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1]
文学文化 [34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6]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4]
笔记小说 [43]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4]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宗教类 >>
佛教 [202]
道教 [30]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7]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15]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7]
医学类 >>
中医 [420]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李济文集 全5册
李济文集
价      格:¥ 27.80
30天售出:124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23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李济文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李济文集》是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济。sW6万圣书城
《李济文集(1-5卷)》内容简介:研究古器物学命名的问题,也就等于为每一类型器物的历史作一番考订。这一考订的工作应该以实物为主体,寻求它们所具的功能及它们形制的演变。但是做这一件事情,我们的出发点虽说是以发掘的资料为主,同时也应该藉此把著录中的资料加一番界说及清理。关于史前的部分,我们所遭遇的困难为没有文献材料作比较;到历史期间,这类困难减少了,但是新的问题也发生了。我所说的新的问题,很多牵涉到古器物的名称部分。很侥幸地我们已经有若干整理完善的成绩可资凭藉;不过也有一些未完的工作,尚需现代的学人努力。
sW6万圣书城

李济(1896—1979),20世纪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史学家。他于1918年由清华学堂选送留美,1923年在哈佛大学获我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工作。一开始在南开大学教书,1925年回母校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任人类学导师,1928年10月“入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任研究员兼考古组主任。李济一生活动以主持我国近代考古学第一次田野工作——山西西阴村遗址发掘和领导河南安阳殷墟十五次考古发掘最为著名,为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作了重要的开拓工作。李济毕生致力考古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室内研究和教学,共发表专著十余种,论文150余篇。此外更主编考古发掘报告、学术集刊近80种,并主纂《中国上古史文集》。1940年,他当选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他一生培养了许多著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如夏鼐、张光直、许倬云等。sW6万圣书城

截图00.jpgsW6万圣书城

总目次 sW6万圣书城

  编者的话 sW6万圣书城

  代序一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1961) sW6万圣书城

  代序二 对李济之先生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1984) sW6万圣书城

  卷一目次 sW6万圣书城

  中国人类学 sW6万圣书城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1923;中译文1990) sW6万圣书城

  甘肃史前人种说略(1925) sW6万圣书城

  奉天沙锅屯与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1925) sW6万圣书城

  新郑的骨(英文1926;中译文1994) sW6万圣书城

  周口店储积中一个荷谟形的下臼齿(1927) sW6万圣书城

  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英文版1928;日文本1943;中译文1996) sW6万圣书城

  译者的话 sW6万圣书城

  前言 sW6万圣书城

  第一章 难题所在 sW6万圣书城

  第二章 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sW6万圣书城

  第三章 我群的演进:以城址衡量其规模 sW6万圣书城

  第四章 我群的演进:在研究姓氏来源的基础上对我群构成变化的评价 sW6万圣书城

  第五章 我群的迁徙:一千五百年间的中国人口统计 sW6万圣书城

  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 sW6万圣书城

  第七章 公元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sW6万圣书城

  第八章 现代中国人的整合 sW6万圣书城

  附录 sW6万圣书城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1941) sW6万圣书城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体质(1950) sW6万圣书城

  中国民族之始(1950) sW6万圣书城

  从人类学看文化(1951) sW6万圣书城

  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英文1954;中译文1985) sW6万圣书城

  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1962;中译文1990) sW6万圣书城

  中国人的种族历史(英文1969;中译文1999) sW6万圣书城

  古史研究一般 sW6万圣书城

  考古学(演讲记录,1926) sW6万圣书城

  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1928) sW6万圣书城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1934) sW6万圣书城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1936) sW6万圣书城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1950) sW6万圣书城

  中国史前文化(1951) sW6万圣书城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1954) sW6万圣书城

  中国文明的开始(英文1957;中译文1970) sW6万圣书城

  叶序 sW6万圣书城

  著者序 sW6万圣书城

  第一讲挖掘出中国的历史 sW6万圣书城

  第二讲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sW6万圣书城

  第三讲中国的青铜时代 sW6万圣书城

  古代中国文明(英文196l;中译文1996) sW6万圣书城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1962) sW6万圣书城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1965) sW6万圣书城

