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共10册 2014高清
价 格:¥ 29.80
30天售出:0 件
商品详情
注意:《中华佛医文化丛书》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PDF电子书暂共10册,由学苑出版社2014年出版。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大巨臂,承载了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民族思想、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形式。为此,本书从弘扬民族医药文化的视角出发,将佛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佛学文献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和探讨。
佛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糅合的产物。”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医学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佛经中的医学史料、医学思想和寺院中的诊疗经验、实用方药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一些人把佛教医药视为封建迷信,不明真相,妄加指责,致使这项研究工作长期得不到展开。因此对佛医系列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学术工程,我们本着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的初衷,本着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民族医药文化新视角、新思维的目的,在文献资料的取舍和词语的把握上,不参杂作者的观点,而是尽量保持文化典籍的原貌,包括其中的佛教哲学思想、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等,以保持佛医原本的完整性,供专业人员使用和参考。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书目: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教精神医学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陀医案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陀医话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医古方书八种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医观止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医人物传略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佛医知识问答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石经医药养生精略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中国佛药集论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 中国佛医方剂类编
![]() ![]() 《中华佛医文化丛书》出版说明: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佛门医药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在其260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被广泛用于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疾病的治疗。有关佛教与中医学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根据我们统计,在5000多部佛教经籍中,有453部专论或涉论医药,有4000多部佛经涉及医理与养生;在8000多部中医药文献中,有588种(641部)书名与佛学有关:历代的僧医著作共79部,历代的居士医著共330部;历代各种医著共涉及203条佛教名词术语。在历代的近10万首中医方剂中,方名直接跟佛教有关者共2183首,间接与佛教有关者1600多首:历代由寺院或僧人传出的医方共615首;由历代居士创立的方剂有809首:在历代中医方剂中,共涉及457条佛教的名词术语。在5000种中药里,有317种中药与佛教直接或间接有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佛医的养生、养心、喻伽、禅定、食疗香疗及独具特色的方药与诊疗方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因此,博大精深的佛门医药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为了深人研究佛教经籍中的医学史料,全面探讨佛教文化与医学的内在关系,我们对佛教大藏经、历代文史典籍和地方志的佛医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佛医之学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对于佛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框架、临床特征、文献史料等诸多方面也作了开创性的论述。因此,本套丛书在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和整理领域,是一套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论著,本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为佛学与中医的研究和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李良松同志主编的《中华佛医文化丛书》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佛教医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这样的课题无疑有很大难度。研究中国佛教医学当然和印度医学的传入中国有关,但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多已散失。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有印度和西域医药书十余种,其中有龙树菩萨医药书三种:《龙树菩萨药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方》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龙树眼论》一种。佛经书目中多不著录医药书,只有《龙树菩萨和香方》见于《历代宝记》、《开元录·元魏录》中,《开元录》并有小注谓:“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故不录之。”可见佛经目录不著录医药图书是由于宗教的原因。现在这些书都已不存,或与未入藏有关。在《隋书·经籍志》中也著录有中国僧人所作的医药书,如释县鸾所撰的《论气治疗方》一卷,《疗百病杂丸方》三卷:沙门行矩所撰《诸药异名》八卷:释僧匡所撰《针灸经》一卷:释道洪所撰《寒石散对疗》一卷以及释莫满所撰《单复要验方》二卷等等,涉及医药学的许多方面。可惜这些医药书多已散失。这样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佛教医学增加了许多困难。李良松等同志知难而上,这点颇值得大家学习,希望不久能见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出版,这将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很有意义。
谈到中国佛教医学,自然离不开禅宗这一重要宗派。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可以说它在许多方面都吸收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儒道两家的发展。从中国医学的观点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就个人说,求得自我心身内外的和谐是健康的第一要义。人之所以生病,很重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失调,而身心失调往往又因有所“执著”而引起。我认为,禅宗除对人类社会有其他重要意义(如哲学上的、文学上的、信仰上的等等)之外,在“养生”问题上,破除“执著”,实最应重视。人要保养其身心,就要调节好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如何调节好自己的身心,禅宗并不要求你去故意做什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生活。“春看百花秋看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人能顺其自然,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日享凉风暂至,冬日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何才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使自我身心平和宁静,自在无碍呢?《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是说对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离相),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现象以为实体,这是“取相著相”。“取相著相”障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天空一样。如果能“于相离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的天空。所谓“无住”,是说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是相继不断的,如果一旦停止在某一物上,那么就不能是念念不住而是念念即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住了,“心不住法即流通,住即被缚”。如果能对一切事物念念不住,过而不留,这样身心就不会被束缚。“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思量,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影响,“不予境上生心”。“念”是心的作用,心所对的是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嗔。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境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常清净,心性平和而百病不入。因此,照我看禅宗的养生要在养性,这点与印度医学或有若干关系,如果前面提到的《龙树菩萨养性方》仍存,将对我们研究佛教养生学会有帮助。
李良松同志是研究中国医药学颇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他不仅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而且热心于从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现在他开拓了中国医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认为他主编的《中华佛医文化丛书》定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华佛医文化丛书》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华佛医文化丛书》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