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6]
文学文化 [337]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2]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9]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8]
道教 [33]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74]
书法篆刻 [40]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1]
金石考古 [222]
建筑装饰 [43]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6]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33]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全3册 2017高清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2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21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PDF电子书全3册,由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著作,唐人编撰《晋书》就多取材于《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套装上中下册)》,宋代以降刻本繁多,自宋末刘辰翁首先批点《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套装上中下册)》以来,直至明清时期,不断有研究者对之加以批、校、注、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世说学”。《世说新语》广泛传播到海外,在日本、韩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以来,留下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研究“世说学”,研究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世说新语》是研究汉魏晋宋文学、文化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历代对于《世说新语》的评、校、注、论,则折射出传统士人思想文化演进的轨迹。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是对《世说新语》的一次全面性的文献整理研究,包括汇校、汇注、汇评,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更为可靠的《世说新语》版本,丰富的汇注、汇评文献,而且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世说学”文献资料,将极大地推动《世说新语》的研究,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书目: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上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中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下


800.jpg
 
 
 
801.jpg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出版说明:

評點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樣式.其主要特徵是在正文邊或天頭上有評语或點圈。其評之源可上溯到秦漢的經史之學。如《易》之有繫辭、説卦,《詩》之有《毛傳》、《鄭箋》,乃至司馬遷的“太史公日”,《楚辭章句》每篇前的小序等等•均可視爲其濫觴。後加上看書時隨手“點煩”、“點抹”、“鈎識”、“朱墨别異"等,就形成了一套有圈點、有批語、有總論的評點模式,並逐步完善化。宋中葉以後,始有刻本①。宋元間曾産生過吕祖謙、真德秀、方回、劉辰翁等著名的文學評點家。至明代•刊刻評點之風大盛.整個清代也久盛不衰,以至到當代,一些評本的出版還絡繹不斷,致使若干小説作家也按捺不住,紛紛伸紙弄筆.批點起一些古典文學名著來了。
  
文學評點的走紅.恐怕與宋代吕祖謙《古文關鍵》的一炮打響頗有關係。俞權曾評此書曰:“先生論文極細,凡文中精神、命脉,悉用筆抹出;其用字得力處,則或以點識之;而段落所在,則鈎乙其旁,以醒讀者之目。學者循是以求,古文關鍵可坐而得矣。"①《古文關鍵》的評點,不僅使一些經典選文精神全出.而且其卷首的"總論"也十分精闢,如《論作文法》云:
    文字一篇之中須有數行齊整處•須有數行不齊整處。
    或緩,或急,或顯,或晦。緩急顯晦相間,使人不知其爲緩
  急顯晦。
    常使經緯相通,有一脉過接乎其間,然後可。蓋有形者綱
  目.無形者血脉也。
    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爲文之妙、,在叙事狀情。
    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語新而不狂。
    常中有變,正中有奇。
    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              、
    辭源浩渺而不失之冗•意思新轉處多則不緩。②
  諸如此類,都是創作經驗的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其後,樓昉《崇古文訣》、謝紡得《文章軌範》、周應龍《文髓》、真德秀《文章正宗》等相繼致力於選文評點,揭示“文法"「抽其關鍵,以惠後學"③,捲起了第一陣文學評點的旋風。這一代評家.多深得文章奥秘,下筆淵雅得體.故其書能風行,其人亦足傳世。明人隨其後,文學的評點擴而大之,推向詩詞稗曲各體,乃至對儒家的經典也敢用文學的眼光、評點的手法去重新解讀,真可謂是百花競放。到明末清初,終於出現了如金聖歎這樣天才的評點大家,將文學評點推向了高峰,爲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特别是叙事文學理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凡事如一窩蜂式地争上之時,必然是泥沙俱下,並招致一些嗜利之徒蠅營蟻附而拼命跟風炮製,幾使部部名著有評點,家家書肆出評本,其粗劣、惡俗、拼凑、抄襲之作也就層見疊出,這就必然使評點遭致一片詬病,乃至詈駡之聲。 .
  
