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 全4巨册 2008
价 格:¥ 22.80
30天售出:104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PDF电子书全4巨册,由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先秦两汉文学分典》是《中华大典·文学分典》的六个分典之一。 《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书目: 先秦两汉文学分典 第1册
中華民族是漢民族和蒙、回、藏、維吾爾、壯、滿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的fn體,中國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爲主幹部份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 以漢語爲主要表現媒介的中國文學,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它經歷了長達三千多年的没有中斷過的發展歷程,以其輝煌的成就和鮮明的民族特徵而成爲全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絶無僅有的。同時, 它對於周邊國家文學的巨大影響,也使得中國文學曾在東亞文學中起過種子與核心的作用。 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并且以農業自然經濟爲主要的經濟形態,這就决定了中國文學具有穩定、凝固等特徵。中國文學雖然也處於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但這種過程較爲緩慢,有些重要的文學觀念和文學樣式延續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前者如儒家重視文學的政治教化功能的思想,幾乎在整個封建時代都占據着統治地位;後者如文言散文和五七言詩這兩種文學I,分别走過了兩千多年和一千五百多年的歷程。 中國疆域遼闊,方言複雜,不同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憤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學風貌。就差异較大者言之,地域上的東西之别遠不及南北之异來得顯著。人們常常將《詩經》和《楚辭》分别作爲南北文學的代表,這雖然是一種極爲粗略的劃分,但已經顯示了人們對中國文學的地域性演變特徵的認識。文學上的南北之分,也一直延續到清代。不過, 從S以來基本上作爲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帝國,也就相應地使人們産生了大一統的政治觀念,由此而使得中國文學呈現出强烈的統一性。南北文學|方面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有交融。尤其是當國家政權處於統|而不是分裂的狀况下,文學的地域性特徵常常祇呈現在整個文學長河中的某些支流之中。 作爲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之一,中國文學具有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徵。首先,它具有特别鮮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話中,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如f、羅馬諸神那樣的天上神靈,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豐功®I的人間英雄,如女媧、羿、大禹等神話人物,.其原型就是古代杰出的氏族首領,他們的神格其實就是崇髙、偉大人格的升華。他們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種種灾難,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中國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實是先民對自身力量的崇拜,神話傳説則是先民對自身集體力量充份自信的藝術體現。因此,中國的古代神話多少具有史話的傾向。這種具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的特徵,也貫穿於整個的中國文學。在古代中國,無論是抒情文學還是叙事文學,作家們總是把目光朝向人間而不是天國,他們關注的是現實世界中的悲歡離合,而不是屬於彼岸的天堂來世。宗教觀念在中國文學中的比重較輕,即使在佛、道二教興盛之時,它們對文學的影響也主要體現爲作家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學主題在整體上偏離現實的轉移。 其次,中國文學具有强烈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學説爲主體的傳統思想對中國文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大多數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標,「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互補的價值取向則是他們的共同心態。在這種背景下,以文學爲道德教化的功用觀成爲古代最重要的文學思想,「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學的基本精神。這種傳統對中國文Wi生了正、負兩方面的重大影響:既爲中國文學注入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使文學重視道德規範和對國家、人民群體利益的自覺維護,另一方面,它也使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主體意識,淡化了其個性自由。 第三,中國文學最重要的功能是抒情,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是寫意。儘管抒情述志和叙事寫實這兩大功能在中國文學中都發展得非常充份,但中國文學最引人注目的仍是抒情••以抒情爲主要功能的各體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發展得最爲純熟的I,各種叙事體的文學也同樣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如史傳文學《史記》、元雜劇《西厢記》和小説《紅樓夢》等。