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中国民俗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国民俗史》PDF电子书全6册,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民俗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深刻揭示了这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中国民俗史泰斗钟敬文自豪地说本书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科的宝贝。
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民俗大概可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会与结晶,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观念深层内涵的表现。关于民俗学的问题,已经由民俗学家进行过许多精辟论析,我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对于民俗,在我国古代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很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就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民俗发展的历史上,先秦民俗处于源头的位置,它和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迁有着密切关系。总之,先秦时期的民俗,如果笼统地讲,当然可以统归于远古和古代民俗之中,然而,先秦时期时间跨度很长,仍需再进行细致一些的划分,愚以为若划分为原始民俗、夏商民俗、周代民俗三人阶段会比较合适。而周代民俗中若能将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划分出来,则会更近于历史实际。先秦民俗中,婚俗、葬俗、人生礼俗等为大宗,其内涵很广,可以说,每一方面都可以做出篇幅很长的深入讨伦。因为学习所限,本卷只试图对于先秦民俗的特征、俗与礼的关系以及民俗的社会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
《中国民俗史》书目:
中国民俗史 先秦卷
中国民俗史 汉魏卷
中国民俗史 隋唐卷
中国民俗史 宋辽金元卷
中国民俗史 明清卷
中国民俗史 民国卷
![]() ![]() 《中国民俗史》出版说明:
治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学本身的知识。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关于民俗现象的知识,用书本上的术语讲,叫民俗志,或田野作业资料。田野资料要靠学者自己亲身下去考察获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对象本身。现在有些民俗学专业的师生对民俗知识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确,那就不容易搞好学问。比方说,搞文艺学,有些同志对文学知识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学史或文学理论的书籍去摸索,这虽然不是很坏的办法,但终究不会有很大的收获。你总得对文学作品本身比较熟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从事学术研究,这是常识性的步骤,是不可逾越的。我是搞民俗学的,我要了解我的一个博土生,我可以听他的同学、朋友做介绍,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张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时也听取其他人的看法,作为参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仅知道他的样子、行动,还知道他的心理活动,我有了我自己的体会,这种认识同道听途说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然后再参考别人的意见,所获得的认识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问尤其如此。别人写的史书和理论书,绝不能代替你的实际知识,再好的理论也不能抵消学者本身对第一手资料的认识,这是肯定的。一个人学问的最主要来源,就在于他所研究的对象材料的本身。过去本专业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毕业时要扭转,已经来不及了。我当导师的,事后回想,感到没有尽到责任,应该从一开始就不迁就他,制止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较大的进步。
对民俗知识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别人的记录得到,用我们的行话讲,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学者考察当地各种民俗所做的记述,分单一民俗志和综合民俗志等多种,我以前写文章讲过。你们将来在学问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于能否掌握足够的民俗志资料,这是关键性的;或者说是有决定意义的。第二条是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博士生,还有访问学者,初进门,都要读一些“入门”、“概论”之类的理论书,对民俗科学有个宏观的了解。至于里面的许多房子,房子里面还有许多人,那等进了门之后,再借助其他的理论著作,直接或间接地去深人探访。专门性的著作,与概论性的著作相比,在门类上要齐全一点,内容也要深刻一点,不过它们既然是专项研究,就有它们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这点也要注意。比如,我国传统的民俗研究大多侧重在婚丧嫁娶和民间文学两个方面,其中婚丧嫁娶是讲人生仪礼的,也叫生活制度,专门的著作不少,但用婚丧嫁娶来概括民俗事象,并不完全,诞生礼就没有讲。再比如民间文学,在《民俗学概论》中,介绍了民间散文和民间韵文,分成两章①,篇幅已经不少了,可是也不全,还有史诗等重要内容没讲②。此外,中国有五十几个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间文学,相互之间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都是大学问,也没有仔细地讨论,可是作为一本概论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结果还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专门的研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忽略点,这是在学习时应该事先知道的。初学时,可针对某个专题去读书,面窄一点也不要紧,但对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对整体理论信息一定要关心。与掌握第一手资料相比,学习理论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但不是一切,不能涵盖资料的功能。
