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0]
文学文化 [334]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7]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3]
道教 [30]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7]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16]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0]
医学类 >>
中医 [422]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陈宝箴集 上中下3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陈宝箴集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128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85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陈宝箴集》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陈宝箴集》是清代致力救亡图强、主持湖南戊戌新政的文人陈宝箴的文集,收录了公牍一至十部分。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晚号四觉老人,修水桃里竹塅村人。清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同治初年,往安庆谒曾国藩,被称为“海内奇士”。同治七年,以知府发湖南候补。此后历任浙江按察使、湖察使、直隶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任湖南巡抚。qS2万圣书城
    1895—1898年,陈宝箴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率按察使黄宪、学政江标、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候补知府谭嗣同等锐意推行新政,以挽救中国被列强分的厄运。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推行新政最有实绩的省份。qS2万圣书城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因保举“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弟,被革职回乡。同年冬,陈宝箴挈眷返里,在南昌西山下筑“崝庐”隐居。1900年7月22日郁郁以终。《清史稿·列传》立《陈宝箴传》。有《陈宝箴集》传世。现代史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寅恪为陈宝箴之孙。
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集(上)》由中华书局出版,内容包括:谢授湖南补用道摺、交卸浙江臬篆并沥陈愚悃摺、请速援越都摺、请将刘秉璋调广西片(大意)、谢补授湖北按察使摺、奏报接署湖北藩篆日期并谢恩摺(稿)、谢补授直隶藩司恩尊遵旨陛见摺、直抒管见以备采择摺(节录)、开用粮台关防并请拨饷项摺、奏报直隶藩司到任受篆日期并谢思摺等。qS2万圣书城

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集(中)》选择以陈宝箴与湖南维新事业之关系为研究内容,力求突破原有研究结构的樊篱,坚持从史实出发,在分析客观历史环境与陈宝箴思想转变的同时,将陈宝箴的变法思想与湖南的省情融为一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力图将陈宝箴巡抚湖南时期的变法改革更为立体的呈现出来,分析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探讨陈宝箴在湖南期间与当地的士绅、知识分子以及入湘的维新派的交流,以及陈宝箴同这些阶层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力求全面的将陈宝箴与湖南维新变法的关系展现出来。