當然,假如對於評點的否定僅僅是針對一些粗劣惡俗之作而發,當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然在歷史上蔑視與否定評點的緣由並非這麽簡單,主要還是有相當一批有影響的文人學士在思想認識上並不認可這種批評樣式。
  
第一類是封建社會中的儒學衛道者。他們將儒家經典奉爲神明,就將用非傳統的儒家觀點與方法來評點《詩經》、《尚書》之類視之爲旁門左道,甚至是洪水猛獸。如錢謙益、顧炎武等看到孫鑛、鍾惺等評點《詩》、《書》而被世人“奉爲金科玉律,遞相師述"「天下之士,靡然從之"之時,就起而痛批,甚至上綱到“非聖無法”的地步,說:
    古之學者,九經以爲經,三史以爲緯……敬之如神明,尊之如
  師保……越僭而加評鷺焉,其誰敢?……妄而肆論議焉,其誰敢?
  評鷺之滋多也,論議之繁興也,自近代始也。而尤莫甚於越之孫
  氏,楚之鍾氏。孫之評《書》也,於《大禹謨》則譏其漸排矣;其評
  《詩》也,於《車攻》則譏其"選徒囂囂",背於有聞無聲矣。尼父之
  删述,彼將操金椎以穀之,又何怪乎孟堅之《史》、昭明之《選》,詆
  訶如蒙僮,而揮斥如徒隸乎!……是之謂非聖無法,是之謂侮聖
  人之言。……學術日頗,而人心日壞,其禍有不可勝言者!①


  後來,顧炎武在《日知録》中談及鍾惺時,照抄了錢謙益的話,在指責鍾氏評點“好行小慧.自立新説"的同時,更説他是“文人無行。甚至是"病狂喪心"①。
  
第二類是將評點同“八股"簡單等同者。評點流行過程中,確與時文八股關係密切。八股文本身也是古代的文章之一,其”文法”自然與“古文之法"息息相通,所以,《古文關鍵》一類書所揭示的“作文之法。對於應試者來説也是枕中秘寶。而評點這些“作文之法”者也往往是爲了給應試學子提供方便。比如《文章軌範》一書.王陽明在爲其作序時就指出,謝紡得的選評是••有資於場屋者。他所標揭的"篇章句字之法",“獨爲舉業者設耳”②。萬青銓在《文章軌範跋》中進一步引申説,編選者“蓋欲學者由舉業以達於伊、傅、周、召,不能不教之,用韓、柳、歐、蘇之筆,發周、程、張、朱之理,以期有當於孔、曾、思、孟之心,有當於千百世上下人之心”③。事實上,大量的評點之作爲當時的應試學子提供了仕途進取的實用門徑。所以•明清兩代,特别是科舉廢除之後,學界往往給評點戴上"八股”的帽子而加以否定。如胡適、魯迅等在否定金聖歎的評點時,都是用上了這頂帽子。胡適在《水滸傳考證》中説金聖歎評《7k滸》日「這種機械的文評正是八股選家的流毒•讀了不但没有益處,並且養成一種八股式的文學觀念,是很有害的。"④魯迅在《談金聖歎》一文中全面否定金聖歎時也説《水滸》經他一批「行文布局,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①。胡適、魯迅等人的看法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影響很大。
  
第三類是將評點視爲”純藝術論”而加以抛棄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我們的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是重内容而輕形式,甚至簡單地將注重形式美判定爲"形式主義"、“純藝術論"。在這樣的潮流中.評點也就被看作是表現“形式主義”、“純藝術論”的糟粕。郭紹虞在1979年版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六二”《評點之學的理論》中就説:"明代文壇也可説是熱鬧喧天了。然而結果怎樣呢?最後的結穴却成爲評點之學。我們從這一個歷史的教訓看來,也就可以知道唯心的觀點和純藝術的論調之爲害於文學與文學批評是没法估計的。"他説“評點之學”的"眼光只局限於形式技巧,那就所得有限。然而他們沉溺其中,迷不知返,還自以爲走的是正路呢”②。
  
