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文献 [501]
文学文化 [346]
诸子百家 [31]
名人文集 [406]
四库全书 [10]
敦煌文献 [20]
诗词戏曲 [144]
笔记小说 [43]
琴棋茶花 [9]
家谱族谱 [10]
社科综合 [114]
百科全书 [68]
文学文库 [18]
政经军法 [34]
人物日记 [36]
学术研究 [98]
哲学研究 [21]
宗教类 >>
佛教 [202]
道教 [30]
周易风水 [35]
书画美术类 >>
绘画艺术 [167]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0]
文物收藏 [68]
金石考古 [215]
建筑装饰 [41]
工艺美术 [11]
其它综合 [14]
美术全集 [17]
墓志碑刻 [37]
医学类 >>
中医 [420]
西医 [11]
报刊杂志 >>
民国时期 [12]
现代 [2]
古籍善本类 >>
国外收藏 [8]
国内保存 [29]
地理方志类 >>
方志 [23]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中医心脏病学 全1巨册 2016高清
中医心脏病学
价      格:¥ 7.80
30天售出:0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百度网盘 250M PDF
无需注册会员,直接点”立即购买“,付款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链接!
商品详情

 注意《中医心脏病学》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中医心脏病学》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rzb万圣书城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持续上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近年来,虽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治疗药物不断推出,社区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防治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需要中西医工作者不断努力,共同进取。
rzb万圣书城
中医学对各类心脏疾病的论治是现代心血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推广及循证医学概念的确立,中医心脏病学的研究借鉴西医技术,向中西融合的方向发展。到21世纪,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革命,无论对西医还是中医都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人们对心脏的认识更加深入系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到了预防与治疗并重,疾病治疗与身心健康并重的新阶段。中医心脏病学作为中医内科学中重要的临床学科,其理论与治疗体系也日趋成熟。回顾心脏病学的发展历程,不论从理论上对“心”的功能的认识,还是从实践上对“心病”治疗原则的认识,中医均作了大量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有益研究,中西医学都可谓殊道同归。
rzb万圣书城
虽然中医、西医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书籍相当的多,然而,对中医心脏病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性总结与规范。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心血管疾病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要点,中医名家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经验,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的经方和名方,科研思路与方法,并对中医心脏病学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本专著分为六篇,包括:中医诊治篇、临床应用篇、古今方药篇、专家经验篇、科研思路篇和发展思考篇,共十六卷,附录包括心血管疾病常用检查、典型的心电图、胸部X线片以及心脏超声等。本书的出版将为临床心血管医生开展中医、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也是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了解心血管临床与研究工作的参考书。
rzb万圣书城
本书中医、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分别由全国各地多家三甲中医医院有多年临床和科研经验的医生执笔,实用性强。本书中西医并重,突出了中医特色,体现了当代中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方法与最新进展。然而,随着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地不断进步,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rzb万圣书城
rzb万圣书城
275.jpgrzb万圣书城
rzb万圣书城
276.jpgrzb万圣书城
rzb万圣书城
rzb万圣书城
rzb万圣书城
《中医心脏病学》出版说明:
rzb万圣书城
全球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处于疾病谱的前列。根据国家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多年来居各种疾病之首,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是我国当前建设健康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二十年来,现代医学在心脏血管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治疗技术上均有重大进展,包括心脏移植、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介入术、微创或介入心脏瓣膜置换术、周围血管疾病腔内治疗术以及调脂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控制各类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等问题。各类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及各类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都还存在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或融合,可能会带来较好的前景。
rzb万圣书城
中医药学在心脏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发展了一系列防治理念、辨证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散见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多种古典著述中。近现代以来,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倡导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诊断,一般对各类心血管病都既有中医整体辨证诊断,又有西医疾病诊断和微观指标观察,两相参照。在治疗上,趋于更加全面,在疗效评价方面,也更为客观实在。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学理念及具体方法的应用中,进一步确认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的效果,提高了临床证据级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医药辨证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可重复性;对叠加诊疗方面,也更注重各自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考察。
rzb万圣书城
近半个世纪以来,广大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专家,团结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方面,分别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以及改善预后、减少终点事件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新进展。有些中医药复方或有效活性药物,进一步明确了其化学物质基础,在分子层面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至为可喜。当前,广大中医心脏病学科医生,遵照“继承好、学习好、利用好”的精神,都在考虑如何传承发扬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应用和研究发展诸种有效疗法,在创新引领中,继承和发展中医心脏病学及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成果可期。
