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 全3册 2014
价 格:¥ 12.80
30天售出:5 件
商品详情
注意:《钱玄同日记(整理本)》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PDF电子书全3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钱玄同日记》由当代著名学者杨天石领衔整理。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书目: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 上册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 中册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 下册
![]() ![]()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出版说明:
钱玄同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以文字音韵学见长,而且是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编辑家、文字改革家,在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钱玄同祖籍浙江湖州。1887年9月12日(清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于苏州。原名师黄,字德潜。辛亥革命前改名夏,别号中季,亦称季。1916年改名玄同,1921年以疑古为别号,自称疑古玄同。1937年11月,再次名为"夏”。
父亲钱振常,曾任礼部主事及绍兴、扬州、苏州等地书院山长。异母兄钱恂,号念助,清末历任驻日、英、法、德、俄、荷兰、意大利等国使馆参赞或公使。嫂单士厘,随钱恂出使各国,是近代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之一。
钱玄同幼受家教,熟读传统经籍。1902年前后赞同“保皇",欣赏梁启超的政治主张。1903年冬,受《苏报》案影响,开始转向"排满革命”。1904年与方于笥(青箱)等人创办《湖州白话报》。1905年冬,钱恂出任湖北留日学生监督,钱玄同随兄赴日,进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学习。次年,结识章太炎,成为章的崇拜者,主张“保存国粹","光复旧物"。1907年加入同盟会。当时,日本“左翼"知识界流行无政府主义思潮,钱玄同一度醉心于此。他一面参加国学讲习会,与朱希祖、朱宗莱、黄侃、周树人、周作人、龚宝馋、许寿裳、马裕藻、沈兼士等共同受教于章太炎,学习《说文》《庄子》《文心雕龙》等书,一面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与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等人交往。1910年,协助与同盟会分离之后的章太炎、陶成章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批评当时知识分子中的“欧化”倾向,以白话讲述中国的文字学、经学、诸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同年,钱玄同归国,先后任教于湖州、海宁、嘉兴等地的中学堂。1911年春,拜见今文经学者崔适,自此,崇信今文经学派。后来并曾尊崔适为师。
武昌起义,浙江光复,钱玄同无比兴奋。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任科员。他在“复古"思想影响下,参考《礼记》等书,自制"深衣"“玄冠",穿戴上班,一时引为笑谈。1913年,钱玄同随兄到北京,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附属中学。不久,兼任北京大学预科文字学教员。1915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文字学讲师。1918年,在北大讲授音韵学。此后,钱玄同长期任北大教授。1922年2月,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钱玄同任国学门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次年初,创办《国学季刊》,钱玄同任编委。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钱玄同仍任教授。1928年任该校国文系主任。其间,曾一度在孔德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中法大学伏尔泰学院兼课。
钱玄同热忱拥护共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给了钱玄同以巨大刺激。当时,部分复辟分子利用孔子学说制造舆论,钱玄同因之主张"孔氏之道断断不适用于二十世纪共和时代”。①1917年1月,钱玄同读到胡适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学改良刍议》,致函陈独秀,表示"绝对赞同",同时激烈地攻击%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1918年初参加编辑《新青年》。他在该刊发表了大量批判旧文化,要求学习西方,在文化领域实行改革的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骁将。但是,其间他也发表过一些废汉字、汉语、不读中国书的偏激之论,受到社会批评,以致连陈独秀也不得不出面声明:"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②他积极提倡白话文,曾化名王敬轩致函《新青年》,攻击新文化运动,供刘半农反驳,二人共同演出了一出有名的“双簧"。又曾多次访问正在埋头抄古碑的周树人,劝他为《新青年》写稿,鼓励周树人走上以文学改造社会的道路。1919年10月,《新青年》仍归陈独秀一人编辑。次年,编辑部迁回上海,钱玄同与该刊关系日疏。1921年1月,李大钊与胡适之间为《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发生冲突,钱玄同认为是"猪头问题"。③他主张思想自由,认为尽可任《新青年》"劳农化","我们和他们全不相干而已,断断不能要求他们停版"。④1922年3月,与周作人、沈兼士等发表《主张信教自由宣言》,反对当时的"非基督教运动",宣称人的信仰“应当有绝对的自由”。
