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集韵校本》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集韵校本》PDF电子书全3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宋代大型官修韵书《集韵》,《集韵校本》收字53525个,义项、解释、书证都极为丰富,宋以前大量字音、字义赖此得以保存。因此,《集韵》具有很强的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价值。
《集韵校本》凝结了赵振铎先生五十年心血。他以顾千里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曹氏刻本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潭州刻本等5个珍稀版本,收录前人对《集韵》的订补著作如方成珪《集韵考正》等20余种,精心梳理甄别,撰写校记近百万字,第一次对《集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集韵校本》书目:
集韵校本 上册 集韵
集韵校本 中册 集韵
集韵校本 下册 校记
![]() ![]() 《集韵校本》出版说明:
《集韻》是宋代繼《廣韻》之後的又一部大型官修韻書。根據卷首《韻例》,它在收字、注音、釋義各個方面都盡量要求完備,這和陸法言《切韻》以來的韻書「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据選精切,除削疏緩」的旨趣有所不同。正因爲如此,有人認爲它是一個「大雜煉」,用途不大。其實這部書收字三萬以上,大大超過了《廣韻》;收録字的讀音也比《廣韻》多,有的字的讀音多達十個以上;字義的解釋也比較豐富,收録的義項不少。這部書除了音韻學上的價值外,在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只要運用得當,它對研究古音,探索詞義,考察字形結構都有很大的好處。除此以外,《集韻》注音將切語的類隔切改爲音和切,毎個韻内部的小韻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類聚在一起,開宋代韻書革命的先河,也是值得注意的。
根據文獻記載,《集韻》由丁度、李淑與宋祁、鄭戢、王洙、賈昌朝等同定,在編纂中丁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些公私書目只著録丁度的名字。書成於宋仁宗寶元二年(一 O三九)九月,慶曆三年(一。四三)八月十七日雕成。兩宋時期各地陸續有一些刻本。從元朝到明朝四百年間,這部書没有重刻過,宋代的刻本也漸漸稀少,到了明末清初,見過這部書的人已經不多,博學多聞如顧炎武,也因爲没有看到而認爲它已經亡佚。康熙年間,朱彝尊從汲古閣毛展處借得一部影宋鈔本,交給曹寅鏤版印行,以廣流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在揚州刻成,就是通常所説的曹楝亭本,簡稱「曹本」。《集韻》又有了刻本在世上傳播。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顧廣圻重修本,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姚覲元「姚刻三種」本都是用它作底本的。
《集韻》是一部官修書,官修書粗疏之處表現得非常明顯,錯譌的地方不少。姚覲元説「《集韻》觸處皆誤」,不是誇張之辭。曹寅刻書的時候,按照自己所定的統一格式重新編排抄寫,又出現一些新的錯譌。正如姚覲元所評論,這個本子「版刻精工,而校讎未善,識者之所弗取」。
早在宋朝,《集韻》編纂的同時,司馬光等人修纂《類篇》,就已經發現《集韻》的錯譌,並有所糾正。到了清代,由於有了刻本,見到《集韻》的人多了起來,人們發現這個本子的一些錯譌,對它進行校理,段玉裁、王念孫等學者都有過整理這部書的打算,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都没有成功。除了段玉裁有校本流傳外,他們對《集韻》的見解,散見於他們的著作中。
