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全4册 罗惇衍 2014高清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PDF电子书全4册,清羅惇衍撰,由三秦出版社2014年出版。
《集義軒詠史詩鈔》雖然是一部貫穿全史、暢論千古的詠史詩集,但卻並非一般的串連史事、便於記誦的詠史訓蒙教材可比。羅惇衍在自序中說:「吾自訖業六經,即好觀二千数百餘年之史,上下其間,未嘗不歎三代以後人材不逮古昔,而世運之升降,政教之盛衰,人心風俗之純樸澆漓,亦皆因之,不能無悵悵於聖人之不作也。然其道終未息於天壤,列代中必有數君子為之維持,為之擔荷,而幾希賴以存..而吾人所觀法,固不必概求全人,一人而有一節之善,一人而善不善互形,皆吾所取,而不善者,吾奉為戒,誡讀書論世之道,窮通得喪,成敗生死,形迹雖不足論,而一以義是衡,則前人不相及,而有與相近者,何時蔑有。此以見天之生人秉彝之好,今古同然。使吾徒完復本性,聖人不可學而至哉。』詩人闡明了創作詠史詩集的苦心孤詣:觀古人之善惡得失,為自身之規範鑒戒。從中也不難看出,詩人寫作詠史詩實為有感而發,精心選材,知人論世,有益教化,可謂孔門『興觀群怨」文藝觀的忠實踐行者。其在詠《左思》詩中寫道:『醬瓶當年覆亦佳,陸機酒甕又安排。《三都》圖籍菁華聚,十載門庭紙筆皆。書學鍾胡(鍾繇、胡昭)原未就,才除衡固更無儕。洛陽聲價推伶父,詠史重看寫壯懷。』左思借詠史以抒懷,羅惇衍在此頗有夫子自道之意。通過吟詠歷史人物,褒貶善惡,一一彰顯,期望收到整頓人心、再塑淳樸之效。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书目: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第1册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第2册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第3册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 第4册
![]() ![]() 《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出版说明:
詠史詩集大規模創作肇自中晚唐吳筠、趙嘏、胡曾、周曇、孫玄晏等人,後經五代李雄、朱存,兩宋曾極、王十朋、劉克莊、林同、陳普,金元李俊民、李汾、徐鈞、宋無等人進一步發揚光大,到了明清而趨於極盛狀態。清及近代詠史創作繁富,而詠史詩集不僅體類齊全,量多質優,而且在體式、題材上有進一步的拓展,選材方面趨向專精,分類更加嚴密科學,詩集規模空前巨大。就詠史體裁看,通俗習見的近體詠史,元末異軍突起的樂府詠史,明末興起的宮詞詠史及較為罕見的三言、四言、六言、雜言及五七言古體、集句體等多種詩體都濟濟一堂;從題材內容上看,吟詠對象從傳統的帝王將相到儒生隱士、兵家名將、文藝名家乃至名媛列女、妃嬪美人、無名氏等,幾乎囊括殆盡;從創作陣容上看,也空前强大,上至皇帝高官,下至滿澳文人、名媛烈女,都競相創作。也正是全民參與評史詠史,不斷標新立異,查漏補缺,才共同促進了清代詠史詩創作的集大成特色。