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杨适文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杨适文集》PDF电子书全5册,由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杨适先生是我的老师。自1978年至今,无论是大学读书还是后来当教师和独立工作,我一直都没有中断跟随先生学习和做研究。2012年12月,时值先生八十华诞,由我们几个学生辈的动议,对先生的著述进行整理,结集出版《杨适文集》。这个动议得到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相关工作就由我牵头做起来。这期间,先后参与工作的有:王晓兴、张春田、游斌、陈文庆、张文举、陈河晋。还有年轻的李思仪女士,为文本扫描和整理做了大量繁复的工作,并为第四卷粼古希腊哲学探本》制作了精美的地图,这是应该特殊表示感谢的。
文集共分五卷,一一四卷是专著,第五卷是论文、译文集。专著的顺序大体根据初版的时间,但考虑到各卷的均衡,对卷次适当做了调整。全部论文均按发表的时间先后编排。译文是先生为“猫头鹰文库”翻译的休谟的散文,共有11篇,收在《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一休谟散文集X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一书中,虽然分量不大,但是先生的认真和呕心之作,这次一并放在文集的第五卷,以为压轴。
收入文集的专著和论文、译文,除对个别文字进行订正和统引文注释外,一律按初版和发表时的原样付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集整理成电子文稿后,先生不顾八十以上的高龄,坚持对全部文稿亲自进行校订。这种严谨、严格和高度负责的学术态度,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杨适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思想解放的先驱,他对
马克思《手稿》以及晚期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是中国理论界重新认识马克思的重要成果。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K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述评》一书,已经成为经典。
杨适先生是独树一帜的研究希腊哲学的专家,他的(哲学的童年》一书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先河的意义,他的古希腊哲学探本》是中国人研究希腊哲学的力作。杨适先生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饮中西人论的冲突》,以及他晚年倡导的原创文化研究,均有发人之未发的创见。
杨适先生的著述生涯跨越30余年,大体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是这个时代中国学术和思想史的一个侧影。我们将先生的著述结集出版,是对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也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积累一份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2012年,王晓兴和我为科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X哲学卷)写有介绍先生生平与学术成就的专文,放在卷首,或有助于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
《杨适文集》书目:
杨适文集 1
杨适文集 2
杨适文集 3
杨适文集 4
杨适文集 5
![]() ![]() 《杨适文集》出版说明:
1932年12月7日(农历壬申年十一月初十),杨适出生在安徽当涂县一个诗书家庭。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师范毕业后做了国民政府的基层官员。杨适2岁丧母,1937年南京沦陷后,父亲携继母及其子女和幼年的他逃难大后方,其童年可谓命运多舛。八年抗战期间,随父任职变迁辗转于湘赣桂渝各地,除了从父学习中国古典诗书外,断断续续完成了小学和初中学业。胜利后回到家乡,考入南京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读高中。这个时期,杨适开始接触来自解放区的书籍,思想和情感上倾向共产党。他和几位志气相投的同学一道创办壁报《呐喊》,积极参加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运动,是学校里思想活跃的分子。同情工农,憎恶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苦难,向往民主自由的新中国,是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基本倾向,也是他们选择共产党和唾弃国民党的根本原因。在经历了1947年“5·20”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大游行之后,杨适和壁报《呐喊》的成员先后都成为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底,渡江战役前夕,杨适由组织安排撤离南京,在皖北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独立支队。随部队重返南京后,一度为军管会工作人员。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适再次参军。因赴朝参战未果,在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和后勤干校先后担任文化教员、宣传助理员和中级班理论教员。1956年,入南京军事学院理论教员培训班学习半年。这期间的教学生涯,使杨适得以较为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开始涉猎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1957年,怀着进一步深造的愿望,杨适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1年后,因北大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亟需充实,杨适被抽调为教员,遂留北大哲学系任教,直至离休在北大,杨适和同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共和国自“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一个理想的新中国与30年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反差,及其所造成的困惑和苦恼,是中国知识界开始全面反思的根本原因。这种反思是从重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杨适也不例外。
1980年,杨适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发表论文《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提出否定之否定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成果,是辩证法的最高发展。在当时,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学术争论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而是关涉到如何正确理解或重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因为,抓住否定之否定也就抓住了发展和自我发展,也就抓住了人和人的自我创造,也就抓住了人的自由。杨适写道:“建立在劳动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本性基础上的人类自我创造与发展,为理解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的主体活动和这种活动所创造的对象之间、人的主观思维和外部客观存在之间、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性和人类取得自由之间的全部辩证关系和发展运动,提供了钥匙。”①重新肯定人、人的自我创造,特别是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重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成果。对于杨适本人而言,这篇论文则可以看作是随后出版的饮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述评X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一个要点和先声。《述评》一书的篇幅并不大,12万字,只能算是一本小册子,但却对于理解马克思《手稿》的几乎所有理论要点和难点都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阐述,因此很快就引起学术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发表王易的书评《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马克思著作》,认为:“《述评》的作者之所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研究《手稿》,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力求比较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原意。因为马克思本人在《手稿》中就是运用这个方法来解答历史之谜,攀上理论高峰的。”①1983年,《哲学研究》第6期发表史敏的评论文章《对马克思哲学诞生地的探索》,认为:“《述评》对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科学的哲学创造'的真谛,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住《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起源地和秘密'这个关键所在。”
