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第2部分 共21册 2012-2018 高清
价 格:¥ 75.80
30天售出:6 件
商品详情
注意:《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第2部分PDF电子书共21册,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至2018年出版。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金丹阐秘 上册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悟元汇宗 上册 道教龙门派刘一明修道文集之—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西游原旨 上册 道教龙门派刘一明修道文集之二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西游真诠 上册 《西游记》修道秘诀破译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天乐丹诀 上卷 道家大江西派内丹文献汇编及阐秘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仙道口诀 道教内丹学修炼秘诀典籍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璀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据传说肇始于轩辕黄帝,教导民众播五谷、创文字、制衣冠、作历律、定算数、立音律、造舟车、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之河。黄帝战蚩尤,平叛乱,立为天子,居五帝之首。访天师岐伯,问疗病之方,作《内经》,用以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登崆峒山,拜广成子问道学仙,佐五谷而养民人,用以强健黎民的体魄,延长民众的寿命,道统仙学由此而滥觞,道教也由此而初具雏形。 民族的根基在于传统,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民族,关键在于他的传统,它是民族的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没有自己独特传统的民族,不能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更不会有独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华夏民族的传统,就是五千年的历史,就是民族一脉相承的国学文化。弘扬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皈依。民族精神得以独立,才能让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上!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道家,创立于史官,以《老子》为代表,崇阴尚柔,提倡静、柔、谦、弱、下、和之六德。道学文化,实际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几十万年的实践和发展经验,是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原始基因。二是儒家,创立于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以《诗》、《书》、《礼》、《易》为代表,贵阳贱阴,推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儒学文化,是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四五千年的实践经验,是渐进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新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原始基因的外延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过都是在祖述道家,我们应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中发掘智慧!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的信函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间题可以迎刃而解。”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也曾强调“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巳经烂掉了的大树。” 东汉时期张道陵以道家之学为基础,吸纳原始巫觋之术创立“五斗米道”和以《太平经》为经典的“太平道”,都是早期的道教。从此,道学与道教合流,道学与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学不足以识道教,不知道教不足以悉道学。 