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432]
文学文化 [302]
诸子百家 [25]
名人文集 [351]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19]
诗词戏曲 [109]
笔记小说 [40]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02]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1]
人物日记 [33]
学术研究 [96]
哲学研究 [20]
宗教类 >>
佛教 [190]
道教 [28]
周易风水 [34]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39]
书法篆刻 [33]
石窟雕刻 [49]
文物收藏 [54]
金石考古 [203]
建筑装饰 [36]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9]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3]
医学类 >>
中医 [385]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0]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全4册/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2011
春秋左传注
价      格:¥ 13.80
30天售出:127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36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春秋左传注》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PDF电子书全4册,由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2011年重印,为《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之一Z0u万圣书城

《春秋左传注》这本书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Z0u万圣书城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极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必读典籍。作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本书修订本,对初版本作了全面细微的校订、修改,补充了新材料。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图书基本信息Z0u万圣书城
图书名称 春秋左传注 (修订本) (全四册)——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繁体竖排Z0u万圣书城
作者 杨柏峻著Z0u万圣书城
定价 178.00元Z0u万圣书城
出版社 中华书局Z0u万圣书城
ISBN 9787101070743Z0u万圣书城
出版日期 2009-10-01Z0u万圣书城
字数 1037000Z0u万圣书城
页码 全4册
Z0u万圣书城

 《春秋左传注》书摘录:Z0u万圣书城

春秋左傳注 昭公 十二年 Z0u万圣书城
椒作亂“今楚子信譖,而託討若敖之餘。」若敖氏之滅在宜四年“距此年七十餘年矣"故| Z0u万圣书城
遂殺之。或譖成虎於楚子,成虎知之"而不能行。書曰「踺殺其大4 Z0u万圣书城
六月,葬鄭簡公。賊胜:「邂誊『五月』,誤。」則謂當從鄉作五月,「古去 Z0u万圣书城
陪』之前」。兩説俱無據。姚範援鶉堂筆靡云:「:^書五爿葬鄭筒公,傅言六爿,或策書、簡 Z0u万圣书城
月有互異。滿書之以志其參差。」 Z0u万圣书城
晉荀吴僞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1在今腰1西, Z0u万圣书城
阃之都城。此入而未滅,至11士 一年乃滅胺。秋八月壬午"壬午,十日。滅肥,爬 Z0u万圣书城
漣言「磨伐1」;十五年「圃藤」,海亦云「伐!^、圍厳」,皆以「1」貫之。肥在今河北 Z0u万圣书城
西昔陽縣東冶頭鎮有肥子故國城。以肥子縣皋歸。今河北盧龍縣西北有肥如城".1. Z0u万圣书城
!民散處之地。江永力力謂燕封肥子于盧龍,不足據。 Z0u万圣书城
虐,其輿臣使曹逃。杜注:「原伯絞,周大夫原公也。輿,衆也 Z0u万圣书城
朔,原輿人遂绞“而立公子跪尋。胀驻:「1,胺弟。」鮫奔郏。账胜:「邮,? Z0u万圣书城
相近。 Z0u万圣书城
泔歸公無子,立其弟過。耻驻:^^,调卿士二陋將去成夂攝之族。 Z0u万圣书城
君。」戚、慮之族賂劉獻公"耻胜:『欲使殺撾。劉獻公亦周卿士,劉定公芋。」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杨伯峻(1909~1992)中华书局编审,湖南长沙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解放前曾任冯玉祥研究室成员、中山大学讲师。解放后历任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协秘书处处长,湖南省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副教授,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著有《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年)、《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63年)、《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杨伯峻治学论稿》(岳麓书社1992年)、《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等。1984年为电大主讲《浅谈〈诗经〉》、《〈春秋左传〉浅讲》、《〈论语〉和〈孟子〉》,所讲内容作为教材收入《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Z0u万圣书城

