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6]
文学文化 [337]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2]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9]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8]
道教 [33]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74]
书法篆刻 [40]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1]
金石考古 [222]
建筑装饰 [4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6]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33]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世本集览 全20册2007 王梓材
世本集览
价      格:¥ 35.80
30天售出:3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2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世本集览》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世本集览》PDF电子书全20册,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世本集览》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王梓材。《世本》是先秦的重要史籍之一,该书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的史事及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内容。是一部包含上古谱牒在内的、内容十分庞杂的古代历史资料汇编。清王梓材自年十六(嘉庆十二年)以至四十(道光十一年)开始辑录,引用的书籍达三百余种,上自皇古,下逮战国,凡述及世系者,无不搜采,遇未见书足资考证者靡不荟萃其中,露抄雪纂,历二十余年不懈,终成《世本集览》。
 
《世本》是先秦的重要史籍之一,该书记载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的史事及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虽然该书早已亡佚,但通过各种古书对它的征引,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它的一些主要内。如: 1. 讲贵族家谱的《帝系》有《尚书·尚书序》孔疏引《世本·帝系》;讲《王侯》的有《尚书·尧典》孔疏引《王侯世本》;讲《卿大夫世》等的有《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系本·卿大夫代》。 2. 讲得姓由来的《氏姓篇》有《左传》隐公十一年孔疏引《世本·氏姓篇》。 3. 讲古代“帝王”、诸侯都邑沿革的《居篇》有《史记·吴世家》及《魏世家》索隐引《世本·居篇》。 4. 讲古代发明创造的《作篇》有《周礼·校人》及《礼记·明堂位》郑玄注引《世本·作篇》,《礼记·明堂位》孔疏云:“《世本》,书名,有《作篇》,其篇记诸作事。” 5.  讲《谥法》的有《玉海》卷五四引《中兴书目》:“沈约《谥法》十卷。案约《序》云,《大戴礼》及《世本》旧并有《谥法》。”《汉书·艺文志》春秋类着录,《世本》为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其内容主要包括:帝王与卿大夫世系、氏姓、居邑、作篇、谥法等。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曾采摭它的资料,两汉学者如班固、刘向、王充、郑玄、赵岐诸人亦多所称引。由此可见, 《世本》是一部包含上古谱牒在内的、内容十分庞杂的古代历史资料汇编。
 
 
 
761.jpg
 
 
762.jpg
 
763.jpg
 
 
 
 
《世本集览》出版说明:
 
《世本》是先秦的重要史籍之一,該書記載了黃帝以來至春秋時的史事及列國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製作等内容。雖然該書早已亡佚,但通過各種古書對它的徵引,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窺見它的一些内容。如:一、講貴族譜系的《帝系》有《尚書•尚書序》孔疏引《世本•帝系》;講《王侯》的有《尚書•堯典》孔疏引《王侯世本》;講《卿大夫世》的有《史記•魏世家》索隠引《系本•卿大夫代》等。二、 講得姓油來的《氏姓篇》有《左傳》隱公十一年孔疏引《世本•氏姓篇》。三、講古代帝王、諸侯都邑沿革出《居篇》有《史記•吳世家》及《魏世家》索隱引《世本・•居篇》。四、- 講古代發明創造的《作篇》有《周禮•校人》及《禮記•明堂位》鄭玄注引《世本•作篇》,《禮記•明堂位》孔疏云:「《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五、講《諡法》的有《玉海》卷五四引《中興書目》:「沈約《諡法》十卷。案約《序》云,《大戴禮》及《世本》舊並有《諡法》。」《漢書,藝文志》春秋類著錄《世本》爲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就曾採摭了它的資料,兩漢學者如班固、劉向、王充、鄭玄、趙岐諸人亦多所稱引。由此可見,《世本》是一部包含上古譜牒在内的、内容十分龐雜的古代歷史資料彙編。
  
漢代以後的史志著錄與《世本》有關的書凡七種:一、《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隋書•經籍志》);二、《世本》二卷,劉向撰(《隋書•經籍志》)•,三、《世本》四卷,宋衷撰(《隋志》、《舊唐志》同;《新唐志》作「宋衷《世本》四卷」)•,四、宋均注《帝譜世本》七卷(《新唐志》。《舊唐志》作「宋均撰」);五、王氏注《世本譜》二卷(《新唐志》。《舊唐志》無「王氏注」);六、孫氏注《世本》(《史記•五帝本紀•索隠》及《正義》。唐司馬貞《索隠》避李世民諱作「系本」)•,七、《世本別錄》一卷(兩《唐志》同)。《隋志》著錄不作「十五篇」而作「二卷」,據孫星衍的推斷,可能是劉向敘錄中秘書所分;題「劉向撰」者,乃指劉向「撰集古書」,與後世「作而不述」之意有別(兒孫馮翼輯《世本》孫星衍《序》)。至於宋衷(亦作「忠」,字仲子)、宋均、王氏、孫氏的注本,都是推廣《世本》之作。可見這部書到了漢代以後就分作古《世本》及諸家注本兩個系統。
 
