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3]
文学文化 [33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10]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9]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6]
道教 [33]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71]
书法篆刻 [40]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70]
金石考古 [220]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5]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1]
医学类 >>
中医 [430]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桐城派编年 全2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15高清
桐城派编年
价      格:¥ 9.80
30天售出:97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25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桐城派编年》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桐城派编年》PDF电子书上下2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丛书之一。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它是清代*的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为文学史所罕见。
iWs万圣书城
俞樟华、胡吉省著的《桐城派编年(上下)》以编年的形式叙述该流派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及衰亡的历史,是关于桐城派的资料性、学术性、工具性融一体的著作。
iWs万圣书城
 桐城派是清代作家*多、地域分布范围最广、绵延时间最长的散文流派,因其主要作家皆系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编年》以编年的形式,将自顺治十年(1635)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的桐城派及其分支阳湖派、湘乡派的人物、作品、行迹等内容加以纂辑排比,完整地呈现了该派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桐城派编年》前言:
iWs万圣书城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流派。它的特殊,一是它从康熙年间开始形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桐城谬种”才逐渐消失,时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二是桐城派虽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学的作家众多,分布甚广,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和《桐城文记载,作家有千余人,除了安徽以外,还涉及浙江、江苏、江西、广西、山东、福建、山西、湖南、湖北、河北、北京等省市,几乎遍及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性流派;三是桐城派成员的身份眘专门从事古文创作的古文家,也有许多各级官员,以及像郭嵩焘、黎庶昌这样的外交家。文学之外,桐城派在学术、教育、文化、政治、外交诸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对桐城派的研究,不能只注重其文学方面,还要注意到桐城派成员在文学以外的功绩。
iWs万圣书城
一、桐城派的产生、发展、演变及衰亡
iWs万圣书城
明代成化以后,文多台阁雍容之作。前后七子掀起反对“台阁体”运动,但是没有能够做到以复古为革新。宗法唐宋一派,虽有归有光得《太史公书》之神理,与“唐宋八家”相埒,但其他人等,则脱离时代内容而死守清规戒律。清代文坛上的一些有识之士,以起古文之衰为己任,组织和掀起了古文复兴运动,历时两百余年,“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王兆符《方望溪先生文集序》〉,有明确的“道统"、“文统”,自成一派;又因倡导和践行这一古文复兴运动的主要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可谓开桐城派先河。
iWs万圣书城
戴名世论文推崇程朱理学和唐宋八大家,他在《答伍张两生书》中提出“文之为文,必有出乎语言文字之外而居乎行墨溪径之先”,又在《答赵少宰书》中提出文以“言有物”为“立言之道”,及“道也,法也,辞也,〒者有一之不备焉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广艽见解和实践,实是桐城派的先驱。但是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戴名世被杀,所以桐城后辈便不再提及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和贡献,桐城之祖也就没有戴名世的名字。直到近年戴名世的古文创作成就被重新肯定,他才名列“桐城四祖”之一。
iWs万圣书城
方截的古文曾得到戴名世的指点,方苞也为《南山集》作序,还家藏《南山集》刻板,所以《南山集》案发生时,曾被判处死刑。后因得到李光地等人营救,康熙帝以“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而赦免了他,并且朱批他“以布衣入值南书房”。方苞“欲效涓埃之报”〈《两朝圣恩恭记》〉,提出使文、道、法三统一的“义法”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雍正十一年,方苞替和硕果亲王编了《古文约选》,为天下士人提供了一部“义法”的示范书,并在“序例”中,明确规定“因文以见道”。方苞提出的“义法说”,是桐城派论思想的核心,也是桐城派文论形成的基石,同时,“余终世未尝一日离文墨”(《李穆堂文集序》〉,方苞以其理论和实践,历来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创始人。
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方苞将“义”纳入程朱理学的规范之内,而尊崇程朱理学,本是宋明以来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清王朝入关后,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采取尊崇儒家理学的策略,桐城派也就有了产生和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桐城派的创始者及其继承人鼓吹程朱理学、道统与文统结合,因而桐城派在客观上适应了清王朝的需要而受到保护,并取得正宗地位。刘大槲出游京师以后,拜方苞为师,专心学习古文作法,文名更盛。刘大槲继承方苞的“义法”说,又突破“因文以见道”的框框,提出了创作应以
