山札記》、《金元藝文志》,嘉定李賣涵贈《印幽谷詩集》等等。
二、吴蹇刻書及《拜經樓叢書》情况
吴骞藏書不在於藏而更著重於校,他曾説:『生平得一異本,必傳示知交,共相抄校,止私爲己有者。』先生善交游,與當時名流盧抱經、鮑緑飲、黄莪圃、錢辛楣、周松靄、錢緑窗、陳敬璋、陳館、張甘堂相过甚密,經過他們的鑒賞和題跋,更增加了書的品質,尤其相互借閲、傳校秘笈,一破以往藏家『只藏不校,秘不示人』的■,在文化繁榮的江南結成了一張藏書資訊交流網絡,更增加了他的學識,使其藏書品質大幅度提高,在清代乾嘉年間的江南藏書家佔了一席之地。
吴骞不但注重書籍的收藏,更注重書的傳佈。他在《拜經樓分撥》-卷中特設一條:『自刻諸書及詩文集各種,其板葉開書目之後,日後兩房公共照管,倘有欲刷者,不妨廣爲傳佈,此亦孝子慈孫之責也,若忽略厭棄,不知我一生之苦,任其散失,乂何用此子孫耶?』從這條遺訓中,可以想見先生對子孫的厚望及對書籍傳佈的重視。立下這條遺訓的第二年,先生即歸道山。而其子孫不敢忘祖上遺訓,保存其板葉至抗戰初。抗戰期間,『拜經樓』毁於戰火,其藏板葉與樓同歸於燼。
考吴骞一生所刻書約三十餘種,八十餘卷。而其刊刻内容分爲三個部分:'對稀有版本的刊刻,如《陶靖節詩》《謝宣城詩集》《許氏詩譜鈔》《羅昭諫讒書》等。二、地方文獻刊刻,如《静庵W稿》《拙政園詩集》《玉窗遺稿》《珠樓遺稿》《哀蘭絶句》《梅花園存稿》等。三、自己著作的刊刻,如《愚谷文存》《拜經樓詩集》等。吴骞刊刻書籍時,除了重視選目外,還重視校勘。吴骞每刻一書必取不同版本相互校對,從用墨到刻版無不親臨指導。當書成以後還重新校讀,若發現錯誤或漏遺,必予更正或補人,使書籍更趨完美。如在嘉慶元年借用盧®弓學士舊藏宋本《謝宣城集》爲藍本,進行幾種版本的校對,並於同年刊刻成書。在第二年得知黄英圃先生藏有兩宋本《宣城集》俱佳,即又借觀重新校對,發現刊本與兩宋本有出入,而兩宋本中多序跋一篇,即重新刻板補入其中。嘉慶十八年十月,吴骞已病人膏肓,但對正在刊刻中的
《愚谷文存續編》中數篇文章仍細細校讀,一一指出其中錯字。
吴蹇所刻書籍的時間集中在乾隆四十年以後至嘉慶十八年間。這批自刻書籍,在先生生前僅收入《拜經樓詩話》《桃溪客語》《陶靖節集》《謝宣城集》《詩譜補亡後訂》《國山碑考》六種,爲《愚谷叢書》。光緒十一年會稽章氏根據拜經樓本選《詩譜補亡後訂》等七種書重刊,首次題名爲《拜經樓叢書七種》。光緒二十年,吴縣朱氏校經堂又根據拜經樓刊本重選《陶靖節集》等十種,題名爲《重校拜經樓叢書十種》。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上海博古齋又根據拜經樓刊本重選《拜經樓叢書三十種》。其中增添了吴*之子吴壽曝所撰《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五卷,收集先生生前所撰各種題跋二百餘則。這三十種書基本上收集了先生生前所校刻諸書,一直爲人所重,是研究先生刻書的重要文獻。
三、吴骞與當時學者的交往
吴骞除了藏書、著述以外,還喜交游。曾置舟一葉,因得陶詩而名其舟日『陶舫O每年必載書畫於船,往來於江浙之間,與當時各地名流鮑緑飲、張芭堂、杭堇浦、盧抱經、丁小疋、黄羹圃等及同邑陳館、陳敬璋、周松靄等相交甚密,共同探討版本校勘、金石書畫之學。遇古器名畫必相互唱酬、校跋。宜興張衢對先生的交游有一段生動的描寫:「(先生)性耽山水,獨攜一童奴•…:由吴門達於荆溪,舟中雜皮古書畫鼎佳硯之屬。客至則出以相娱,間遇勝流,與考證古今、辨析疑義,停驗輟棹,彌日不能去。』西泠八家之一奚岡曾爲他刻一印,云『十二橋南煙舍』。並在邊款上題:『兔牀上人有隱君子,嘗載書一舟,往來吟泛於溪橋漁汉間,人莫之識。