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集(下)》是清代致力救亡图强、主持湖南戊戌新政的文人陈宝箴的文集,收录电涵、书札、文录、诗钞、联语,附录有传记资料。qS2万圣书城

截图01.jpgqS2万圣书城
书友评价《陈宝箴集》
qS2万圣书城

农历戊子年八月初三  火曜  晴(戊子年辛酉月乙巳日)qS2万圣书城
晚睡贪凉,开窗裸睡,竟冻坏了肚子。半宿的乍寒乍热之后,续之以腹泻不止,四肢酸软,动辄汗涔涔下,不思饮食,意懒神衰。夫人催我看医生掉水,我自赖在床上不起,眯眯瞪瞪径睡到近十时,强灌下四粒诺氟沙星胶囊。电视懒得看,电脑懒得开,书橱里随便抽一本书,戴上老花镜仰卧床头浏览,是两年前买的《陈宝箴集》,一直没暇翻读也。老习惯,先读序跋,竟叫我疲惫神经忽地兴奋起来,为省体力,拣此书《后记》中庄谐并出的一段妙文键在博文里,以飨同好云。qS2万圣书城
《说文》三十成世,私计岁甲将周。来处来,见所见。蹄涔蛙井,冰夷禺京。卅年河东,左右恁争讧;卅年河西,中外孰柢基。若乃河畔茂草,山阿孤竹,郁郁园柳,橤橤纷落。嘈嘈金蝉口,笃笃木鱼头。兼或再三堕水之秀,一时跳梁之优。逐鲸而俱往矣,十洲安浮;捉鳖其归来兮,五洋厥潃。士林学风,每忆沧桑屡迁;书生意气,欲说登临还休。司空之惯睇,往往麻木;哲士其反思,稍稍醒目。莫道人生识字糊涂始,将谓难得糊涂方识字。近读报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施大改造工程。新闻记者询之曰:“该机究有何用?至于国家为投巨资六亿余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人实话实说:“现在还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嗟夫,亦如黄绢幼妇,千古妙答也。夫学之有用无用,曩海宁观堂先生尝痛言之亦久矣,而不意重睹其问若答于今时。因无用乃用,惟不知故知。科研其功,遮莫在兹。学术之价,殆宜若是。然则拙编《陈集》,何待装蒜插葱。七不堪提么葫芦藤,三不知撞甚哑巴钟。乌乎价?奚所用?炎方木屑候雪融,山村竹头企船工。要心安于理得,遂志定而炁荣。此说有用、无用,又就学言学,亦或一解也。qS2万圣书城
此文“甲申仲夏,汪叔子、张求会谨识于南粤羊城。”(此甲申当系2004年)满篇硕珠精玉,文美,理辨,思精,颇耐再读三品,惟我病躯,不宜久坐键字,只好卧床私享矣,博友谅之。欧阳公谓《汉书》可以代肴佐酒,余谓此等妙文可抵药石祛我疾痛,同好者当认我是语不诬也。
qS2万圣书城

从耕读之家到文化世家:qS2万圣书城

“门第常新,足兆三槐之瑞;人文蔚起,高拔五桂之芳”是旧时宗谱里常见的四六句。而在父老的口头叙事词汇中,相同意思的表述是“三代没打过赤脚”,祖上曾出过“十八把白纸扇”(即十八个读书人)。这是对书香的礼赞,对耕读的颂歌。科举时代,“耕读传家”对农家具有巨大吸引力。“耕”是生存之本,“读”是进身之阶,是乡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途径。著名古村落研究、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对此深有体会:“看到古村落的义塾和书院,看到那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文峰塔,看到宗祠前为举人、进士树立的旗杆和村口的牌楼,看到住宅槅扇窗上精细的‘琴棋书画’或者‘渔樵耕读’的雕刻,你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的‘耕读文化’,理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之梦在农村的重大意义”(见2001年1月10日《中国文物报》“访陈志华教授”)。在已逝去的年代里,耕读不仅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田园牧歌。它是家族的头等大事,是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涵。他们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负耒。