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民国诗话丛编》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民国诗话丛编》PDF电子书全6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詩話”作為我國古典詩學著作之一種體例,自北术成體以後,又迅即骏展成為主要之形式,後世遂有借用其名指代其他形式者。今沿其俗,而非用其本義。
民國詩學著作,有說舊體詩與說新詩之别,本叢書所收,以説舊體詩者為限。據编者查檢,民國初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此類著作約在百種以上。今仿丁福保清詩話之例,輯出較著者及流傳較罕者三十七種,或記事,或録詩,或評論,不拘一格,都為一集。至於說新詩者,以其對象、旨趣判然大别,如朱光潛詩論兼説新、舊詩乃至西詩,當别輯為一類。又如劉大白售詩新説以白話文説舊體詩,為體亦殊,故亦在不绿之列。
所收以成書於民國時期者為限。若梁啓超飲冰室詩話、狄葆賢平等閣詩話、潘飛聲在山泉詩話等,雖係名作,然均作於民國前夕,不屬本编範圍,已擬收入拙編清詩話叢書。又瓶粟齋詩話三编以下作於一九五一年後,今姑附於正、續編後,俾得其全。
清季民初之報刊雜誌,類有詩話連載一欄,其中篇幅大者,後往往有彙刊、單刊本,如清季之陳栩栩園詩話、民國之王逸塘今傅是樓詩話等。然一般篇幅無多,尚不能成其為著作。今收入民權素粹编彙輯民權素雜誌所載之十四種,視為一種著作處理,以見其一斑。
人而有數種著作出入於前清與民國,其作於前清者,白不得阑入,如孫雄之眉韻樓詩話等。惟錢振鍠謫星説詩,因與其名山詩話之連带關係而入编,非白亂時限。
彙编之作不收,如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陳衍遼金元詩紀事等,蓋體例與自撰之作不同。楊鍾羲雪橋詩話、錢鍾書談藝録,因近年流傳甚廣,錢著且新訂過半,“則猶昔書,非背書也”获藝绿新版引言,故不再收入。
排列首據作者生卒年,輔之以成書時間。又由後人輯成之著,竊以為不應據輯者而應據原作者以定其時序。如蔣瑞藻輯越縵堂詩話、王簡輯湘綺樓説詩,時雖已入民國,然應以原作者李慈銘、王闓運為據,視為清人之著。蓋“叢書”之旨在書之内容,與“書目”之旨在書之成帙不同。故二書雖已入拙编民國詩學書日,而本叢書仍無由收入。同理,黄曾樾輯陳石遺先生談藝绿,得列於陳衍石遺室詩話續编後。
同一著作之續集與正集,如分别刊行者,則作二種處理。民國詩話版本較為簡明,一般只有一版,故以自校為主。原著巾引文、詩題屬節引而文字有所改動者,·般不改回,以保持原貌:節引文字較長者則視同原文,亦加引號,以與前後文分開。引詩間有異於原作之處,如不損害原意,亦不改回,以存其舊。凡校改者均出校記,有歧義者則存疑。異體字、避諱字一般亦存其舊,少數僻字及印刷誤字則逕改,不出校記。原有標點者,一律重予施點。
《民国诗话丛编》书目:
民国诗话丛编 1
民国诗话丛编 2
民国诗话丛编 3
民国诗话丛编 4
民国诗话丛编 5
民国诗话丛编 6
![]() ![]() 《民国诗话丛编》出版说明:
二十世紀的中國廖術,早在世紀之初,即已由王國維、陳寅格等奠基了“發掘新材料”與“融通西學”兩條基本原則。而就“發掘新材料”-一條言,一般比較注重於地下材料、古代材料的重新發現。這無疑是“新”的主要之義。然而,散佚於“地上”各處未為人知的前人材料的搜尋,與我們同時或稍早產生的近、現代材料的整理,也應是“新”的題巾之義。以古典詩學著作為例,近代丁福保繼清人何文煥歷代詩話之後,編輯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大型詩廖叢書;郭紹虞、羅根澤對於宋人資料的大規模輯佚之舉;郭紹虞編輯清詩話續編;郭紹虞主编中國古典文舉理論批評專著選輯,頗為規範、系統地開始建立起了古典詩學著作的資料長编。