杨伯峻先生说:“《春秋》经传,礼制最难。”杨注解说《左传》中的礼仪制度,已经下了很大工夫,成就卓越,令人敬佩。杨注之前,很多学者为阐明《左传》所记礼制也作过很多努力,但仍有疏失。譬如文公八年《春秋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杨注引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还者,事毕;复者,未毕。”此外没有别的解释,仍然不甚了了。同年《左传》:“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公孙敖即穆伯,此人携带“如周吊丧”的礼物跑到莒国一妇人家里去了,奉命随从他的副手当然无法“如周吊丧”了,只好回本国复命。我们从一部《左传》找不到出使而“复”为未曾毕事的定义或成例。文公十七年《左传》记襄仲如齐拜盟后“复曰”,那是已经完成了出使任务之后的事,很明确。可见前人说法并不完全准确。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一)春秋名義Z0u万圣书城
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名,所以國語晉語七說:「羊舌肸習於春秋。」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墨子明鬼篇也曾記各國鬼怪之事,一則說:「著在周之春秋。」二則說:「著在燕之春秋。」三則說:「著在宋之春秋。」四則說:「著在齊之春秋。」隋書李德林傳載其答魏收書也說:「墨子又云:『吾見百國春秋。』」(今本無此文,孫詒讓閒詁辑入佚文中。)Z0u万圣书城
春秋之名,似乎其來已久。據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說:Z0u万圣书城
春秋家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語,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Z0u万圣书城
由此,劉知幾論定:「知春秋始作,與尚書同時。」但這種推理,很難使人信服。汲冢璅語,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劉知幾看到其中有夏殷春秋之名,而記的是太丁時事,這個不必懷疑。然夏殷春秋之名,是太丁時原有的呢,還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後加的呢? 則難以肯定。據史記殷本纪,殷商有兩個太丁,第一個是商湯的兒子,殷本紀說:Z0u万圣书城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迺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Z0u万圣书城
這個太丁既未曾坐過朝廷,自無時事可記。第二個太丁是紂的祖父。殷本紀說:Z0u万圣书城
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带乙立。帝匕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Z0u万圣书城
兩個太丁,後一個太丁,龜甲文實作文丁。王國維所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未曾考及這個文丁。據後漢書西羌傳和注及通鑑外紀,都引有大丁,或太丁,可能沿襲史記殷本纪把文丁作太丁之誤,唐劉知幾史通也誤把文丁作太丁,而其人為紂之祖則甚明。但並無夏殷春秋之名。徧考卜辭,確如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所言,「有春、秋而無冬、夏气更没有「春秋」這一雙音名詞,足見所謂夏殷春秋者,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加,並不是如劉知幾所云「其先出於三代」。      Z0u万圣书城
    據墨子,各國的史書都叫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傳說:Z0u万圣书城
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Z0u万圣书城
孟子離婁下也說;Z0u万圣书城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Z0u万圣书城
那麽,「春秋」既是各國史書的通名,也是魯國史書的專名。因為各國史書,有的各有專名,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檮杌,它們和魯國的春秋,是性質相同的書。Z0u万圣书城
為什麽叫「春秋」呢? 根據春秋經,一般在一年四季(古人叫四時)的第一個月,縱是無事可記,也寫「春正月」或「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春、夏、秋、冬四時之名,至遲起於西周。以詩而論,我認為豳風作於西周,七月有「春日載陽」;小雅出車也作於西周,有「春日遲遲」。Z0u万圣书城
說文夂部說:「夏,中國之人也。」而朱駿聲說文通训定聲却說:「春、夏、秋、冬四時並本字本義。」林義光文源徵引這一說法,並引右戲鬲「夏」作「■」為證。Z0u万圣书城
    秋季本為穀熟季節,所以說文禾部說:「秋,禾穀熟也。」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秋」字正是這意義。左傳僖公十五年:「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這個秋字,正是四時的秋。古鈢(璽印之璽)文常見「千秋」字,「千秋」正如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三秋」。古人每年莊稼只收一次,所以「千秋」猶如「千年」,「三秋」猶如「三年」。Z0u万圣书城
    冬,說文《(冰本字)部云:「四時盡也。」四季最末一季自是冬季。金文有■字,卽冬字,却假借為終,如頌鼎「頌其萬年眉壽,㽙臣天子霝冬」,「霝冬」卽「靈終」,和詩大雅既醉「高朗令終」的「令終」同。井(邢)人安鐘云「永冬于吉」,即「永終于吉」。詩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這「夏」和「冬」,才是四季的夏和冬。Z0u万圣书城
    古人記事,標明春夏秋冬的,據趙汸春秋屬辭卷一說:Z0u万圣书城
近代或有以書「王」為夫子(孔丘)特筆者,按殷人鐘鼎日「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見時日稱  「王」,乃三代恆辭。Z0u万圣书城
趙汸說的重點在「王」字,我引他的文字重點在「春」字。陸粲春秋胡氏傳辨疑也說:Z0u万圣书城
商鐘銘日「惟正月王春吉日」,又曰「惟王夾鐘春吉月」,是三代之時皆然。Z0u万圣书城
然而他們所舉商鐘,不曾傳到今天。而在傳世彝器中,樂書缶有「正月季春」的紀載。「正月」是晉用夏正的「正月」,對周正來說就是季春三月。還有商鞅量標有「冬」字,這個商鞅量自己說作於秦孝公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便在春秋之後一百三十多年。古本竹書紀年大半辑自前人所引,引文不但不完全,可能還有修改變動,然而原本既已喪失,現在不能不依靠輯本。而輯本也绝大多數不標春夏秋冬四時。唯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四、北堂書鈔一五二引西周時一條,說:Z0u万圣书城
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Z0u万圣书城
这一條不知道是否紀年作者鈔自西周夷王原始紀載,還是他本人改寫。但這條的「冬」宇,依情理論,後人難以妄加或妄改。如果這個推斷不錯,那麽,古代史書於每季的第一月或者最初記事之月,標明春、夏、秋、冬,從西周已是如此。Z0u万圣书城
古人於四季中,較多的重視春、秋二季,所以經常把「春」「秋」一字連用。如周禮天官宫正說:「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又地官州長說:「春秋以禮會民。」詩經魯頌閟宫說:「春秋匪解。」(左傳文公二年引有此語)禮記中庸說:「春秋修其祖廟。」其餘如左傳僖公十二年管仲之言「若節春秋來承王命」,周語上「諸侯春秋受職於王以臨其民」,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王者」,春秋二字連用的多得很。Z0u万圣书城
這些辭語有些在春秋經文既成以前,而大多寫於春秋經文既成之後,更是寫在韓宣子所見的魯春秋之後,但它反映春秋和春秋時代以前的現象,是不容置疑的。無怪乎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說:「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則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意思是史書之名為「春秋」,卽是節取「春夏秋冬」四字中「春秋」一字。Z0u万圣书城
至於公羊傳隱公元年徐彦疏引春秋說說孔丘以其書「春作秋成,故云春秋」;又引三統曆說「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恐怕都不足信。Z0u万圣书城
後來别的書也叫做「春秋」,現存的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春秋」意義和史書的「春秋」不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内。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书友对《春秋左传注》的评价:
Z0u万圣书城