rzb万圣书城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院长、著名中医心脏病学专家周华教授领衔主编的这部《中医心脏病学》,荟萃集成了数十位临床医生的丰富经验,既体现了中医临床辨证原则、病因病机认识,讲述了各类现代医学诊断的诸种常见心脏疾病的诊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评介了当代名家的心得或见解;更进一步就研究方法学及前景展望作出了叙述,很有启迪意义。这是一册实用性很强的中医临床心脏病学案头参考用书。承邀写序,谨遵邀推荐本论著以供同道们参考应用,是以为序」
rzb万圣书城
中医药学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期间它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亦步亦趋地迈进,经历了雏形、形成、变革、发展的过程,终成蔚蔚大观、系统严密的,能完整、全面、系统地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而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医遭受了排斥、磨难、取缔、抗争的苦难时期,可谓是痛苦跋涉,渡河登山,风雪缥缈,艰辛备尝。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重新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同时也揭开了中西医结合的序幕,形成了具有我国显著特点的医学结构和格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演,中医事业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西医结合如何迈开前进道路上的矫健步伐等问题,都十分尖锐而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rzb万圣书城
中医和西医在医学模式、理论体系及临床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医药学具有显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诸如以三才(天、地、人)思想为基础的整体观,以变易思想为代表的哲学观,以尚中贵和为内涵的价值观,以意象思维为特征的方法论,以仁医仁术为特点的道德观,等等,形成了以非线性为特点,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不息的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体系,实现了灵活性、宏观调摄、针对性的全面结合,逾数千年而不衰。而西医学则以实证、实验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学科紧密结合,促进其医学向多层次纵深发展,形成了以还原论的线性分析方法为主题的医学模式,给西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之成为西方科学进步在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缩影。于此可见,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可以互补而给民众带来福祉。纵然如此,但是由于二者理论体系迥异,方法学上也大相径庭,给相互结合带来了困难。几十年来,我们中西医同道们在中西医结合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不少成果,然而也存在不少遗憾。在临床中,中医理论的缺失,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异化,以西医的诊断、病理、药理为依据进行中医处方用药的临床现象,在在可见。黄钟毁弃,令人生憾,这种以丢弃中医理论和临床特色为代价的“结合”,不是发挥各自优势的结合,而是一种取代和改造,应该努力加以纠正。
rzb万圣书城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就应在尊重、保持、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特色、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取其长而补其短。我们应该严重关注在中医、西医结合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发挥中医药学的作用。除加强中医理论的研究外,更重要的是从临床实践着手,保持中医临床思维特点,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结合路径和方法,诸如在中医具有优势的病证、病种中,如何吸纳西医的长处以补其某些不足;在西医具有优势的疾病中,应研究中医如何针对其薄弱环节参与其中,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以临床实践为抓手,假以时日,出波涛而登彼岸,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rzb万圣书城
近日,我收到曙光医院周华院长送来由他任主编的《中医心脏病学》的书稿,嘱我做序。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这本动员了全国9所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21所医院、97位中医心脏病学专家组成的庞大的团队,经数年沥血呕心之耗,焚膏继晷,穷其心智的出色努力而俦成的洋洋一百五十余万言,六篇十六卷八十二章的煌煌巨著,其深邃的不因循沿袭的编著思路,深得古今奥窔的精详论述,守常知变的临床方法,使我弋获良多。读后深感该本专著特点颇多。首先,文献基础扎实。不仅对古代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文献作了详尽梳理,撷取其中与现代心脏病学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同时又对国内外四十多年间的现代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查询及去粗取精的筛选,使此书既能忠实体现中医特色,又能充分反映中医心脏病学在现代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前沿进展。
rzb万圣书城
其二,以现代心脏病学的框架为基础,从基础到临床,全面构建了《中医心脏病学》。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医心脏病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任务,系统论述了中医心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病机和治法理论及其研究任务,以及常见病证候和各种心脏疾病的辨证论治,等等,具备了构建《中医心脏病学》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
rzb万圣书城
其三,较好地处理了中西医临床的关系,初步实现了中西医互补。虽然书中对中西医有关心脏病的临床基础、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分别进行了罗列,而其着力点在中医方面,既综合整理了三十多年间中医临床在心脏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自出机杼,构建了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体系,无论在临床基础方面,还是在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方面,都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始终突出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和把握,从而形成具有中医自身特点的心脏病临床思维方法,在促进中医和西医间的互补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努力。其四,面向未来,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医心脏病临床难点和关键问题;中医心脏病临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中医心脏病学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作出了颇具深度的思考。诸此,必将对启示和促进今后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其五,匠心独具地编入了中医心脏病临床中常用的“古今方药篇”及系统整理了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脏病的经验,使《中医心脏病学》一书更具特色和更臻完善。
rzb万圣书城

面对这本质朴尚实,特色鲜明,方多法众,启人思绪的大作,令我思潮起伏。它不仅填补了既往对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诊疗、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学科发展乏于系统总结、归纳和阐述的缺憾,为中医同道们提供了一本优良的专著和实用的工具书,也使人们看到了中医临床发展的一种范例和模式,功莫大焉。 rzb万圣书城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中医心脏病学》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中医心脏病学》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