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 全1册 2010高清
价 格:¥ 9.80
30天售出:113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PDF电子书全1册,由三秦出版社2010年出版。 《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收录了北魏及东、西魏文章共一千三百六十二篇,作者二百八十九人,内容分为: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翊、郑道昭、墓志等部分。
北魏、东魏、西魏,史家统称为后魏,它们是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北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更影响了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代的文献资料,一直存在许多缺憾,给研究工作造成诸多不便。清人严可均辑录的《全后魏文》收录北魏及东、西魏文章共1 362篇,作者289人,收录内容比较完备,所参考的文献也非常丰富。因而长期以来,《全后魏文》一直被视为研究后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但严氏之书成于清末,在今天看来,也还有相当缺失,本书即依照严氏《全后魏文》体例略加修正,对北魏及东西魏时期的文章进行了辑补,共辑入单篇散文1 547篇,其中有作者可考的89篇,可确定作时的1 000余篇。
本书主持整理的作者韩理洲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在出版了《全隋文补遗》《全北齐北周文补遗》之后,又带领他的团队精心整理本书。在辑录中,他们重新审查了严氏所用的古代文献,又查阅了严氏身后发现和出刊的文献和石刻资料。如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罗国威《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超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及《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等。还查找了2006年以前主要考古类期刊,如《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与文物》等载录的石刻文献。同时还查阅了大量方志,如:《山东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县志》、《闻喜县志》等,从中辑补了部分录文。
本书编排,根据有无作者署名,分为以人繫文和按类集结两类。同一作者之文,以作时先后为序,繋于其名下。作者之间除皇帝之外,以生年先后排列;对于生年不详者,则列于有生年可考者之后,并以作时年、月先后为序。作者无考者,则分为碑、墓志、造像记及杂著四类,各类之中则以作时年、月先后为序,有年无月者列于该年之末,作年不详者列于同类之末。《全后魏文》所收造像记,都以造像人为作者,本书所辑造像记繁多,且造像人与作记人间关系难以确证,除明确有记为某人所作的,皆以类集结。
本书收录之墓志,均由编者拟题标明墓主姓名,以便读者检核,为保持原貌,正文第一行照录原石刻之标题。如‘元天穆墓志’ 为编者所拟,正文第一行之‘黄钺柱国大将军丞相太宰武昭王墓志’为原石刻之标题。
本书收录之文,均于文后注明辑录出处,凡有多个出处者亦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检索。如不同出处文字互有出入者,则相互校勘,并出校记。若无参校本,而原文有明显错讹者,编者亦于文后注明。
本书所录文章,凡流传版本中文字有缺损者,录文按所阙字数画□号,缺损字数不明者写‘上阙’或 ‘下阙’。
本书对于原文中之古今字、碑别字、通假字、异体字均于文中径改,不再出校。
本书对可考得作时之文,均于每篇后引据文献申陈编年理由。文献记载不一者,则诸说并录,若有取舍,则申陈所据。为方便读者,书后附有《〈全后魏文〉补遗年表》。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对研究后魏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以及民族、宗教、文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书所收的大量碑志石刻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献,补充了史书的内容。如:《魏书》宗室诸王传是研究北魏皇室成员构成及其宗族关系的主要文本依据,但是由于所见材料的限制以及《魏书》流传中佚失等原因,这些记载疏漏很多。而19世纪以来大量元魏宗室墓志的出土,则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其次,本书所辑有些文章可以补正史书讹误。如《魏书》以元晖为镇西将军元忠之子,《北史》则以为忠弟德之子。据神龟三年(520)《元晖墓志》可知,《北史》为是。《魏书》记元晖卒于神龟元年,墓志记为神龟二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恕不赘述。
再次,有些文献还详细记述了北魏一些制度以及具体实行过程。如孝昌二年(526)《韦彧墓志》详细记载了韦彧死后被赠予谥号的全过程。
北魏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族融合,本书所辑录的大量墓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融合。例如正始四年(507)《奚智墓志》和正光四年(523)的《奚真墓志》两篇墓志都作于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从其对于氏族的不同描述,可见汉化政策所引起的民族心理变化。另外,在墓志中,对墓主人道德取向以及行为举止的描述,也体现出中原儒学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孝行的称颂。如正光元年(520)《元孟辉墓志》。另一方面是对于墓主人儒雅作风的描述。如武泰元年(528)《元暐墓志》。