從明代以來的這些蔑視、否定文學評點的看法實際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古代的文學評點不是壞在“非聖無法",恰恰相反,好的評點作品往往就在於能離經叛道,特立獨行.有創新意識。凡是不成功的評點之作,大都壞在不能衝破一套封建教條與僵化的批評方法.只知一味順應封建統治者所好,而背離了百姓,背離了時代。不要説像《詩經》那樣本身是屬於“經"的作品要擺脱“尊聖”、“宗經"的觀念十分困難,就是小説、戲曲類的作品,大量的枯燥無味的評點就是用一套封建的標準來臧否人物,評價是非,而對作品的藝術性則置若罔聞。這樣的評點作品,理所當然地要被讀者所抛棄.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像金聖歎那樣有膽有識,用獨特的思想、文學的觀點和精美的語言來評點的,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學批評.值得我們去發掘與研究。至於評點受八股的影響.並不全是壞事,甚至可以説在總體上看是好事。因爲八股恰恰是引導中國文學批評走進追求文學形式美大門的重要使者。八股作爲一種考試形式,要求代聖人立言.束縛人們的思想•當然要拋棄,但八股是建築在中國文字特點上的一種形式美的總結。應該承認它作爲一種表現形式.確實是美的。壞的不在於八股這一形式的本身.壞是壞在將這一種、僅僅是一種美的形式僵化,一元化.逼着文人們都去走這華山一條路。正像肉是美味的.但假如要你天天吃、頓頓吃.那就味不美了。金聖歎等總結的種種“文法。是明顯地帶有八股味,但正在這裏他們很好地總結了一些小説、戲曲、詩文表現的藝術特點與表現技巧.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創作的發展是大有貢獻的。實際上.好的評點,就是當時的”新批評”,就是將文學當作文學來讀。它們既講藝術.也有思想,如金聖歎評《水滸》,既將《水滸》的藝術奥秘條分縷析•,也充分地暴露了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揭示了《7K滸》英雄的人性之美。他的評點根本就不是“純藝術”或“形式主義”的。因此•如今要將評點的研究引向康莊大道,首先要徹底拋棄以上所説的三道"緊箍咒。特别是後兩道,因爲這已經深深地印在現當代一些人的頭腦中,恐怕不時還會有人拿出來念念有詞。
  
解放了思想,纔能正確地去認識評點的價值。我曾經將包括評點在内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特點概括成“即目散評"四個字。所謂"即目",即寫於閲讀直覺的當下;所謂“散評",即顯得並不完整與條貫。這實際上與中國文論的思維特點着重於直覺體悟密切相關.可以説是直覺體悟思維的必然結果與外在表現。在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些經年累月寫成的較有條理、略成體統的文論之作,如《文心雕龍》、《詩藪》、《原詩》等等,但這樣的作品實在不多,大量的是在感性直覺的主導下,將即目或即時體悟所得,信手揮灑而成,因而多爲散體的點評。像詩格、詩話(包括詞話、曲話、文話等),乃至以詩論詩及詞、文、曲、稗等都是,評點即是其中的一種。它們大都是由評論者即目所悟,直抒己見,隨手作評•點到爲止,往往給人以一種零散而雜亂的錯覺,但實際上,一個成熟的評家往往在心底裏潛藏着一根理性的標尺,其直覺的批評從根本上是並未脱離他的理性思維.所以多數著作是表現爲形散而神完,外雜而内整,有一個核心的見解或理論包容在裏面,或重格調,或標性靈,或倡神韻,一絲不亂。一部《第五才子書水滸傳》,金聖歎就小說中的人物、叙事、寫景,乃至一句一字的點評.看似信手拈來,隨意點到,却都圍繞着他的“性格論"、”因緣説"、“動心説"、“結構論”、“文法論"等,井井有條。其中不少評點本不但有評議,而且有圈點。一些圈點記號,十分醒目,不繁言而使人一目瞭然。當然這裏也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它們就是用了最爲經濟的符號與文字,引導讀者用最爲節省的時間去理解詩歌的要義與文法的美妙,這就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明顯的表現特點。
  
這種特點,現在還常常被一些人否定。説得不客氣一點,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根本不懂文學批評的本質特點。文學批評就要從文學的角度上來作批評。評點的長處,就在於憑着切身的感受、直實的體味,用自己的心貼近著作者的心去作出批評,而不是編造懸空的理論•或者是搬用别人的所謂理論來硬套。現在西方的有些理論,越來越離開文本,弄得那麽玄乎.甚至爲了理論而理論。然後有一些人跟在屁股後面.戴着某種理論的眼鏡,將文本作爲没有生命的標本放在手術臺上,去作冷漠的解咅入這樣的批評早已離開了鮮活的生命體驗,往往就會給人以一種“隔”的感覺。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文學批評大都是這樣的批評。而評點就與此相反,能呈現出一種“不隔"的特點。這種“不隔"的特點.往往能在讀者與評者、再與作者的兩個層次上達到心靈融合的境地:第一個層次是評者與作者的心靈融合,第二個層次是讀者與批者、作者的心靈融合。評點家在評點每一部作品時.决不能走馬看花、浮光掠影地將文本一翻而過,而是必須細讀文本,身入其境.通過對每一個字、詞、句的細細咀嚼,與作者心心相印,真正達到"知人論世”的地步,纔能一言中的。而當讀者在閲讀時.由於正文與評點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往往能通過評點而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匠心.引發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或者通過正文而體味到評者的眼光.從而更細緻、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旨意與妙處。評點就是溝通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座橋樑,就是一種鮮活而不是僵硬、靈動而不是冷漠的文學批評。它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有豐富的理論資源,是我們的祖宗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産。正因此,它雖幾經風刀與霜劍1但仍明媚鮮豔到今天。