道学和道教不是普通民众眼中的消极、陈腐、浮妄的封建迷信学说,更不是教人离群寡居、消极厌世、不近人情、行径怪异的乖巧邪说,而是非常积极的文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所想、所需和所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到朝政辅国,下到衣食住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实用文化。道家之学,有帝王御政之术,有辅国经世之略,有强兵战胜之策,有经商治业之谋,有冶炼烧制之方,有祛病延年之药,有服食驻颜之饵,有导引强身之技,有御敌抗辱之功,有夫妇床笫之戏,有预知未来之占,有趋吉避凶之法,有长生不老之丹,有修心养性之道,有飞升轻举之秘,有祭祀先人之礼,有超度亡魂之仪,有祈祷太平之醮,有恰情冶性之乐,可见道学、道教覆盖面之广,凡是人们之所想,必有与之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道学、道教,是以人为本之学,是人性化之教,是人生不可缺少、不可不学的文化和信仰。道教经典《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学和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仙学养生大师、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陈撄宁(1880-1969)就曾指出“仙家唯生的宗旨”,并且说:“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之人,学仙最易入门。”(陈撄宁《读〈化声自叙〉的感想》)古代道家道教圣贤真人,无不利用自己的道学智慧建功立业,标名青史,垂德后世,为道家学子立行的典范。黄帝为天子,“且战且学仙”,登崆峒问道广成,鼎湖跨龙升举。大公吕望辅佐武王,立周天子八百年基业。老子为柱下史,走流沙而化道西域。范蠡献妙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三年灭吴,后封金挂印,乘舟泛五湖而去,遵循了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诲。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积资巨万,后散给黎民,曾“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陶弘景归隐山林,心存魏阙,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吕祖曾中进士,刘海蟾为燕相,重阳应武举,三丰做县宰。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人物。 道教中的仙人、真人的境界更是让人魂牵梦绕,遐想向往。《庄子·大宗师》中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就要求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生命价值,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能够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不掠夺大自然,不戡天役物,要与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真人在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上更要保持一股中和之气。《汉书·艺文志》叙神仙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辫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揭示了仙人、真人是“此其道生”,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的,不仅仅是神话小说中编造的美丽故事。南宋陈泥丸在《翠虚篇·丹基归一论》中说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金丹也,金丹即是也。古仙上灵,诏人炼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是乃入道之捷径耳。”白玉蟾《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中也说:“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因此道教内丹学就是通向仙人、真人境界的阶梯,人们只要修炼成大丹,便成了驻世逍遥快乐的仙真。 道教内丹学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金丹大道,又是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学,源远流长,肇始于伏羲、神农、黄帝上古时期,与道学同源,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老子、庄子集其成,阴长生、魏伯阳、葛洪、魏华存奠其基,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将内丹学理论体系发展成熟,大开法门传道,从此内丹流派纷呈。北宋以来,直至明清,丹道流派大多都上溯钟(钟离权)、吕(吕洞宾),宣称是钟吕门下,由之又分为南、北、中、东、西五大流派。