所以中國文學既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圖卷,更是他們的心靈記録,是人們瞭解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 第四,中國文學追求中和簡約之美。儒家倡導的中庸精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深刻的。這被概括爲「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即在文學作品中有節制地宣泄感情。中國文學在批判現實時多採怨而不怒、婉而多諷的方式,在抒發内心情感時則追求委婉曲折、含蓄深沉。同時,道家思想的影中國文學强調簡約的表現手法,崇尚樸素自然的風貌和完整渾成的精神境界。所以中國文學在總體上具有情思宛轉、意味隽永的藝術特徵。這是中華民族平和、寬容、樸實的文化性格特徵在文學中的積澱。 第五,中國文學的主要載體是漢語言文字。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單文獨義、一字一音等特徵,所以中國文學在形式上也具有獨特之美••字詞的簡單排列能組成涵義深永的意象,對稱手法的大量運用(以駢文和律詩中的對仗最顯著),由四聲的變化産生抑揚頓挫、迴環往復的聽覺美感,等等。中國文學中的賦、駢文和律詩、詞、曲,都堪稱世界上形式最精美嚴整的美文形式。 第六,中國文學由於作者群體及讀者群體的差异,可分爲雅文學和俗文學兩類。前者的主要作者是封建士大夫, 後者則産生於平民之手。這兩類文學之間的關係雖然也有互相排斥的一面,但主要的則體現爲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互補關係。大致上説,源遠流長的詩和散文被視爲雅文學;而從宋元時代開始産生的白話小説和戲曲則是俗文學的主要形式,它們經過充份的發展後,終於與詩文并列而成爲中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文體。 這幾個互相依存和滲透的特徵呈現在長達數千年的創作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詩歌、散文和叙事文學各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迹,雖然這些軌迹有時是重合交叉的。 中國散文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卜辭與稍後的銅器銘文。專門記録商周時代王公的言辭、政令的《尚書》, 標志着古代散文的形成。《尚書》之後,散文分别向偏重於記述的歷史散文和偏重於論説的諸子散文兩個方向發展。秦漢以後的散文在形式上發展爲古文和駢文兩大類。這兩類文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大體説來,魏晋六朝是駢文形成并逐漸占據文壇主導地位的時期,而自S古文運動以後,古文又漸漸地確立了其統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話文興起爲止。秦漢以後的散文除了叙事、論説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在一些優秀的作家手中,散文的三種功能都得到很好的體現,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叙事文學的源頭可推至上古神話和史傅作品,但真正的文學創作則始於魏晋小説。到了唐代,傳奇小説奇峰突起,在情節結構、人物描寫等方面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此同時,民間的説話藝術也開始發展,到宋代就産生了成熟的白話話本小説。明清時代出現的優秀長篇章回小説,標志着古典小説達到了高峰。叙事文學的另一門類是戲曲,萌芽於漢代百戲,經過唐戲弄和宋金雜劇的階段,到元雜劇而臻於成熟,以後又進一步演變爲明清傳奇和近代戲曲。 中國文學批評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首先,中國文學批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少數體系完整的著作如《文心雕龍》以外,大量的文學批評表現爲詩話(文話、賦話、詞話、曲話)以及形式較爲特殊的評點、論詩詩等,而歷代作家的筆記、序跋、書信中,也往往保存着重要的文學批評資料。它們雖然帶來了零散、體系性不强的缺點,但同時也具有靈活、準確、精警等優點。其次,中國的文學批評家大多數都是作家,他們的文學批評是以自己的創作經驗爲基礎的,所以與文學現象之間的關係特别密切,很少有脱離創作實際的抽象理論。這還使得中國文學批評往往以文學作品的面目出現,自身具有美文的特徵。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文學批評有着自己的完整體系,産生了一整套獨特的理論範畴,這些範疇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具有多義性和不確定性,例如「神」、「氣」、「風骨J、 「意境」I。與西方的文學批評相比,中國文學批評的範疇定義不够明確,但含義則更加豐富、微妙,它們是根據中國文學的獨特發展過程而歸納出來的,并規範和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實際進程。中國文學批評特别重視審美感受,所以它和它的批評對象之間,保持着一種極爲和諧而且互相滲透的關係。 以上是對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極爲簡略的回顧。 這些文學作品及史實均由其歷代載體保存下來,先民們也已注意到如何方便地使用這些寶貴的文獻。早在三國時代,已經出現類書,從宋到清,都曾由政府主持編出規模日益宏大、編纂日益精審的這類著述。《中華大典》也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作爲大典的組成部份,《文學典》總體上是依照大典的體例和框架的,同時也按照本學科的特點和實f况,作了某些調整。比起過去的類書,材料更爲豐富,結構更爲合理,檢索也更爲方便。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闕漏錯誤重複之處也還不免,希望讀者隨時見教,以便將來有機會改正。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华大典·文学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