第三个方面的知识,是历史知识。民俗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人类有几十万年的历史,有民俗也可能几万年,文字记录才几千年。不管怎样,民俗的发生是很久远的,从人脱离低级动物起,就有民俗。民俗不是别的东西,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和事,加上有关的思维。我们无法知道古代民俗究竞是什么样子的,但文字记录能够帮助我们略加了解,所以那些用文字记录的民俗文献是很宝贵的。
记录民俗的文献,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历史上的民俗现象、民俗活动和民俗事件记录下来,用科学史的语言讲,这种文献就是民俗史。所谓史,就是古人的记录文字;而前面讲的民俗志,是现在的记录文字。史与志,有时间上的区分。我们要熟悉民俗知识,首先要熟悉“志”;对于历史上的民俗知识的了解,就要靠“史”了。记录民俗史料的著作,历史上零零碎碎地流传下来一些,像《山海经》、《风土记》、《风俗通义》和《荆楚岁时记》等,旧版本也还不少,现代翻印的也有,比较容易找到,大家应该留心去看。一个中国民俗学者假如连中国民俗史的典籍还都没有看,那就不像话了,那就不是中国学者。倘若是一个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俗,他不懂一两本中国民俗史的著作,是可以原凉的,尽管照道理他也应该涉猎,可是中国民俗学者没看过《山海经》和《风土记》就说不过去了,那证明你对应该具有的知识却没有。另一种情况是,历代古人对民俗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的言论或相关著述,这种专著并不多,但断断续续的言论一直有,从先秦诸子起发表见解,到晚清时续有言论出现。整本的书太少,即便有,也是混合着民俗现象一起谈的,比如《风俗通义》,就既记录了民俗现象,也夹杂了作者的议论言谈,两者都有。现在也还有人编写民俗史,有的还没有写完。已出版的现代学者撰写的民俗史著作,像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学史》和王文宝的《中国民俗学史》①,我们图书馆里有,大家都应该看一看,是比较侧重资料的。外国人也写过,如日本学者直江广治就写过《中国民俗学》,中文本译成《中国民俗文化》②,我看了一下,有些地方不是很全,但还是他自己的看法吧,也可以参考。其他还有一些外文的论文,都比较短,也可以找来看看。做研究生的,要尽可能地多看一些。
西方理论著作也要阅读,要学习世界上所有先进人文科学的成果。但是,一个中国民俗学者更要熟知中国的民俗史,熟知历史上前人的著作。中国民俗史著作中的思想观念与西方理论的相比,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在对中国民俗的记录和感受上,中国人毕竟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也可能不都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但是子不嫌母丑,我们应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遗产。年轻人对这个问题不容易一下子想得很清楚,不过作为中国民俗学者,是必须思考这一点的。至于一些学术史问题,如古人所记录的民俗事象在现代生活中是什么形态?它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些还都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也许有的同学因为对某些现实社会现象不满意,所以认为母丑,感到西方的东西什么都好,可是你知道中国旧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你对中国两个社会的情况做过对比吗?因此要知道历史,才会得出真知灼见。民俗学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人文现象是有自己的出生地的,绝不是风中的蒲公英,没有根须。
现代社会强调高科技,但也不能忽视民族的人文文化。博士生是国家培养的最高级别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地方,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大家要明白,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教养、一种义务、一种道德,我们应该对学习历史有自觉的要求。
大家除了学习民俗学本身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民俗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并从这个层次上认识民俗学的性质和作用,这就是我常说的,知识结构要完整。造房子,打地基,地基越深越好,中国学问过去是很讲究基础的,现在也应该是这样。有些人只管民俗学,对其他学科想绕过去,缺乏相关的知识也不去管它,这是要自食其果的。以下谈民俗学和几个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与文化学和社会学。现在国家把民俗学放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不一定很科学,不过也有道理。因为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看,社会文化中的很多重要的东西,都包括在它里面了。但社会文化内部也有差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层,民俗学主要研究中、下层文化。有些人弄不大清楚,认为民俗不算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持狭义说的。