南宗创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984-1082),名伯端,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等;北宗创立于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传全真七子,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创立的龙门派,广开教门,至今传承不衰;中派肇始于元朝李道纯,其本是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人,入元后加入全真道,因之调和南北两派之学于一炉,被丹家尊为中派。东派创立于扬州陆潜虚(1520-1606),名西星,著《方壶外史》、《三藏真诠》等。西派创立于清道咸年间李涵虚(1806-1856),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等。 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中最难求者就是“寿”。千古一帝秦始皇,权倾天下,富有四海,却求“寿”无门,望“寿”而叹。而道教之内丹仙学文化中服食、服药、辟谷、导引、胎息诸术,恰是养生长寿、长视久生之妙术。内丹学,陈樱宁会长早年称之为“仙学”,“盖神仙者,乃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煅炼而成者。”(陈撄宁《答复浦东李道善君问修仙》)以法、侣、财、地为修仙炼丹的四大条件。法,就是丹道法诀,是内丹修炼的具体操作功程,其理法存于丹经道书,其关键秘密处则在于口诀,必须由师父口传才能掌握丹诀次第和火候细微。侣,就是修真的道侣丹友,结伴共修大道,同参玄机,互相扶助,过大关防危虑险之时更是不能缺少;阴阳丹诀中的金鼎、火鼎、水鼎,也属于侣的范畴。财,就是修道用的资财,一是访师之用,有“法财互施”之说;二是备制炉鼎器皿之资;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支出。地,就是适宜从事修炼的洞天福地。从事修炼,首要必须积功累德,以增福培慧,所谓“道高降龙虎,德重鬼神钦”,更有“有道无德,道中之贼”之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全人”,才有资格修炼丹道,仙经谓:“欲修仙道,先尽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所以内丹学不是普通的信仰,是真知践履之学,不仅仅是养生全形、延年长寿之学,更是“一套凝练常意识(识神),净化潜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的心理程序”。丹道具有净化人之心灵,塑造人之道德,化解心中之恶,走向至美之善。内丹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必然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访师求诀自不可少,但是真师难遇,真诀难得。陈撄宁会长早年耗费五六年的时间寻师访道,结果“都是空跑”,自思“这样的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遂下决心阅览《道藏》(陈撄宁《自传》)。历经数年苦读,参悟《道藏》中所秘载的丹诀道法,终成为一代仙学巨子、养生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备道教协会,曾被选举为会长,教内有“当代太上老君”之美誉。丹道法诀常隐藏于丹经道书之中,博阅丹经,广参道典,不失为没有条件访师者的首选。近年虽然有《道藏》、《藏外道书》、《道藏辑要》、《道藏精华》、《道书集成》等大型丛书影印刊行,然而仅一部《道藏》就五千四百余卷,浩如烟海,普通读者焉有时间逐卷研读?另外,这些丛书都是影印出版,竖版繁体,不利于阅读,同时价格昂贵,普通读者购买颇为吃力。 余自幼就非常爱好传统文化,对于古籍经典苦读孜孜不倦,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及长进入工作岗位,每以微薄薪金购书渴读。因缘所致,弃职经商,尝将所学到的道家玄妙思想用于为人处世之中,事半功倍。庚辰年皈依道教,承嗣全真龙门派二十六代薪传。从之深研道家文化,遍游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甲申冬月,斥资复建唐山玉清观,再塑三清真容。古时玉清观,在开平古建筑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庙宇。坐落在开平西城门外,火神庙与关帝庙之间。坐北朝南,始建于汉代,初毁于宋,复建于明,后毁于唐山大地震。再建的玉清观,坐落在开平老城遗址北门外,坐北朝南,由政府拨地二十余亩,总体建筑面积约九万六千平方米。完成建筑后的玉清观与开平古艺文化街遥相呼应,形成浓厚的古文化氛围。丙戌年,唐山道众发起筹建唐山市道教协会,被推选为道协负责人。 宫观虽立不可无文化,道士虽众不可无道统。文以载道,书以救世。且玉清古观,乃古仙合药炼丹之地,三丰隐居修炼之所,与丹道仙学早已结下千古之殊缘。故邀请专家学者为顾问携手道门同修为编纂,将浩如烟海的道书古籍加以整理校订,首以吕祖、三丰之仙书为发轫,继理陈抟、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一得诸仙书道籍,编纂为《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丹经道书,几经传抄翻刻,鱼鲁豕亥之处颇多,影响阅读,也不利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必致精良,努力使《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成为名山深藏之宝典、道流渴读之仙籍,予愿足矣。 