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 全10册 2013高清
价 格:¥ 19.80
30天售出:1 件
商品详情
注意:《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 《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PDF电子书全10册,由湖北科技出版社2013年出版。
治未病是中医一大特色,它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预防,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观点,认为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一样,为时已经晚了。此即《黄帝内经》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对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阐述得十分精辟。唐代药王孙思邈强调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
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宋元名医朱丹溪还专门写了一篇《不治已病治未病论》,开宗明义就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可见治未病的主要含义,就是未病先防,防患未然。治未病的第二层含义,就是防微杜渐,早期诊治。防患于未然,固然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而一旦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尽快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治疗。因为疾病初起,病势尚属轻浅,如能防微杜渐,尽早治疗,就可防其发展,不致由轻病转为重病,由小病变为大病,由局部病变发展为全身病变,而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如果不注意防微杜渐,以致疾病转变,日渐深重,则疗效越差,预后越坏。因此,《黄帝内经》一再指出,善于治疗的高明医家,都是在疾病初起的“皮毛”阶段,就抓紧治疗,力求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疗效又快又好。而那些不善于治疗的低劣医者,则坐失良机,待病久转化,处于“已成”阶段,甚至直到病邪损害五脏、病势危重的“已败”阶段,才尾随治之,当然棘手之极,只有“半死半生”之望。所以,《黄帝内经》强调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高明的医家,既善于未病先防,又善于早期诊治。
治未病的第三层含义,就是治中寓防,先安未受邪之地。疾病已经发生,不仅要尽快诊治,而且在治疗中要注意病机病势,预先采取措施,防其转变。正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由于温病的转变迅速,在治疗中尤其要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温邪内陷。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得明白:“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傍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中加入成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治未病”虽然有以上三层含义,但以第一层含义为主,即未病先防,防患未然,这是最重要的预防之道。因为疾病已经发生,再采取措施防其转变,未必都能防止,与其病后再防,何不未病先防呢?清代名医陈根儒说得好:“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为得也。”病后再防其转变,即使防而能止,那也费力得多,这哪有事先预防省事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治未病”不仅指身体方面,首先是指心神方面,强调养性调神,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特别指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中医“重预防、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是维护健康最为重要的理念,是人类生存智慧最为突出的体现。面对当今的现实和面向人类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注重治病,更注重治“人”西医强调要治疗用仪器、化验检查出来的病;中医则强调要治疗有种种病状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所谓的“亚健康”。
“亚健康”的人,主要表现为“一多三退”:一多,指感觉疲劳的时候多;三退,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具体表现为身体疲乏、腰酸背痛、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焦虑心烦、精神不好、记忆力差、食欲不佳·对于西医来说,尽管这些人有种种不舒服的症状,但是用医疗仪器去检查,到实验室去化验,既找不到患病的病灶,也找不到证明有病的化验指标,当然也就不能诊断得了什么“病”。而这些人又有诸多不适,甚至还烦恼、痛苦,所以不能说他们“健康”,只好创造一个新名词,把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亚健康”既然不是“病”,当然就用不着去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去治。
对于中医来说,这些人既然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甚至有烦恼、有痛苦,当然不是“健康人”,而是有病状的人,也就是“病人”。尽管西医的仪器、化验检查不出西医的病来,但用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症状和舌象、脉象的变化,就能找出这些人有病的症候,对于这些有异常症候的“病人”,当然应当治疗,也有办法治疗。汤药成药、针灸按摩、药膳食疗、气功治疗都可酌情选用。为什么同样面对“亚健康”,中医和西医的看法完全不同呢?这是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西医看问题,首先是看人体的物质结构,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分子水平,借用分子生物学的种种检测手段,在微观上步步深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确,这确实令人折服。然而,在分子水平上来看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都没有了,而且活生生的人体决不是分子的“堆集体”。从分子水平上见到的生命,与人在整体水平上的生命相差甚远,甚至完全是两回事。在这种看重结构、局部、微观的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西医的治疗,当然