杨伯峻先生作注深得其叔杨树达先生的精髓,为这套书作注时广征博引,金石考证并重,已成经典,实在是我辈阅读左传的最佳书籍。至于有许多书上说此书是阅读左传最佳的入门读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本书算入门的话,哪些书可以算是中级?至于本书中杨先生抄袭日本人《左传会笺》的流言,在无确凿证据之前未可置信,同为古人注疏,彼亦可引,吾亦可引,又何足怪?杨先生此书实胜他人著作远矣。Z0u万圣书城
    而阅读本书的最大意义,个人以为在于其注疏于社会、文化无所不包,正好可借左传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全面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毕竟,春秋时期的中国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古代中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此书作导,实难摸门而入。同时,如果在阅读时,我们结合古代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知识来阅读,将更有助于扩展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视野。Z0u万圣书城
    个人推荐阅读本书同时可以参考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左传研究》和李学勤先生的《东周与秦代文明》,二书均对春秋之历史有提纲撷领之功。而读完此书,再读诸子百家,不光读之甚易,且当有不同感悟。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我曾跟双阿姨提起过,小时候爱看金庸,长大后看了《春秋》就渐渐不喜欢了。金庸的文字很好,但他笔下的游侠仗义之士,有了东周贵族的比较,未免相形见绌。尤其是日后在大学里的外国文学课上读过一系列盎格鲁-撒克逊骑士史诗后,慢慢体会到为什么元稹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概。
Z0u万圣书城

我未曾鄙薄过金庸群侠,我只是更推崇东周君子/封建骑士罢了,这种推崇不是因为敬畏他们的权位,而是对他们中的典范之士高洁的人格与操守的向往和迷恋。 在现代人的历史想象里,所谓的君子往往是科举时代从平民之中拔擢的进士文官,亦或是于丹南怀瑾的心灵鸡汤,温文尔雅,柔弱如水,却手无缚鸡之力,持戈卫国乃是粗鄙武夫的贱役,与其无涉。然而东周时期,所谓,君子允文允武,乃是贵族的尊称,有时两词连用,称“士君子”,与庶民野人相对立。Z0u万圣书城