《世本》在唐代以前就已經有部分殘闕,我們確切知道歷史上最後一個直接從原書中引用《世本》文字的是唐代中葉寫《史記索隱》的司馬貞。然而司馬貞看到的《世本》也不是完本,他說:「按今《系本》無燕代系,宋衷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佚耳。」(《史記•燕召公世家•索隠》)宋衷是漢魏間人,可見那時《世本》就已經殘缺,燕世系已遺失了。比司馬貞早三百餘年的沈約看到的《世本》也不是完本,他在所著《諡法序》中說:「《大戴禮》及《世本》舊並有《諡法》。」(《玉海•中興書目》條引)說「舊並有r意思是說原來《世本》中有《諡法》篇,但是他看到的《世本》中已沒有《諡法》了。蘇洵在《諡法總論》中說:「二書《諡法》,至(沈)約時已亡。」(見《嘉祐集》卷六十二)可見到南朝時,書中的《諡法》部分也已遺失。宋初修《崇文總目》時,其中的「氏族類」搜集了大批譜牒、姓氏之類的書,獨不見《世本》,說明這時全本已經亡佚。因此《世本》的亡佚時間大概在唐末五代。宋初纂修的《太平御覽》和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章》等書中雖曾大量徵引過《世本》,但據孫星衍考證:「皆採獲他處,不見原書明矣。」(見孫馮翼輯《世本》孫星衍《序》)
 
  關於《世本》的輯佚工作,始於南宋,繼於明,盛於清。最早輯錄《世本》的人應推南宋高似孫,他的輯本今已不存。到了明代,澹生堂祁氏也鈔輯過《世本-一卷,未刻,底本原爲孫星衍所藏,後歸秦嘉謨,爲秦氏《世本輯補》所據藍本之一,原本今亦不可得見。清代中葉以後,樸學蔚起,輯佚之風大盛,又有十多位學者做過艱苦的搜輯工作,把散見於韋昭《國語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徐廣《史記音義》、®道元《水經注》、孔覆達《五經正義》、李善《文選注》、司馬貞《史記索隱》等及其他文獻所存《世本》的片言隻字都彙集在一起。一九五七年,商務印書館彙清人王誤輯本(《漢魏遺書鈔》本)、孫馮翼輯本(《問經堂護書》本)、陳其榮補訂孫本(《槐廬叢書》本)、秦嘉謨《世本輯補》(琳琅仙館本)、張®集補注本(《二酉堂叢書》本)、雷學淇輯本公畿輔叢書》本)、茄泮林輯本(《十種古逸書》本)、王梓材《世本集覽》(《三明叢書》本。僅有《序》、《目》、《通論》、《緣起》,無正文),彙編爲《世本八種》。在上述各書中,王梓材的《世本集覽》與其他輯本的體例迴異,其意在創作,不在恢復《世本》之爲,屬於另外一個類型。
 
  據王梓材《世本集覽原起》云:「(梓材)十四歲受學於家塾,先君子為及門諸子講論司馬遷《史記》,梓材亦與聞焉。因知帝王列國之源流,且見《史記》索隱、集解多引《系本》,時與《史記》相出入,意欲見《系本》之全。未始知《系本》之即《世本》,亦未知《世本》之已無全書也。次歲(十五歲),從先君子於董小韭明府家,得顧復初《春秋大事表》,見其表姓氏者有之,表世系者有之,以為獲所未見,心益喜,爰合而錄之。又次歲(十六歲),從先君子於古香眉閣華氏館,見同學案上鄭氏《通志》中有《氏族略》,條分缎析,多有裨於所錄,而韋注《國語》、飽注《國策》亦於是年見之。及冬季散館,因合《尚書》、《毛詩》、《春秋傳》、《國語》、《國策》、《史記》分列古人之姓氏,各詳其系,而《世本》之見於傳注者亦條載其中。先君子見而心許之,然年已十六。」「二十九歲,先君子見背,梓材讀禮之暇,因輯舊錄。比年-一十歲)館張司馬家,教司馬諸孫。見其家有羅氏《路史》及馬氏《繹史》、李氏《尚史》,時與司馬長君芝雲明經上下議論。明經固先君子所深契者,嘗勉以世譜之學,必不可置。《繹史》、《尚史》諸書專為梓材購之。又姑夫秦孝廉芙人先生示以陳氏《竹書紀年集證》,採錄甚多。及其秉鐸湯溪,復示以崔氏《考信錄》,是書考證多確,亦節而錄之。因名舊錄為《世本集覽》,分卷四十有八。以《世本》為名者,蓋世譜之學以《世本》為宗,而《世本》之全卒不可見,且《世本》多為《史記》所本,亦未見其盡當,因其名而不欲聲舊觀。古人之書固無事強輯為也,孟子日「誦其詩,異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世本集覽》之輯,亦以备世之旨也。」王梓材自年十六(嘉慶十二)以至四十(道光十一),盡力以期其成者,宏目大綱,粲焉具備。其「緣起」作於道光辛卯(十一年),同時編定目錄,分為八冊(後改定為六冊)。今存為五十四冊四十八卷,自題書籤。其原起、提綱、條例、目錄、通論有*清本。王氏在輯錄《世本集覽》時,引用的書磐:《周易》、《歸藏》、《尚書》、《尚書大傳》、《詩經》、《韓詩外傳》、《周禮》、《儀禮》、韋昭《國語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 徐廣《史記音義》、W道元《水經注》、孔穎達《五經正義》、李善《文選注》、.司馬貞《史記索隱》等三百餘種。上自皇古,下逮戰國,凡述及世系者,靡不薈萃其中,露鈔雪纂,歷二十餘年不懈。
  