就要针对局部病变的病灶,针对越来越精确的靶,点,针对细菌、病毒这些致病的微生物。如果找不到细菌、病毒,找不到明确的病灶,找不到精确的靶点,当然就无法作出是什么病的诊断,在治疗上也就无从下手。中医的基础理论,首先是看人在整体水平上的功能状态,这种功能状态又与天地大自然密切相关,与社会人际关系紧密相连。来自大自然的“六淫”,由社会人际关系引起的“七情”,都会打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际相关”,并按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的要求,通过四诊去寻找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病象,从外知内,出中医病症的诊断,然后针对病机,辨证施治,消除病象,促使脏腑机能协调,重新恢复阴阳平衡,就是成功。即使局部病灶并未完全消除,化验指标并未完全正常,只要病人的正气提升,症状减轻,体征改善,也算取得了成效。古代没有艾滋病,也没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也查不到艾滋病毒和冠状病毒,但这些患“病”的人,总要表现出种种可以见到的症状和舌象、脉象的变化,中医针对这些症候去治疗,就能取得疗效。
艾滋病,传染快,流行广,发病重,症状相似,当属中医“疫毒”之病,但其病因特殊,传播方式又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所以又与一般传统“疫毒”不同。是否发病与正气先虚的关系不大,但发病的早与晚,病情的轻与重,却与人的正气密切相关。中医治疗艾滋病,也是从“症候”入手。根据河南省的观察,常见的病状是乏力、纳呆、腹泻等脾虚症状,其次是发热、咳嗽、自汗等肺卫表虚症状。体征以皮疹、黏膜溃疡、淋巴结肿大较为多见。
河南省近年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办法,治疗2000多例艾滋病人,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发病时间,延长病人生命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这些疗效的取得,并非通过对抗艾滋病毒,而是通过扶助人体的正气,协调脏腑的机能,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朱某,56岁,2003年因有偿供血感染了艾滋病,他1年花费2万元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效果不好,尤其是腹泻特别严重,一天腹泻十多次,致使CD,细胞急剧下降,人也奄奄一息,身高1.80米的高大个子而体重只有95斤,医生告诉家属准备后事。自从老朱服用中成药“益艾康”2个月后,腹泻停止了,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体重达到150斤,不仅可以喂猪、割草,还可以干一些轻微的农活。周围的群众开玩笑说,不是中医药,他早就成为“地下工作者”了。
中医治疗癌症,既不针对病灶而切除癌瘤,也不针对癌变细胞而强力杀灭,虽然也有散结化瘀等攻邪之法,但最主要的还是扶助人体正气,增进食欲,改善睡眠,减轻疼痛,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中晚期癌症病人,中医这种以扶正为主的办法,能帮助病人与癌瘤和平共处,更好地带瘤生存。
西医治癌,手术、化疗、放疗三大法宝,如果运用适度,对早期癌症常有良效。但这三大法宝,都是以癌瘤这个局部病变为中心,有些医生又往往强调除癌务尽,于是根治手术切除的范围很大。为了防止转移扩散,化疗、放疗又必须要足够的剂量,以至许多病人很难耐受,头发掉了,胃口差了,甚至身体也垮了,即使“病灶”暂时消失了,但人的正常生活质量也随之没有了。甚至因为“除癌务尽”而过度治疗引起的新痛苦远比癌症本身的痛苦还要难以忍受。所以一些癌症患者深深感叹,早知如此,又何苦去承受因抗癌而带来的这么多新痛苦呢?
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医德好,医术高,为许许多多的癌症患者做过手术。后来,他自己也不幸身患胃癌,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腹腔热化疗。而他在临终之前留下的遗言却十分沉痛,他说:“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感悟就是一句话:“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这句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发人深省啊!
为什么这位与手术、化疗打交道这么多年的老医生会发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警言呢?这是因为他由医生到病人的角色转换,他被别人治“病”的亲身体验痛苦太深。他在术后进行的化疗中,由于不堪忍受化疗不良反应的痛苦,曾多次要求终止治疗。华老医生的老伴在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不禁感慨地说:“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如果不做化疗,慢慢恢复饮食,也许能恢复得好一些,是化疗把他彻底搞垮了!”
西医学治病的基本思路,是以局部病变为中心,着重在针对局部病理去治疗,对入的正气,特别是对病人的主观感受的关心则远远不够。治疗措施的选择,做不做手术,用不用化疗,采用什么样的药物,都是以“病”的需要为依据。对治疗效果的评判,也是以病理病灶是否消失作为主要标志,对病人治疗的整体身心状态如何则放在了次要位置。总之一句话,就是重在治“病”,而不是重在治“病人”。
中医学治病的基本思路,更能体现人为关怀,更加人性化。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把“病人”的主观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医治疗以
“症候”为根本依据,这症候虽然也有舌象、脉象、腹诊等客观依据,但其核心还是病人的主观感受。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医治疗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点以“病”为本。扶正气,祛邪气医学认为,正气与邪气相争,决定着疾病的发生、演变和转归,而内因正气则居于主导地位。人体是否发病,主要并不取决于外来的邪气,而是取决于人体内部的正气。
人体的正气旺盛,纵有外邪侵入,也能抵抗,不致发病,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谓。只有正气亏虚之际,外邪才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
《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书目:
妇科病药方大全
肝胆病药方大全
高血压病药方大全
皮肤病药方大全
胃肠病药方大全
新编家庭中医疗法大全
呼吸病药方大全 解密防治呼吸病的常见药方
糖尿病药方大全 解密控制血糖的常见药方
心脑血管疾病药方大全 解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常见药方
腰腿痛病药方大全 解密防治腰腿痛病的常见药方
![]() ![]() ![]()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现代家庭健康生活中医手册》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