劉義慶(403—444).南朝劉宋宗室,生於東晉元興二年.爲劉裕弟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因劉道憐之弟劉道規無子,遂過繼爲嗣。他幼爲武帝所知,武帝常曰:"此我家豐城也/①劉義慶13歲時襲封南郡公。義熙十二年14歲,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宋開國初年,他18歲。時劉道規已死,追封爲臨川王,於是劉義慶襲爲臨川王,徵爲侍中。永初三年,生父劉道憐也死了。
  
此後,宋皇室發生内亂,徐羨之、傅亮、檀道濟等身受顧命之托,廢除少帝劉義符.迎立文帝劉義隆。文帝即位第二年.就將時爲南豫州刺史的二哥廬陵王劉義真廢爲庶人。接着於元嘉三年春.以罪陷徐羨之、傅亮而誅之;謝晦舉兵拒命也被剿滅。元嘉十三年.檀道濟也是無罪而伏誅。此外如吴郡太守徐佩之、兖州刺史竺靈秀、雍州刺史劉道真、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等重臣紛紛被殺,正應了文帝”吾於左右雖爲少恩”的話(《宋書-江夏王義恭傳》。
  
《宋書-宗室列傳》記載:“初,太祖少爲道規所養,高祖命紹焉.咸以禮無二繼.太祖還本.而定義慶爲後/劉義慶和劉義隆都曾過繼給叔父道規,但這不合於禮制,於是劉義隆還歸本宗.後爲文帝。可能是文帝感激劉道規曾經的撫養.對於劉義慶並没有多少猜忌。

元嘉六年,臨川王劉義慶爲尚書左僕射,八年秋.解尚書僕射:九年六月,爲平西將軍、荆州刺史;十六年夏,轉爲衛將軍、江州刺史。十七年,以本號爲南兖州刺史;十八年夏•開府儀同三司。二十一年春,薨。劉義慶能够善終,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對這位刻薄少恩的钱暴君主,目睹一樁樁血案,他謹小慎微地爲人處事,不露任何圭角。我們從《宋書-劉義慶傳》裏看不到他的任何政治作爲。而記載他"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周一良先生解釋説」所謂‘世路艱難',就是指的封建統治階級内部的種種矛盾•特别是指宋文帝劉義隆的猜忌,使諸王和大臣都懷有戒心.惴惴不能自保「丄所言甚確。“不復跨馬“,正是自示柔弱而無覩靦政權的企圖。《宋書》和《南史》本傳記載元嘉八年「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正:透露出他在文帝時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宋書》本傳説他"爲性簡素,寡嗜欲”,"受任歷瀋•無、浮涅之過"等等.無疑都爲了謹慎自保。
  
在文帝元嘉時代的宗室.不同的人生態度,其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宋武帝第四子衛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於元嘉元年進號驟騎將軍;二年開府儀同三司;三年改爲荆州刺史:六年爲司徒、録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徐州刺史;九年改領揚州刺史;十六年進位大將軍.領司徒。但至十七年.改爲江州刺史,解除司徒、録尚書事等要職,轉授江夏王劉義恭,協附劉義康的丹陽尹劉湛和其他親信伏誅。二十二年底.彭城王劉義康免爲庶人。剛極必折,這是彭城王的教訓。武帝的第七子衡陽王劉義季有鑒於此.採取頹廢消沉的人生態度。《宋書》本傳説他“幼而夷簡.無鄙近之累”「素嗜酒,自彭城王義康廢後,遂爲長夜之飲.略少醒日";元嘉二十三年「索虜侵逼.北境擾動.義季懲義康禍難.不欲以功勤自業,無它經略.唯飲酒而已”。沉湎於酒,雖然給了文帝以.‘不能以家國爲懷”的印象,但又因爲無所作爲,而導致宋室的不競。
  