或問其居處,遂鼓槌而歌曰:「十二橋南煙舍,第三灣口漁翁,青箸緑蓑歸去,桃花細雨東風。」』其舟又名『細雨東風』。這些活動在先生的日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如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十五日在杭州『未刻雨,緑飲自繡溪至,移舟來,送予宋藥《九經白文》共讀』。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杭州『同河莊(陳館)過晋齋、竹崎,晤宋芝山明經……時(宋芝山)所攜餅研見示,乃端溪石……此研乃周子佩公子舊藏……予與河莊各賦一詩』。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初九在太倉『訪抱經學士於婁東書院,陸潤之先生見訪於書院,遂偕學士過其家,縱觀典籍,其收甚富,自云至潤之已八世。…•:予平生所見當無逾於此矣』。嘉慶五年四月十七日至杭州,『過萬松書院,王蘭泉司寇出漢銅雁足鎧及趙忠毅公鐵如意示,爲作歌』。縱觀上述可見先生出游之頻、所見之廣。據記載,先生每年必駕『陶舫』出游三四次,往返短者四五天,長者一二月,每次出游必有所得。他在《拜經樓藏書目序》中云:『每出游大邑通都,恒遍閲於肆,日夕忘返,歸必載數麓以還。』直至嘉慶十七年,先生以八十高龄還往返於嘉禾一帶:正月二十日『與同人集破石公祠設祭」。四月十五日『至破石,過蔣夢華園觀項孔彭《尚友圖》』。九月初四『偕小洲至靈隱,以續編詩稿人藏,交僧收堂』,初七『至荔子峰拜張蒼水司馬墓』。直至嘉慶十八年,先生因患肺病,步履艱難,方告别相伴半個世紀的『陶舫』,不久即歸道山。
四、熱心文獻與志在忠義
吴骞著有《小桐溪隨筆》《尖陽叢筆》等反映海寧地方文獻的著作,多記海寧掌故、人文,反映了其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之情。他又曾在江蘇宜興桃溪國山碑下築有别業,並築樓,名曰『墨陽0這是他在桃溪與當時名流唱游玩賞之地。《憶忘齋詩稿序》云:『予自束髮迄乎衰老,往來陽羨屈指幾五十載。:::與諸才人學士相游從,詩篇酬唱之樂無虚日。』他在桃溪訪名士,尋古跡,觀秘笈,搜剔溪山,爬疏人物,沉浸於訓詁校勘之中,數十年不輟。如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七『至義興晤萬頊爲,出張文敏册見示』,乾隆五十九年元月二十一日『抵宜興,過香南話别。午後至西門外程氏觀書畫,有邵豐江書《東坡南行雜詩》甚佳』。乾隆六十年二月二十三日『過陶山王鑒亭,偕胡滄門、王夢澤、胥燕亭游顯親寺,於寺南荒址中得虞集、柯九思、唐順之、顧鐸等石刻五塊,復讀正統丙寅石碣一。嘉慶元年四月二十日『燕亭自邑城至,與蟾桂、景辰集墨陽樓』。同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一日『與同好游善權寺、國山碑、張公洞、東坡祠、三夫人祠及天中宫等景』。並拓其歷代題名進而考之,著《陽羨摩匡記略》一卷。宜興陶瓷早已聞名於世,先生遍訪宜興各地,根據所見所聞於乾隆五十一年輯成《陽羨名陶録》一卷,補遺一卷。國山碑在宜興國山中,爲孫吴末期所立,是祥瑞封禪之碑,它與江寧天禧寺《天發神讖碑》並稱於世,惜歷經千年,地居荒僻,世罕其傳。先生於乾隆四十五年歲暮駕舟於國山下,手攜紙墨筆拓之具,冒著風雪,攝衣而上,『剪其荆棘,剔其苔辭:::凡三日拓得數紙,一時詫爲狂。先生即手繪其圖,復綜夫碑之始末,作《國山碑考》一卷』(見陳館《國山碑考》跋)。《國山碑考》一行世,即受到世人推許。又在乾隆五十三年整理輯成《桃溪客語》五卷,其書所采博而廣精,洵不負桃溪之碧山美水之勝。周松靄作詩云:『陽羨新鐫地志譌,延陵詩老費搜羅。他年采人圖經内,須識桃溪客語多。』
