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商品详情
注意:《全唐诗典故辞典》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全唐诗典故辞典》PDF电子书全2巨册,由崇文书局2001年出版。 《全唐诗典故辞典》收集了全唐诗中引用或化用史实、故事、戏曲、神话、传说、典章名物,以及前代作品中有影响的诗、词、文佳句。 2.释义,概述出典原文要义,说明典故一般涵义。如属一典多义,解释时应逐一说明,但不分义项。 3.例句,举出典故在《全唐诗》中的用例,结合作品逐例阐明该典的具体用法和特定涵义,点出其修辞、谋篇作和。例句均注明作者、篇名,以及在《全唐诗》中的页码(书名省略,只此页码)。
全唐诗典故辞典 增订本 上册 全唐诗典故辞典 增订本 下册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搞创作需要多读书,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后来黄庭坚说:“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历。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语。”这番话,如果是说阅读杜诗、韩文需要多读书,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理解古人作品,有点道理。但说杜甫的诗字字句句都能在古人书中找出根据,就未免牵强。王骤德《曲律》说:“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当。”这话就说对了。在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和成语。这对于作者来说,是多读书多识故实的结果。而对读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出处,就不能很好地读懂一些诗、词、曲,所以也需要多读书。我国诗文中使用典故,源远流长。六朝人的作品,有人说,“文章殆同书抄”,典故堆砌得太多了。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诗文中典故多,表示作者读书多。但一个人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能记住。有人记忆力好,有人记忆力差。 这样,唐朝人编撰了几种类书,分门别类,便利人们翻检,给诗文写作者提供方便,大诗人白居易和李商隐都编写过这种书。从前有两部极为流行的书,《幼学故事琼林》和《龙文鞭影》,也是这类性质的读物。自然,这些书除开供写作诗文的人选取典故外,还可以起增广和丰富人们文化知识的作用。 典故就是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前人用过的词语,有来历和出处的。一般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里面包含一个故事。例如宋诗人钱惟演的诗《泪》说:“江南满目新亭宴,旗鼓伤心故国春。”明诗人刘基《题陈大初〈画扉)》说“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这里“新亭宴”“新亭泪”都是用《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世说新语语言篇》记载有这样一件事:“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 不管是语典,还是事典,在写诗作文时,运用起来是变化多端的。宋代人陈绎曾《文说》把用事分成九类。明朝人高琦在《文章一贯》中总结前人使用事典的方法,得出“用事十四法”。这十四法当中主要是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正如同费经虞《雅论》所说:“用事之法,有正用者,故事与题事相同是也。”就是说典故本身的意义与作者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一致。以杜甫《秋兴》八首中
不过前人诗文用典不太欣赏明用,而十分赞扬暗用。王土禛《池北偶谈》说:“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高琦对暗用的说明是“用古事古论暗藏其中若出诸己。”顾嗣立《寒厅诗话》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薛雪《一瓢诗话》说:“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著盐,饮水乃知。”这些人都认为诗用事暗用比明用好。比如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用“阮囊羞涩”故事。杨载《宗阳宫望月分得声字》诗“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用佛经语。明张懋修《墨卿谈乘》卷一“月中虚影”条说:“释氏书言:月中蟾桂,地影也。明处,水影也。宋儒祖之,以为山河大地之影也。”这两个地方都是用了典和没有用典一样,无斧凿痕迹,十分自然。至于苏轼《中秋月》诗“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融化戴叔伦《对月》诗“明年此夕游何处,纵有青光知对谁”,大有脱胎换骨之妙。 沈德潜《说诗啐语》说:“作诗专尚隶事,看诗专重出典,慎勿以知诗许之。”当然“专尚”“专重”不足取,但诗词中运用典故,有时的确不可少。如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蓣,青鸟飞去衔红巾。”这里暗用后魏胡皇后与杨白花私通故事,借以暗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婉曲而含讽刺,意味深长。若用直说,不仅触怒权贵,而且索然无味,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繁华过后幽静的境界。 一般来说,诗文中的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炼、微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这是由于典故把一个丰富生动的故事浓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产生的结果。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二句诗暗用范蠡亡吴,功成退隐,泛舟江湖的典故。我们结合他写诗时正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落第的景况来读,就感到其中情意繁复,而字句洗炼。再如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中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用《世说新语·任诞篇》王孝伯说:“名土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和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辛作用这两个典故,和不用这两个典故,给予读者的感受大不一样。我们采用直接的办法来读这两句诗,第一句还能懂,第二句就费解了。若是我们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和典故原来意义就感到这两句诗含义丰富,意境苍凉,不仅只是对竹饮酒而已。此外如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说:“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此用唐明皇和杨贵妃春夜观赏白牡丹于沉香亭北,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让李白写《清平调》的故事。表示白牡丹能得到君王的宠爱,对比自己怀才不遇,感慨无限。“沉香亭北”有故实和没有故实,赋予特定含义就不一样:有故实就增加词义内容的丰富性。所以总之一句话,恰当地使用典故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学中成语典故多,往往可以作为测量该国精神文明的标尺,并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宝藏的丰富。 我国唐诗、宋词、元曲在文学发展史上分别代表了一代创作成就的高峰。其中蕴藏着无数优美的典故。许多语言大师成功地运用典故,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典故是智慧的结晶,它在文学作品中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把这些典故汇集成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尤其是把某些生僻的典故收集起来,找到出处来源,注释其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帮助更大。举个例子吧,元代钟霖的散曲〔双调·清江引〕说:“戴胜雨余桑,谢豹烟中树。”这里“谢豹”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唐人顾况《送张卫尉》诗中有一句“绿树村中谢豹啼”,钟霖的散曲当是化用这句诗的。这里谢豹为何物,还是不清楚。只有当我们找出唐人刘焘《树萱录》说:“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日:‘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这样我们才明白原来谢豹即子规,指杜鹃鸟说的。此外像辛弃疾的词《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中“便整松江一棹,点检能言鸭。”“能言鸭”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不从《杨文公谈苑》中知道陆龟蒙说鸭能讲话的故事,也很难懂。所以我们说汇集唐诗、宋词、元曲中典故为一书,对每个典故注明出处,罗列用句,加上释义,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群众的欢迎。 《全唐诗典故辞典》部分目录: 床头周易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全唐诗典故辞典》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全唐诗典故辞典》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