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翁同龢集 全2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价 格:¥ 8.80
30天售出:125 件
商品详情
注意:《翁同龢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翁同龢集》主要由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松禅自订年谱、甲午日记和随手记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奏疏共收录100多件,主要录自北京国家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录副及有关档案资料,凡翁同龢个人单衔或与他人边衔的重要摺件则收,有关例行公文的呈式摺件则不录。函稿共收录1300多件,集中反映了他同家族成员以及他与晚清官场各声人物的交往和他对朝政的看法,史料价值较高。诗文部分共收录诗近700首,词10首,联对50副,文录141篇。 翁同龢(1830-1904),清末维新派。字声甫,号叔平、瓶笙,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署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帝师傅。前后充乡试考官、会试总裁等,参与主持科举考试达40年。后成为清流派的领袖人物。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他极力主战。次年马关议和,反对割地,力争修改约稿。《马关条约》签订后,因愤于割地求和,遂“有变法之心”,欲辅佐光绪帝筹谋新政。北京强学会成立,曾予支持。但反对维新派提倡的民权平等学说。1898年初,参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对康有为的问话,随即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维新。翁同龢为慈禧太后及后党所忌恨,15日即被开缺回籍。同年12月,又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他居家惧祸,所存疏稿,焚毁强半,日记亦有删改。1904年病卒。1909年(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谥文恭。著有《瓶庐诗稿》(另词一卷)、《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其书法纵横跌宕,为世所重,有手札、墨迹等多种影印或石印出版。 《翁同龢集》是由谢俊美所著,中华书局出版。翁同龢(1830-1904),清末维新派。字声甫,号叔平、瓶笙,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1856年(咸丰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本集主要由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松禅自订年谱、甲午日记和随手记及附录七部分组成。
奏 疏
关 键 词:翁同龢 阎敬铭 翁同龢集 翁同龢日记 作者简介:李红英(1971-),女,安徽淮北人,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版本、古典文献研究。 翁同龢历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并授为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等重任要职,其举手投足,事关全局,是晚清政坛的关键人物,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然由于某种原因,过去对翁氏家族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还很不够。近几年,一些关于翁氏家族的史料陆续整理出版。其中,谢俊美所编《翁同龢集》,收录翁同龢书札1000余通,但其中书札系年错讹颇多。有鉴于此,重新考证翁氏书札系年很有必要。《翁同龢集》中收录致阎敬铭手札130余通,本文选取其中系年有明显错误者26通,整理刊布于此,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我自出生至30岁,生活在合肥市安徽日报社职工宿舍大院内(俗称老报社),此处与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合在一起原为李鸿章公祠,占地约1公顷。当年院子里,清代老房子横梁柱头浮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武将身披的铠甲鳞片,一片片都能数得清,长矛的缨须好像还在飘动,文官的帽翅也仿佛还在摇摆。这些小人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极为美妙的印象,这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东西!也让当时仅有四五岁的我涌起一种英雄情结,直至今日仍难以忘怀。 (《走向共和》电视剧照,光绪与翁同龢,光绪看到《马关条约》最后通牒本时痛苦不堪。)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 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源,因此翁同龢有极强的争宠意识,在具体问题上,经常窥伺上意,见风使舵,立场极为飘忽。 在戊戌变法前,翁同龢的地位已经不稳,因他在甲午战争中是坚决的“主战派”,结果清军惨败,“洋务运动”多年成果虚掷,清帝国陷入空前的危机中。翁同龢主战,并不建立在对事实了解的基础上,而是他看出光绪想借此战扩张自己的权力,故主动奉迎君意。此外,翁同龢别有私心,刻意借此营造自己忠君、坚韧、不妥协的历史形象。 甲午败后,翁同龢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将失败的原因推到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李接战不力,甚至提议将其斩首,此外还称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其实北洋水师多年未添寸舰,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关经费的结果,却把污水泼到慈禧的头上,因此为“后党”深恨。 但罢免翁同龢,最终还是光绪的决定,一是此时光绪与康有为接触甚密,翁同龢为了争宠,向光绪进谗言,作为康有为的推荐者,此举实不高明,给光绪留下出尔反尔的印象;二是翁同龢以帝师自居,对光绪言语失礼,据时人记载称,一次与光绪争执,翁同龢竟持砚投光绪,虽未击中,但墨汁溅在光绪衣服上,此说虽属孤证,但翁的跋扈应属公开的秘密。 那么,翁同龢为何脾气这么大?以往多从其性格方面加以解读,但从其日记看,可能也有疾病原因。 翁同龢一生多病,18岁便患严重足疾,“肝疾”更是折磨了他大半生,甚至彻夜刺痛,寝食难安,虽经多方治疗,却未有明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父亲翁心存也患“肝疾”,表现为耳鸣头眩,而翁同龢晚年也曾严重耳鸣。可见,翁家父子都有严重的高血压病,且翁同龢出生时,翁心存已40多岁,且翁同龢幼年时母乳不足,代以米汤,原本就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再加上先天不足,翁同龢的健康状况可想而知。 官场压力比较大,翁同龢又有高血压,加上医治无方,常服用人参等补药,且翁同龢应酬多,曾因吃得过饱与过量饮酒而加重病情,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所以翁同龢特别爱生气,在他的日记中,有不少和侍妾、仆人发火的记载。 翁同龢对自己的问题看得也很清楚,所以经常去寺庙散心,总提醒自己要“静坐”,可到了关键时,还是克制不住情绪,最终不得不出局。 我们张家的历史,有大量内容是尚书翁同龢保存下来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特别感谢他的记载,虽然当初他并无此意。我一直在猜想,翁同龢写日记,应该和他的妻子汤氏的去世有关,汤氏名汤松,浙江萧山人,她爷爷就是为我们写宗谱序的汤金钊,汤氏与翁同龢婚后恩爱,感情至深,1856年4月,汤金钊去逝,汤氏悲痛万分,自此疾病缠绵,两年后,到1858年3月18日(阴历)即病死,她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为翁同龢留下一子半女,心中悒悒不安。其实,这事情应该不是她的责任,翁同龢后来又娶妾陆氏,似乎也没有生育子嗣,而且感情上从未超越汤夫人。翁同龢的日记从1858年6月21日(阴历)开始,距离汤氏夫人去逝仅三个月。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翁同龢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翁同龢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