清代校理《集韻》的學者不少,如余蕭客、汪道謙、吴蹇、許克勤、韓泰華、陳館、鈕樹玉、汪遠孫、嚴杰、陳慶鋪、許翰、董文焕、湯裕、周壽昌、馬釗、丁士涵、衛天鵬、顧廣圻、吕賢基、凌曙、黄彭年等,他們大多數是用當時能够看到的汲古閣影宋本來校《集韻》的,也有用傳世典籍校《集韻》的,這些校本藏在國内的一些圖書館中,已經屬於善本書了。方成珪的《集韻考正》是清道光年間寫成的,後來由孫詁讓編入《永嘉叢書》。這部書對《集韻》作了全面的整理,用功最勤。書中用的宋本是汲古閣影宋鈔本,不是原書,而是傳抄本,還僅是部分引用,此外還用了汪遠孫、嚴杰、陳慶鋪的校語。雖然他没有更多地利用宋本,但是所得的結論,卻和宋本相合,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他引用的嚴杰校語有的是段玉裁的,可能嚴杰過録段校没有標明,所以出現這個誤會。不管怎麽説,這是今天能够利用的整理《集韻》的好本子。
陸心源也曾經用汲古閣影宋鈔本校《集韻》,寫了一些校語,書名《校集韻》,在他的《潛園總集》中。
以上是兩部刊印出的研究《集韻》的著作。
清朝同治年間,常熟龐鴻文、鴻書兄弟曾經從同鄉翁同穌家中借得南宋明州刻本《集韻》,用它和曹本對校,作了校記。這是開始利用了南宋刻明州本《集韻》來校曹本。光緒年間朱一新邀約黄國瑾、濮子潼、錢振常和他的兒子錢恂等人也用明州本校曹本,世間還有明州本《集韻》才爲人知曉。
姚覲元的《集韻校正會編》,利用了明州本和汲古閣影宋鈔本,並録有余蕭客、段玉裁、鈕樹玉、韓泰華、吕賢基等人的校語,應該是晚清整理《集韻》的重要著作,但是存書不到四卷,而且僅是稿本。清末錢恂對《集韻》也下過一番功夫。他除了參加用明州本《集韻》校曹本外,還作了其他一些工作。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他校《集韻》的三種本子:一種是前面提到的朱一新等五人的校本,另一種是他過録的余蕭客、韓泰華校語和自己校明州本的校記,再有就是將各種字書材料過録在《集韻》上的一個本子。其中五家校本更接近原校本,最爲寶貴。
以前要看到宋本《集韻》,那是一件難事。顧廣圻就因爲明知有一部宋本在揚州某氏家,就是無法看到而發出感嘆。今天我們的條件比前人好得多,所知的三個宋本都已經影印出版:前清内府藏南宋潭州本《集韻》已經編人《古逸叢書》三編,於上世紀末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翁同穌家所藏南宋明州本《集韻》已經編入《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一九九三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最難見到藏於日本宫内廳的南宋淳熙金州刻本《集韻》,也編入《日本宫内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出版。各大圖書館皮藏的清人批校本也可以借閲。這在前代是不可想象的。
筆者有心研究這部書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當時我還是剛上講臺的青年教師,上級號召我們向科學進軍,要大家擬訂科研項目。我心想祖父的《廣韻疏證》已經寫成,我就照他研究的路子,把《集韻》作爲研究對象,定了一個整理《集韻》的科研項目。那時教學任務比較重,除了應付日常的教學,所剩時間非常少。而那個時代,你在教學任務之外去搞科研,還會受到有些人的指責,説你在「搞私貨」,但是我還是堅持下來了。一九六四年起,先是下鄉搞「四清」,回學校後,又參加了學校的「四清運動」,接著就是那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幾年的光陰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