梓材認爲古之《世本》有姓氏篇,上言姓,下言氏,非不分明。但其言系者,不能周至,姓氏之原,仍屬未備。所以他在编撰《世本集覽》時,據所集資料,詳載世系,姓有所宗,氏有所別;若無姓可系而僅有其氏者,則各從其國之世次附載之;其無氏可別而僅有其名者,亦附載焉;至於無國可附,則第以代屬之,以備後人之流覽也。夏商以前,有以名稱者則名之,以號以氏稱者則號之氏之。兩周以後,有諡則以諡稱,有爵則以爵稱,或有名無字,或有字無名,則以名以字為稱;又有無名舆字而以人稱者,則人之;亦有以國邑見者,則即以國以邑稱之。戰國時往往有以子稱者,則亦子之,皆以見於古籍者為據,非有所杜撰。若上古諸氏,往往有其世而無其名,則首載某氏,而以二世三世次之。夏商以後,間有世數而無名可紀者,則以某某間之,庶乎燦若列眉,瞭如指掌焉已。氏族多與國邑相屬,若不標其國邑,而受氏之原殊未明晰,故凡有國邑宜標者,皆於格外標其姓氏之後,即詳考國邑以標之。且有一國而遷都屢易,有一氏而受邑有加,皆無遺漏。而疆域之廣狹、山川之主名,亦不能不備載云。世次亦與年表相關,然年表橫列,而國君即位以及薨卒或多至敷十年,瓦中特以年數紀之,略載其事蹟,而觀者或病其不備,今則專以其世系之。臣僚之見於是君時者,即以是君之世次之,父子相傳,無不縱列,而年之先後亦因此可考矣。且臣從其君,侯從其王,非獨一國之大勢可見,即天下之大勢孰不可見哉!
  
該書有正錄有附錄,其人之見於經傳而無可疑者則列之正錄,其人之見於傳紀而有可疑者則列之附錄,雖以世系之,而正附不妨互見也。有備覽有備考,其人之見於子史而無可疑者則列之備覽,其人之見於子史而可疑者^;之備考。有存參有存费,其人之見於稗野而疑信相兼者則列之存參,其人之見於稗野而疑信不掩者則列之存疑,亦從其世系之而備焉存焉,義各有當也。至有斷不可信之人,當不以大書書之,而以旁注見之已耳。
  
梓材卒於咸豐元年正月十四日,卒後《世本集覽》稿本等書由先生之孫名恩培者交屠康侯保存,在恩培交康侯之《此本集覽》中,有兩冊已有鼠嚙矣。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鄞縣張壽鋪刻印《四明叢書》時見到了屠康侯收儲的《世本集覽》全稿,本想也將該書收入叢書内,但因該書浩繁,排整頗不易易。四顧鶴,尚無善策。張壽鐫在其爲《世本集覽》寫的小序中說:「獨《世本集覽》一書,望洋興歎。初與康S#,擬用攝影法將稿影出,再圖整理。康侯題之。塞國難發於滬上,幾遭火厄,事不果行。忽忽四年,輒引為憾。」最後,只好從《世本集覽》中抽出原起、提綱、條例、目錄、通論收入《四明叢書》中先行刊出,以饗讀者。
  

現《世本集覽》全稿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内,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爲繁榮學術,給研究古史的讀者提供一份新的參考資料,決定將該書全部影印出版。這次影印時我們將原稿進行了重新分冊,由原來的線裝五十四冊改爲精裝二十冊;同時编制了新的目録和頁碼,以便讀者藥。原書中間有作者批註浮簽,爲不破壞版面,這次影印時一律置於每卷之末,並注明原浮簽所在卷數、頁敷的位置。張壽鋪爲《世裘覽》寫的小序,原位於書前,這次影印時作爲跋語,置於書末。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E30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世本集览》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世本集览》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