  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 sW6万圣书城

  ——青铜器的六个方面(1966) sW6万圣书城

  踏入文明的过程 sW6万圣书城

  ——中国史前文化鸟瞰(待定稿)(1972) sW6万圣书城

  卷二目次 sW6万圣书城

  石器时代史 sW6万圣书城

  远古石器浅说(1943) sW6万圣书城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1952) sW6万圣书城

  “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下篇)(1952) sW6万圣书城

  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1963) sW6万圣书城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所引起之问题(1965) sW6万圣书城

  红色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1967) sW6万圣书城

  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1968) sW6万圣书城

  西阴村发掘 sW6万圣书城

  山西省历史文物发掘管理办法(英文打字稿1926;中译文1995) sW6万圣书城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英文1927;中译文1983) sW6万圣书城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1927) sW6万圣书城

  一、缘起 sW6万圣书城

  二、挖掘的经过 sW6万圣书城

  三、储积的内容 sW6万圣书城

  四、遗存的大概情形 sW6万圣书城

  五、陶片 sW6万圣书城

  六、带彩的陶片 sW6万圣书城

  七、石器及杂件 sW6万圣书城

  八、结论 sW6万圣书城

  附录 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英文1927;中译文1994) sW6万圣书城

  城子崖发掘 sW6万圣书城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1931) sW6万圣书城

  《城子崖发掘报告》序(1934) sW6万圣书城

  安阳殷墟发掘 sW6万圣书城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1929) sW6万圣书城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墟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1930) sW6万圣书城

  小屯与仰韶(1930) sW6万圣书城

  俯身葬(1931) sW6万圣书城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1933) sW6万圣书城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1944) sW6万圣书城

  由笄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1958) sW6万圣书城

  《殷墟建筑遗存》序(1959) sW6万圣书城

  安阳(英文版1977;日文版1982;中译文1990,重校1996) sW6万圣书城

  自序 sW6万圣书城

  序言 sW6万圣书城

  第一章 甲骨文:最初的发现及学术界的初步接触 sW6万圣书城

  第二章 探索阶段:甲骨文的搜集、考释和初步研究 sW6万圣书城

  第三章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中国演示的田野方法 sW6万圣书城

  第四章 安阳有计划发掘的初期 sW6万圣书城

  第五章 王陵的发现及系统发掘 sW6万圣书城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小屯的最后三次田野发掘 sW6万圣书城

  第七章 战时继续研究安阳发现物所取得的成果 sW6万圣书城

  第八章 战后的学术工作条件及安阳发现物的研究 sW6万圣书城

  第九章 史前遗物和有关古代中国的传说 sW6万圣书城

  第十章 建筑风格:建筑遗迹和地上建筑物复原之设想 sW6万圣书城

  第十一章 经济:农业和制造业——殷商王朝的农业和其他自然资源 sW6万圣书城

  第十二章 殷商的装饰艺术 sW6万圣书城

  第十三章 谱系、贞人和亲属关系 sW6万圣书城

  第十四章 祖先及神灵的祭祀仪式 sW6万圣书城

  第十五章 关于殷商人的体质人类学的评述 sW6万圣书城

  参考文献 sW6万圣书城

  卷三目次 sW6万圣书城

  殷墟陶器研究 sW6万圣书城

  殷商陶器初论(1929) sW6万圣书城

  小屯殷代与先殷陶器的研究(英文1955,中译文1990) sW6万圣书城

  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1957) sW6万圣书城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1956) sW6万圣书城

  序 sW6万圣书城

  第一章 导论 sW6万圣书城

  …… sW6万圣书城

  石玉骨器研究 sW6万圣书城

  小屯及豫北等铜器研究 sW6万圣书城

  卷四目次 sW6万圣书城

  殷墟铜器研究 sW6万圣书城

  殷商文化研究 sW6万圣书城

  卷五目次 sW6万圣书城

  学术论坛 sW6万圣书城

  序跋致敬 sW6万圣书城

  学事忆旧 sW6万圣书城

  书文评价 sW6万圣书城

  未译论著 sW6万圣书城

  早年文录 sW6万圣书城

  李济先生学行纪略sW6万圣书城

sW6万圣书城
序言/李济文集sW6万圣书城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
sW6万圣书城