另外,吴骞又以忠義自期,他在詩集和《桃溪客語》中,對於盧象昇的事跡多次致意,寫下了大量的篇章來歌詠這位晚明的忠烈之士。又對岳飛在宜興的相關情况,亦一一筆之於書,以志敬仰。明季張蒼水先生以不降清而受刑,後鄞縣萬斯大爲收骸骨,葬於杭州南屏山下,吴骞曾多次組織友朋在南屏山下舉行祭祀活動,並行之歌詠,以告慰蒼水先生。其爲忠義之士,亦可見矣。
五、吴骞的著述及本書的整理情况
除藏書外,吴骞亦勤於著述,且涉及的内容頗爲廣博。本次整理,以收録其本人著作爲主,有詩文、日記、詩話及《小桐溪隨筆》《尖陽叢筆》《桃溪客語》《煙雲供養録》幾種隨筆。現將各種著作整理所用底本及校本情况分述如下:
拜經樓詩集十二卷續編四卷再續編一卷
吴骞的詩集,計有《拜經樓詩集》卜二卷《續編》四卷《再續編》一卷,曾刻入《拜經樓叢書》中。《拜經樓叢書》現存的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海昌吴氏刻本(《拜經樓叢書》,一名《愚谷叢書"之一)二詩集,部分刻於嘉慶八年,續編部分刻於嘉慶1七年,第二種爲民國卜一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拜經樓叢書》本。
吴骞的詩集除了已經刊刻的外,尚有多種稿鈔本。如國家圖書館藏《拜經樓詩草》不分卷稿本、《拜經樓詩文稿》稿本(包括《拜經樓詩稿》一卷、《拜經樓續稿》一卷、《荆南游草》一卷、《一壑小游僖集》一卷、《中吴游艸》一卷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拜經樓詩稿續集》一卷、國家圖書館藏《愚谷詩稿》清鈔本五種(《中吴游艸》一卷、《述盒古器詩》-卷、《哀蘭集些》一卷等),北大圖書館藏《萬花漁唱》稿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東吴程氏心庵《萬花漁唱》鈔本等。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嘉慶間海昌吴氏《拜經樓叢書》本爲底本,並以《拜經樓詩草》、《拜經樓詩文稿》爲校本。《詩草》《詩文稿》和最後刊刻的《拜經樓叢書》本之間有時有較大差異,由此.可窺見吴花從初隔到川刻稿間的修改過程爲r保留X.花修改的一痕跡,本次整理心,僅僅用校勘記的形式,註明某字在原稿本集子中作某,而不作文字更改,以供讀者參考。另外需要説明的是,稿本和《拜經樓叢書》本在篇目上也不盡相同:有些組詩中稿本數多於刻本,計對此種情况,我們採用校勘記的形式,將刊本所闕詩句補在相應組詩下面。另外也有單獨的詩篇,稿本有而在刻本中已被删去,這類詩篇,我們將其輯出,並加上《論印絶句》(以清乾隆嘉慶間海昌吴氏《拜經樓叢書》本爲底本,以光緒五年仁和葛氏《嘯園叢書》本及民國二十五年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美術叢書》本爲校本)編爲《拜經樓詩集補遺》,置於吴骞所有詩歌之後。
蠡塘漁乃一卷續蠡塘漁乃一卷
本次整理以《拜經樓叢書》本爲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爲校本。
拜經樓詩話四卷拜經樓詩話續編二卷
