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符号中国》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符号中国》PDF电子书全6册,由译林出版社2008年出版。
《符号中国》是由冯骥才担任主编、译林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文化丛书。该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文版由文化遗产卷(分物质上下册、非物质上下册)、自然遗产卷和历史遗产卷构成 ,通过2000余张高清图片与专家解读结合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从远古至当代的器具、食物、风俗、礼仪等文化符号 。书籍设计融合宣纸纹理与木刻艺术元素,采用全彩精装印刷。2013年8月获第十二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英文版等多语种版本已在海外发行
丛书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三大门类分卷,其中文化遗产卷细分为物质篇(上下册)与非物质篇(上下册)。物质篇涵盖青铜器、瓷器等器物符号及故宫、长城等建筑景观 ;非物质篇收录传统节庆、手工艺等活态文化 [1]。每个符号条目包含三要素:
符号图像:采用专业摄影与文献插图结合的视觉呈现
符号释义:由考古、民俗等领域专家撰写简明解读
文化关联:揭示符号在历史流变中的文化意义
《符号中国》书目:
符号中国 历史遗产卷
符号中国 自然遗产卷
符号中国 文化遗产卷 非物质 上册
符号中国 文化遗产卷 非物质 下册
符号中国 文化遗产卷 物质 上册
符号中国 文化遗产卷 物质 下册
![]() ![]() ![]() ![]() 《符号中国》出版说明:
《符号中国》终于和各位见面了。这套丛书发端于冯骥才先生的一个构想,他希望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编为一部便于全球读者了解的书。他的这个构想得到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的积极支持。他们也希望我参与这一工作。在冯骥才先生的主持下,我们邀集了邱华栋、王明贤、常森、黄建明、王锦强、贾文忠诸位编委共同合作。历时一年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此书得以顺利完成。
这套书是对于中国文化各种各样的符号的明确而生动的阐释,它的目标读者既是中国的普通公众,也是世界上对于中国有兴趣的普通公众,这套书是他们深人到中国文化的各种关键要素之中的路径,也是品味和体验中国文化的开端。它既是让对于中国文化没有多少了解的人深入其中的人门津梁,又是可供深人研究用的必备的资料汇编;既是对于中国文化整体性的阐释之作,又是生动有趣的众多符号的组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往往会让人觉得难以把握,这套书从具体的符号出发,进行了全面的阐发,而且期望通过翻译的工作,使之能够为全球的公众所把握。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这套书的出版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世界所了解,也为自己的人民所深入了解,提供了一个虽然还嫌粗疏却清晰和明快的路径。在时间上,这套书注重中国历史进程的多种文化资源的发掘;在空间上,这套书注重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展现。
这套书试图通过我们真诚的努力,给予全球读者一个有关“中国”的形象。在这里,我有必要对于我们工作的前提稍作阐发:
最近,在中国内部和全球,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都在急剧增长之中。对中国来说,其意义在于这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深重“民族悲情”的表征。它显然超出了中国“现代性”历史的限定,已经具有了全新的文化形态。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在西方冲击下的国家主权的不完整,以及民族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记忆,也由于中国在19世纪中叶以来所显示的贫穷和积弱,使得中国“现代性”不得不在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中建构自身,所以,“五四”新文化就是以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为标志的。对于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当然是以一种对民族危机的深重文化焦虑为基础的。
这种文化焦虑正是一种深刻的矛盾的结果:一方面,我们不断回到民族的光荣之中去寻找民族奋起的支点,这种光荣可以说是一种“抽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批判传统中寻找民族新生的可能,这种对于传统的批判可以说是一种“具体”。于是,我们对于不平等世界秩序的反抗和我们向西方学习,正是中国“现代性”赖以存在的基本的二元对立。于是,中国人深重的“民族悲情”不得不以“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种“落后”和“挨打”的关联正是中国“现代性”最为深刻的痛苦:“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困境,“挨打”却是无辜者受到欺凌;“落后”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困境,“挨打”却是弱肉强食的不公不义;“落后”所以要学习和赶超,“挨打”所以要反抗和奋起。反抗和奋起来自一种“抽象”的民族精神,而学习和赶超却是“具体”的文化选择。这就造成了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焦虑的难以克服。一方面,我们时刻肯定民族的存在理由和民族的辉煌传统,以改变“挨打”的屈辱;另一方面,却又在尖锐地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限制和困扰,以克服“落后”的难题。
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这是“现代性”历史留下的问题,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所以,这一波“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的具体历史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而今天的经济成长与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的传统“空洞化”的努力。
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觉”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有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只是“复古”这么简单和这么机械。一方面,一些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在当代生活中的式微,对于传统的“空洞化”感到焦虑,急于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光复旧物”,弘扬传统。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由于新的文化自信的产生,而对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急于以一种同样“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向全球推展中华文化。这样的强烈要求当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其间所遇到的问题却也无法忽视,我觉得有两个方向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切:
首先,在“古今”之间的关系上,其实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从汉语的表达上,“文言”和“白话”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古今生活中的差异更是巨大。传统文化经过了20世纪的“现代性”阐释之后,其实已经和过去有了极大的区别。其中的“可释性”的问题,即古今之间的差异如何得以克服、如何以当代的方式阐释传统文化的问题,其实相当巨大。如何让当代人理解传统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深入理解的表达,尤其是如何让当代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其实是需要进行艰苦努力的工作。这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凭我们一厢情愿的要求就可以实现。这就要求对于传统文化的“可释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便于传统文化在中国内部的传承。
其次,在“中西”文化之间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我们会遇到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转换成易于为国际上其他文化理解的内容,也就是一个“可译性”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在文化“走出去”中间经常遇到的。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认识当然有其依据。但从文化的“可译性”方面看,“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也不乏自身依据;也就是说,易于被他人和不同文化普遍地理解的内容反而更加容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个角度看,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可译性”的问题可以说是难以回避的。只有具有“可译性”的文化才可能被了解。
由此看来,如何让传统文化具有新的“可释性”和“可译性”,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的工作。这需要我们有灵活的策略,坚定的意志,有对于传统的认真思考和了解,以及对于当下社会和世界的开放平和的视野和胸怀。这套《符号中国》,就是超越和克服传统“空洞化”,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符号”,从“可释性”和“可译性”两方面做出了坚实努力的著作;也是一批中国知识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于自己文化的认真阐释和翻译。它是一个“全球本土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寻求“文化自觉的努力的一个小小进展。当然限于时间和工作的难度,也由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博大,这套书会有不足和问题,希望我们的读者批评和指教。
在本文的结尾处,我要向所有参加这一工作的同仁表示最为真挚的感谢。感谢各位编委的努力,他们出色的工作使得这套书具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形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领导的支持和译林出版社的努力。感谢这套书的主编、杰出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对于我们的信任、指导,和具体的参与,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精深理解和无限关爱是我们工作的前提。这套书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现在正期待着各位的阅读和指教。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符号中国》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符号中国》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