現代的古典詩學的研究工作,正是藉助於這一相對完備的資料基礎,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為材料對於對象具有基本的規定性,對於研究結論具有基本的制約性。當然,古典詩學材料的搜尋與整理工作遠未有窮期,所以近年又有臺灣杜松柏輯清詩話訪佚初编,又有吴文治主编宋詩話全编、明詩話全编,又有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杜輯體例雖未能稱善,吴编體例小有可議之處,但都不失為“新材料”整理的重要成果。拙编民國詩話叢编上承丁福保清詩話、郭紹虞清詩話續编,繼續對清以後之民國時期的傅統詩舉文獻進行了整理。自“詩話”之體在北宋由歐陽修首創以後,記事與録詩便藉助於這一形式,正式成為中國古典詩學中的一項主要内容,獲得了與論説與品評並重的位置。而且記事、绿詩職能本身具有“史”的性質,它的凸出,又形成為中國詩學“詩、史相通互證”特徵的重要表證。丁福保所輯兩種,便記事、論評、録詩之作兼收,較真實地保存了傳統詩學的歷史原貌。而民國詩話之記事、録詩,其與論評的比重,較之前代又更重一些。故本叢書亦兼收并蓄,與丁氏為近,而與郭紹虞清詩話續编的專收論評之著稍有不同。
民國時期,西學大熾,詩與詩學遂有了新、舊之分。近百年來,一般認識總是視新、舊詩為對立,互相排斥,形同水火,且以新壓舊,以至這一時期的舊體詩創作,以及以舊體詩為評說對象的詩話,長期以來一直處在湮蔽不彰的狀態之中,雖距今不遠而已如古物,淪於待發掘、待整理的命運。這實際上并不符合近、現代舊體詩及其詩學的實績。本叢書绿存的大量民國時期的舊體詩之作,仍然作為這一時期詠唱人心的一種基本形式,并未見衰退,表明了現代詩壇舊體詩與新詩分佔半壁江山的事實。而月,即使在新文學作家尤其是大家中,也存在着兼作新、舊體詩的現象。直至本世紀下半期,舊體詩創作仍綿綿不絶,時有佳作,至今也無衰竭的徵兆。可知舊、新詩實未易軒輊。新詩使用白話,主要以歐西詩與本國民謡為肇興之源,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却也是它的先天的不足。因為只要是以漢字作詩,便决不應回避乃至割捨擁有悠長而又豐厚實績的古典詩的文言語彙,及其派生的一系列表現原則。舊體詩的形式經過上丁年的發展,積淀着漢民族的審美特性。這-形式至清末民初,又恰好遇上帝制傾覆、西夷入侵的社會大變動,從而現成地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知藏分子運用來抒發黍離之感的主要形式。清木民初舊體詩記绿時代風雲、表現人性悲歡所達到的沉鬱而又酣暢的審美高度,既是這一藝術形式已有的成熟性使然.也是這一時期的售體詩詩人群體的特殊遭際及其天才的創作使然。現在可以較為客觀地說,這是我國文學史上古、律體詩創作的又一個毫無愧色的高潮期。而在這同一個時期萌生與發展起來的新詩,從根本上說,其表現形式與舊體詩的形式,其白話語彙與舊體詩的文言語彙,衹有建立起相當程度的有機聯繫,中國現代詩的這兩體互為影響,獲得平行發展的條件,新詩纔有可能最終如同歷史上唐代的“近體詩”之於“古體詩”、宋詞之於唐詩那樣後來居上。如果基於這樣一種立場來認識民國詩話的價值,則這一批著作以較為純熟的傅統標準,對於同時代舊體詩作所進行的較為詳備的録存,對於歷代古典詩作及同時代舊體詩作所進行的分析品評,其本身既是民國詩學的具有正面意義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具體地作為現代詩舊、新兩體發展的共同的殷鑑。