這也正符合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中對清代學術及文學等所總結出的共性特色:「清代學風又恰恰與明代相反,不是偏勝而是集大成。清代學術有一特殊的現象,即是沒有它自己一代的特點,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它沒有漢人的經學而能有漢學之長,它也沒有宋人的理學而能拇宋學之精。他如天算、地理、歷史、金石、目錄諸學都能在昔人成功的領域以內,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學來講,周秦以子稱,楚人以騷稱,漢人以賦稱,魏晉六朝以駢文稱,唐人以詩稱,宋人以詞稱,元人以曲稱,明人以小說、戲曲或制藝稱,至於清代的文學則於上述各種中間,或於上述各種以外,沒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足以稱為清代的文學,卻也沒有一種不成為清代的文學。蓋由清代文學而言,也是包羅萬象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的。趙望秦、張煥玲著《古代詠史詩通診》一書按時代發展順序和詠史詩創作的實際情況,把先秦兩漢定為詠史詩創作的孕育發朝期,魏晉南北朝為成長發展期,唐五代為成熟繁榮期,宋遼金為深化新爱期,元明為持續發展期,清及近代為集大成期①。據不完全統計,清代詠史詩集有七三。餘種,現存四三。餘種。
從創作的隊伍來看,上至皇帝大臣,下及布衣婦孺都樂於此道,大規模地創制包括詠史集在内的詠史作品。清代皇帝的詠史創作,可謂集大成而獨具特色,数量眾多,內容豊富,入關後的每位皇帝幾乎都有詠史之作。乾隆、嘉慶皇帝的詠史組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極富特色。乾隆皇帝以帝王之尊,大量創作泳史詩,有《詠史全韻詩》、《御制詠左傳詩》等。其《詠史全韻詩》按照『平水韻』四聲五部、一百六韻的順序,每韻一首,共有-百六首,自創一格,頗有新意。其子嘉慶皇帝在繼承父親詠史創作的基礎上擴而大之,就其数量之多,規模之大而言,在古代帝王行列中,可謂空前絕後。其《御制全史詩》第一冊為讀《史記三皇五帝紀》歌詠八首,讀《尚書》詩五十八首;第二冊為詠《左傳》詩一百首,第三、四冊為讀《通鑒紀事本末》詠周朝至明朝之事詩一百首,還有《讀朱子宋名臣言行錄》-百首,《題明臣奏議》八十首,《題前漢名臣奏議》四十首,《題後漢名臣奏議》二十六首、《題三國兩晉名臣奏議》三十首、《題唐名臣奏議》、《題北宋名臣奏議》、《題南宋名臣奏議》共古今體詩一百二十首、《恭讀評鑒闡要》古今體詩七十四首。嘉慶皇帝通覽全史,創作氣勢宏大,體現出清代中後期詠史詩創作的開闊視野及大型詠史詩集創作的成熟繁榮狀態。
清前女作家雖然也有詠史詩創作,如唐代劉瑤《闔閭城懷古》,宋代朱淑真《項羽二首》、李清照《夏日絕句》,明代黃幼藻《題明妃出塞圖》等,但都只是孤立個別的才女型創作。清代女作家詠史詩創作則走向了普遍化、群體化,達到了全面成熟繁榮,作者眾多,體裁多樣,見解精到。清代有詠史詩創作的女作家,以收錄清代女詩人最多的黃秩模《國朝閨秀詩柳絮集》為主考察,共計一百二十六人,參勘胡明《江南女性別集》初、二、三編共計五十人,徐世昌《晚晴籟詩匯》共計六十三人,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共計九人,《清代詩文集彙編》共計十二人,去其重複,共計約二百一十一人。