众多寒门细族在这种耕读的秩序下崛起于阡陌陇亩之中。陈宝箴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家族属客家移民,史称“棚民”,修水称“怀远人”。雍正末年,陈宝箴的曾祖陈鲲池(1710—1795)从福建上杭迁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一般说来,棚民刚迁移某地,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站稳脚跟是首要任务。只有生活初步安定,解决了衣食温饱,“读”的问题才会提上议事日程。黄仁宇先生指出:“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逐步上升到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已久”(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1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版)。陈宝箴家族的发展道路非常符合这条规律,只不过比其他棚民家族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其成效甚至比本地已跻身于耕读之家的家族还要显著。从棚民到耕读人家再到文化世家,陈氏家族创造了勤耕苦读的奇迹,见证了耕读模式的合理性。陈家大屋、陈宝箴父子旗杆石、修水县城“陈门五杰纪念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是这个家族生存、发展、升华轨迹的三座里程碑。qS2万圣书城
     陈鲲池初迁义宁州时,开始是落脚在安乡十三都一处叫“护仙塬”(又称“护仙坑”,俗称“乌沙坑”)的大山里。山的另一边是泰乡七都竹塅(修水旧时分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每乡面积极广,略大于解放后区一级建制)。护仙坑海拔约700多米,两山夹峙,山涧弯曲,长10余里,早年人迹罕至。陈鲲池与同从福建上杭来苏中都迁来的何、邱两姓共同开发护仙坑,结棚栖身,种篮为业。三姓人家同锅共爨30年,小有积蓄后才分开居住,称上棚、中棚、下棚。护仙坑是修水怀远人保存得最好的早期遗址之一。那些古道、古桥、残破的屋场、刻着陈、何、邱祖先名字的修路功德碑、封山碑、社坛,向后人诉说着当年创业的艰辛,令人感叹思索“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这句老话的文化底蕴。qS2万圣书城
    按照修水地名的一般说法,“塬”是尽头有岭挡住,两边被山夹住的狭长山垅。“塅”则是望眼开阔的山间盆地。它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柴方水便,阡陌交通。考古成果表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对人类特别友好,最适合人类栖居。如果一个姓或几个姓的家族能够获得这样一方乐土,就可以休养生息,繁衍发展,躬耕不废课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文化圈。日本学者上田信据此写成《传统中国:盆地、宗族所见之明清时代》一书。在修水这个大山区,能到“塅”里居住、耕读,是山里人、塬里人所向往的。因此,陈家在护仙塬艰苦劳作了60年,家境稍宽裕之后,即开始实行向邻近的竹塅迁居的计划。陈家是修水怀远人从山上往山下最早迁居的家族之一。对于一个棚民家庭,这一步跨出去很不容易。竹塅因为陈氏家族日后成名,也地因人胜,在修水众多的“塅”中名声鹊起。qS2万圣书城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陈鲲池的长子陈克绳操持主办,在竹塅盖起了一栋砖瓦屋。鲲池公取名“凤竹堂”(俗称“陈家大屋”),请修水怀远陈姓著名文人陈光祖撰《凤竹堂记》。凤竹堂一进两重,中有天井,左右有厢房,属于修水民间常见的宗祠、大屋形式,历经二百余年风雨,至今仍基本完好。与修水本地聚居几百年的望族所建的深宅大院相比,凤竹堂稍嫌俭朴。但如果我们了解不少棚民家族因盖砖瓦屋而与土著家族发生纠纷的背景,就会对这些没有建筑文物价值的砖瓦屋另眼相看。从棚到土巴屋再到砖瓦屋,不仅是建筑材料的进步、建筑规模的扩大,还附著着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有了大屋,门第的观念就有了载体,按伦理秩序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就有了坐标,按士绅标准举办各种仪式就有了场所。换句话说,大屋是底层社会跻身耕读人家的外在表现形态。正如恩贡生陈书洛所写的《凤竹堂诗》那样:“凤竹堂开哕凤凰,山明水秀映缥缃。天生文笔窗前峙,地展芝华宅后藏。俎豆千秋绵祀典,儿孙百代绍书香。应知珍重迁居地,冠盖蝉联耀祖堂。”qS2万圣书城