整理《集韻》舊事重提是在一九七五年參加《漢語大字典》編纂工作時,工作中接觸到許多有關《集韻》的資料,就留心抄録,幾年下來收集到的資料已經不少。於是利用《漢語大字典》的稿本製作了一套《集韻》的工作底本,將《集韻》分字剪貼在上面,把收集到的資料抄録在相關字頭下,又把方成珪的《考正》和陸心源的《校集韻》也録下來。一九九0年,《漢語大写典》編纂工作告一段落,我閑了下來,就和髮妻鄢先覺外出訪書,在北京、上海、杭州、寧波、南京等地的圖書館,由於朋友的幫助,能够看到不少以前没有看到的資料。第二年就開始進行整理工作。採用前人編寫長編的辦法,將資料録入工作本。這裏既有校勘的文字,也有詞語的疏通證明。將近二十年,全部工作基本完成。然後把文字校勘材料匯總到一起,編成這個校本,希望能够爲使用《集韻》的讀者提供一個可以利用的本子。校本以嘉慶十九年顧廣圻重修本爲底本,因爲這個本子在曹本的基礎上對一些錯譌有所改正,上世紀末中國書店又曾經影印過,流傳較廣,容易得到。將文字的衍譌缺倒注在有關字的當頁書眉上,并按韻標號,校記附在全書之末。
一、本書以清嘉慶十九年顧廣圻重修本《集韻》爲底本,據上海圖書館藏南宋明州刻本、日本宫内省圖書寮藏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州刻本、北京圖書館藏南宋潭州刻本、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上海圖書館藏錢氏述古堂影宋鈔本讎校,以訂正顧氏重修本之誤。
二、校記依據顧氏重修本而作,每頁有校語者皆分别標明數字,讀者可就原書頁次依數字查檢校記。凡顧氏重修本文字确知爲錯字或校本文字足資借鑒者,即於字旁標出數字,别記正字或可參看之字於書上。衍文則用「」號標出,於書上注明所衍之字,並加「」號以别之。其有脱奪宜補者,即於脱奪處以\號識之,並記當補之字於書上,下加\號。文字顛倒有當乙者,則於書上注出所改正之字,並加S號。
三、不屬於文字衍、譌、缺、倒,而係文字異同,或其他需説明者,則僅出校記,不在書上注出相關内容。
四、書中引用版本除始見處外悉用省稱。清嘉慶十九年顧廣圻重修本簡稱顧氏重修本。上海圖書館藏南宋明州刻本簡稱明州本。日本宫内省圖書寮藏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州刻本,缺第一卷,簡稱金州本。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簡稱毛鈔。錢氏述古堂影宋鈔本稱錢鈔。
五、書中間或引用曹楝亭五種本《集韻》,簡稱曹本。
六、清人校理《集韻》,已成書者,方成珪《集韻考正》,在《永嘉叢書》中,簡稱方校;陸心源《校集韻》,在《潛園總集》中,簡稱陸校。
七、公私圖書館藏清人批校《集韻》爲數不少,曾寓目者亦多家,引用時除始見處外悉用簡稱。首都圖書館藏姚覲元《集韻校正會編》,僅存不到四卷,簡稱姚校。陳鰭、李貽德合校本,依次簡稱陳校、李校。顧廣圻校本簡稱顧校。上海圖書館藏吴骞、丁士涵、許克勤校本,依次簡稱吴校、丁校、許校。莫友芝校本録有鈕樹玉、黄彭年、吕賢基諸家校語,除黄彭年全録姓名外,其餘則簡稱莫校、鈕校、吕校。南京圖書館藏清人王秉恩過録朱一新、黄國瑾、濮子潼、錢振常、錢恂校本,除錢振常外,其餘四人簡稱朱校、黄校、濮校、錢校,該書中尚有衛天鵬校語,簡稱作衛校。復旦大學藏余蕭客、汪道謙、韓泰華,龐鴻文、龐鴻書校《集韻》,簡稱作余校、汪校、韓校,龐氏兄弟分卷校書,則於每卷首見時注明。 . .. • ' • •
八、段玉裁校《集韻》,傳抄本極多,簡稱段校。
九、馬釗《集韻校勘記》,復旦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均有鈔本,復旦大學藏清末鈔本《集韻》,上有馬釗校語若干,超出前《校勘記》不少,今一併收録,統稱馬校。
十、浙江大學圖書館有孫諳讓玉海樓藏《集韻》校本一種,朱墨批語極多,曩歲曾以爲孫氏校本。後聞雪克教授言,此爲方成珪家舊物。雪克教授是研究孫諳讓專家,所言當可信。今所引用,統稱某氏校。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集韵校本》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集韵校本》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