在春秋时代,社会由诸阶级共同构成,各阶级依据历史与传统赋予的特权各安其位,农人劳作奉上,贵人讲武卫国,彼此不得逾越,周天子/各封国国君并非日后高踞所有人之上的埃及式君主,而仅是宗周秩序的一员,只是他是诸阶级中的最尊者,因此享有最多的特权,并承担最多的义务。《春秋公羊传》所谓”天子一爵“学说,只是对此的如实描述罢了。 此时,行政与战争都是贵族国人的特权和义务,没有常备军的概念,只等有事时被征召至国都武库前,由国君逐一发放武器,踊跃上阵,以三军夺帅为荣,以畏敌不战为耻。因此在左传之初,会记载颍考叔为了接下来的战事,与人争夺战车,贵族间心生冤隙。 Z0u万圣书城

隐公十一年:Z0u万圣书城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 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Z0u万圣书城

因为卫懿公好鹤而不尊崇人,招致国人们的不满,拒不为其出战,最终卫国亡于长狄。幸亏仰赖齐桓公尊王攘夷,方才复国。 Z0u万圣书城

闵公二年:Z0u万圣书城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珏,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Z0u万圣书城

西周封建最盛时如此,春秋封建虽日渐衰败,却依然保有古风,孔子六艺当中,礼、乐、书、数用于邦邑行政,射、御则是战场征伐,殆凡君子者,无不如此。阅读彼时文献《左传》、《国语》,可知没有哪位贵族不上阵的,国君也亲自率军以讨不臣。比如楚灵王率军与吴国争夺徐国时,在战场上尚带着闲暇之心,对身边的人称赞路过的左史:“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Z0u万圣书城

国君的兄弟子侄也都习武,比如一代霸主晋悼公幼弟杨干不过十五岁,便入伍,由于年纪太轻无比娇纵,行车扰乱了行伍而遭到了军法惩处。(《左传·襄公三年》:“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 以周天子之尊,亦亲率诸侯出征,甚至在阵上受伤,比如周恒王帅师伐郑,当场中箭。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桓公五年:
Z0u万圣书城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Z0u万圣书城

当兵并非贱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日后流语,此时不可想象,服军役乃是被社会上层阶级垄断的荣誉职务,平民只有少数人有入伍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庶民来说,参军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权利与荣光。管子之前未闻野人为士从军,也正因此,管仲从野人当中征召“其秀民之能为士者”,被大书特书,秦穆公时期有三百野人为其战争被专门记载,因为这都是破天荒的事情,以前从未见过。Z0u万圣书城

在这种风气之下,贵族君子,都锻炼出一种刚毅不屈、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人格,他们视家族荣誉高于己身,不屑于马基雅维利/商君韩非式僭主的机会主义,视边沁式功利计算为小人行径,就算失败也要有贵族的风度,有礼有节有据,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只会遭到他们的唾弃。 因此士可杀不可辱,并非后世酸腐文生自嘲之语,而是他们赖以在人神共同体栖身的至高信念。原繁受郑厉公责备,立刻自杀,晋惠公责里克,里克亦自杀。若自认有罪,虽君上宽恕不责,亦自罚或自戮。比如鬻拳谏楚王,楚王不从,不得已之下逾越秩序以兵谏,楚王惧而听从。事成之后,尽管楚王不打算问罪,鬻拳依旧自刖,以为威胁君上的惩罚。 整个春秋风气如此,以上仅是我试举二三例,其他英雄人物史书上更是不绝如缕。Z0u万圣书城

而且这些慷慨君子,并非简单的粗鄙武夫,他们不只在行政上有所建树,并且经受了常年的贵族教育,皆能赋诗,深明礼仪,擅长辞令,中国最早的博雅教育便来自于为贵族教育而建的“官学”。是以孔子会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特称之为君子,每一个人都会对美有所向往,纵使身不能至,心亦往之。 Z0u万圣书城

春秋到战国,风气为之一变,随着战争烈度不断增强,各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变法,结果便是平民取代贵族,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粗鲁不名的赳赳武夫和手无缚鸡之力的游士逐渐取代了文武双全的士君子,在动荡的年代里,春秋慷慨激昂的贵族精神被战国的机会主义风气取代,朝秦暮楚,苟活于世的投机性格开始污染中国的文化,秦灭六国,华夏进一步沦落至不堪境地。Z0u万圣书城

秦汉以后,还能保留些许贵族气度的,莫过于燕赵幽并慷慨悲歌的游侠,和温文尔雅的腐儒书生。前者在大一统王朝只会被不断打压,顺民不需要有鲜明的人格,只有在王朝崩溃之际,他们才有喘息的余地。我们今日读金庸小说,为里中的游侠任性击节称赞,然而在历史上这样的江湖从未出现,因为金庸的小说里近乎无政府主义,很少看到官府管制游侠的行径,但我们脚下这块大地的过往,从来只相信:侠以武犯禁。至于袖手书生,由于缺乏武德培养,日后越来越不见刚毅精神,至于昵昵儿女语,技能树倒是点满了。Z0u万圣书城