    陈家顺利迁居,无疑给家族注入了新鲜活力。陈氏家族从此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凤竹堂落成的当年,陈、何、邱三姓对护仙塬的山林屋场进行了登记配搭,正式明确产权。嘉庆二十三年(1818),陈氏家族再次拆分竹塅的田土屋场。此时陈氏家族的经济、人口都有了一定的规模,陈鲲池的四个儿子陈克绳、陈克调、陈克藻、陈克修(称竹塅四房)开始自立门户。继凤竹堂之后,陈克调、陈克藻在附近又各建宅第,陈克修仍住护仙塬中棚原有的宅第“崇福堂”,形成了以凤竹堂为中心,四房家族成员分四处居住、生产的家族活动圈。以凤竹堂的落成为标志,陈氏家族第二代就完成了从棚民到耕读之家的转变,而且克字辈四兄弟已进入了义宁州文人士绅的圈子。其中陈克绳、陈克调尤为突出。qS2万圣书城
    陈克绳(1760—1841)早年业儒,屡试不利。42岁时循例捐纳成为监生,参加乡试未取录(陈家曾存有克绳公部监二照,后失。过去民间有的宾兴组织规定,捐纳贡监者必须持有部监二照才能得到补助)。陈克绳从此绝意仕进,退隐林泉,与州、府文人士绅唱和往来。晚年曾与南昌府书香世家程赞采(嘉庆十九年进士)、程焕采(嘉庆二十五年进士)兄弟交游。程焕采曾为陈克绳作《传》并为陈克绳夫人撰《墓志铭》。今存陈克绳诗作四首,吉金片羽,弥足珍贵,现录《酬锺醒斋因公过劳》一诗:“不惮崎岖道路艰,车尘马迹水和山。漫天白雪光前路,一点公心著笑颜。得句奇逢大手笔,裁诗定有古输班。一朝德泽同仁视,修水长流续钓湾。”从陈克绳诗作和锺醒斋诗作中“读克绳兄弟壁间诗”的一条注释来看,《陈氏宗谱》上《陈克绳墓志铭》说陈克绳“著有诗集待刊”不是谀颂之辞。qS2万圣书城
    陈克调(1765—1840)亦为监生。他是四兄弟中文人风雅气息较为浓厚的一个,曾将自己的宅第名为“竹筠居”,所撰《竹筠居自序》,颇具风致。又自题自写照:“我从田间来,尔在书房坐。观者齐相见,说道尔像我。我学孝悌慈,升堂由也果。有义有信交,无谄无骄可。诵读经史书,半生不敢惰。屡挫文场锋,困顿如许夥。尔与我周旋,动容中礼么?噫嘻尔我,我惟爱尔丈夫我丈夫,尔毋学尔为尔我为我。”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克调的后代为其迁葬时,陈宝箴写了墓志铭,谓其“所为诗文多质厚近古,童时州里有声……”。qS2万圣书城
    陈氏家族迅速从棚民转型到耕读之家,陈克绳功不可没。他对家族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件大事上。一是盖起了凤竹堂;二是不遗余力地作育人才,为子弟的科举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护仙塬时,陈克绳就创办了陈氏家塾——仙塬书屋。拨立田租定膏火卷资。陈家的这个家塾存在多久,已难确考。陈家迁竹塅后,仙塬书屋仍在护仙塬开办了一段时期。陈克绳的长子陈规钫、次子陈规镜都在家塾里做过先生。陈规钫长子陈观礼的童蒙教育,就是在仙塬书屋完成的。凤竹堂落成后三年,陈克调到离家几十里远的陈光祖私塾就读。陈克调离开家中有点想家,陈克绳带着铺盖,陪伴了他半年之久,才回竹塅。每遇试期,陈克绳必亲自带领弟、子、侄赴州及省垣应试。嘉庆二十三年,陈克绳年近花甲,主持了竹塅四房分家析产。在《分关》文书中专就子弟科举议定:“读书凡发蒙至半篇者,每年众帮俸钱五百文,成篇者每年众帮俸钱乙千文;赴州试者每名卷资钱四百文,终场者倍之;赴府试者每名盘费乙千叁百文;其州试府试有列前十名者外赏钱乙千文;入泮者花红银十两;补廪出贡者五两;登科甲者三十两,祖堂旗匾众办”“生监有志观光应乡试,文场者每届帮助盘费贰千四百文……举人应会试者,众帮盘费贰十四千文”。qS2万圣书城