其实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文化应包括人出生后所学习的所有知识,人类学、社会学都是取广义说的,民俗学也取广义说。过去有些国家的学者,如德国学者,不是采用广义文化观的,他们所说的文化,都是指上层文化,如上层的文学、艺术等。最近张岱年先生主编了一本《中国文化概论》①,是教育部的指定教材,也只讲上层文化。他是哲学家,很有学问,但思维方式与民俗学者不同,大家可以各搞各的。一般现代人的文化观都比较狭窄,可在应用上又相当广,什么荔枝文化、风筝文化、龙舟文化、啤酒文化、西瓜文化、电脑文化都有。中国民俗学者取广义的文化观,即承认上层文化,但主要研究中下层民俗文化。李太白、关汉卿都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都是上层文学家,就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畴。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书,总结我国建国50年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成就,我们编了一本《中国民间传承文化学论文选》,就把“民俗”、“传承”和“文化”几个词都放在题目里面了。
民俗学的基础是社会史,这一点,我没看见哪个外国学者讲过,我自己认为是这样,所以,民俗学的基础科学应该是社会学与社会学史,以及文化学与文化学史。过去,我们把民间文学的基础科学视为文学和文学史,以及文艺学和文艺学史,现在已经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地基上面了,属于社会学里面的学科了,对它的基础科学的认识也要调整。
在“学”和“史”之间,“学”是逻辑的、理论的,“史”是具体的、现象的,两者密切相关,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刚才提到的民俗学两组基础学科:社会学与社会学史、文化学与文化学史,每组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各有其领域。研究民俗史和民俗学史,要离开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记录,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们是民俗学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基础部分。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底层的文化史和社会史,它们过去往往是被忽略的。
民俗学与人类学。另外一些学科,如社会文化人类学等,也是我们的友军。英国人管它叫社会人类学,美国人叫文化人类学,叫法也不一样。林耀华先生一开口就说,民俗学就是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这是他的看法。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用民俗学或民族志来代替它的。这些学术上的细微争论,我们就不去管它了。民俗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在中国还比较发达。我很想找…个人来北师大教文化人类学,一直没找到。有一次,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来这里讲学,他的一个美国学生当翻译。从邓迪斯说的经历看,他的运气还没有我们好,他不能在民俗学科里招生,只能在人类学名下招生,在他那里,民俗学还是人类学里面的一个学科,他的学生提出来我们这里读博士,研究民谣,我就想请这个学生教一点文化人类学的课,但此人的汉语不行,需要补汉语。我就对他说在中国补也行,回美国补也行,此人就回美国了,以后在美国读了博士,省事了,也不能来中国教书了。还有一个人,是外语系毕业的,英文不错,从外文书里凑了一些资料,编了一本讲义,是“文化人类学”,他本人也很高兴来这里教书,我看也还可以,写作的中文也还通顺,反正我们教这门课也是从无到有,但碍于客观原因,这个人没有被批准,事情也就放下了,现在这门课还是由董博士来教。人类学与民俗学的一些领域是交叉的,但这两个学科毕竟不同,不能完全混淆起来,所以民俗学者还需要了解人类学的知识。
民俗学与考古学。考古学这门学科研究历史上的文化,特别是史前人类文化。史前考古学发掘的文化还没有分化,具有全民性,早期民俗的分别也不是很大,看不见上、下层的差异,只有部落或氏族的生活,其文化是整体的。人类进人历史社会后,已有上、下层文化的区别,历史考古学的发掘就有了阶级层次的区别,比如: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有许多殉葬品为上层阶级所有;但里面还有帛画,帛画上有神话,就是老百姓的下层文化。但是,民俗民间文学不等于原始文化。这一点,我过去受了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影响,也不大清楚,近年我写了文章,重新谈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后来读了很多史前文化的书,在思想上产生了变化,感到民俗民间文学与原始文化两者,关系相对地密切,也有相对地区分,不能混淆在一起①。现在有些学者还在重复我过去的老路,把两者同等看待,妨碍了自己的眼力,当然这也难怪他们。所以我感到,民俗学者一定要学点考古学的知识。
民俗学与宗教学、语言学。搞民俗学,不能不懂得宗教学,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语言,是民俗的载体,在民俗学的研究上,语言学一直是很重要的。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甚至认为,研究民俗应该从研究语言入手,他的《蜗牛考》就是从语言学进入的。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语言学著作是专门研究底层文化语言的。美国的语言学家萨匹尔(E.Sapir)就做过这样的工作,我看现在翻译过来的他的书,还是他的一般著作,不是他的这类专门著作,能有这样的著作更好。我记得在日本时,有一个日本学者,是受法国教育的,搞语言社会学,已经很接近我所说的那种底层语言学。我国语言学者陈原先生也是搞社会语言学的,但他不是专门注意底层文化的,是搞一般性的社会语言研究的,不过陈老的书也可以参考。所以,对语言学和语言学史,也要有一定的知识。明年有一个毕业的同学研究家乡的方言民俗,就是一种新的工作①。将来如果能有人能写出一本《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民俗》的博士论文,那一定会是一种很好的学术建设。民俗学与地理学。民俗学和地理学也有关系,听说有人写了民俗地理学,很有意思。