自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就再也不曾涌现过这样伟岸的群体,稀薄的空气里看不见希望,就算永夜的黑暗当中零星出现过几点星光,也不过是对这一群体拙劣的效仿与致敬,就像刚发育的婴儿模仿成年人走路,却只能在暮气沉沉的老旧殿堂里跌跌撞撞。燕赵游侠是他们粗鲁不文的后继者,封建的土壤被消灭,自然毋须指望春秋盛景再临,如果日后还能出现春秋的君子,亦不过是投向石田的种子,看不见后续。但就算是这些种子浸泡在酱缸里,也日渐稀少,湮没不闻,“未可据也”。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严格说我想写的不是书评,只是一段对过往的回忆。刚买这套《春秋左传注》的时候,还是个大二的小屁孩儿。和三两个同学凑在一起,拼命地买各类经典,仿佛付了钱、买了书,就已经掌握了书里的知识;仿佛书买到了自己拥挤不堪的书架上,就已经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会是长达5年的阅读之路。Z0u万圣书城
    即使到今天,我也不好意思说我读完了。只能说,1736页上的每个字我都扫了一遍。对《左传》这么精彩,这么博大的书,粗粗地读一遍完全不够。Z0u万圣书城
    合上书,5年的时光也被我合上了。虽然屡次重装的电脑已经难觅当年强哥、晓云、胡二的照片和视频了,但是脑海中依旧不时浮动着忽而清晰忽而模糊的影像。虽然当年张老师领养的小猫早已踪迹难寻,但是一二九礼堂前、南北楼阅览亭前大家一起晨读《左传》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书越朝前翻越破,画的“正”字越多。当年在二层小楼的会议室里,踩着嘎吱嘎吱的木地板,赵老师要求每篇朗读20遍的话,依旧在书眉的“正”字中间蹦来蹦去。Z0u万圣书城
    黑色、红色的批注,依旧挤在书的空白处,告诉今天的我,昨天我在想什么。一个不知道忧愁的我,既不关心语法、词义的学术问题,也不关心谋生自立的生存问题,只是一味沉浸在评点江山的梦中,不时地评点几笔,留下几行自觉得意的字迹和稚嫩可爱的思绪。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有段时间读《文选》,发现李善注经常引自《左传》的例证或注疏,就有了读左传的意思。Z0u万圣书城
        刚开始,没敢读杨伯峻先生的这部《春秋左传注》,先读上海古籍李梦生的那套有白话翻译的版本,心想,读了这么多年的古文了,有白话总能读得懂吧?没成想,读得很艰苦。总结一下,主要以下几个原因:Z0u万圣书城
      1、《左传》是编年体,有些事件前后关联,即使看白话,没有对春秋历史一定的了解,也未必能读明白。况且,白话有时看着也别扭。Z0u万圣书城
      2、《左传》里很多的文化背景与当今差别很大,虽是我们先人的事迹,然仿佛漫游在另一个世界。Z0u万圣书城
      3、古文功底不扎实。Z0u万圣书城
      忍耐,再忍耐,用一个月的夜晚,粗读一过。静悄悄的夜晚,仿佛穿越在春秋的世界里,有感动,有愤慨,有遗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Z0u万圣书城
       现在,再读杨先生的这本注,算是通读第二遍。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果然不错。读李梦生那版中很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在杨注中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其书征引广博,且多引金石学中的成果佐证。其次,前后关联事件给出了线索,便于参照检索。李梦生版虽也有,然多数限于体例,语焉不详。最喜欢的是,杨注给出了很多春秋中的体例,且很多做出了统计归类,如:p160,史例,诸侯之弟,类以仲叔季称。p202,春秋之世,通君臣皆有谥者,惟鲁、卫、晋、齐四国为然。等等。便于前后贯通,举一反三。Z0u万圣书城
       杨注尚未读完,然已获益良多。很多人说我国历史书是史料的说法,尤其是二十四史,很不赞同。左传虽不入于二十四史,然读来人物纷然而出,有正义凛然者,有舍身求义者,有无耻卖国者,也有特立独行者,有昏庸无能者。然细细品味,都能从书中体悟出一些道理。于理论的抽象与系统,或者左传不是好的榜样,但作为一部优秀的、伟大的历史作品,是当之无愧的。Z0u万圣书城
       有几部历史书能让人读来如此津津有味呢?
Z0u万圣书城