五四当日,钱玄同曾随学生一起游行。五四之后,当年的《新青年》同人向政治与学术两途分化,钱玄同选择的是学术之途。他坚持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继续反对复古倾向,认为"赛先生绝对不是西洋人所私有,的的确确是全世界人类所公有之物","分明是世界文化"。⑥因此,他积极主张:《新青年》的议论,"现在还是救时的圣药”。⑦当时,因整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现"疑古思潮"。钱玄同为了探讨中国古史和古书的真伪,积极支持胡适和顾颉刚的学术研究,鼓励他们对于“圣人"和“圣经"“干'裂冠,毁冕',撕袍子,剥裤子的勾当"。⑧他说:"打倒伪经,实为推倒偶像之生力军。”⑨1921年,他与顾多次通信,提倡收集古今辨伪著作,点校刊行,不仅辨"伪书”,而且辨“伪事"。他认为,《诗经》只是一部最古的"总集",与后来的《文选》、《花间集》等书无异,不是什么"圣经"。他要胡适为《诗经》中的《国风》"洗一个澡,替他换上平民的衣服、帽子"。⑩1923年,顾颉刚致函钱玄同,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饯玄同在复函中评之为"精当绝伦"。函中,钱玄同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对"六经"的怀疑意见。二人之间的通信一时成为“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①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
1924年11月,钱玄同与周树人、周作人、顾颉刚等共同发起创办《语丝》周刊。当时,适值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溥仪被逐出故官,钱玄同曾在该刊发表《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升迁之喜并祝进步》等文,坚持民主、共和立场,认为中国出路在于接受"全世界之现代文化",而不是“复兴古人之精神"。③他的文章,鲁迅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④《语丝》出版后,迅速风行,成为《新青年》之后北京的又一名刊。1925年5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的风潮,钱玄同曾与周树人、周作人、马裕藻等共同发表宣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1926年,钱玄同反思五四前后的偏激之论,自称"十之八九都成忏悔之资料”。
钱玄同一生用力时间最长、用功最勤的是"国语统一”和“汉字改革”运动。1917年间,钱玄同曾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同年,参预审订吴稚晖主编的《国音字典》。1919年4月,教育部成立国语统-筹备委员会,钱玄同任委员兼常驻干事。同年,与胡适等共同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在推行“国语统一"的同时,钱玄同又提倡世界语,鼓吹汉字改革。1920年,钱玄同撰文提出减少汉字笔画的建议。1922年,任汉字省体委员会首席委员。1923年,国语研究会出版《国语月刊》,钱玄同利用该刊,积极提倡“汉字革命"与“国语文学”。1925年4月,章士钊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创办《甲寅》杂志,反对白话文和注音字母。钱玄同坚决反对文化界的昏谬和倒退,愤而与黎锦熙等创办作为《京报》副刊之一的《国语周刊》,钱玄同宣称,要与“僵尸""魔鬼”决斗,“拼个你死我活",同时,提倡"丰富的、美丽的、新鲜的、自然的”民间文艺。⑥同年9月,《新青年》旧日同人刘半农自欧洲归国,组织语音学团体“数人会",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均成为会员。该会研究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于1926年11月公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为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之一。1928年,钱玄同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委。1931年,兼任教育部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同年,《国语周刊》在北平《世界日报》复刊。1932年,耗费多年心力主持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教育部公布。1933年,与黎锦熙分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1934年,钱玄同提出"简体字”方案,于1935年通过,但未能推行。同年,任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
