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3]
文学文化 [33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9]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2]
笔记小说 [42]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3]
百科全书 [67]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工具书 [20]
宗教类 >>
佛教 [203]
道教 [31]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8]
书法篆刻 [38]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20]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40]
医学类 >>
中医 [426]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4]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全2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2015高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
价      格:¥ 9.80
30天售出:92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14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电子书全2册,由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罗根泽著。zYZ万圣书城

zYZ万圣书城
zYZ万圣书城
罗根泽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三部文学批评史经典之一,与其他两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鼎足而立,各具特色。本书所述上自先秦,下讫两宋,盖分周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两宋六篇,以材料丰富、体例完善为其突出特色。作者以诗话文评为山铜,以文集笔记为沙金,搜罗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结论持之有效,言之成理。作者独创"综合体",按古代文学理论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分为几大阶段。再把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学批评现象适当分类;或以文学论点为中心,或以文体演变为中心,或以文学流派为中心,分别叙述。由此纲举目张,巨细无遗。本书将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由此将本国的材料跟外来的意念打成一片,方能处处抓住要领,详细探索,从而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
zYZ万圣书城
zYZ万圣书城
zYZ万圣书城
 
 
 
作者简介
罗根泽(1900-1960), 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1927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国学所和清华大学国学院,1929年同时于两处毕业。先后曾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保定河北大学、中国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处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执教,同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乐府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等。
zYZ万圣书城
zYZ万圣书城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zYZ万圣书城
1、美刺说:这是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从《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认识到诗歌是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某些生活现象、政治情况的态度,对美好的事物加以赞美称颂,对丑恶的事物加以讽刺,这种对政治事件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思想,在以后的《诗大序》中就发挥成为“美刺说”。
2、言志说: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它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认为诗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治教育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
4、“知人论世”说: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指出要正确理解作品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比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5、风雅比兴:这个说法标志着《诗经》六艺之教的传统,其含义两个方面:第一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刺,第二是比兴。即:“主文而蹫谏”,譬喻不反言的表达方式,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他指出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优秀著作大多是前辈圣贤“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遭遇下,为了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流传后世,才发愤从事著述的,他的“发愤著书说”体现了不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的这个观点只是作者在政治上遇到困厄,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情感,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且许多优秀作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一个鼓舞,对后代文艺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永明声病说”:南齐时盛行的,王融、谢脁、沈约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应分别平上、去八四声,防止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韵不谐的疾病,他们的这种具体主张,后人称之为“永明声病说”。
8、“事出于沈思,义归乎汉藻”:这是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意思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经过了深沉的构思,作品的思想内容借助华美的词藻表现出来,文虽是对赞论序达而言,但实际上说出了《文选》总的选文标准。它表明萧统对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也有偏重艺术形式弊病。
9、翫(玩)华而不坠其实:意思是应该参酌《楚辞》的奇伟,但是不失去它的雅正,玩味他的华采,但是不抛弃他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奇正结合,和华实并重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文学创作和遗产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
10、“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关系的论述,它扼要地说明人们的思想感情随自然景物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命题。
11、“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十六卸载《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作家创作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入。
12、风骨:风是精神爽朗,骨是骨体劲健。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文学风格提出的更高要求。风骨主要指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既是具有风格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具有风骨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
1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对文学的历史发展的总看法,他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它反映着时代特色,这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学发展观。
14、“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为使人们克服偏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公正地批评,而提出的原则,所谓“园照”是指与偏好相反,能够进行全面合理的批评,要做到“园照”必先博观,只有阅读考察了大量作品,加以仔细比较研究,并排除个人好恶爱憎,才能做到正确评价。
15、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诗歌创作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语出钟嵘《诗品.序》,要求诗歌和艺术上以风力为基干,以丹彩为润色,所谓“风力“就是《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风骨,是指作品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就是《文心雕龙.风骨》篇要求风骨与文采相结合的意思,二者结合使作品达到文质彬彬,形成优美风格。
16、“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的说法,这个说法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平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愈认为文艺作品越是表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学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文以明道”说:柳宗元在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说的“道”不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还要接触事纪事物,这就是所谓“及物”,在柳宗元看来,所谓“行道及物之大者”是积极参加政道活动,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情,文章的重大任务也就在于表明“辅时及物”之道,对社会政治发生时间作用,韩愈提倡建立儒家道统,坚决反对佛老,而柳宗元不反佛老,提倡行道及物,反对荣古虐今,重视学习前代遗产,也不轻视近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反对世俗。
18、“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宋代江西诗派领黄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以取巧之方,创点铁夺胎之术,所谓“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词加以典化,所谓“夺胎换骨”是取古人之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在以故为新的美名下教人蹈袭剽窃而已。
19、“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示子通》诗中提出的教导,他指出专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模拟雕琢是写不出好诗的,更重要的是在诗外下功夫,他说的诗外功夫,首先是多同外面的世界接触,多同实际生活接触,其次,读书、识物、穷理等等也属于诗外功夫的范围,这是陆游从自己的创造体验中得出的好意见。
20、“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这是明代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尊汉魏,近体尊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接根源,取法乎上”。秦汉之文,汉魏盛唐之诗的优秀之处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了诗文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出路,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作为规则,而鄙薄后世,一切作品宣扬了“贵古贱近”的文艺退化论,对明中时文学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1、“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22、“风”“雅”“颂”:《诗经》中诗的三种体裁。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的诗歌;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23、“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是李贽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他认为具有童心才是真人,才能写出真文,李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抽象的谈论童心,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所谓“童心”,实际上是指未受封建道学熏染的,反映某些市民阶级观点的真情实感,这是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他反对当时“无所不暇”的社会现实,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这对复左主义文学是一个沉重打击,在历史上是有积极作用。
24、渔洋神韵说:是清代王士祯的诗论主张,王士祯在创作实践上主要吸取王维、孟浩然一派山水田园诗的经验,理论上着重继承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和“言语兴趣”说的宗旨,艺术风格要求自然超妙,含蓄隽永,形式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王士祯对诗歌艺术形象和意境的分析有独到之处,但神韵说的主要倾向是引导人们欣赏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陶醉于美妙的艺术境界,而不去激发悲愤感情和抗争精神,不去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25、“澄怀格物”论:金人瑞提出的,所谓“格物”就是接触外界事物,这种格物的前提是必须“澄怀”,也就是不带偏见,不存杂念,这样才能普遍的客观的格物,金人瑞认为文章的好坏决定于作家的“澄怀格物”,而施耐庵之所以在其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物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琢磨之后,最终达到了了然于胸,才能下笔挥写自如。
26、境界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所谓境界指诗词抒写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高度,王国维认为,凡能真实而生动的写出作者的心情感受和展现客观事物神态的作品,便是有境界。《人间词话》就以此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27、“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他们与造境和写境的含义有联系也有区别,所谓“有我之境”不是指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而是指他在所描写的景物上凝结着自己浓郁的悲欢哀乐之情,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说他们宁静的自然景象使作者心旷神怡,与之浑化。
28、“熏、浸、刺、提”:“熏、浸、刺、提”是梁启超对小说四种艺术感染力的概括,“熏”指小说对读者的熏陶作用,“浸”指小说使读者身入其境,其思想感情受到浸透而不断变化,“刺”指作品突然强烈震动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感动,接受教育,“提”指作品产生一种“移人”的力量,使读者感情完全融入小说之中,与之主人公合而为一。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文学批评史》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