去年下半年一直都是在读《史记》的,而且原计划是按前四史的顺序读下去,但是去年在读中华书局版三家注《史记》的时候,发现裴、司马、张三家所注史事,遇到《史记》和《左传》有差异,一般都是以《左传》为准,于是去年《史记》读完后,就开始读《左传》了。Z0u万圣书城

读古籍选本很重要。在网上搜《左传》的本子,发现近人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很受人推崇,于是就在网上买了一套。我买的《春秋左传注》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第3版,四册,正文共一千七百三十六页。第一册包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五公事,二册包括“文公、宣公、成公”三公之事,三册仅含“襄公”一公事,四册便是最后的“定公、昭公、哀公”三公事。第一册前还有一篇长五十六页的《前言》,我觉着对了解《春秋》和《左传》有莫大帮助。杨先生从“《春秋》名义”、“《春秋》和孔丘”、“《春秋》评价”、“《春秋》和三传”、“《左传》的作者”、“《左传》成书年代”、“《左传》和《国语》”、“《左传》在西汉的流传”、“从《左传》看春秋时代”九个方面进行论述,观点明确,论证细致、有理有据,很值得一读。Z0u万圣书城

杨《注》在我这个初读古籍的人来看,着实是一部很好的书,引书广泛,注解详细,很多字、词的训诂都很明了。在春秋时期的礼仪、地理、历法方面,我觉着本书注解的尤为细致,搞得我很想把书中提到的所有关于地名、国名的内容汇总到一起。不过《左传》的文字我觉着比《史记》要古奥许多,有的句子真的很难理解。就是在有杨注的情况下,有的地方看的也还是不甚明白。最主要的是,虽然现在书是从头到尾看完了,但是看完的同时,也基本都忘完了。惭愧之至啊!Z0u万圣书城

在读该书的时候,杨先生的一些我觉着不太确实的问题也还是有的。有的应该是疏漏,有的可能就是杨先生自己在体例上没有处理好的结果了。试举几例我没有忘的如下。Z0u万圣书城

 一、《前言》部分Z0u万圣书城

1、第二部分“《春秋》和孔丘”杨先生在阐明《春秋》并非孔子所作后,于结尾处又说“假定有人说,孔子修《春秋》,或者孔子作《春秋》,自战国以来,便曾这么说,难道能轻易否定?那我们可以征引《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篇》记晋文公伐原一事来论它。《春秋经》不载伐原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却有这事,《韩非子》却说‘孔子闻而记之’,这样,《左传》也是孔子所记的,难道《左传》真是孔子所记的么?纵是战国人的说法,也是不可尽信的。”虽然此处不盲从前人之说说的很是振奋人心,但是我觉着杨先生举的这个例子却恰恰不能很好地证明《春秋》非孔子作。因为在《前言》第三部分“《春秋》评价”中,杨先生也明确说到“(《春秋经》)自张晏以来,几乎少了一千五百字,至少是脱了一百多条”,那为何此处《韩非子》引晋文公伐原一事不可能曾经是《经》文里的,只是现在已经脱漏的了呢?Z0u万圣书城

2、第七部分“《左传》和《国语》”中,杨先生说“《左传》……为何连大夫种(或文种)、范蠡一字不提?”此处杨先生着实有误。范蠡《左传》中我确实也没有印象,不记得有提到,但是文种此人在《左传 哀公元年》是有提到的,“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此处应该也是杨先生的疏漏了。Z0u万圣书城

 二、正文部分Z0u万圣书城

1、由于《春秋》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纪年,且杨先生说“鲁……奉周历唯谨”,虽然周正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但是由于“当时修历者不密,观测亦难准确”,所以实际上是有错误的。所以在《春秋经》每一年的第一句后,杨先生均会标明该年起始月之确凿月份,比如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注“本年实建丑,以冬至之日在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癸亥也。”;二年“二年春”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戊辰冬至,实建丑。有闰月。”但是在《经》定公十二年的第一句“十有二年春”下,却没有标出当年情况。这个该是杨先生的疏漏吧。Z0u万圣书城

2、由于《经》、《传》现在合并了的缘故,《传》中有的跨在两年的事情便被割裂在不同的年份里。出现这种情况时,杨先生一般总会注说“此与下年《传》文本为一章,为后人割裂分为两传。”我觉着这种情况,只需注“此与下年《传》文本为一章”即可,后面一句完全不需要反复说,否则我总觉着有唠叨的感觉。Z0u万圣书城