钱玄同是爱国主义者。五四运动后,他虽潜心治学,但仍关心时事政治。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钱玄同发表文章,主张一面"反抗帝国主义对于我国施加的政治和经济的侵略",一面积极“唤醒国人","请德先生(氏3。出7)、赛先生(5而-电凶)、穆姑娘(乂。面)来给咱们建国”。①1933年,日军突袭山海关,华北危急,钱玄同痛感于日本侵凌,而自己缺乏"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曾谢绝宴饮。5月,傅作义所辖部队在北平近郊抗战。事后,胡适以白话为该部队牺牲将士墓撰写碑文,钱玄同为之书丹,反映出他们二人共同的爱国热情。1936年,与北平文化界七十余人,联合签名,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救国。
自1929年起,钱玄同即患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1935年,右目患视网膜炎,身体日衰,但他仍作文自勉,声称"一个人,无论事功和学问,总得要干,总得要努力干。”②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师大迁往陕西,钱玄同因病留平。他托人寄语随校西迁的老友黎锦熙,宣称决不"污伪命"。1939年1月17日,因脑溢血逝世,终年52岁。其生平著作,近年已辑为《钱玄同文集》出版,但并不完整。
钱玄同的日记始于1905年12月9日东渡日本之初,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逝世仅三天,长达34年。
治史者大都重视日记,因为它记个人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世界,比较准确,也比较具体,常常可以据此考证若干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更常常有正史、官书所不可能有的“私房"情节,有助于补正史之缺,甚或解正史不能解之谜。但是,前人日记也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写给别人看的。这种日记,倘能真实地记录世事、人情,亦自有其价值;倘不以记录世事、人情为目的,而以装腔作势,自扮圣贤为事,则这种日记的价值就很小。另一种日记,是主要为写给自己看的。或为备忘,或为个人道德修养,或为情之所发,不能自已。这种日记,率性操弧,一任本真。其记录世事、人情者固然可贵,即使纯记个人经历或感情,也可以从中见到一个赤条条的未经包裹的"自我工 其价值不言而喻。钱玄同的日记,显然属于后者。他解剖自己时,坦率真诚,至情流露;论事论人时,直言无隐,毫无粉饰,不像日常交往和著书时总有不可避免的某些顾虑。
钱玄同一生,历经维新保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抗日战争等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日记,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时代的面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中国史。钱玄同是文化人,他的生平活动关涉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与转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思想,而且大量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与研究成果。他是大学问家,研究面广,阅读面更广,涉及经学、子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音韵、训诂、碑帖、书法等门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钱玄同多方面的成就。钱玄同的日记还记录了他和同时代许多文化人的交往和对他们的评价,有助于我们研究近代的文化人。
钱玄同的日记书写极为潦草、紊乱,难于辨识,因此整理工作的第一步是“认字"。日记涉及许多专门的学术门类,除包含日文、法文、德文、世界语以及甲骨文、金文、篆文、国际音标、当时在讨论中的各类汉语拼音方案外,还有许多钱玄同自制的符号和词语,这使我们的整理工作分外艰难。有时,钱玄同将古书记错、古字写错,麻烦就会更大。本书的整理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二十年,其重要原因之一固在于我个人各事丛杂,但另一重要原因则在于认读艰难。我们不愿也不舍得轻易放弃对疑难字词的辨识。一段文字,常常在反复阅读、反复揣摩之后,才能读懂,这以后还要广泛阅读各种古籍或相关文献,多方验证,方敢确定释文,施加标点。有些字,多年不识,年深日久,忽然解悟,相关段落也就豁然贯通。这时候,我们真有像发现一颗小行星那样的欢乐。在全书排出清样后,我们又"大海捞针",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和验证,解决了许多人工检索难以迅速解决的疑难问题。现在的整理稿中还有少数字,有的因原稿缺损,或因字迹漫灌,或因过于潦草,我们虽已尽力,而仍然无法辨识;在整理工作中,我们也可能还有其他讹误不当之处,均祈高明教之。
钱玄同口记的最大缺点是详略不一。有些日记洋洋洒洒,连篇累牍,有些日记则只有一两句话。钱玄同自称是一个"无恒”的人,日记时断时续,有些年,只有少数月份有记,有的年,则干脆一字不记。
钱玄同对自己的日记很重视,生前曾亲自清点,一一编号,最早的少部分日记还曾誉录重抄。钱玄同去世后,日记连同其藏书由其长子钱秉雄先生珍存。"史无前例"的年代中,日记一部分由鲁退博物馆取走,一部分被查抄,其被查抄部分虽在"文革"结束后发还,但其中第15册(1916年10月26日至12月31日)及第46册(1926年2月12日至6月22日)已不见踪迹。上世纪80年代,我参与编辑《中国哲学》,为刊物开辟稿源,不想却自此陷进此书的整理工作。钱秉雄先生热情支持并授权我主持整理此稿,但钱先生生前未能见到此书的出版,这是令我深自愧疚的事。钱秉雄先生的长子端伟先生继承先人遗志,继续支持整理工作,热情古道,令我感动。鲁迅博物馆两任领导王士菁、陈漱渝教授均曾关怀并支持此事,谨致谢意。
本书的出版是鲁迅博物馆与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合作的结果。鲁迅博物馆阎彤、王燕芝、左瑾、陈盛荣提供整理初稿。辽宁师范大学刘贵福协助我校订初稿并参加整理部分初稿。整理工作的指导及全稿的修改、审订、疑难问题的解决、部分初稿的整理以及最后的统稿、定稿均由我负责。整理工作中,曾得到日本伊原泽周、狭间直树教授的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左玉河、郑匡民、赵利栋、王法周诸位协助我阅读校样,编制附录,热忱可感。付印前,又承北大同窗、语言学家杨东费心校阅,高情厚谊,永志不忘。