《拜經樓詩話》的整理以海昌吴氏《愚谷叢書》本爲底本,以鴿峰草堂抄本等爲校本。又據鴿峰草堂抄本補充了部分條目。《拜經樓詩話續編》的整理,以《中國詩話珍本叢書》所收清程宗伊鈔本爲底本。
愚谷文存十四卷愚谷文存續編二卷再續編一卷
吴骞的文集刊刻的有嘉慶十二年刻本《愚谷文存》十四卷,後上海博古齋影印收入《拜經樓叢書》中,又有嘉慶刻《愚谷文存續編》二卷《再續編》一卷。另外,其文集的稿鈔本尚有國家圖書館藏《愚谷文稿》不分卷稿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愚谷文存續編》鈔本,本次整理時,以清乾隆嘉慶間海昌吴氏刻本爲底本,並以《拜經樓詩文稿》中的文章相校。对稿本有而刊本中删去的篇目,本次整理時輯爲《愚谷文存補遺》一編,置於《愚谷文存再續編》之後。
吴骞日記
是編以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日譜》稿本爲校本,並參校了《古學匯刊》本及《青鶴》雜誌上刊登的《兔牀日記鈔》。另外,《可懷録》《可懷續録》記録吴骞兩次前往休寧省墓過程,原收於《愚谷文存》中,因其爲按日記録行程,故亦移入日記相應部分,以方便讀者對照。
桃溪客語五卷
是編以海昌吴氏《拜經樓叢書》本爲底本進行整理。底本目録上各條均有題目,然正文中僅有内容而無題目,本次整理時,按照目録上的題目,將其補人文中相應部分,以使正文與目録相符,方便讀者尋檢。
小桐溪随筆一卷
是編據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進行整理。
尖陽叢筆十卷
是編目前我們見到有三種本子,一是南京圖書館存稿本一至四卷。二是宣統三年上海國學扶輪社排印張氏《適園叢書》初集本。三是有清徐鴻釐跋的清鈔本,作《尖陽叢筆》十卷《續筆》一卷。徐氏鈔本天頭有校字,或改正抄寫錯誤,或説明稿本原貌。據此可考該鈔本是直接來自稿本,内容完整,又能窺見稿本原貌。故將該本作爲本次整理的底本,並以《適園叢書》本作爲校本。底本和校本之跋語今一併置於本部分之末。
煙雲供養録
是編爲吴骞對有關書畫之論述,間加按語而成書者。這次整理,用乙卯七月西泠印社吴隱石潛聚珍版印本作底本,並核對了其所徵引的原始文獻,對底本的訛誤,也以校勘記的形式加以改正。
以上説明了《吴骞集》所收各種著作的底本及校本情况,現再將點校過程中碰到的其他問題作一些交代。
一、關於避諱字、異體字的使用。本次整理,多種底本存在避諱的情况。如『玄』作『元』、『曆』作『歷』等。在整理時,採用的是在專有名詞中的避諱字回改的原則。如『謝元暉』,回改成『謝玄暉』,『萬歷』回改爲『萬曆』等。其餘不作改動。又,本書底本中存在大量的異體字,因書中有些部分爲金石學的内容,不宜輕改。故本書的異體字多保留底本原貌,但對於書中不影響句意表達的舊字形,則依據現今標準改成了新字形。
二、對於各種著作間相似篇目的處理。本書因爲收入了吴骞的多種著作,於是各種著作間,出現了一些内容相似的條目。如有的條目,在《拜經樓詩話》《尖陽叢筆》《小桐溪隨筆》中均有出現,而在具體表述時,有時徵引材料略有損益,有時候所用材料基本一致,只是在行文語句上略有差異。對於這些相似或相同的條目,均按照底本旧貌保留,並注明又見情况,不作删除。除字句實在無法讀通外,亦不依别處所見改字,以存各本原貌,爲研究吴骞著作成書的讀者提供參考。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吴骞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吴骞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