    由于典章文物制度的差异,笔者对这两条“赏规”尚不能透彻把握。例如发蒙至“半篇”“成篇”是什么程度?数额不等的盘钱相当于现代币制的多少?但这并不能妨碍后人理解前人对子弟科举成功的殷切期盼和良苦用心。这两条“赏规”透出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在具有法定性质的《分关》文书上专条规定全族对子弟参加科举应尽的义务,表明全族经过两三代的积累已具备支撑子弟参加科举各项费用的经济实力,亦表明耕读模式在这个家族已经固定化,“读”的分量在加强。嘉道之际,陈氏家族第三代规字辈、第四代观字辈已接力传灯,族中子弟“业儒”“习举子业”者明显增多。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竹塅当年一派朴者耕、秀者读,彬彬然弦歌户诵的动人景象。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规字辈中的代表人物陈规鋐,观字辈中的代表人物陈观礼、陈宝箴(观善)脱颖而出。qS2万圣书城
    陈规鋐(1798—1854,陈宝箴之父),早年习举业,后因母病,弃举业而究心灵素之书。陈规鋐虽然困顿场屋,连生员都不是,但颇有学养气度和办事能力,后来成为一方绅士。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接替父亲陈克绳怀远陈姓的尊长地位,管理总祠事务;创办怀远人自己的书院——梯云书院;创办团练。尤以创办梯云书院名垂后世。道光二十四年(1844),义宁州的怀远士绅发起创办书院活动,陈规鋐是首事之一。他承担了大量事务,并捐银320两,是五个捐银最多者之一。道光二十八年又以长子陈观瑚名义续捐银200两。道光二十九年再次捐银200两给梯云书院宾兴会。发起创办书院之初,陈规鋐在首事中名次靠后,因他只有童生的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办事能力的不断展示,陈规鋐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治二年梯云书院重修,设崇祀堂,祀奉26位首创、重修书院和倡修《梯云书院志》有功人员的长生禄位,陈规鋐名列第三。郭嵩焘所撰《陈规鋐墓志铭》中“于是倡建义宁书院(即梯云书院),又为宾兴会资”是有所本的。qS2万圣书城
    陈观礼(1809—1871)少年时曾在父亲的辅导下苦学九年。他于道光七年入州学,两年后岁试、科试优秀,得补廪生。陈观礼是陈氏家族第一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陈寅恪先生晚年撰《寒柳堂记梦稿》,谓“吾家素寒贱,先祖始入邑庠”,可能是指他自己这一支即陈规鋐后裔而言),以后数次参加乡试未中,遂在家塾任教。咸丰初年离开竹塅到安乡设塾授徒,成为义宁州知名度较高的塾师。今存陈观礼三十岁时所抄写的契约一纸。虽是日常应用文字,但从其书法的高妙可以推知陈观礼确有才学。陈观礼生四子:长子陈三略廪贡生,以军功分发湖南嘉禾县正堂;次子陈三田国子监生;四子陈三爻州庠生。qS2万圣书城
陈宝箴(谱派观善)生而英毅,少年时曾受学于堂兄陈观礼、陈观澜。道光三十年十九岁时入州学。次年以附生资格参加咸丰元年辛亥(1851)恩科乡试中式。是义宁州这一科五个举人之一。今幸存陈宝箴乡试朱卷,本房总批曰:“统阅三场,皆归一律。诗文俊爽,理析牛毛。经策淹通,谈倾鹿角。揭晓来谒,知生传经世业,惊座家声。傅就髫龄,驹齿已著龙文之目;庠游弱冠,凤翎早生燕翼之辉。去年泮沼芹香,既交辉于棣萼;此日蟾宫桂折,更附骥于竹林。从兹红杏联簪,丹墀摛藻,于生有厚望焉。”批语中传经、世业之誉,虽有旧时应景套话的成分,但对照陈氏家史,亦是实录。qS2万圣书城
    时至今日,我们已能清楚地看出陈宝箴中举对他的家族和他本人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在民间社会,家族中出了一位举人是全族的一件大事,特别是有棚民背景的家族。它对提升全族的社会地位所取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他中举之前,陈家已有四代十多个文童名落孙山、艰于一衿的痛苦记忆。陈宝箴的成功,使陈家彻底摆脱了文运不利的阴影。光绪八年壬午(1882),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步严父后尘参加乡试中式,成为江西壬午科第21名举人(今存陈三立举人匾一块)。光绪十二年丙戌科,陈三立会试中式,十五年己丑科补殿试,成为义宁州清代十五名进士之一。至此,上述赏规中列举的“入泮”“补廪出贡”“科甲”(举人、进士)竟然被陈氏子弟一一实现。