劉義慶晚年適當元嘉時期,時索虜騷擾還没有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安定。作爲宗室成員.不必顯示出政治野心,加之”愛好文義,文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宋書》本傳),於是他將精力轉向文學。《宋書》本傳記載:
    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諮議參軍;其餘吴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爲辭章之美.引爲佐史國臣。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這裏提到了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四人。據今賢考證.劉義慶身邊的文學侍從還有蕭思話、何偃、盛弘之、張暢等。這些文學之士並非都是同時聚集在臨川王州府的。如《宋書•謝靈運傳附何長瑜傳》記載:劉義慶爲平西將軍時,何長瑜爲記室參軍,曾於江陵寄書與宗人嘲諷劉義慶的州府僚佐陸展等,劉義慶大怒.貶何長瑜爲廣州所統曾城令,迨劉義慶薨尚未能還。劉義慶是元嘉九年至十六年爲平西將軍•何長瑜被逐出州府.應該在元嘉十六年之前。而張暢是在元嘉十七年後纔爲臨川王劉義慶衛軍從事中郎的①,顯然不同時在臨川王州府。可以肯定的是在劉義慶最後幾年.鮑照在州府。鮑照有詩題爲《臨川王服竟還田里》.說明劉義慶去世時,鮑照在州府。此外.何偃、盛弘之等在臨川王州府時問也較長。具體哪些人參與了《世説》的編撰,現在已難以確考。大致來説,鮑照、袁淑、何偃、盛弘之等參與其中•可能性較大。鮑照事蹟,《宋書》附於《劉義慶傳》.其中説:”世祖以照爲中書舍人。上好爲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多鄙言累句.當時咸謂照才盡,實不然也。"他擅長黄緣和揣測主上心意。至於袁淑,《宋書》本傳説他“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横有才辯。……淑喜爲誇誕.每爲時人所嘲"。《宋書-何偃傳》説「(偃)素好談玄.注《莊子-消摇篇》傳於世。,,這些文學侍從可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世説新語》的編撰.但最基本的編撰意旨,當出於劉義慶。就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一樣,雖出於門客之手,但貫徹了吕不韋、劉安的意圖。
  
《宋書•劉義慶傳》著録劉義慶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又擬班固《典弓I》爲《典叙》,以述皇代之美。不言撰《世説新語》,當以此書爲雜記小説而輕之不提。《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劉義慶《世説》八卷.《隋書•經籍志》乂著録《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劉義慶撰,梁二百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録《集林》二百卷•劉義慶撰。可能經歷五代戰亂而毁.《新唐書》未著録。新舊《唐書》均著録劉義慶撰《後漢書》五十八卷、《小説》十卷、《幽明録》三十卷。
  
編撰史書,在兩晉時期非常興盛。《隋書•經籍忐》云:“靈、獻之世.天下大亂.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 •愍其廢絶,各記聞見•以備遺亡。是後群才景慕.作者甚眾。又自後漢已來,學者多抄撮舊史,自爲一書.或起自人皇,或斷之近代,亦各其志,而體制不經J在劉義慶之前.世上已有了陸機、曹嘉之、干寶、鄧粲、徐廣分别撰著的《晉紀》,以及習鑿歯的《漢晉春秋》、孫盛的《晉陽秋》等史書。那麽,劉義慶爲什麼還要召集文學才人編撰這樣一部雜記、雜史性質的書呢?除了滿足個人的愛好外,可能還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順應宋初儒學復興的趨勢而在史事編纂上貫徹儒家政治倫理道德觀念。

早在武帝永初三年,朝廷就下詔”選備儒官.弘振國學"(《宋書•武帝紀》下),至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朝廷設立儒、玄、史、文四館.以教授生徒。《世説新語》36類首以”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立目,其他32目也有以儒家道德人格論爲衡量準繩的,都體現出重建儒家人倫價值觀的思想。二是接續晉代士人玄談清言的餘緒,從而提升皇室的文化品位,使皇室成員在精神文化上可以向上層士人看齊,參與上層士人的話語言説。劉裕雖然以武力取得政權,但是屬於豪族大姓,最初是爲出身名門的上層名士所看不起的。所以最初的政策是籠絡部分高門士族,提拔寒門士族•同時提升皇室的文化修養。劉義慶“才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可見劉宋宗室的文化水準是不高的,而劉義慶編撰《世説新語》,激揚雅流清言,正是爲宗室樹立表率。  g7d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