在编纂本丛书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张继禹、黄信阳副会长的鼓舞,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教授的赞许,也得到河北民族宗教事务厅陈会新厅长、康志锋副厅长、王兴社处长等领导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玉清古观,处冀东之域,倚燕山之脉,傍滦水之涘,望渤海之滨,立石城(唐山市开平区,古称石城)垣内,聚亿万年之钟秀,享千百年之香火。山水环抱,京津毗邻,鸾翔凤集,人杰地灵。黄帝问道而登空同,轩辕学仙而礼广成,鼎湖跨龙以飞升,仙宗道脉,由之滥觞。昔古孤竹国君,嗣子伯夷叔齐,立次子为储君。国君殁,齐让伯夷,夷不受而遁,齐不立亦逃。闻西伯善养老,相偕欲适周。当值盛夏,路过石城之地,腹饥口渴,踌躇间,突现一淙清泉,汩汩而流,急掬泉水,捧之尽饮,入口温如玉,至腹冽沁腑,饥渴顿消。昆仲绕泉徘徊,流连忘返,决意结庐而居,烧茅修炼以求仙。其玉浆清泉,即后世之玉清古井也。数年后,往西岐,复隐首阳山中,不食周粟,杳失所踪。燕君昭王,遣使求不死药,入海登蓬莱方丈,卜地石城合药以炼丹,其丹炉遗迹尚存井隅也。秦皇寻神山,覓仙药,游碣石,尝饮玉清之水,顿改容颜,身轻而转体健。张陵演教,天师布道,桓灵帝间,有观筑于古井之侧。唐王东征,屯兵大城,山赐唐姓,筑立石城,二百余丈。有随军道士,长于望气,见紫霞缥缈如飞鸾,仙气凝聚似丹鼎,遂离军隐居,潜修仙道,升举而去。刘操仕燕主居相位,正阳垒卵以度化,易号海蟾子而学仙,为演清净无为之宗,以道全形之旨。复遇吕祖纯阳于原野,饮玉清之神水,授以金液还丹之秘,遁迹修真,得成仙道。丘祖长春真人,会元世祖于雪山,赐号神仙,颁虎符玺书,掌天下道教。越二载,驻鹤燕京,大阐玄风,道侣云集,化道十方,建宫立观,设坛作酿。丘祖座下,有弟子,结庐于石城,立宫于井侧,见水清泠,故题观名曰澄清,祀三清之真容,布道德之宝章,香火鼎盛,终日不绝。几经兵火,焚毁殆尽。明永乐间,召仙真三丰张真人于金阙,犹尨不见,惟隐迹名山,藏身大川,隐显戏于人间耳。一日携弟子游蓟北,途经石城睹残垣败瓦,黯然神伤,咐弟子云:“此地古炼丹之处也,尝有观名澄清,惜毁于兵祸,留汝此地,募修宫观,异日将兴。井名玉清,乃古仙遗迹,以之为观名可也。斯井水清如玉可传淮南王之术于乡里,授做豆腐,济养百姓,以解温饱,亦可彰我仙家飞丹砂而点灵汞之玄妙也。以火炼金而丹成,今岁丙申,正其值,玉清当兴,因缘所定。越五百余年,火燥土焦,木以犯土,当有浩劫,观随亦毁。金木交并,九返还丹,观必重兴,香火复盛也。”真人语毕,飘然而去。弟子遵真人之命,修道观,兴香火,并用古井之水,盐卤以点豆汁,其术不日而风行四乡。以玉清神水所点之豆腐,质地柔嫩,晶莹如玉,味道鲜美,烹调得味,有远胜燕窝之美誉。光绪初,开平建矿,近代工业之始兴,人口增多,商贾云集,成京东之重镇。玉清观,历数百年之风雨,几经增葺,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处石城西门外,火神关帝二庙侍立左右。岁临丙辰,乙未之月,地动山摇,突发地震,房屋摧倒,楼宇化为平地,玉清观亦随之毁塌。多难而兴邦,艰苦而奋志。唐山儿女,意坚志强,抗震自教,恢复建设,经廿余年之拼搏,重塑辉煌于冀东,再兴繁荣于滨海。玉清古观,亦得之以复建也。董道长崇文,号文道子,讳沛文,皈依全真,嗣教龙门。董道长乃著名实业家,河北省政协委员。清秀浑朴,端庄大方,谈吐间声和语慢,儒雅温和,亲切近人,无烟火气息,真道家风范。幼读诗书,博阅经籍,早年隶职企业,后弃职经商。历经多年之艰辛,饱尝恒沙之磨砺,奋志不懈,果业斐然。荏苒光阴,感人生如梦。芸芸众生,名利绊身,几失真我;追名逐利,沦丧道德,世风愈下;人心不古,禀赋天和,损耗殆尽。甲申冬月,睹道观之残垣,望断壁之朽木,不忍坐视,乃盟愿发心,斥以巨资,再塑三清真容,复兴玉清古观,上接轩辕遗教,绵老圣之心传;下振道门宗风,扬钟吕之秘旨。洵属不愿独善己身,达而兼善天下者也。国运隆,有祥瑞,吉士出,观必兴。玉清之塌毁复建,斯应仙真之谶语乎?复建之玉清观,由政府拨地廿余亩,座落于开平老城遗址北门外,坐北朝南。正南牌楼,雄伟壮丽,气势非凡。牌楼之上,手书玉清观三大字,字劲苍道,金光闪灿。由南往北,大殿三重,依次为灵官殿、文昌殿、玉皇殿。再之往后,乃高达三层之三清殿。各殿建筑,风格迥异,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主殿气势宏伟,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配殿小巧玲珑,精工細做,结构严谨。每重殿内,绘有壁画,均乃道教典故,及山水人物,供游人香客之观赏,劝善以净化人心,使之人人奉善,不为恶习之所染。纵观整个道观,红墙黄瓦,苍松翠柏,具浓厚道教古韵之风貌,与开平古艺街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古文化之气息犹菪夭成。观内奇花异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道教独具之仙乐,道众诵经之天韵,不时幽然入耳,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玉清古观,重焕仙容,琳琅殿阁,日臻完善,谋公益之慈善,造大众之福祉,弘文化之传统,扬道教之祖风,殊为唐山福地洞天之胜境,河北仙府宫观之翘楚。诚邀国内之羽士道子,喜迎海外之仙客高真,会四洲之宾朋游人,接五湖之善信男女,驾临驻鹤,共庆国昌,同祈太平,是幸甚哉。 免责申明:
万圣书城仅提供下载学习的平台,《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PDF电子书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万圣书城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