少數民族女作家的詠史詩創作,前代僅見遼蕭瑟瑟有詠史詩作品。清代就有尚書鐵梅庵室寧古塔氏《書天寶遺事》,長白納蘭氏《詠四皓》、《孟嘗君》,瓜爾佳氏《讀〈漢書〉偶題》①,喜塔臘氏多敏《露筋祠》等,足見清代女性作家詠史詩創作隊伍之大,民族分佈之廣。清代女作家還創作了眾多的詠史組詩,這在前代是十分罕見的。宋代朱淑真曾創作《項羽二首》、《劉向二首》②等詠史組詩,但是相比歸懋儀《戲集古來美人韻事偶得三十二題》,汪端《讀史雜詠》十二首、《讀晉書雜詠並序》四十首、《張吳紀事詩》二十五首,戴珊《詠史》十六首,季蘭韻《題美人畫冊十首》、《讀前漢書雜詠》十六首、《晉書雜詠》五十二首,趙蔡《讀史雜詠》三十首、《南宋宮闇雜詠一百首》;詠史專集李淑儀《疏影樓名姝百詠》、蔡觀成《百玉映吟》、曾氏《古孝女烈女傳詩》、劉靜春《古列女傳詩》、王睿(一作王珞)《停針論古傳述》、周紫《天啟宮詞》、王氏《宫詞》、 朱鈺《十六國春秋詠》、孟坤元《讀史集》、張淑《吳氏詠史詩》等,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即使與男作家的詠史組詩創作相較也毫不遜色。
從詠史創作體式上看,在楊維槓、李東陽的影響下,清人以樂府體創作詠史詩而結集者甚多,吟詠遍及斷代史、通史,風格完備,超邁前人。如陶汝鼐《廣西涯樂府》、申涵盼《擬西涯擬古樂府》、夏熙臣《擬李東陽樂府》、尤侗《擬明史樂府》、包炳德《讀史詩》、陸以誠《廣李西涯擬古樂府》等,而在模仿中有一定的爱化、繼承中有一定的創新者有萬斯同《新樂府丫 胡介祉《明季新樂府》,舒位《春秋詠史樂府》,洪亮吉《魏晉南北史樂府》、《唐宋小樂府》,張鵬淋《經史法戒詩》等。也有仿楊維槓的詠史小樂府而作者,如王士祺就其讀《三國志》而撰《詠史小樂府三十首》,徐夔曾為之作箋注,編為一卷單行。據不完全統計,清代的詠史樂府集約有四十種。
專門吟詠某一種題材類型的詠史創作的詩人之多,篇幅之大,也是清人詠史的一個特色。如張樹模《歷代帝王歌》六卷,專詠帝王。專詠女性的有顧鬥光《列女樂府》八卷;邵贓《歷代名媛雜詠》三卷,自皇娥至明末秦良玉,各賦七絕一首,冠以小序;潘鎮《歷代名人》百六十六首,《後妃列女》九十三首;李步青《春秋後妃本事詩》一卷;王景先《百美新詠》一卷、《宮闇百詠》一卷;趙廷玉《新美人百詠》二卷;姚元粲《百美詩》;悟證子《百美新詠》一卷;滕冰魂《百美人詩》;顏希原《百美新詠》不分卷、《歷代百美新詠》一卷、《圖傳》一卷等。專詠兵家名將的有黃尚毅《兵家百賢詠》,程履坦《名將百詠》二卷,怡雲山人《名將選詠》一卷等。專詠隱逸的有程朝儀《逸士吟》一卷,又有《尚友吟》一卷,莊宇逵《詠無名人詩》兩卷等。
對詠史創作理論進行探討至清代也已趨成熟,在詩話著作及詩歌選本中都涉及有關詠史詩的鑒賞、構思及對其創意之品評。劉熙載《藝概》、冒春榮《#園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袁枚《隨園詩話》、林昌彝《海天琴思續録》、喬億《劍溪說詩》、吳喬《圍爐詩話》、吳仰賢《小瓠庵詩話》、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王夫之《明詩評選》、沈德潛《古詩源》、張玉穀《古詩賞析》、陳祚堂《采菽堂古詩選》等,對歷代詠史之作或有藝術性的點評,或有理論性的探索,或有史事上的考辨說明,或有作意上的闡幽發微,不僅顯出詩評家和詩選家對詠史詩的關注,而且對當時的創作實踐亦不無指導意義。
