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 全3册 2008高清
价 格:¥ 9.80
30天售出:1 件
商品详情
注意:《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PDF电子书全3册,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18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书广泛搜集历代黄氏文集、碑刻、书法、方志、笔记、诗话、谱录、类书、杂著等资料,对黄庭坚的全部作品进行校勘、辑佚、作品编年、相关资料考索等。该书获第十五届(2011)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2014)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书目: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 上册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 中册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 下册
![]() ![]()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出版说明:
黄庭坚(1045一1105)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历任汝州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知吉州太和县。哲宗时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绍圣初被劾修《实录》诬枉,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初移戎州。徽宗即位后领太平州事,九日而罢。因早年与赵挺之有隙,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采摘其《承天院塔记》中数语,以为幸灾谤国,除名编管宜州,卒于贬所。德祐元年(1275)谥为文节。
黄庭坚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词和散文创作在宋代有一定地位,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而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早在元祐年间的诗坛上,黄庭坚即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由于其学识渊博,写作态度严谨,在诗歌创作上能独树一帜,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绩,在当时及后世声誉卓著。又喜奖掖后学,门人弟子众多,其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即奉他为江西诗派宗主。其在宋代诗史上的地位,俨然无出其右者。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云:“豫章稍后出,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及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之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①毫不夸张地说,由于黄庭坚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宋诗的各种典型特色,故就某种意义而言,黄庭坚是宋诗的集大成者。清代翁方纲云:“谈理至宋人而精,说部至宋人而富,诗则至宋人而益加细密,盖抉刻入理,实非唐人所能囿也。而其总萃处则黄文节为之提挈,非仅江西派以之为祖,实乃南渡以后,笔虚笔实,俱从此导引而出。”②可谓一语中的。由此观之,则黄庭坚与以他为宗的江西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由于年少早慧、过早丧父等原因,黄庭坚秉性兀傲,清高自负,自然对自己的诗歌作品也珍爱有加,在他三十馀岁时即着手编订自己的诗集。元丰三年,三十六岁的黄庭坚赴江西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任职,路过高邮时往访秦观,出示其手编之集,秦少游大为叹服,稍后秦观有《与黄鲁直简》云:“每览《焦尾》《弊帚》两编,辄怅然终日,殆忘食事,昔人千里命驾,良有以也。”③秦观还有《与李德叟简》云:“《弊帚》《焦尾》两编,文章高古,邈然有二汉之风,所谓珠玉在旁,觉人形秽,信此言也。”④稍后,又有《与参寥大师简》云:“黄鲁直近从此赴太和令,来相访。为留两日。得渠新诗一编,高古妙绝,吾属未有其比。仆顷不自揆,妄欲与之后先而驱,今乃知不及远甚。其为人亦仿此,盖江南第一等人物也。黄诗未有力尽飜去,且录数篇;尝一脔足知一鼎味,一也。”⑤秦观数次提到的《焦尾》《弊帚》二编,当即黄庭坚早年诗歌结集。据《避暑录话》卷上载:“黄元明云:‘鲁直旧有诗千馀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几,故自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弊帚集》。