在《前言》第四部分“《春秋》和三传”中,杨先生讨论了“《左传》是否传《春秋》”。以我浅薄的想法来看,《春秋》当是《春秋》,《左传》当是《左传》,并没有什么传不传的问题。虽然在《左传》中,有解释《春秋经》的句子,还有更多的详细讲述《春秋经》中所提历史事件的例子,但是我觉着凭这点不能证明《左传》和《春秋》就是“犹衣之表里”,就是传《经》之作。一是因为历史本来就是连贯的,记载同时期的史事不同书籍之间肯定会有交叉;二是因为我之前读《汉书 律历志》时,发现《律历志》在结尾处有很多提到《春秋》和《史记》中年代记述的例子,难道凭这点,也能证明《汉书》是传《春秋》或者《史记》的吗?我觉着作《左传》的时候作者确实有参考《春秋》,但是《春秋》也只是参考材料之一,最多只是很重要的资料之一罢了。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读古籍选本很重要。在网上搜《左传》的本子,发现近人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很受人推崇,于是就在网上买了一套。我买的《春秋左传注》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第3版,四册,正文共一千七百三十六页。第一册包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五公事,二册包括“文公、宣公、成公”三公之事,三册仅含“襄公”一公事,四册便是最后的“定公、昭公、哀公”三公事。第一册前还有一篇长五十六页的《前言》,我觉着对了解《春秋》和《左传》有莫大帮助。杨先生从“《春秋》名义”、“《春秋》和孔丘”、“《春秋》评价”、“《春秋》和三传”、“《左传》的作者”、“《左传》成书年代”、“《左传》和《国语》”、“《左传》在西汉的流传”、“从《左传》看春秋时代”九个方面进行论述,观点明确,论证细致、有理有据,很值得一读。
Z0u万圣书城

杨《注》在我这个初读古籍的人来看,着实是一部很好的书,引书广泛,注解详细,很多字、词的训诂都很明了。在春秋时期的礼仪、地理、历法方面,我觉着本书注解的尤为细致,搞得我很想把书中提到的所有关于地名、国名的内容汇总到一起。不过《左传》的文字我觉着比《史记》要古奥许多,有的句子真的很难理解。就是在有杨注的情况下,有的地方看的也还是不甚明白。最主要的是,虽然现在书是从头到尾看完了,但是看完的同时,也基本都忘完了。惭愧之至啊!Z0u万圣书城

在读该书的时候,杨先生的一些我觉着不太确实的问题也还是有的。有的应该是疏漏,有的可能就是杨先生自己在体例上没有处理好的结果了。试举几例我没有忘的如下。Z0u万圣书城

 一、《前言》部分Z0u万圣书城

1、第二部分“《春秋》和孔丘”杨先生在阐明《春秋》并非孔子所作后,于结尾处又说“假定有人说,孔子修《春秋》,或者孔子作《春秋》,自战国以来,便曾这么说,难道能轻易否定?那我们可以征引《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篇》记晋文公伐原一事来论它。《春秋经》不载伐原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却有这事,《韩非子》却说‘孔子闻而记之’,这样,《左传》也是孔子所记的,难道《左传》真是孔子所记的么?纵是战国人的说法,也是不可尽信的。”虽然此处不盲从前人之说说的很是振奋人心,但是我觉着杨先生举的这个例子却恰恰不能很好地证明《春秋》非孔子作。因为在《前言》第三部分“《春秋》评价”中,杨先生也明确说到“(《春秋经》)自张晏以来,几乎少了一千五百字,至少是脱了一百多条”,那为何此处《韩非子》引晋文公伐原一事不可能曾经是《经》文里的,只是现在已经脱漏的了呢?Z0u万圣书城

2、第七部分“《左传》和《国语》”中,杨先生说“《左传》……为何连大夫种(或文种)、范蠡一字不提?”此处杨先生着实有误。范蠡《左传》中我确实也没有印象,不记得有提到,但是文种此人在《左传 哀公元年》是有提到的,“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此处应该也是杨先生的疏漏了。Z0u万圣书城

 二、正文部分Z0u万圣书城

1、由于《春秋》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纪年,且杨先生说“鲁……奉周历唯谨”,虽然周正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但是由于“当时修历者不密,观测亦难准确”,所以实际上是有错误的。所以在《春秋经》每一年的第一句后,杨先生均会标明该年起始月之确凿月份,比如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注“本年实建丑,以冬至之日在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癸亥也。”;二年“二年春”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戊辰冬至,实建丑。有闰月。”但是在《经》定公十二年的第一句“十有二年春”下,却没有标出当年情况。这个该是杨先生的疏漏吧。Z0u万圣书城