除此之外,本书所辑录的大量造像记,对于研究北朝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造像记中所记录的造像活动,反映出佛教在北方社会传播的过程。从造像记的发愿文来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十分明显。如:永平四年(511)《万福荣造像记》、东魏武定五年(547)《安鹿交村二十四人造像记》。其内容都体现出北朝佛教在发展中与重视政治伦理的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本次辑录的墓志,完整地反映从北魏初期的简略质朴到太和以后趋于完备、华丽这一文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将这一时期的造像记与颂、铭、碑、赋等文体相比较,可以看到其内容和写作手法明显受到佛经文学的影响。其中的文学描写内容,与佛经中有关内容加以对照,也可以看出佛经中那种反复铺叙、排比夸饰的描写手法对其产生的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一时期佛教对文学表现手法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说,这一时期,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后魏文学在北朝文学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一书,总共80余万字,繁体竖排,精装,定价138.00元人民币。内容丰富,印装精美,价格合适。是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尤其是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必备参考书。
![]() ![]() 《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前言:
史家所稱的後魏,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它們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有着特殊的意義。北魏结束了十六國的割據,在北方完成並保持統一穩定的局面將近一百五十年。它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傳統更影響了隋唐兩代,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後魏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以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衝突、影響、融合為基礎,這些衝突、影響和融合,既是造成北魏孝文帝前後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北魏末年政治動盪以及東、西魏分立的重要根源。對後魏時期不同文化間關係的分析探討,一直是這一時期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後魏一代歷史文化的文獻記錄,一直存在許多缺憾,給研究工作造成諸多不便。清人嚴可均輯錄的《全後魏文》收錄北魏及東、西魏文章共一千三百六十二篇,作者二百八十九人,收錄内容極其完備,所參考的文獻也非常豐富。因而長期以來,《全後魏文》一直被視為研究後魏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但嚴氏之書成於清末,在今天看來,也還有相當缺失,亟需輯補,為深入研究提供更加詳備的
資料。因此,本書即依照嚴氏《全後魏文》體例略加修正,對北魏及東、西魏時期的文章進行了輯補,共輯入單篇散文一千五百四十七篇,其中有作者可考的八十九篇,可確定作時的一千餘篇。在輯錄中,我們重新審查了嚴氏所用的古代文獻,又查閲了嚴氏身後發現和出刊的文獻和石刻資料。如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以及《新中國出土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等。還查找了二〇〇六年以前主要考古類期刊,如《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與文物》等載錄的石刻文獻。同時還查閲了大量方志,如:《山東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縣志》、《聞喜縣志》等,從中輯補了部分錄文。
本書所輯錄的文章,對研究後魏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以及民族、宗教、文學等,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首先,本書所收的大量碑誌石刻為研究這一時期歷史文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原始文獻,補充了史書的内容。如:《魏書》宗室諸王傳是研究後魏皇室成員構成及其宗族關係的主要文本依據,但是由於所見材料的限制以及《魏書》流傳中佚失等原因,這些記載疏漏很多。而十九世紀以來大量後魏宗室墓誌的出土,则為此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如本書所收北魏孝昌元年(五二五)《元懲墓誌》:墓誌叙元愨之祖、父稱:「太宗明元皇帝之曾孫,使持節、侍中、衛大將軍、儀同三司、樂安王之孫,使持節、征虜將軍、齊洛二州刺史之第四子。」明元帝第二子樂安王範,見《魏書》卷十七《明元六王傳》,於其子孫僅記其嗣子良「髙宗時襲王。拜長安鎮將,雍州刺史,為内都大官。薨,諡曰簡王。」與墓誌所記元愨之夂
仕歷不同,則元愨之父應當是元良之弟。又北魏孝昌二年(五二六)《元朗墓誌》稱朗為「太武皇帝之母弟、樂安宣王範之孫。處士萇生之仲子,」可知元愨之父與元豸生、元良皆為樂安王元範之子,這對《魏書,明元六王《北史》卷九十,記「宣武、明帝時,豫州人柳儉、殿中將軍關文備、郭安興並機巧。洛中制永寧寺九層佛圖,安興為匠也」。而《郭定興墓志》載安興職官云:「強弩將軍,永寧、景明都將」,並贊美其「智出天然,妙感靈授。所為經建,世莫能傳」。《北史》記安興曾主持永寧寺之建造,逭與墓誌中安興為「永寧都將」的記載正合,墓誌稱其又為「景明都將」,由此可知,北魏時期洛陽的兩大寺院--水寧寺、景明寺都出自郭安興之手,其為北魏末期重要的建築家。
其次,本書所輯文章有些可以補正史書訛誤。如北魏神龜三年(五二〇〕《元暉墓志》,《魏書》以元暉為鎮西將軍元忠之子,《北史》則以為忠弟德之子。據墓誌可知,《北史》為是。又《魏書》記元暉卒於神龜元年,墓誌記為神龜二年;再如,《魏書》卷七十二《房悅傳》載,其人「興和二年卒,年七十」,墓誌則曰:「興和三年歲次辛酉六月辛丑朔十一曰薨於濟州靈縣元本宅」。這些情況,當以墓誌為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恕不贅述。再次,有些文獻還詳細記述了北魏一些制度以及具體實行過程。如北魏孝昌二年(五二六)《韋或墓誌》記或卒後......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