黄庭坚第二次自编诗集则是在元祐年间。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炎元祐戊辰、辛未岁两试礼部,皆寓舅氏鲁直廨中。鲁直出诗一编,曰《退听堂录》,云:‘余作诗至多,不足传,所可传者,仅百馀篇而已。’…初,鲁直为叶县尉、北京教授、知太和县、监德平镇,诗文已无虑千数。《退听》所录,太和止数篇,德平十得四五,人馆之后不合者盖鲜。”⑦“退听”一名的由来,《王直方诗话》亦有记载,云:“有学者问文潜模范,曰:‘看《退听稿》。’盖山谷在馆中时,自号所居日退听堂。”⑧黄庭坚在元祐四年《书赠俞清老》一文中说:“子瞻屡哦此诗,以为妙也。元祐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归自门下省,书自翻池寺南退听堂下。”⑨可证退听堂确为黄在馆中任职期间的居所。任渊注黄庭坚诗,于《目录·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下云:“建炎中山谷之甥洪炎玉父编其舅文集,断自退听堂始,退听以前盖不复取,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且云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今从之。退听堂在汴京醋池寺南,山谷作馆职寓笔砚于此。《赠俞清老诗跋》日:‘书于翻池寺南退听堂下。'然此堂名其后随所在揭之。”③所谓“此堂名其后随所在揭之”是指黄庭坚还曾经在其他地方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退听堂”,比如其后在贬谪黔戎期间在部分文章中即署为“退听堂”作。据现有史料,黄庭坚这部《退听稿》当时仅在朋友中流传,没有最后定稿,更未能印刷面世。元祐九年,政治形势急转直下,新党上台执政,旧党人士面临贬官流放的命运。黄庭坚被责令在开封附近的陈留待命,以备随时听候审查。预感到即将到来的迫害和对文字狱的担忧,黄庭坚对自己的《退听堂集》作了进一步修订。《耆旧续闻》卷三云:黄鲁直少有诗名,未入馆时,在叶县、大名、吉州、太和、德平,诗已卓绝。后以史事待罪陈留,偶自编退听堂诗,初无意尽去少作。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帅洪州,首为鲁直类诗文为《豫章集》,命洛阳朱敦儒、山房李形编集,而洪炎玉父专其事,遂以退听为断,以前好诗皆不收,而不用吕汲老杜编年为法,前后参错,殊牴牾也。①据文意,黄庭坚在编退听堂诗时,并非仅仅保留任职馆中期间居于退听堂时的作品,而应该还保留有部分在叶县、大名和太和任职时期的作品。当然,出于对文字狱的担忧,黄庭坚有可能删除了那些对新法表示不满的诗作。遗憾的是,限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已经不可能见到黄庭坚自编《退听堂集》的面貌了。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刊刻和文化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宋代流传下来的文献之多远非唐代可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黄庭坚这样的大作家的作品都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事实上,黄庭坚文集的编纂和刻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黄庭坚集也远非宋本原貌。
现存黄庭坚集一般而言包括三个系统,其一是包括《内集》《外集》和《别集》的三集合编本,这一系统中还包括黄庭坚的词、黄管所作《年谱》等。其二是《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本,属于南宋坊刻本。第三是诗注系统,包括任渊《内集诗注》、史容《外集诗注》和史季温《别集诗注》。此外,另有《山谷刀笔》《豫章黄先生遗文》《山谷题跋》《乙酉家乘》等单行本。
将诗文作品分为内、外集的想法出自黄庭坚本人。建中靖国元年(1101)冬,黄庭坚于沙市舟中题王云所编诗文,首次提出将自作诗文分成内、外篇之意。其《题王子飞所编文后》云:“建中靖国元年冬,观此书于沙市舟中。鄙文不足传世,既多传者,因欲取所作诗文为《内篇》,其不合周孔者为《外篇》,然未暇也。它日合平生杂草,搜称去半,而别为二篇,乃能终此意云。”®推测黄庭坚文意,当是王云编有黄庭坚文集,请作家本人审阅,故有此言。为黄庭坚收集作品并编辑文集的当然不止王云一人,据黄管《山谷先生年谱》卷一载,“管尝闻先人言,先祖尚书少蒙先生友爱,盖尝编类诗文,今《家问》中先生晚年答书有云:‘诗文久欲令写寄,亦为念九、三七书字多误,故未能就,后有可委之信或寄草本来,彼可自抄也。’此帖尚有墨迹可考,独恨所编为徐俯师川久假不归,遂无别本可据。”黄管所言“先祖尚书”是指黄庭坚叔父黄廉幼子黄叔敖,是黄庭坚家族中人也有收集编纂黄氏文集者。黄庭坚在有关文章和书信中也经常谈及其文集的编纂事宜,如:鄙文编己领略,一篇不踌駮,还多二十年前文字也。