如張懷之對舒位春秋詠史樂府的評價,作《題春秋詠史樂府後》贊曰:「夜深月黑陰風狂,亂星撒沙天無光。得君樂府過百章,高吟老屋聲琅琅。拔山鞭石捶確碳,風回大海瀾紫蒼。巨刃霍霍摩天揚,傲呦鬼母啼陰房。高與供奉相翱翔,餘子瑣#不得望。詠史樂府始漢唐,迨後傳者惟李楊。諸史得失盛昭彰,《春秋》時事略不詳。先生健筆補闕亡,羅列貫鼻微而臧。想見萬卷撑胸腸,臨紙怪發落墨強。獅象力大誰能量,空堂但聞木犀香。掩卷三歎神簿徨,燭花蟲堕春茫茫。」張懷之高度評價了舒位詠史樂府的音律之協、立論之妙、氣勢之大、地位之高,認為其填補了詠史樂府論《春秋》史事之空白,且見解獨到,力透紙背,令人深思。對於張氏的評價,舒位在《真州張懐之秀才以柏梁體長歌題余春秋詠史樂府作此答之》一詩中,除了表達謙虛之意,還就寫作的緣由作了進一步說明,其詩寫道:『讀書不讀律,此語激使然。詠詩不詠史,其道無足觀。……以詩論《春秋》,二者相牽連。獨冠王正月,必繫公元年。一字寓袞鉞,三才通地天。傳疑楚倚相,變體漢史遷。而我識其小,毋乃為不賢。呼稀恐未協,狩麟難具宣。聊充元凱癖,不發康成箋...J① 說明了以詩論史的必要性及詩學、史學之間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詠史以整今,構成詠史詩創作的實用性目的。因此清人尤注重吟詠明代歷史,借鑒明代史事以為今用,創作了大規模的明季詠史詩。如張駕慶《明季詠史百一詩》,凡七言近體百一首;王延年《讀明史詩》一卷;嚴遂成《明史雜詠》四卷,凡詩一百八十餘首,以事論人,多非明史所記;柴文傑《明史雜詠》二卷;嚴可均《明史雜詠1注》四卷;孫福慶《明史百詠》不分卷;毛遇順《明宮雑詠》四卷;饒智元《明宫雜詠》二十卷;邱鴻舉《明代雜事詩》一卷;丁傳靖《明事雜詠》一卷;王廷楷《詠東林諸子詩》一卷。而郭程先《明儒詠》二卷,自序曰:「詠明儒,意不在明儒也。以當世學術不二 竊欲從而一之,故即明儒以示之端也。夫有明三百年中,時有升降,派有分殊,今欲奔其不齊,良亦匪易。要之,時雖易,道則同;人雖易,心則同•,入手雖易,歸宿則同。分觀之,則相抵相梧,而異者異矣;會通之,則相資相救,而異者同矣。」何耿繩序謂:『此編之作,其大旨主於正學術,別真偽,繼往開來,厥功甚偉。」李廉泉序則稱:「其大旨總歸於融同異之見,以歸於一。」全編以詩論學,借用詠史來辨論學術,較史論則異趣多彩,頗具創意。詠明史的樂府、宮詞也頗多,如萬斯同《萬季野明樂府》不分卷;尤侗《擬明樂府》一卷;龍文彬《明紀事樂府》四卷;李於陽《擬尤西堂明史樂府》一卷,張晉《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一卷;胡介祉《明季新樂府》二卷;凌啟鴻《明十三陵小樂府》;秦蘭徵《天啟宮詞》一卷;周絮《天啟宮詞》一卷,共百首;蔣之翹《天啟宮詞》為七言絶句百三十六首;劉城《啟禎宮詞》一卷;屈大均《崇禎宮詞》;王春昌《崇禎宮詞》二卷;程嗣章《明宫詞》一卷;查嗣喋《燕京雜詠》,即明宮詞,凡詩一百四十七首,詩紀明末史事甚詳。關注前明歷史,從各個角度加以借鑒,成為清代詩人詠史的一大特色。