以上讲了不少民俗学本身的知识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知识,但这不等于说,民间文艺学就无关紧要了。民间文艺学始终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班女士的书中,曾把民俗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信仰,第二部分是社会组织,第三部分就是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②。在很多国家,民俗学的兴起都是从民间文艺学开始的,我国也是从《歌谣》周刊活动开始的。从我个人来讲,我的专业也还在民间文艺学的方面。现在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比较复杂了,像今年毕业的五个博士生,有的研究社会组织、有的研究农具、有的研究信仰民俗,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但民间文学依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例如,凡是中文系毕业的同学,对文艺学的发展会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会注意到,当前文艺学界很注重使用叙述学理论、话语理论等新学说,其实这些都是同我们的关系很近的。更重要的是,民间文艺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民众的情感产物,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理性的产物,这是一个主要的差别。其实,人类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比率还占少数,大多是从风俗习惯出发的,过去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没有多加思考。也有时是从情感出发的,所谓不要感情用事,就是指感情对行为的支配作用。实际上,一个人没有感情,就没有家庭、没有朋友,那不成了木头了?很多人做出英雄行为是为了感情,很多人做出坏事也是为了感情,不管怎样,人是离不开感情的高级动物,而人的感情是要社会化的,问题是看怎么控制它的界限。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不过我常常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心理学的著作,感到这种书能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的修养。严格地讲,人是理性加感情的动物,人的许多行为的原因准也说不清楚,是感情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按照传统行事,里面可能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不好说都是理性在起作用。你问老百姓为什么吃粽子?他说我们的祖宗就这样吃啊,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再来看理性的哲学结晶之一一辩证法,很多同学可能从中学起就学辩证法,到大学还学,应该是接触得不少了。过去我教研究生,让他们每人读两本书,一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①,一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②,重点要求他们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从事学术研究,那时是很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后来转向了经济建设,领导上对意识形态不可能同时抓得很紧,学界的潮流也发生了变化,不大讲使用辩证法了。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十七年里面,把意识形态搞过头了,也可能造成人们心理上的逆反。其实照我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搞学术研究、对于指导人生选择、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是相当有效的,但不是唯一的。应该承认,其他有些理论也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思维活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看,人也很复杂。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按照辩证法去办事,大都是片面的、形而下的。少数学者学了辩证法,能在学术工作中使用,但在生活中也很难完全这么用。我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就学辩证法,学到了晚年,也没有放弃,但现在回头想,说老实话,在我的头脑、行动和现实思维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符合辩证法的?很难说。平时做文章的时候还勉强,有时连做文章也不大遵守这些规矩。这并不是说,辩证法不重要,它非常重要,我是说理性思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很大,情感的产物还是占多数的,居上风地位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文学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研究它的民间文艺学不可被轻视①,在钻研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时候,也不能不涉及它。
学习科学史,或者将来从事科学史的研究,要抓住两点:一是历史,历史就是事实;二是理论,理论就是逻辑,包括学术批评。批评就不是完全讲好话,也要指出对象所存在的局限、不足或错误。在民俗学上,我们说科学史,是简省的说法,全称应该是民俗学科学史,或者叫民俗学的科学思想史、理论史等。叫批评史比较窄,只强调批评的那一面。现在很多文学理论史都叫文学批评史,比较窄,至少叫评论史稍好一些。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国民俗史》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国民俗史》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