  我所以在学术上有些许的成就,丁文江先生实在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丁先生是当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曾经做过北平地质调查所的所长。我和丁文江先生初次相识的时候,丁先生已经辞去了地质调查所的职务,在一家煤矿公司当经理;这家煤矿公司是北票煤矿。 sW6万圣书城

  我1918年赴美留学,1923年回国。回国之后,便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到了南开之后不久,便遇到了几件与我一生有关系的事。第一件事,便是认识了丁文江先生。丁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理想的人。我在美国当留学生的时候,就对丁先生非常崇拜;不但我崇拜他,美国许多学术界人士对于丁先生也非常景仰。我第一次和丁文江先生见面时,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丁先生不但风采翩翩,而且学问渊博、见解超人。他的性格爽朗、直率,做事很有决断。我和丁文江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那天我没有课,也没有回家去,便去拜访了丁先生。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却谈得很多,也谈得非常投机。在我们的谈话中,丁文江先生曾问起我的博士论文;我告诉他,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民族之形成》。丁先生就这题目与我谈了很久,并且向我要底稿看。由于我和丁先生这一次的谈话,使我不但对于丁先生更加佩服;同时还发现,丁先生有许多意见,实在与我自己的意见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sW6万圣书城

  第二件与我一生有关的事,可以说是第一次去做我的考古工作。虽然这一次的工作是失败的,但却从失败中获得了无数的宝贵经验。sW6万圣书城

 李济先生的书,我完整读过的只有《安阳》一部,初读大约是在大二时,从一个同学那里借来读的,大学毕业后自己买了一部,沪版的,又读一遍。《安阳》激发了我对考古学的兴趣,即便是读不懂也欢喜得很,甚至让我在大学时产生了要出国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念头,用心学了好一阵英语。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最后我也是给自己“画”了,学的外语竟连考研都无法通过,不能不说是懒惰造成的。这些年受爱好红山文化的岳父影响,考古学的书也还是偶尔买一些的,不过再未读李济先生的其他著作。sW6万圣书城
    李济先生的人格和职业操守是我敬佩的。考古而坚决不做古董收藏者,这是一个真正考古学家的风尚。几年前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短片,讲述他在台湾的最后岁月,他退休后还每日步行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当年经他之手挖掘出的殷墟古物,此种执著精神让后生敬服。sW6万圣书城
    前年曾想购买《李济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初版的,定价较高,思量等特价再买。新年未等到此书降价,却在网上等到了台湾联经版的《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一样的让我欣喜若狂。若知联经的这个版本极不易得,有学历史的朋友寻之多年而不得,熟料被我无意撞到。我买书向来是果断干脆,绝不迟疑踌躇,因为有个毛病,见到好书不买,日后夜里也睡不安生。七日后此书从台北邮到,1977年的书,16开本的精装两大册,用的是重磅纸,单看装帧印制便又让我高兴了几天,何况书中期待已久的文章呢!
sW6万圣书城

给各位考古爱好者的书单:sW6万圣书城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sW6万圣书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sW6万圣书城
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1987年。sW6万圣书城
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sW6万圣书城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sW6万圣书城
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余西云等译),上海人sW6万圣书城
民出版社2009年。sW6万圣书城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sW6万圣书城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sW6万圣书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译:《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sW6万圣书城
李济:《李济文集》(全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sW6万圣书城
夏鼐:《夏鼐文集》(全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sW6万圣书城
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sW6万圣书城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sW6万圣书城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sW6万圣书城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sW6万圣书城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sW6万圣书城
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sW6万圣书城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sW6万圣书城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9年。sW6万圣书城
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sW6万圣书城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sW6万圣书城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sW6万圣书城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二版;《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sW6万圣书城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sW6万圣书城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考古学专题六讲》、《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2013年新版。sW6万圣书城
童恩正:《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再版更名《南方文明》,重庆出版社2004年。)sW6万圣书城
汪宁生:《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sW6万圣书城
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年。sW6万圣书城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05年。sW6万圣书城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年。sW6万圣书城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三联书店2012年。
sW6万圣书城

 sW6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李济文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李济文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