從詠史創作規模看,有詠通史、斷代史還有當代史,數百首的成卷大型詠史詩集大量湧現,呈現出繁榮局面。如吟詠歷代史的有王宗耀《原學堂詩鈔》二十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七為《涉獵集》,從《史記》諸史書拾取典故,成詠史詩近八百首;馮繼聰《易泉詩鈔》內《詠史詩》二卷,自秦漢迄元明,共百九十八首;《詠唐詩絕句》二卷,自唐太宗至僧齊己,共二百六十三家,五百七十三首,張序稱其:「以詩名可,以史名可,即以詠史名亦無不可一;汪元慎《詠史集》八卷,自唐虞迄於南宋,凡七百餘首;汪鑒《知不可齋詠史詩》,自周迄元,凡二百二十九首;汪博《青史吟談》四卷,舉二十二史前代君臣事蹟,分別吟詠;蔣玉棱《南北史宮闇雜事詩》六卷;曹振鋪《話雲軒詠史詩》二卷;謝啟昆《樹經堂詠史詩》八卷;飽桂星《詠史詩给》三卷;鮑桂星侄饒瑞駿《桐華舸明季詠史詩鈔》一卷;《褒忠詩》一卷等等,包羅全史,上下千年,尚論古人,繼往開來。吟詠斷代史的有陳春曉《讀漢書隨詠》一卷,張祥齢《前後蜀雜事詩》二卷,張友桐《晉書紀事雜詠》不分卷,趙炳藜《隋朝雜詠》一卷,張鋪《天寶新詠》,孫榕《南唐雜事詩》一卷,顧宗泰《南唐雜事詩》一卷,胡淡《南唐雅詠》一卷,湯運泰《金源紀事詩》八卷。還有吟詠清代本朝歷史的,如魏程搏《清宮詞》、周大烈《桂堂清故宮詩》、吳士鑒《清宮詞》、李釣卷《清史百吟》、馬駿《詠清史詩五絕三百首附雜體詩》等等,敷衍清朝史事,頗多奇聞異事。清代還出現不少詠史詩選本及總集,如孫福清匯輯謝啟昆、曹振#、飽桂星、羅惇衍、王廷紹等五家的詠史七律為《國朝五家詠史詩鈔丫 宋澤元輯刊楊維槓、李東陽、洪亮吉、尤侗等四人的詠史樂府集六種,為《四家詠史樂府》十五卷。又如傅弼《歷代詠史詩》、《雲間古跡物產詩》,胡自直《詠古詩紛》等,編輯歷代詠史詩為一集:或以類相聚,聊為推揚;或精心編選,用於訓蒙;或萃取名篇,彰顯一地之名賢遺跡。
在清代数以百計的詠史詩集中,以網羅全史、卷帙鹿大而著稱於世的就有李宣《東皋詩史》六十卷、愛新覺羅•顒琰《御制全史詩》六十四卷、劉萃奎《瓊台詠史詩初編》二十七卷、羅惇衍《集義軒詠史詩鈔》六十卷、董元憲《歷代詠史樂府》二十卷、史夢蘭《全史宮詞》二十卷、徐公修《讀史千詠》六卷、張其淦《邵村詠史詩》十六卷及《五代詠史詩鈔》七卷等等。然而最能代表清代詠史詩集創作特色及藝術風貌的首推羅惇衍《集義軒詠史詩鈔》。羅氏在自序中說:『史之讀,苦難於經,不先撮其大要,總其生平,將恐泛濫無歸,卒無以為身心之助。吾歷累年服官之暇,反覆玩味,取足示勸懲者,託諸吟詠,為子孫遺,而非欲侈尚論以自騁夫章句之工,而聞見之博也。夫詠史者之作,狄自漢魏,諸葛武侯之吟《三士》,曹陳思王之賦《三良》,斯權輿乎。仲宣、太沖、宣遠、延年,亦時有之。其專以史入詩,則唐末有周曇、孫元晏、胡從事諸人,宋有楊大年,元有楊鐵崖,明有李茶陵,以及我朝有尤展成、嚴海珊諸人,或五言,或七言,或樂府,體制各自不同。而專以七律為制,則乾隆、嘉慶年來新安之曹太傅儷笙、南康之謝方伯蘊山、歙之鮑少司空覺生、大興之王太史楷堂,各自成集,詳略亦各有異,由春秋後以迄元明,則所同也。吾傲此四人作,以時代隸其後先,一代之中,三致意焉。』詩人窮其一生通讀全史,搜輯史傳典故,縱論千秋人物,寄託個人情志,規鑒後世子孫,尤為難能可貴。
對此,羅氏門生李鴻章也深有體會,其《集義軒詠史詩鈔後序》云:『吾師順德羅文恪上自註歷朝詠史詩鈔,凡千六百首,闡微撮要,開卷了然,足裨後學。其樹義之正,擇言之慎,具詳原序,無待煩言。』①又羅門弟子李瀚章云:,「今觀吾師所著,自老聃以迄史可法,凡一千六百餘人,人各一詩,累朝治亂興衰之故,與夫名公鉅卿、崇勛偉業、嘉言懿行,下至一善之長,莫不節取,使學者涵泳諷味,油然自得於吾心。』②這是羅氏門生弟子們品評先師遺著的肺腑之言,也是第一讀者們對詩集的最高褒獎。由此可知,詩人的創作主旨非常鮮明,如日月昭昭,天地可鑒;詩人的史學詩學素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如珠聯璧合,熠熠生輝。