本书出版一度遭遇困难,承清华大学刘桂生先生、北京大学杨琥先生关怀,又承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定先生慧眼相中,并与封越建先生做了艰难、细致的编辑工作,均此致谢。此书由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出版,并作为北大学者丛书之一,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处理了。
一、钱玄同日记长达三十余年,所用日记本、书写格式、纪时方法均不一致,为便于定稿、排印,并利于读者阅读、使用.特拟定本体例。
二、日记有时横写,有时竖写,考虑到钱玄同生前积极提倡汉字横行,故本日记一律横排。
三、钱玄同生前是简体字的积极提倡者,故本日记以简体排印,按中国大陆通用的标点符号使用法施加标点。其中有涉及古文字,易发生歧义者,则不简化。个别古文字,今之简化字已另有新意,则加注今之正体字或直接改为今之正体字,如"广",整理为“广(庵)"或"庵"。
四、日记原稿有时一年一册,有时一年数册,分合并无规律,今概以年为单元,庶几明晰,并便于读者利用。
五、纪年,日记在辛亥革命前有时用阴历,有时用阳历,今一概改为阳历,加注阴历。辛亥革命后用阳历,一般不注阴历。日记原书月、日,有时只以一、二字表示,今为便利阅读,一律添加完整。阳历以阿拉伯数字表示,阴历以中文表示(正文中的阳历则概依原貌,不作改动。如一九。五年,不作1905年)。原稿记曜日,方法前后不一(有时用金、木、水、火、土、月、日,有时用星期一、星期二等,有时用世界语),今以忠实于原稿为原则,不求统一。
六、日记各年格式不一,有关天气、冷暖的记载比较随意。有时记,有时不记;有时记于"天气”栏、"提要"栏、或"重要记事”栏中;有时记于当日正文之首,或正文之中;有时仅一两个字,与正文无关;有时则文字较长,且与正文紧密相连。今以尽量保持原状为原则,酌情分别处理,不强求统一。
七、分段一般依原稿,过于零碎者适当归并,过于庞杂者适当划开。
八、日记使用的古体字一般改为通行字,少数特殊情况保留原字,在括弧中加注通行字。
九、日记使用的甲骨文字、篆字,保持原貌。
十、日记使用的古代简体字、俗体字、钱本人创造的简体字,一般均改为今天通用的简体字,少数特殊情况可保持原貌,在括弧中加注今天通用的简体。
十一、日记中使用的注音字母、日文假名保持原貌,英语、法语、世界语、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国际音标,一般均用印刷体排印。注音字母中的衣母“一”横写、竖写不分;今依《汉语注音符号》,横排时均作“ 1 ”。
十二、钱玄同为书写迅捷,有时将两个字,甚至多个字合并为一字,如将《湖州白话报》写作"洲”。此类情况,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说明。
十三、日记中有时用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字母代替某一机构或方案,如以"《大彳"或"《大彳厂"代指国语统一筹备会,以"1? I 丫门”代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衙门,以"力力"或"电"代替北大,以“《尸"代替“高师",以"广《尸"代指"女高师",以“(:校”代指孔德学校,以:,‘代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以“《生”代《国语周刊》,以"6儿”代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等,此类情况,亦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说明。
十四、日记中有部分钱玄同自创字词,如以"雅”(或写作%/)代指在饭店用餐,以“达”代替注射,以"舌旁辛"代“辞"字,以"翠袖”代指天寒(取杜甫"天寒翠袖薄”诗意),以00代胡同,以宝盖""代“富"字,以“广"代“病”字,以"尸'代"左"字等,此类情况,亦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说明。
十五、日记中涉及的人、事、古体字、音译之外来语,用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字母写成的文字,各种外语、世界语,一般均不加注;日语汉字词汇,如耆取(抄写)、耆留(挂号),力子(资金)、泥棒(小偷)、切手(邮票)、小切手(支票)、残念(遗憾)、面倒(麻烦)、注连(日本祭神或新年挂在门前的稻草绳)等,也不一一加注。
十六、原稿中的缺文:单字、短语以乙公表示,或保持原状;其原以口口号表示者照旧,加注"原文如此";长段缺文以……表示加注说明原文空缺。作者某些有意的省略,而又为读者熟知者,如《阅微草堂笔记》作《阅微草堂》,则不校补。
十七、错字的校正以〈〉表示,漏字的校补以〔〕表示,衍文以[1表示,整理者无法辨读之字以口表示,虽可辨读但无肯定把握以I?]表示;日记中原有的(?)号则保持原貌。古体字与今体字相同者,将今体字注于括号内,如惠(德)。
十八、日记所记人名,常常不称名,不冠姓,多用字、号、简称、昵称、绰号,甚至只用其中的某一字为代表,还常有多种同音字写法;其所用译名亦有与今人通译大异者。今为减少读者困难,特多方查考,编制《本书主要人物字、号、称谓、略称、昵称、绰号及外国人译名异同表》,列为附录之一。
十九、《钱德潜先生之年谱稿》系钱玄同自编,记1887年出生至1905年东渡,开始记日记之前的行迹,故冠于全书之首。
二十、本书前言,叙述钱氏生平及其日记概况,以利读者阅读全书。对其思想主要方面的分析,请参阅附录中有关文章。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钱玄同日记(整理本)》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钱玄同日记(整理本)》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