2、由于《经》、《传》现在合并了的缘故,《传》中有的跨在两年的事情便被割裂在不同的年份里。出现这种情况时,杨先生一般总会注说“此与下年《传》文本为一章,为后人割裂分为两传。”我觉着这种情况,只需注“此与下年《传》文本为一章”即可,后面一句完全不需要反复说,否则我总觉着有唠叨的感觉。Z0u万圣书城

在《前言》第四部分“《春秋》和三传”中,杨先生讨论了“《左传》是否传《春秋》”。以我浅薄的想法来看,《春秋》当是《春秋》,《左传》当是《左传》,并没有什么传不传的问题。虽然在《左传》中,有解释《春秋经》的句子,还有更多的详细讲述《春秋经》中所提历史事件的例子,但是我觉着凭这点不能证明《左传》和《春秋》就是“犹衣之表里”,就是传《经》之作。一是因为历史本来就是连贯的,记载同时期的史事不同书籍之间肯定会有交叉;二是因为我之前读《汉书 律历志》时,发现《律历志》在结尾处有很多提到《春秋》和《史记》中年代记述的例子,难道凭这点,也能证明《汉书》是传《春秋》或者《史记》的吗?我觉着作《左传》的时候作者确实有参考《春秋》,但是《春秋》也只是参考材料之一,最多只是很重要的资料之一罢了。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Z0u万圣书城
《春秋》这本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史为据,故为鲁君记事,如“隐公元年”和“桓公二年”等。本文给大家大概说说隐公即位前鲁国的历史。   【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话说文王有不少孩子,包括姬发和姬旦。后来武王姬发不幸早逝,其子成王年幼,于是周公姬旦摄政。要说周公此人人品还是很不错的,摄政多年勤勤耿耿,最后主动还政于成王,历史评价不是一般的高,关于周公事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自行百度。后来成王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曲阜为鲁国第一个国都,后来的国君又迁都于别处)。自伯禽历经十二君至鲁惠公,鲁惠公即位隐公之父。   惠公即位时娶了他第一个正夫人——孟子。是的,孟子是鲁惠公的正夫人。然而这个孟子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孟轲,而是宋国之女。那为啥她的称谓是孟子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孟”是排行,也就是老大,我们经常听说“伯仲叔季”,其实有另一种提法是“孟仲叔季”,这里的“伯”和“孟”都是老大的意思;“子”是母家宋国的姓。当然也不是所有夫人名字都是“排行+母家姓”的模式,比如有以本国国名冠姓的(如齐姜);有以丈夫之国冠姓的(如秦姬);有以丈夫谥号冠姓的(如庄姜);当然也有自身单独有谥号并以此为姓的(如文姜)等等。然而非常悲剧的是,孟子很早就去世了,惠公在万分悲痛之下续娶了声子。《史记·鲁世家》说声子是贱妾,也不知真假。声子即隐公之母。隐公虽然后来登上大位,但《左传》中提过他为“公子”,而没说过他为“太子”,可能是他母亲为贱妾的缘故。   隐公有一个弟弟,就是日后的桓公。桓公生母名曰仲子,乃宋武公十八年生。仲子和孟子一样,都是子姓,也就是说她们都是宋国之女。这里简要说一下宋国的历史。宋国乃成汤后裔,武王灭纣后封其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为周公旦所败,于是纣的庶兄微子启被封为宋公,都城在河南商丘。据传,仲子出生的时候手上有字(贾宝玉即视感),内容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就嫁到鲁国来了(当然,包括杨伯峻在内的不少人对出生时手上有字这件事表示呵呵),并为惠公生下了桓公。《史记·鲁世家》竟然说仲子本来是隐公相中的,后来惠公见色起义就占为己有,有人表示不信,只是不知道李隆基是不是看了这段后学了去。   前面说了,隐公不是太子,这个桓公才是。但惠公薨的时候桓公年幼,无法执政,故隐公摄政,《左传》说隐公“不书即位”,意思就是说《春秋》没写过隐公即位,意味着他应该没有真的即位,只是代桓公行国君之事。不过隐公人品也和周公一样好,率领全国人民爱戴小领袖桓公。   《春秋》记述的历史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的。
Z0u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春秋左传注》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春秋左传注》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