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6]
文学文化 [337]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2]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9]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8]
道教 [33]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74]
书法篆刻 [40]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1]
金石考古 [222]
建筑装饰 [4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6]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33]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全9册 2017高清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价      格:¥ 27.80
30天售出:2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15G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PDF电子书全9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分9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卷、现代卷,每卷20—30万字。在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的宏观研究中,以许有为、姚全兴、单世联、聂振斌、袁济喜等学者的著作为代表。在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断代史研究中,成果主要有祁海文、钟仕伦等学者的著作;对于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史的断代研究主要以曾繁仁、杜卫、于文杰为代表;对于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主要以杨平、谭好哲等为代表。就对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空白是:靠前,缺少一部必要的系统、完整、贯穿古今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著作。第二,对中国美育思想史的研究在史料上大多采用单一的美学标准,而与教育学、心理学纬度有关的史料极少能进入中国美育思想史的视野之中。本课题研究的意义:靠前,有利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美育思想成果。第二,有利于美育理论的学科建设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书目: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先秦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秦汉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隋唐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宋辽金元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明代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清代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近代卷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现代卷


794.jpg


795.jpg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出版说明:

本书是我国第・部多卷本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全书由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9卷构成,近400万字,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时间跨度大,基本呈现出中华五千年美育思想发展的全貌.也揭示了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从内容上说,本书力图做到写得像美育思想史,有美育思想史的特色,以区别于通常的中国美学史。顾名思义,所谓"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即是从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古代以来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等论著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想观念,勾勒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突显出其基本特征.揭示出它在整个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价值与意义当然,近代意义上的美育思想是由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著名的《美育书简》中通过对“美育即情感教育”“审美是沟通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的桥梁“等诸多问题的论述正式提出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也尽量借鉴、参照席勒等近、现代西方学者关于美育问题的观点、视角、方法 本仿从时间上囊括古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中西与古今的对话〉不过,本书的写作,有意识地试图突破以往的“以西释中"的研究思路,努力写出“中国的"美育思想之特色,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与对象的肯定性的情感经验关系,而美育思想则是从理论与艺术层面呈现"以美育人"的经验与理论思考,美学、美育作为人学,都与人的特定的社会存住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目前仅存的未间断地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这主要是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力量,中华文化、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靠。中华美学以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与知行统-的特点而彪炳于世,中华美育则以其"中和之美”之原则、礼乐教化的观念、中和与中庸的文化精神,以及重风骨、讲境界的特点等,给后代美学、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滋养与启发一本片的主旨就是力倡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特点。
  
本书试图突出“中和之美”这一整个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特点,并以之为中心线索探讨中国美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了与此相关的礼乐教化、风骨与境界等观念,阐述广主耍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勾勒出其五千年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力图揭示促进中华五千年美育发展的诸多关键性因索,如儒道互补、阴阳相生、中外对话融通以及审美与艺术统-等的内涵与意蕴。



  (一)中和之美
  中华美学与美育之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礼记-中庸》篇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 “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说明其含蓄性;“和”为"发而皆中节二 说明其适・当性。"中和”的基本意义,即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二 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 “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 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合一” “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周易》泰卦《彖传》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卦卦象乾下坤上,乾象天,坤象地,乾本在上而坤当在下 泰卦象征着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中乾升而坤降.乾坤各归本位,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感,从而生长发育万物 因此.所谓"中和之美二乂是-种万物化育的生命之美。这也就是《周易-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意思。
   
《国语-郑语》提出了著名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重要观点,揭示了天地生物生长发育中多样物种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由此才能“丰长而物归之"的规律 如果是单一物种的累积,“以同裨同二 其结果则只能是“尽乃弃矣”,导致生命力的枯竭,这种“讲以多物,务和同“的生命论哲学与美学,集中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哲学信念。中华民族诞育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自古以农业作为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调雨顺,自然万物的繁茂成为生存繁衍的最基本的追求。因此,探讨天地自然节律与社会人生变化的合一性、统-性的规律成为最基本的哲学致思取向,而与之相关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中和之美"成为最根本的美学原则.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商业社会,航海业发达,经商与航海成为古希腊人的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凡何秆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形态,追求形式和谐、比例4寸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 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美学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 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皆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广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圆球形最美),比例科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周易-文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文化追求人的生命活动达到与天地、日月、四时、阴阳等的统一,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审美的游戏(美育)具有沟通“力量的可怕王国”与“法则的神圣王国"的重要功能,他说:"在力量的可怕王国中以及在法则的神圣王国中,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外观的愉快的工国 在这里它卸下了人身上一切关系的枷1锁,并且使他摆脱了一切不论是身体的强制坯是道德的强制:①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所重视的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门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中,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0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指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一种无极无始无终,阴阳相依相生、互为其根的思维模式 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主客二分晟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 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 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中和之美”的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之体现。“中庸之道二 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礼记・中庸》篇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科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乂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思维模式,反映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思维方式的《周易》最讲究"处中",《周易》每卦六爻,其中第二爻为下卦之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之中位,两者都象征事物持守中道,不偏不倚,是美善之意象。 “庸”有“庸常”之意,”中庸" 一同内涵偏向于“中二 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象征着天地万物与人各处其适当、合理的位置之上,这是最为理想的存在状态。《尚书-洪范》说道:“无偏无陂,遵上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孔子在《论语-雍也》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乎,民鲜久矣。”《论语。先进》篇载:“子页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洪范》提出"无偏无陂” “无偏无党"之原则,孔子则以“过犹不及"阐释"中庸二这种"中庸之道",显然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特别注重节令与农时密切相关,一切农小活动都不能错过节令与农时,耍恰到好处,否则、过犹不及,将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生产“巾和之美"与古希腊主要讲求具体物质的比例对称和谐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和谐之美”不同,着重揭小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是一种人生的美学,是古典形态人文主义的美学。在“中和之美"的观念中,包含着大量的善的因素,美与善在中国古代是很难区别的.,所以.中国古代文献并不经常使用"美”字或宜接探讨"美”,但却处处弥漫着"美"的观念与意识 例如,《周易》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人们也常常将之视为“叫美”。有学者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是区分型的.中国占代美学是关联型的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占代美学是科学的,而中国古代美学是人文的。这样看,更能把握两者的特性「.中和之美"的这种美善不分的人文性体现于中国占代文化,特别是礼乐教化的各个方面 例如,孔『的"《诗》三百,一;:以蔽之.闩:思无邪二《礼记-经解》篇将“诗教”定义为"温柔敦厚”,将"乐教"定义为“广博易良"等,都蕴涵着"中和之美"的意味。
  

总之.“中和之美"是中国占代美育思想之统领性概念,渗透于五干年来以礼乐教化为基本观念的美育传统之中,也渗透「中国占代人生与艺术生活的一切方面" KVX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美育思想通史》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