鄙文一编。所得何其多邪?其中亦多少时文字,气嫩语艰,不足存者。此所无者,谩抄下以与门生儿侄辈;彼所无者,亦有三分之一,匆匆未果录去,他日可寄也。但有乐府长短句数篇,谩往。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在往萍乡探访其长兄黄大临途中,路过通城(今湖北通城县),顺访黄龙山,谒方外之友灵源惟清,为惟清删改《南昌集》,《南昌集》当是椎清所编黄庭坚的早期诗作集。灵源惟清,系祖心法嗣,元祐末黄庭坚丁母忧期间与师徒二人交往甚密。任渊《山谷诗注目录年谱·崇宁元年》云:“通城属鄂州,黄龙山在洪州。李彤季敌《书豫章集后》云:‘先生自巴陵取道通城,入黄龙山,为清禅师遍阅《南昌集》,自有去取。’即此时也。”但是由于喜爱并编订黄庭坚诗文集者非止一人,黄庭坚也不可能对每一部都亲自校正,这就难免造成鱼龙混杂、真伪并存的现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云:“山谷亦有两三集行于世,椎大字《豫章集》并《外集》诗文最多,其间不无真伪。其后洪玉父别编《豫章集》,李彤、朱敦儒正是,诗文虽少,皆择其精深者,最为善本也。”⑤可见黄庭坚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羼入他人作品,这就给其诗文集的最后编订带来一定的困难。
黄庭坚生前尽管有如此众多文集流传于世,但由于元祐党禁等原因,并没有一部流传下来。而其身后作品的最后结集则在建炎二年(1128)始克完成。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对这次黄氏文集的编纂过程有详细之描述:
炎元祐戊辰、辛未岁两试礼部,皆寓舅氏鲁直廨中。鲁直出诗一编,日《退听堂录》,云:“余作诗至多,不足传;所可传者,仅百余篇而已。”鲁直时为校书郎,稍选佐著作,修《神宗实录》,与翰林学士苏公子瞻游最密,赋诗无或辍。…及后一岁,鲁直丁母夫人忧,绝不作诗。服除,以修史事罢,迁黔州、戎州,蜀士流相劝就学,以诗教诸生焉。北归,寓荆渚,罢大平,寓江夏,皆逾岁。后进生慕学者益众,故诗益多。炎每省觐,辄钞所见,遂盈卷帙矣。然当是时,文学有禁,不敢出也。鲁直竞投宜州,自鄂道潭、衡、永州、靖江、宜,皆有诗。没后,尽得之亲友间。而时禁益厉,又客宦卒卒少暇日,欲稍伦类叙次之,亦未遑也。靖康丙午岁,前禁始除。建炎戊申岁,时鲁直之故人洪府连帅胡公少汲始属炎撰次,以刻板传世。撰次既契夙心,而外家所托,他人或不预闻,故不复辞。初,鲁直为叶县尉、北京教授、知太和县、监德平镇,诗文已无虑千数。《退听》所录,太和止数篇,德平十得四五,入馆之后不合者盖鲜。窃意少时所作虽或好诗传播尚多,不若入馆之后为全粹也。今断自《退听》而后,杂以他文,得一千三百四十有三首,为赋十,楚词五,诗七百,铭、赞、颂二百四十,序、记、书八十,表状文、杂著四十九,墓志碑碣四十一,题跋一百一十八,合为三十帙,分别部类,各以伦类。鸣呼,亦可谓富矣。凡诗断自《退听》始,《退听》以前盖不复取,独取《古风》二篇,冠诗之首,以见鲁直受知于苏公有所自也。
今按,洪炎字玉父,南昌(今属江西)人。与兄朋、弟刍、羽俱以文词名世,号“四洪”。元祐末举进士,累官著作郎,秘书少监。高宗初召为中书舍人。炎为黄庭坚之甥,曾亲承诗法于黄庭坚,故其诗风酷似其舅。黄庭坚《书倦壳轩诗后》云:“洪氏四甥,才器不同,要之皆能独秀于林者也。”⑤著有《西渡集》。据洪炎此序,他从元祐时即留意收集黄庭坚的诗文著述,其间一直未有停止。但鉴于政治形势之严酷,故迟迟未敢公之于世。直至建炎二年,黄庭坚老友胡直孺(字少汲)知洪州,始嘱托洪炎主持其事。然而,洪炎主持编纂的这部三十卷本山谷集似未能流传下来。今存南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虽然在分类、卷帙等方面与洪炎序文完全相合,但所收篇数却有所不同。其中楚词为七首,较洪炎所言多二首;诗七百零八首(古诗三百七十四首,律诗二百五十四首,六言诗四十七首,挽词三十三首),多八首;铭赞颂二百五十篇(铭八十篇,赞八十篇,颂九十篇),多十篇;序书记九十八篇(序三十五篇,记二十八篇,书三十五篇),多十八篇:表状文杂著五十五篇(表九篇,奏状三篇,杂著十五篇,文二十八篇),多六篇;题跋二百二十二篇,多一百零四篇。只有墓志碑碣四十一篇,与洪序相符。因此可以判定,现存南宋乾道本是一个增补本。除篇目有所增加外,卷七古诗五十二首之末又附律诗三首,卷十一律诗八十一首之末又附古诗一首,均可看出其增补痕迹。
黄管《山谷先生年谱》卷一引赵伯山《中外旧事》云:“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帅洪州,首为先生类诗文为《豫章集》,命洛阳朱敦儒、山房李彤编集,而洪炎玉父专其事。遂以《退听》为断,以前好诗皆不收。而不用吕汲公老杜编年为法,前后参错,殊抵迮也。”据此,胡直孺在命洪炎纂辑黄山谷文集时,还命朱敦儒和李彤襄助此事。黄氏又言:“今所传《豫章文集》,即洪氏所次,而先生平生得意之诗,及尝手写者多在《外集》,管窃识之。后见晋陵尤公袤亦疑编次之未当,笛即具以所闻对,公击节三叹。盖前辈读书精确,自具眼目如此。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