通讀全集,以意逆志,不難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創作旨趣。《集義軒詠史詩鈔》以義為綱,以史為線,以人物事迹為描寫重點,以自箋為注脚,上下數千年,統觀遍覽,各擇其優,分而吟詠,前後照應,詩注一體,金玉輝映,洋洋潰濃百萬言,可謂綜覽古今的一部詩體通史。詩人讀史興歎,因史感發,為我們開闢了一條穿越歷史時空的隧道,開卷後就仿佛看到歷代忠臣賢相、名賢碩儒、文藝巨人、世外高人、遊俠義士正一 一向我們迎面走來。真善美惡,賢愚不肖,全都粉墨登場,現身說法。正如羅氏在自序中所言:「聖人外,若歷代名賢,若大儒,若真儒,若通儒,若忠臣、直臣、純臣,若謀臣,若使臣,若功臣、社稷臣,若孝子、悌弟,若仁人,若志士,若節烈士,若國士,若辩士,若壯士,若飼人學士,若高人逸士,若黨人名士,若達人,若智士,若獨行之士,若憂讒畏譏之士,若神仙,若神童,若名將,若名藩,若廉吏、循吏,若滑稽、刺客、刑名、法術、方伎、宦官與夫雜家外國者流。J 足見詩人用力之勤,吟詠範圍之廣,以及虛懷若谷,尚善若水,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概。統覽全集,詩人對歷代政治軍事、隱士遺民、文學藝術、經術理學和忠義俠士方面的歷史人物青睞有加,這些人或在某一領域建功立案,彪榜青史;或在某一方面獨樹一幟,成就突出;或在某一時期順應歷史潮流,做出明智的歷史抉擇。對此,詩人遗惡取善,不遺餘力加以歌頌讃美。
羅氏生當百餘年太平盛世後的衰世亂世,國家内外亂象叢生,急需治國能臣,能戰武將,為國舉才自是羅氏心中的大事。王先謙《東華續録(咸豐朝)》記載:「諭,通政使羅惇衍所奏甚是。膻陳往跡,勖朕以學,實出自愛君之誠,庶慰朕求諌之心。其奏請保舉京員及廣開言路等語,外省司道以下,文武各員,降旨令各督撫等保舉,以備简用;至在京部院各衙門,例有京察,截取保送;京堂御史等官,該員等身,受皇考重恩,天良具在,斷不至有蔽賢之患。著再飭諭,在京部院大臣各舉所知,果有品學純正,才德出眾之員,無論京外家居,准其保奏,均俟召對。後再降諭旨,設後來名實不符,或竟犯有奸*劣跡,惟原保之大員是問。至於督撫提鎮、學政藩臬本有言事之責,惟近來,率多循例,敷奏於用人行政之大端,自顧身家,緘默不言,藉口於整頓不易,即恐眾怨歸已,均未能劉切直陳於政體,毫無裨益,嗣後各該督撫提鎮學政於政事有關得失者,著據實臘陳,備朕採擇。其藩臬兩司亦許各抒所見,密封交本省督撫代為呈奏,以副朕明目達聰,集思廣益至意。諭禮部侍郞曾國藩奏陳用人三策,朕詳加披覽,劉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連日左副都御史文瑞,大理寺卿倭仁,通政使羅惇衍等各陳時事,朕皆降旨裒嘉。」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集义轩咏史诗钞校证》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