“神气”为主的主张,将古代诗歌韵律学说中的理论,运用到散文领域:“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章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论文偶记》)以“神气”为中心,刘大槲一方面把文章的神态气势与音节、文字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把作家的精神气质与文章的境界、韵味联系起来,构成了他的“神气”说的完整内容。刘大槲把桐城派的文论由“义法”向“神气”推进了一步;他自幼跟从父兄读书,早有文名,终身创作,文采照耀,成为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iWs万圣书城
姚鼐中进士后,为官刑部,由刑部进人《四库全书》馆充校办,并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乾隆三十九年夏秋之间,姚鼐离开《四库全书》馆后,先后主持梅花、敬敷、紫阳、钟山书院,教授生徒,极大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姚鼐《述庵文钞序》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的主张:“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姚鼐继承了方苞的“义法说”,拓展了刘大榭的“神气说”,提出了“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姚鼐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比较充分地论述了“文章之美”,在《复鲁絜非书》中提出了“阳刚、阴柔”之说,认为阳刚、阴柔不可“一有一绝无”,应是主刚而含柔,主柔而含刚,阴阳相生,刚柔相济,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至此,桐城派的文论“成形”,大体臻于完备。
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iWs万圣书城
方苞、刘大槲、姚鼐师徒相传,有桐城派三祖之称。自方、刘、姚二先生相继挺出,如太华三峰,遛立云表。乾隆四十二年,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晋芳、编修周永年的话:“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这一论断后来被视为桐
城派得名的由来。而后来姚鼐师徒授受广衍,响应附从者众多,桐城派已然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文学流派,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说:“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之,遗风遂衍。姚惜抱禀其师传,覃心冥追,益以所自得,推究阃奥,开设户墉,天下翕然,号为正宗。承学之士,如蓬从风,如川赴壑,寻声企景,项领相望……呜呼!何其盛也!”
姚鼐门下的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世称“姚门四杰”。管同传法最早,而梅曾亮声誉最高,俨然成为文坛主盟者。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说:“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袒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有陈学受艺叔,陈溥广敷,而南丰又有吴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风,私淑于姚先生。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仲伦与永福吕璜月沧交友,月沧之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距、马平王锡振定甫,皆步趋附于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
于广西矣。”李详《论桐城派》说:“至道光中叶以后,姬传弟子仅梅伯言郎中一人。同时号为古文者,群尊郎屮为师,姚氏薪火,于是烈焉。复有朱伯韩、龙翰臣、王定甫、曾文正、冯鲁川、邵位西、余小波之徒,相与附丽,俨然各有一桐城派在其胸中。伯言亦遂抗颜居之不疑。”〈《国粹学报》第49期)“姚门四杰”以及他们的弟子,促成桐城派作家多,支流广,势力大,胜于兴盛时期。但在桐城派古文创作、理论上建树不大,影响不及三祖。
iWs万圣书城
恽敬、张惠言等专志以治古文,师承桐城派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作为桐城派的分支,史称阳湖派。接着又有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也是桐城派之分支。曾国藩既立功、立德,又同样立言。他认为“有义理之学,有辞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此四者缺一不可”。“经济”之实可以救“义理”之虚;主张“行气第一,声调为本”,以此纠正“卑弱”之弊;倡导“质朴刚健”的新风,以扫桐城派阴柔有余、刚气不足的旧习。学文者除了要有“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外,还要通晓葛、陆、范、马的经济之学,周、程、张、朱的义理之学,韩、柳、欧、曾、李、杜、苏、黄的辞章之学和许、郑、杜、马、顾、秦、姚、王的考据之学。这比原来的道统、文统要大得多,视野更开阔,既无独家偏见,更兼众家之长。曾国藩承其源而稍异其流,使桐城派走出低谷,进人了中兴时期。
iWs万圣书城
曾国藩门下有四大弟子,即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都兼擅事功与文章,名重一时。曾国藩门下除四大弟子外,还有一批执弟子礼的追随者,出现了“天下文章在曾幕”的盛况,至此,桐城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阵营(世人称为“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桐城派声势一落千丈。此时的代表人物中,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吴汝纶晚年竭平生之学授其昶,望承其事业,然而马氏无欲求刚,难以威仪天下。桐城派文章失去活力,而理论上则有新贡献。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收录了桐城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文论之精粹,尽在其中。林纾的《春觉斋论文》 则重点阐述了古文“应该怎样写”和“不该怎样写”的理论问题。但是姚永 朴、林纾高谈理论,把桐城派的清规戒律演绎得更加繁琐化,远离现实,脱 离实际。尽管林纾以桐城派文章翻译西洋小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终无 大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得桐城派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应时而兴,使白话文大行其道,桐城派古文的正统地位因此 动摇。桐城派自然而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桐城派编年》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桐城派编年》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