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高邮二王合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高邮二王合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
《高邮二王合集》收录清代朴学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除五部专著外的近百种著述。全书分为甲、乙、丙三编,系统整理两人诗文、书札、序跋等文献,并汇编后世学术研究资料,由湖北大学舒怀教授与李旭东、鲁一帆共同领衔辑校团队完成文献类聚与校注 ,填补了王氏学术文献体系化整理的空白。
從清代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逝世.至今的一百八十多年中,語言文字學界對二王學術的研究持續不斷,時時有佳作面世二一。有的專就其一書補充訂正,有的專就其一書詮釋評價,有的專就其一個學術分支描述討論,有的專就其一條學術理論或方法分析探討,有的專就其某個具體結論商榷求證,有的遵循其某些論説擴展延伸,撰成新作。宏觀審視既有的研究,雖不乏真知灼見,但綜貫的研究、歷史的研究不足,未能全面系統地揭示二王理論體系、學術影響及其歷史地位,以致提供給學人的啟發和借鑒也就欠充分,研究與應用脱節。
表現之一,是研究範圍覆蓋的學術門類不全。高郵二王在文獻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修辭學、語法學諸方面都有獨到的貢獻,是語言文字學全才。可是一百八十多年來,學人大多祇以訓詁大師稱之;近當代音韻學著作若説到王念孫,大多祇提及王念孫的古韻部和四聲的研究,而且語焉不詳(二二,近年雖有學者涉足二王的修辭學和語法學,但遠未形成體系。至於二王在文字學、文獻學上的造詣,更鮮有道及。表現之二,是價值取向上的重器輕道。按照我國道器並重的人文傳統,當我們評價一位學者的學術成就時,就不能不首先認識其學風。因爲,良好的學風,既是學人優良學術素養構成要素之一,又是學人賴以取得學術成就的前提之一,還是學人學術風格和學術特色的突出表現之一。在一百八十多年來的二王學術研究中,二王的學風,乃至官風、人風,竟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和表彰。
表現之三,是研究路徑上的静止和平面的研究,而非歷史和立體的研究。學術大師的學術成就總是在繼承和出新中創造出來,又被後人繼承和發展。王氏父子之所以能被學界尊爲大師,不僅僅是因爲他們提出了許多經典的結論供後學遵用,而且是因爲他們承前啟後,創造性地總結並運用了一系列學術理論和方法,替後學確立了學術規範.,還因爲他們研究過的課題前所未有或密于前修,替後學開闢了學術研究的新領域;也因爲他們對當時和後代學人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一百八十多年來的二王學術研究中,這些方面都未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得到系統而充分的梳理和闡示。後人對二士學術的研究中存在這些局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後代學人大多没有見到除王氏五種以外一二王存世的著作。
一九六二年,裴學海在《河北大學學報》上推出《評高郵王氏四種》,算是二王逝世以來近一百三十年中第一次對二王主要著作的系統梳理,但既非二王所有存世的著作,又没有作綜貫的提煉,停留在文本評判的階段。一九九七年,舒懷《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面世,應是一百六十多年來第一次最廣闊最系統細緻的理論研究,但因當時出版條件和個人主觀條件限制,資料尚欠完備,其文字、文獻、修辭、音訓、語源、語法各章未列在書中,粗疏亦未免。進入新世紀以來,有薛正興《高郵王氏父子評傳》、鳳凰出版社二。一0年。王章濤《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廣陵書社一6。六年。新出,都全面利用了王氏大多存世文字,有所創獲。
據劉盼遂先生《高郵王氏父子著述考》和筆者所見,高郵王氏父子存世的著作近百種。除《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含《春秋名字解詁》、《太歲考》。《經傳釋詞》、〈〈康熙字叽考證》五種以外,其餘都是單篇.,有的已成文,有的尚是草稿或抄稿;有的散見於清中後期以來的叢書和諸儒著述中,有的已經王氏後嗣、羅振玉、劉盼遂等輯入專書,有的則零零落落地塵封在圖書館。這些資料都未廣流傳,查閲不易;又未加整理,利用不便。其内容反映了二王爲人、爲官、治學的人生歷程。除語言文字學外,還涉及政治、教育、倫理、吏治、曆法、水利、文學。若繼續任其散落於學人視野之外,繼續任其處於璞礦狀態,則不僅埋没先賢,而且局限後學,故筆者不避簡陋,在前人輯録的基礎上,又廣加蒐辦,並進行類聚、校點、注釋,勒成此集,奉獻給學界,希望推動二王學術研究向高處深處發展。本集中的資料,是對通行的王氏五種的豐富和擴充,能和王氏五種一起再現二王及其學術的全貌,足以給迄今爲止的二王學術研究開闊視野,豐富佐證,乃至糾偏救弊。
有清以來的音韻學界對王念孫的古音學説尚未有全面系統的研究。蓋因清代其他古音學家都有專門系統的著作傳世,而王念孫雖然自青年時起就系統研究過古音,但由於羞於與人雷同,一再將自己的書稿棄而不用,故没有古音學專著刊佈。高郵王氏五種中,祇有《經義述聞》附刊的《與江晉三書》、《與李方伯書》、《古瞪二十一部表》等有限資料反映王氏古韻説和古聲調説的梗概。
本集中,能再現王氏古音學説的資料有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與友人書札,如《與陳碩甫書》、《與孔廣森書》、《與段玉裁書》、《與丁大令若士書》、《與宋小城書》等。
第二類是序跋,如《〈六書音韻表〉書後》、《書錢氏〈答問〉「地」字音後》等。
第三類是古韻譜,如《古韻譜》、《〈詩經〉〈楚辭〉群經韻譜》、《經韻》、《説文韻譜》等。
第四類是考證文字,如《釋大》、《〈爾雅郝注〉刊誤》、《〈方言〉疏證》、《讀〈説文〉記》等。第五類是散見於及門弟子和後學著述中的文字,如宋小城《諧聲補逸》、丁若士《形聲類編》、王國維《補高郵王氏〈説文諧聲譜〉》等。
筆者曾綜合考察《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中關於合韻、音轉、韻部、聲類的片段文字和上述五類遺文,構建出王氏古聲紐二十三母、古韻二十二部、古有四聲這一清晰完整的古音系統和古音通轉規律,並對其古音系統的來龍去脈、成就和局限、影響和地位作了粗略的比較評判,認爲其研究範圍之全面,建樹之廣泛•認識之細密,應用之嫻熟,在清代古音學家中首屈一指,並直接影響到清中後期至今的古音學界。
《高邮二王合集 》书目:
高邮二王合集 1
高邮二王合集 2
高邮二王合集 3
高邮二王合集 4
高邮二王合集 5
高邮二王合集 6
![]() ![]()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高邮二王合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高邮二王合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