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07]
文学文化 [294]
诸子百家 [24]
名人文集 [346]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9]
诗词戏曲 [106]
笔记小说 [36]
琴棋茶花 [7]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00]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29]
人物日记 [33]
学术研究 [96]
哲学研究 [20]
宗教类 >>
佛教 [189]
道教 [26]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30]
书法篆刻 [31]
石窟雕刻 [48]
文物收藏 [50]
金石考古 [191]
建筑装饰 [3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8]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1]
医学类 >>
中医 [357]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0]
现代 [1]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8]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陈寅恪集》 全14册 三联书店限量典藏版 2011年 繁体竖排高清
陈寅恪集
价      格:¥ 27.80
30天售出:135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2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陈寅恪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陈寅恪集(13种套装14册)(繁体竖排版)(精装) 》包括《陈寅恪集:诗集(附唐筼诗存)》、《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陈寅恪集:寒柳堂集》、《陈寅恪集:书信集》、《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集: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上)》、《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下)》、《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二集》和《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三集》14本。nrp万圣书城

《陈寅恪集(13种套装14册)(繁体竖排版)(精装) 》内容简介:
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著,则采用最后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
二、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于校订,凡体例不一或讹脱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系针对原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于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
三、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稿尽量注明写作时间。
四、根据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丰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丰,保留少数异体字。引文中凡为阅读之便而补入被略去的内容时,补入文字加[ ],凡属作者说明性文字则加()。原稿不易辨识的文字以口示之。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nrp万圣书城
目录
寒柳堂集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诗集附唐篔诗存
书信集
读书札记一集
读书札记二集
读书札记三集
讲义及杂稿
 
 
 
陈寅恪(1890—1969年)其父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曾任湖南巡抚、是支持变法的开明派领袖人物陈宝箴。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1905年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被迫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积蓄了广博的知识。能够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因此,陈寅恪的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可谓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特地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时人称‘清华国学四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陈,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1926年6月,只有36岁的陈寅恪,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在1929年为王国维而作的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脱口而出。其引文出处,无不准确。进一步的阐发更是精当、深刻,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继承了清代干嘉学派治史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疑难问题,求得历史的本来面目。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大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独到见解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愤而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陈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亦随之。
nrp万圣书城
nrp万圣书城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不幸的是,经英国医生诊治,几近失明。陈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后又迁至广州,是时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恳切邀请他赴台湾、香港等地,被陈拒绝。从此,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后,移教于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陈寅恪坚决辞谢,并举荐陈垣代之。1956年以来,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共权要先后看望。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其右腿又骨折。陶铸派多名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继而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而作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着《柳如是传》,最后撰写《寒柳堂记梦》。特别是在失明、腿折之后,仍能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多部巨著。其毅力与精神,极其令人佩服和敬仰。其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他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其旧体诗词亦是卓然大家。傅斯年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陈寅恪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陈寅恪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