赏规中第一条规定的“登科甲者三十两,祖堂旗匾众办”自然照办。于是凤竹堂大门前,平添了一对旗杆石,一对旗杆墩(又称进士墩)。今存陈宝箴举人石全长2米4,露出地面1米2,宽72厘米,厚20厘米。陈三立进士墩长、宽各1、36米,高1、26米,中间立旗杆的孔洞直径27厘米。系用花冈岩条石砌成。墩的正面有一行阴刻文字:光绪己丑年主政陈三立。这四个前朝遗物庄严凝重、厚实稳当,有着纪念碑一样的气魄。陈三立进士墩尤为珍贵,它可能是清代二万六千多个进士中唯一幸存下来的进士墩,为后人了解民间科举礼制提供了实物依据(参见拙文《科举制度在民间的生动演绎—义宁陈氏故里的举人石、进士墩》,载《东方文化》2003年第2期)。qS2万圣书城
    在陈氏家族发展史上,陈宝箴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往上承继了父祖养成的兴教办学的门风祖德;往下开启了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的先河。咸丰十年(1860),陈宝箴在京师参加庚申科会试落第。同治元年(1862)秋回乡,在凤竹堂后五六里远的“四合埚”,建一栋读书楼,名“四觉草堂”,请举人李复和廪贡生黄韵兰课其子陈三立、陈三畏和族侄。同治二年,梯云书院重修,再次向怀远人劝捐,陈宝箴捐田租拾石折合钱壹百吊,为八个捐款最多者之一。光绪六年,陈宝箴署河南省河北道,创办了“致用精舍”(也称河北精舍或治经书院),花巨资建造校舍,购置、刻印典籍。今存《河北致用精舍课士录》一册。光绪九年,义宁州修复考棚,陈宝箴捐钱五十吊(嘉庆二十年,义宁州创办考棚时,陈宝箴祖父陈克绳被推举为怀远人劝捐首事之一)。光绪十年(1884)陈宝箴回乡,捐资在凤竹堂对面的山坳建家塾,取名“义学”,供本姓和旁姓子弟读书。又购两千卷书捐给梯云书院,弥补了梯云书院原有藏书因太平军攻占州城而全部被烧毁的空白。光绪十八年,梯云书院重修《梯云书院志》,陈宝箴撰《梯云书院记》并捐钱一百吊。光绪十九年,梯云书院宾兴会再次劝捐,陈宝箴又捐银二百两。陈宝箴对梯云书院一如既往的关爱赢得了州人士的崇敬,梯云书院宾兴会崇祀禄位陈宝箴牌位列在两位州尊(县令)之后。光绪二十三年,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上设立时务学堂,任熊希龄为总理,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期收培养学通中外新人才之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家由创办家塾走向资助、兴办更大规模书院、学堂的渊源脉络。耕读并举,兴教办学是贯串陈氏家史的一条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能找到这个家族传承不息的精神源头,理清其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世家的因果关系。qS2万圣书城
    同治末年,陈宝箴以知府就官湖南,遂挈眷定居长沙。陈氏家族最优秀的一支从此走出山外,奔向更广阔的天地。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凭借家族数代积累的英锐之气,际会时代风云,广交天下英才,盱衡时局国是,吏能廉洁及气节文章颇负重名于当世。陈宝箴终以举人出身,跻身于晚清封疆大吏之列,政声人品得到朝野名流的高度评价。陈氏家族遂从耕读人家一跃而成为中国近世几个著名的世家显第之一。qS2万圣书城
    光宣民初之际,陈家的第六代恪字辈、第七代封字辈继起承学。1900年,陈三立挈眷定居金陵,先在家里办家塾,三年后再将家塾扩大为一所小学,名“思益小学”。从仙塬书屋到四觉草堂到义学再到思益小学,陈氏家族自办教育已有120余年历史。与陈家以往的家塾相比,思益小学既继承了“欲兴人才,必自学始”(陈规鋐语)的家族遗风,又开近世家塾中西合璧新式教育风气。其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变,科举制度即将解体,中西体用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以声光电化为标志的新学已涌入国门。当此中西文化碰撞消长时刻,进士陈三立以预流的胸襟识见,开放的视野心态,先在家塾中开设新学课程,继又鼓励子弟出洋。