現存的民國傳統詩學著作,據筆者民國詩學書目輯考载中國詩學雜慈總第七輯統計,約在百數十種左右速载於各雜誌而未及成耆者、見於著绿而存佚情况不明者不计。按其内容性質略可分為三類:一類論評、記事、绿詩兼重,如陳衍的石遺室詩話;另二賴則一偏重於記錄故實,一偏重於理論品評,前者以楊鍾羲雪橋詩話、後者以錢鍾書談藝绿最負時譽。各類均有一些可傅之作,如陳詩尊瓠室詩話,夏敬觀忍古樓詩話,林庚白麗白樓詩話、子樓詩詞話,錢仲聯夢苕盘詩話等,記録與品評了晚清民國之際·大批舊體詩人詩作,屬於石遺室詩話一類;孫雄詩史閥詩話,趙炳麟柏巖感舊詩話,王逸塘今傳是樓詩話,海納川冷禪室詩話,郭則澐十朝詩乘,汪辟疆光宣以水詩壇旁記,沈其光瓶粟齋詩話等,記録了大量晚清民國之際詩壇、文壇乃至政壇人物的詩、藝軼事,近於雪橋詩話;以論評為主的黄節詩學,錢振鍠謫星説詩、名山詩話,丁儀詩學淵源,由雲龍定庵詩話等,持論尚囿於舊學,而范罕蝸牛合説詩新語、胡懷琛海天詩話、吴宓空軒詩話等作洋溢着西學氣息,則略與談藝録為近;又有袁嘉穀卧雪詩話專録雲南地方詩人,王藴章然脂餘巔專鳏婦女詩人等;至於趙熙香宋雜記記绿朋儕間“詩鐘”之作,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绿以游戲之筆總攝一代詩人等,雖屬别體,當年亦播名於詩壇。諸如此類,彙而攏之,可知民國詩話作為古典詩學之殿車,是絶無愧色的。
民國詩學著作由於距今較近,版本一般并不複離。但由於種種學術以外的原因,嵬集却仍然不易。不少著作僅止於一版,經過半個世紀以上的劫歷,已幾近絶跡,如石遺室詩話續编、今傅是樓詩話等;有些稿本、鈔本則難有出版機會。编者費時十餘載,在蒐集清人詩話的同時,一併留意尋訪,始稍具眉目。期間得到師友同道的幫助,亦難於盡言,在此謹表謝忱。所得又幾經甄别删汰,遂成此叢書規模。其中謫星説詩、名山詩話係重编,詩史閣詩話、雕蟲詩話係稿本,以及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瓶粟齋詩話三綸以下等,均為首次刊行;石遺室詩話、石遺室詩話續编、今傳是樓詩話及夢苕窟詩話等數種,代為擬定了小目。雪橋詩話因近年有多家出版社重印,故不再收入,而代以被目為“雪橋詩話之要删”雪橋自订年譜戊寅九月三日語的十朝詩乘。陳衍的詩學概要曾得過一油印本,然因破損較甚,多年來又一直無由補闕,此次亦祇能割爱。各書前均由编者作一“编校説明”,交代版本、作者、编輯、校點方面需要説明的情况,詳略不一,視該書之實際情况而定。至於該書内容之價值、特色等,則不予説明,囚為這是屬於由“提要”這一體例來承當的職能,見仁見智,較著主觀性質,不合叢書之提供資料的客觀性質。叢書本身的價值判定,编輯家眼光的高下,竊以為主要應由所選之書來體現。然編者限於學識,本叢書之编輯與校點,自知疏誤不少,亟待方家郢正,俾日後據以修訂。
昔人詩云:“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賈岛述剑本叢書的编輯成帙,費時亦幾近丨載。現在,終於“霜刃”將試,编者禁不住要向賜序的九旬老人錢仲聯先生、題簽的汪中先生致謝:要向校點者沈蘅仲、土淑均、錢瑟之、林建福、李劍冰、沈習康、梁臨川、王培軍、楊焄、戴建國諸位師友致謝;要向全書殺青後參與覆校的吴建國、印曉峰二位致謝:尤其是蘅仲先生、淑均先牛、瑟之先生三位前輩,不僅親與校點,而且提供家藏資料,幫助碓定體例一一我們一同走過了數個既繁難而又愉快的寒暑,從而使這一套叢書的編成,轉化為一段難以忘懷的人牛經歷。戊寅年初冬張寅彭白識於滬西之默墨齋。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民国诗话丛编》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民国诗话丛编》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