对于这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对当时的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力作,杨适自己在10多年后是这样评说的:“它虽是献给读者的,但首先还是为自己搞清问题而作的一番研究。因为在以前我也念过不少关于马克思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的书,却在收获之余总还有不少疑点和隔阂,觉得不够透彻。《手稿》的研究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突破口,不仅使我感到马克思讲道理亲切和深刻,而且开始了一种可以进行内心深处的对话。”③之所以“是一个突破口”,是因为通过《手稿》的研究,杨适不仅获得了对马克思的全新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找到了指导自己研究和求索的理论和方法。关于
这个理论和方法,杨适做了这样的概括:“人的真正现实的自我创造应当是这样的:人必须在实际上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统统发挥出来,使之变成实际的对象性的现实(例如大工业等等),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人要全部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潜力,这绝不是个人的个别行为,它必定是全部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并且必定是这全部历史活动的对象化,即成为客观对象性的成果才行。所以人的自我创造,就必须把人自己的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要把人自己的力量当作客观存在的对象来对待,也就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方面当作客体去对待,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这就包含着异化并且必然会产生异化。”“对象化不等于异化,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又必然形成着异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为了取得生产力和人类全部能力的发展,人曾不得不把人类自己的主体力量仅仅当作一个外在的对象去对待,去使用,如同使用一个物、一个牲畜那样,如同对待一个商品那样,这就是奴役制,就是异化。人必须通过这种从总体上说来是自我异化的行为(具体地说,则是一部分人同另一部分人的异化、分裂与对立)来发展和创造人类自己,这乃是历史的必然性。”
这是对马克思的诠释,也是杨适自己的历史观和哲学。但是,拿这个新的历史观和哲学来面对中国的现实,杨适却感到依然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20多年后,杨适给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追究原因,无非在两个方面,一是我还没有从源头上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一是我对中国自身的文化和智慧还没有真切的重新认识。前者是我的工作的本分,后者是我作为中国人中国学者的本分。这两方面我都存在很大差距,而这两种缺陷又是相互起作用的。
从此我大力转向对希腊哲学的研究,同时也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下了些功夫。”
希腊哲学,是杨适下力最多的学术领域,先后出版有《哲学的童年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伊壁鸠鲁X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爱比克泰德X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2000)和K古希腊哲学探本X商务印书馆,2003)等专著,这使他成为独树一帜的研究希腊哲学的专家。
1987年出版的K哲学的童年》,是一项没有完成的研究计划的第一编,这项研究计划就是书的副标题一“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作为第一编,《童年》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如它的编名所示:“西方哲学在古希腊从产生到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关于哲学的产生问题,杨适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得以产生的三个条件“惊异”、“闲暇”和“自由”入手。在他看来,亚里士多德所谓三个条件,其实只有第三个条件也即“自由”才触及问题的实质,因为“自由思考对于哲学是件生命攸关的事情”。把自由视为希腊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着眼于对希腊人现实具体的自由进行分析批判,是贯穿《童年》全书的一条主线,也是童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杨适写道:“希腊人的现实的自由是矛盾过程,它的第一个动作是分离,使新的因素从旧胞胎里分离,使个人同氏族分离,使私有财产从公社公有制分离,从而使新东西得到自由和解放。它的另一个动作则是结合,使分离开来的各种新因素按照新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使旧事物经过否定和瓦解后那些仍然有用有益的成分被吸取于自身作为有机的环节。这种现实的分离和结合的‘自由’,在哲学上就表现为思想上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自由运动;当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事物分别考察以后,重新加以联结也就成为必要的事情。于是思维逐渐深化细致起来,原始的浑然不分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就为不断分离和组合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所代替。人类思维史上的重大变革就这样开始了。”
《童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把希腊哲学的产生和形成看作“是一个圆圈式的发展过程”。杨适把希腊哲学的产生和形成划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素朴哲学和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原始素朴哲学从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是感性事物及其质,到毕达哥拉斯的本原是数或量,再到赫拉克利特的本原是对立统一的火,呈现为两个发展圆圈的交错完成。第一个圆圈是“质一量一度”,
第二个圆圈是“直接性的规定一间接性的规定一直接性规定和间接性规定的统一”。在这两个圆圈中,第二个圆圈是主圆圈,因为第一个圆圈作为直接性的规定被纳入第二个圆圈,从而达到质和本质的统一,并在终点上同时完成两个圆圈的发展。这是由赫拉克利特完成的。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的成果,同时又扬弃了他们,因此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至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有内在生命运动的发展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无论在基础和水平上都高出原始素朴哲学的那个圆圈,在深度、规模上也比前一个圆圈要大得多:它从巴门尼德的形式思维方式及其本体学说存在'论出发,最初是相当空洞的:因此必需再次从现象获得内容,走向现象,然后又从现象返回本质,取得具体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最后,在普遍的形式规定中把本质和现象,原因和事实统一起来。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杨适文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杨适文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