根据陈封怀的回忆录,知陈氏家塾和和思益小学的课程以传统的经史为主,又设历史、舆地、算学、格致、体操、音乐、图画,并开了女童入校的先例,南京有新制小学自思益小学始。学生有陈家子弟,亲戚俞家、喻家子弟,还有茅以升、茅以南兄弟、宗白华、周叔弢等。此时陈三立的八个子女除长子陈衡恪已成家未入家塾读书外,次子陈隆恪、三子陈寅恪、四子陈方恪、五子陈登恪、长女陈康晦、次女陈新午、三女陈安醴都曾在家塾和思益小学读经诵史,习书学画,打下了深厚的文史根基。先生有柳诒徵、陶逊、王伯沆、周印昆、萧稚泉等,都是学问一流的名师。在这种新旧兼容、条件优越的教育背景下,陈氏子弟挟家学渊源,得风气之先,在家塾中初步领略了新学后,进一步留洋深造。陈氏家族有八个子弟先后留学,即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陈荣恪、陈伊恪、陈登恪、陈衡恪长子陈封可、次子陈封怀。而陈寅恪更以迈往不屑之气,刻苦坚韧,留学日、美、德、法各国,首尾共计十八年,为我国近世留学史留下了一段佳话。吴宓教授曾认为陈寅恪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程千帆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博学深有体会,说“陈寅恪那一辈传统学术基础厚实,像冰山一样,基础在水底下,浮出水面的才一点点。自己这一辈不能同寅恪先生比。寅老是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读过很多大学,跟过很多大师,学了许多种语言,但始终不要学位,这是我们今天做不到的。还有家学渊源,散原老人的学问文章不用说了,后来中央大学中文系最受人尊敬的老教授王伯沆就是陈家的塾师。这么好的启蒙老师上哪找去”(《程千帆沈祖棻学记》9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段话中“寅老是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句值得注意。正是这种在清末民初还不是太难得到的“特定环境”,成就了一位既通中学,又通西学的学术大师。qS2万圣书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散原老人陈三立已确立了文坛泰斗的地位。1932年9月,名人胜流为他寿晋八秩贺寿之后,陈三立的名望达到了他一生的顶点。陈衡恪诗书画印已卓然名世;陈寅恪、陈登恪执教上庠;陈隆恪、陈方恪赋诗填词,崭露头角。而陈寅恪沉潜学术,卒成一代史学大师。可谓名父名子,先后辉映。1943年,吴宗慈先生起草《陈三立传略》,述及陈三立诸子。胡先骕与吴宗慈讨论《传略》的写法,认为衡恪、方恪、登恪皆能文,而寅恪尤淹贯古今学问,号称大儒,宜特为标出。同年,吴宓教授撰《读〈散原精舍诗〉笔记》,赞扬陈氏家族“一家三世,为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降及衡恪、寅恪一辈,犹然如此,诚所谓君子之泽也……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机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国学研究》第一卷,北大出版社1993年版)。评价之高,解识之深,至今难出其右。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的徽号已名成义立。六十年后(2002年),修水县人民政府在修水县城为这个文化世家修建了“陈门五杰纪念广场”。与山外蓬蓬勃勃的“陈寅恪热”相比,故乡的纪念虽然慢了半拍,但毕竟还是来了。如果说《辞海》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列目,创造了一个特例的话,那么,“五杰广场”是故乡人民为陈氏家族创造的第二个特例。全国以一个家族成员命名的文化广场,迄今尚无第二家。在修水,只有黄庭坚家族和陈宝箴家族,能够承受得起如此重典。广场的主体是五根外形为“爵”的汉白玉柱纪念碑,高度从陈宝箴以下依次递减。
qS2万圣书城

 qS2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陈宝箴集》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陈宝箴集》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